摘要:區塊數據究竟值不值得分析?如果經常逛海外的加密貨幣社區或者推特,應該時不時會看到一些針對鏈上數據的分析和討論,除了大家都在用的Etherscan 之外,其實還有一個更受專業用戶青睞的產品:Nansen 。應該有不少加密貨幣用戶還沒聽過Nansen 這家公司,一方面是他們提供的產品過於工具化,學…
區塊數據究竟值不值得分析?
如果經常逛海外的加密貨幣社區或者推特,應該時不時會看到一些針對鏈上數據的分析和討論,除了大家都在用的 以太網掃描 之外,其實還有一個更受專業用戶青睞的產品:南森。
應該有不少加密貨幣用戶還沒聽過Nansen 這家公司,一方面是他們提供的產品過於工具化,學習曲線太高,另一方面是,他們的服務賣的特別貴——貴的會讓普通炒幣用戶走開。
當然這是對於普通用戶來說的,而對於專注於區塊鏈生態的投資機構、獨立的嚴肅投資者來說,每個月150 美元的訂閱費應該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最高等級每月2500美元的訂閱費,目標客戶的數量估計就沒這麼多了。
為了覆蓋到各類的用戶,Nansen 推出了三個級別的服務,分別是每月150 美元(標準等級)、1500 美元(VIP 等級)和2500 美元(Alpha 等級)。對於Nansen 這樣一個處於早期的團隊而言,階梯價格很可能也是在試水市場的接受度。
Nansen 對於自己的定位是「面向加密交易者和投資者的鏈上分析平台」,所以其核心競爭力主要是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 Nansen 首席執行官Alex Svanevik 告訴鏈聞,「我們標記了8500 萬個以太坊錢包,幫助用戶實時跟進鏈上真實活動,了解Smart Money 在投資、挖礦、治理、DApp 方面的活動。同時,可監測Gas 使用狀況以及不同主體的資本流動。 」
Nansen 的名字來自於挪威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Fridtjof Nansen),他同樣還是科學家、人道主義者和外交家,曾於1922 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選擇這個名字應該和Nansen 團隊成員的背景相關,比如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Alex Svanevik 就畢業於挪威卑爾根大學的認知科學專業,後來還在愛丁堡大學研究了AI 技術。
Nansen 的創始人Alex Svanevik 和 DeFi 巨鯨Su Zhu(三箭資本),Kyle Davies(三箭資本),Arthur Cheong(DeFiance資本)在一起
在成立Nansen 之前,Alex Svanevik 還創立了一個名為D5 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Nansen 的部分早期員工同樣也是D5 的成員,專門服務於為數據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的業務包括為初創公司和企業提供數據科學方面的支持,其客戶包括業內知名的Aragon、0x、Totle 等。
Nansen 曾於去年10 月公開過一輪120 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當時他們表示擁有1000 多名試用用戶和200 多名訂閱用戶。由於Nansen 也是去年4 月才正式推出,當時團隊僅3 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當時的訂閱付費數據還算不錯。
他們究竟提供了哪些服務吸引這些用戶的呢?而另一個更本質的問題是,區塊數據值不值得分析?鏈聞同Nansen 這家團隊極精簡、卻成功捕獲了加密貨幣世界金子塔尖用戶的初創公司聊了聊,聽了聽他們的想法。
背景:為什麼區塊鏈數據值得分析?
