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哪個更接近錢,央行已經給出了回答:對A建起金庫存放,對B加以重重限制。而永遠不要和央行作對,是金融市場裡最樸素的箴言。
原標題:《“退休貨幣”和“數字先鋒”:哪個更有接近錢? 》
物體A是約45億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時,攜帶來並沉積下的元素,並在4000多年前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物體B是2009年1月出現在網絡上的,依靠算法產生,借助節點傳播。 A和B,你會更接受哪個?
這不是熱播美劇《美國眾神》中,傳統的舊神和數字時代的新神之間的對決,而是人們在經濟生活中的一個現實選擇。 A是化學元素符號為Au的黃金,這個名字來源於羅馬神話的曙光女神歐若拉(Aurora),意為“光輝燦爛的黎明”。 B是從網紅走向財富神話的比特幣(Bitcoin),是神秘人士中本聰設計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電子加密(貨)幣。
古老的黃金和新潮的比特幣之所以能被拉到一起開會,是因為它們都和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貨幣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這個論斷已經耳熟能詳。耐磨損、抗腐蝕等物理特性,使貴金屬成為貨幣貯藏的天然材料,其便於分割、價值統一,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上好載體。從呂底亞王國3000多年前開始鑄造金幣開始,直到金本位風行天下,黃金在歷史長河中始終扮演著貨幣代言人的角色。接受黃金作為價值和交易媒介很可能要早於有記載的歷史,後來有人有一個聰明的想法,創造了一種可交易的紙質替代品,但其背後仍然是用貴金屬支持的。
不過從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黃金已經從貨幣的位置上“退休”了。作為世界貨幣的美元一直在推動黃金非貨幣化的進程,從而擺脫金色的羈絆,實現可以隨意超發的目的。在華爾街金融風暴後的十多年裡,美聯儲上演“印鈔機總動員”,大肆向全球輸出通脹已經證明了黃金非貨幣化的結果。不過好在用了數千年的貴金屬雖然被霸權剝奪了貨幣的王冠,但沒有就此相忘於江湖,而是仍在廟堂中佔有一席之地,全球各大央行在外儲中都給黃金留有份額就說明了其地位。更重要的是,就在美元大肆超發後,不想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央行們開啟了外儲多元化的進程,已經連續十多年增持黃金這種“前貨幣”。
比特幣則以“數字革命先鋒”的人設出場,由計算機生成的一串串複雜代碼組成,通過預設的程序製造。理論上誰都有可能參與製造比特幣,而且可以全世界流通,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聯網的電腦上買賣,不管身處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購買、出售或收取比特幣。這個“數字先鋒”描述出一副未來已來的美好圖景,甚至會讓人懷疑如果搭不上這趟駛向光明科技前景的直通車,就會被永久地遺棄在只能掏出幾張皺巴巴紙幣在街邊小攤上買碗木薯泥來果腹的第三世界。而近年來比特幣接連突破1萬美元、2萬美元、3萬美元、4萬美元甚至5萬美元的重重關口,也在現實中增強了其投機吸引力。人們追捧比特幣的邏輯也被打通:現在多賺一筆,就離美好未來近了一步。
眼下投機性的貪慾和唯恐到不了未來的恐懼,混雜成了追捧比特幣的洪流。然而比特幣的價格雖然不斷建起高樓,但卻缺乏篤信的堅實地基。穩定是一種貨幣被廣泛應用於交易的必要條件。對於交易者和投資者來說,不管他們依賴的是貨幣的支付手段、記賬單位還是價值儲存功能,穩定性都是他們首先考慮的要素。黃金的魅力在於保護購買力,其價格波動與貨幣發行量和通脹率相關,而比特幣被人們所熟知,則與“一夜暴富”和“過山車行情”等詞彙相關。
比特幣最接接近貨幣之處,只在於名字裡有個頗具誤導性的“幣”字。除此之外其就是一種徹頭徹尾的金融產品,本質上和曾激起歷史性泡沫的南海橡膠或者荷蘭鬱金香沒什麼不同。如果非要找出一點差別的話,就是泡沫破裂後,鬱金香花球在發芽後還能送出一朵扎心的小紅花,而類似的情況一旦發生,比特幣的持有者什麼都沒有留下。
關於哪個更接近錢,央行已經給出了回答:對A建起金庫存放,對B加以重重限制。而永遠不要和央行作對,是金融市場裡最樸素的箴言。 (完)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