隨著越來越多的DeFi 業務、早期項目的流動性初始化以及各種代幣融資的變種(流動性挖礦、IDO 等)需求量增加,以太坊正在逐漸成為一個龐大的金融結算網絡。換個角度來看,當每一筆交易都需要付出平均十幾美元的結算成本時,其業務本身一定是具有相應的投資或者使用價值的。
以太坊鏈上交易成本不低,近期已略有下降,數據來源:GasNow
再加上區塊鍊網絡的另一個特點「賬本數據公開」,這其中存在巨大的數據挖掘價值。
試想一下,如果所有銀行和央行的用戶業務數據都是公開的,任何商業機構就能通過這些海量數據分析每個用戶的消費習慣、收入情況、喜好等等各種各樣的特徵。但因為這會侵犯到用戶的隱私,所以金融機構也不可能會公開這些數據。
但在區塊鍊網絡中,用戶的賬戶可以默認選擇匿名,所以哪怕你的交易數據都是公開的,但也無法得知某個賬戶對應的是現實生活中的哪個人,除非用戶選擇主動披露,或者當這個賬戶與進行過實名認證的業務(比如交易所)進行過互動也可能會洩漏隱私信息。
所以從用戶的分類來說,就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鏈上實名的用戶和鏈上匿名的用戶。但對於數據分析來說,這兩者都有其價值。
鏈上實名用戶:比如 SBF 或者 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
對於鏈上實名的用戶來說,他們本身可能就是業內的公眾人物,所以他們每次交易都可能會對市場本身引起影響,比如當Vitalik Butrin 選擇將各種狗狗類代幣拋售或者銷毀時,都會對市場產生劇烈的影響。
Vitalik Buterin 銷毀410 萬億個SHIB 代幣
而當做市商Alameda Research 及加密衍生品交易所FTX 聯合創始人Sam Bankman-Fried(SBF)選擇參與哪個項目的流動性挖礦時,這可能代表著很多層的含義,比如,可以解讀為:項目質量受到了SBF 的認可、智能合約的安全性較高、鯨魚已經入場沒有散戶的機會了,等等。但無論如何,這件事都可能會被很多人得知,進而影響其他用戶的決策,或引發社區的討論。
有些鯨魚用戶或者機構可能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達到曝光的效果,繼而大範圍影響市場熱點,所以對他們來說,這也是一種很好的營銷手段。
鏈上匿名用戶:比如歷史收益較好的地址
另一方面,對於那些不願意公開身份信息的地址來說,其實也有很多可以探索的地方。
比如很多地址會進行頻繁的代幣交易,或參與一些聞所未聞的新項目。如果將這些歷史數據進行統計,就可以大致判斷出某個地址的歷史收益情況,或者了解到市場上可能會有哪些被大家忽略掉的新項目。
Twitter 上的一些用戶也會關注Nansen 統計的Smart Money 資金動向
這些信息和數據對於這個快速變動的市場來說至關重要,因為新項目的數量實在太多,所以如果可以從這些高質量的地址入手,從這些地址獲取信息,相比大海撈針來說效果會好很多。
缺點:無法看到全貌
这些地址可能会帮助用户更好的了解市场中的核心信息,但是这其中存在着一些风险:单个地址可能并不是某个投资策略的全貌,地址的持有人可能会将所有的策略分散在了很多的地址中。特别是随着现在 DeFi 栈的不断完善,这方面的风险和问题会越来越显著。
比如對於一個頻繁交易的地址而言(通過 Uniswap 之類的 敏捷),可能表面上這個地址歷史戰績非常優秀,但其實地址的持有者還有另一個地址進行了不少的對沖操作,比如買賣期權、期貨等衍生品,如果某次交易的現貨產生虧損,另一個地址中的風險對沖就可以起到保護作用。
當DeFi 協議越來越豐富和完善,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的風險對沖機制,無論是期權、期貨、保險,甚至是更複雜的或結構化的衍生品,用戶規避風險的方式也會逐漸增加。
所以對於觀察者來說,如果照搬單個地址的所有交易策略,可能會暴露很大的風險,除非能看到交易者倉位的全貌。
Nansen 產品的幾個組成部分
鏈上數據分析的公司有不少,但是其最基礎的步驟就是需要為地址打上「標籤」,當然不同業務類型可能有其特有的分類方式。以及還能提供更詳細的交易數據分析、圖表工具以及其他數據服務。
地址分類、標籤
比如對於以太坊中最常用的區塊瀏覽器Etherscan 來說,他們給地址打的標籤一般會覆蓋到交易所、部分特殊用戶( 比如Vitalik Buterin)、特定DeFi 業務的智能合約地址等等,因為他們是提供的通用型的區塊數據服務,所以標籤數據量並不大。
還有一個常見的用例是提供合規服務的區塊分析公司,比如 鏈分析 或 密碼追踪。他們可以為交易所或者金融機構提供反洗錢(AML)相關的業務,所以他們對於地址的分類會更關注這方面,比如可以根據鏈上數據分析某個地址是否與此前標記過的「問題」(黑色產業等)地址有過關聯交易,或者是否有針對資產進行過「去匿名化」的操作(比如使用Tornado.Cash),當然他們的分析方法遠不止這些簡單的邏輯。
而Nansen 的分類方式則是幾種方式混合實現的,除了標記出投資機構和KOL 的地址之外,還會根據算法方式自動識別的方式為地址打上一些特殊的「分類標籤」,比如可以根據用戶的資金體量和歷史成績打上「Smart Money」(聰明的錢)或「巨鯨」的模糊標籤,雖然並不能得知標籤背後的具體用戶是誰,但是可以用這類標籤標記出用戶畫像。
甚至還有「史詩級NFT 收藏者」和「重度交易者」這類標籤
Nansen 向鏈聞表示,他們有專職團隊負責地址的標記,主要依賴於三種方法:算法、人工調查、社區提交。比如「巨鯨」和「Smart Money」的地址,就可以根據人為設定的一些規則,然後進行判定。每天標記的地址數量為15 萬至20 萬個,目前已標記的地址總量為8500 萬個,所以算法是其中最主要的方法。
而對於那些特定的地址,Nansen 的團隊就可以根據用戶或機構自己的披露、ENS (有部分用戶會通過以太坊域名系統披露自己的錢包地址信息),或者結合投資機構的持倉數據進行定位,以鎖定特定地址。
ETH 持倉排行榜,大多已打上標籤
這個牽扯到比較繁瑣和非標準化的部分,但是如果有專人負責這些信息的收集並加以研究,可以節省用戶許多的時間。畢竟這個市場中的機構、KOL、社區的數量非常龐大,就算這些是公開信息,普通用戶也沒這麼多精力和時間能統計完全。
數據分析、聚合儀錶盤等工具
針對這些打完標籤的地址,Nansen 就可以利用鏈上數據完全公開的特性,進行進一步的數據追踪和整理,由於鏈上的代幣、DeFi 業務的數量體量很大,任意組合都能提供各式各樣的儀錶盤工具。
最簡單的就是可以關注某些某些項目、代幣的持倉數據,核心參與方有哪些知名的機構,他們近期的增減倉的趨勢等。其實這些在Etherscan 也能獲取到相關的數據,只是從地址標籤上來說,Nansen 會更加全面。
然後就可以將交易數據進行多次的聚合整理,提供更多高緯度的趨勢數據,比如代幣在不同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交易量數據、平均持倉時間、代幣持有者數量,或者可以交叉對比某兩個代幣持有者的重合度等等。由於鏈上數據的全透明化,其實可以挖掘的點特別多。
Alex Svanevik 表示,這個地址看起來像是Nexo 的
Nansen 團隊已經為用戶內置了十幾個常見的儀錶盤,比如他們稱之為「Token God Mode」(代幣的「上帝模式」)、「Wallet Profiler」(針對某個地址進行分析)、「Stablecoin Master」(針對穩定幣數據的專家模式)、「Smart Money」(聰明的地址都有哪些新的交易趨勢)等,用戶可以從各個維度獲取相應的數據。
其中部分儀錶盤功能中還明確寫明該功能處於Alpha 或Beta 的開發階段,所以可能會增加或刪除部分功能。當然,這也側面意味著Nansen 的開發進度很快。
自定義功能
除了內置的這些儀錶盤功能外,Nansen 還為用戶開放了一些其他的自定義和定制化的功能,可以進一步擴展平台的工具屬性。
比如說對於一些Nansen 未能覆蓋到標籤的地址,用戶也能自行分析。比如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來源可以為某些地址打上特定人物的標籤,以此追踪某些特定地址的數據,該功能將獨立於Nansen 的公開標籤庫,保持私密。
某用戶在Nansen 設置的推送機器人
除此之外,Nansen 還提供了自定義的提醒或推送工具,後續也許還會提供API 接入服務,實現更為複雜的功能。
其他非工具類的增值業務
對於掌握著海量數據的Nansen 團隊而言,他們不僅可以為機構和專業投資用戶提供工具,他們自己也成立了研究團隊,為更高階的訂閱用戶提供更為深度的解讀服務。
Nansen 表示,一部分內部的分析師專門服務於「Alpha」客戶(他們平台最高階的用戶等級),提供關於「Smart Money」的每日動向和相關情報,產品名為Alpha Radar。另外他們還會製作一些公開的研究內容,這也算是對外品牌輸出的一種方式,體現他們的數據分析和研究能力。
比如最近他們就分析了Uniswap V3 上線後的相關數據,可參考這篇文章:《Uniswap V3 的「煉金術」:它的興起對DeFi 市場格局有何影響?》
另外對於Alpha 客戶,他們還提供了每週的電話會議以及私密的Telegram 群組,通過這個方式為高階用戶提供討論、分析的場所。之前聽說有人也是為了加入這些群組和每週的獨家會議而訂閱Alpha 服務。
多鏈規劃
在與Nansen 的對話中,我們還聊了聊關於多鏈的話題,因為除了以太坊之外,其他公鍊網絡也擁有越來越多的DeFi 業務,這些數據也可能會是他們用戶的需求。
Nansen 表示,多鏈的支持已經在他們的規劃中了,主要的考量因素是用戶的需求。所以他們最近已經支持了以太坊側鏈Polygon(原Matic),接下來的幾週將增加更多功能和數據。
此前Nansen 還和Polygon 合作為訂閱用戶空投代幣
另外兩個比較快支持的是BSC(幣安智能鏈)和以太坊Layer2 方案Optimism,他們目前已接近完成集成這兩個方案的後端,目標是在6 月就可以實現支持。
Nansen 還在與Arbitrum 和StarkWare 團隊討論實現方案,另一個比較受歡迎的高性能公鏈Solana 也可能很快就會支持。
可見隨著多鏈生態的逐漸起步,Nansen 從數據分析上還有更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比如共享一套賬戶體系的以太坊、BSC、HECO 等,同一用戶就會在不同鏈上進行各類交易,最終可能還是需要歸屬到同一個賬戶體系下的,這也就為Nanasen 增加了更多挑戰。
題外話:隱私技術對數據分析的影響
雖然現在大多數的公鍊網絡都還是公開和透明賬本的系統,但是從長期來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隱私相關的技術(混幣池、隱私計算、零知識證明等)在探索和實現,可能會為區塊鏈的世界裡帶來一些隱私和匿名的功能。
這可能就會為Nanasen 增加數據分析的難度,但是他們對此並不擔心,認為生態中的大部分地址和交易將依舊保持公開,而且從法規角度來看,公司實體很難使用隱私功能。另外對於去中心化的項目而言,可能也會傾向於進行公開的交易,以維持社區的信任。
不過隨著隱私技術的普及化,應該還是會有不少用戶選擇針對部分資產進行「防追踪」的交易,特別是「黑色產業」可能會更常使用這些技術。而且對於大部分用戶而言,應該是不希望將自己的資產交易記錄公之於眾的。所以這些因素或許會增加Nansen 分析數據的難度並降低數據準確度。
但還是有不少用戶願意公開自己交易的,比如說具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或社區領袖,其中不少人樂意用公開姓名進行交易,畢竟他們的決策也會影響著市場走向,這也算是粉絲經濟和影響力經濟的體現。
採訪/ 撰文:潘致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