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COVID-19 爆發之前,澳大利亞的人均GDP 和實際工資增長就很緩慢。
自2008-09 年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和實際工資增長率都明顯較低。
世界各地的發達經濟體在不同程度上見證了相同的趨勢。如果有的話,澳大利亞的表現略好於其他國家。
為什麼全球增長放緩?這是一個真正的問題。
什麼理論告訴我們
基本經濟理論告訴我們人均GDP是由技術進步驅動的。
所謂的“新古典增長模型”,是由1950 年代發展起來的
美國人羅伯特·索洛和澳大利亞人特雷弗·斯旺認為技術進步是外生的——歸因於外部原因。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想法是創新只是以某種固定的速度從天而降。
1990 年代初期,菲利普·阿吉翁、彼得·豪伊特和保羅·羅默率先提出了“內生增長理論”——原因是經濟體系的內在原因。他們的理論尤其強調思想的發展對技術進步至關重要。
Romer 的貢獻是強調了產生想法的設置成本很高,但複製的邊際成本可能很低。想想藥物開發,其中研發非常昂貴,但生產額外的藥丸卻很便宜。
因此,為了使新藥的開發可行,需要一定程度的壟斷力量,因此沒有投資開發它們的其他人不能簡單地複制產品。這表明政府政策的關鍵作用,例如知識產權和基礎研究補貼。
開發藥物成本高昂,而製造成本低廉。張彥林/美聯社
Aghion 和Howitt 強調了“創造性破壞”的作用。創新可以使舊技術過時。
因此,創新伴隨著外部性——其他方的成本或收益。
Romer 的研究強調了正外部性——即想法是非競爭性的。例如,我們現在都可以使用已經發現的畢達哥拉斯定理。
Aghion-Howitt 框架強調了負外部性。新想法會使舊想法過時,從而從一開始就阻礙創新——如果未來的研發會使其全部過時,為什麼現在投資研發?但是市場力量保護了創新者賺取的租金。
這意味著,正如Aghion 和Howitt 所說,平均增長率“取決於研究產生的創新的規模和可能性,以及創新者可用的市場力量程度”。
這對工資意味著什麼?
由於工資是在整個經濟範圍內創造的經濟價值對勞動力的回報,因此需要技術進步來推動實際工資的增長。
2003-2021 年實際工資增長率,百分比
年度實際工資增長= 不包括獎金的總小時工資率的年度增長減去基本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年度增長。 ABS
正如保羅克魯格曼在1994 年所說:
生產力不是一切,但從長遠來看,它幾乎就是一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國家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幾乎完全取決於其提高人均產出的能力。
或者,用傳奇的美國政治戰略家詹姆斯卡維爾的話說:“這就是生產力,笨蛋”
進入生產力委員會
昨天,澳大利亞生產力委員會發布了“第二份年度生產力洞察”報告。
在前言中,主席邁克爾·布倫南寫道:
2019-20 年結束的十年是60 年來增長最糟糕的十年,即使將最後一年的增長排除在外,這9 年與過去幾十年相比仍然不利。這主要反映了全球生產力放緩和礦業投資繁榮的結束,這抑制了投資,並通過較低的貿易條件降低了澳大利亞收入的購買力。
這是對報告其餘部分記錄的相關趨勢的一個很好的總結。
讓我們先來看看布倫南的第二個觀察。
礦業繁榮的結束——你不得不瞇著眼睛忽略當前的鐵礦石價格——已經看到澳元從與美元的大致平價跌至75-80 美分的範圍。這使得購買主要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從挖礦設備到銷售點終端再到計算機——對澳大利亞企業和家庭來說更加昂貴。
這是一個很好的提醒,經常提到的澳元貶值有利於出口的說法,雖然是真的,但忽略了我們從海外購買大量資本設備和消費品的事實。美元走軟對這些商品的買家來說是個壞消息。
現在是布倫南的第一個觀察結果——生產力放緩是一個全球現象。
多年來很明顯,我們生活在一個“長期停滯”的時代——美國前財政部長拉里·薩默斯在2013 年推廣了這個詞。
簡而言之,全球有大量儲蓄追逐較少的大型投資機會。
拼命尋找投資機會
曾經的資本非常稀缺現在,大量的主權財富基金和退休儲蓄基金都希望將其資金用於運作。還有更多的億萬富翁有錢投資。
但是哪裡?曾經需要大量資金來建設美國的鐵路或大型石油和鋼鐵公司。現在,世界上一些最有價值的公司都是由智能學生在宿舍裡用筆記本電腦創建的。
一種更為悲觀的觀點是,現代技術並沒有那麼具有革命性。
這種“技術悲觀主義”的主要支持者是伊利諾伊州西北大學的羅伯特戈登。他在《美國增長的興衰》(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17 年)中認為,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平淡無奇的發明(如電力、汽車和飛機)相比,信息技術革命只是一個註腳。
還有一些技術樂觀主義者指出機器學習和其他創新的革命潛力。
無論在這個範圍內的何處,都很難擺脫這樣一種想法,即為了提高生活水平,我們需要利用技術不斷提高生產力。
生產力委員會正在處理此案。現在,我們只需要澳大利亞的政策制定者接受1980 年代和1990 年代兩種政治派別政府領導的經濟改革類型。
生命體徵後:為什麼全球增長放緩?它與首先出現在Micky 上的技術有關。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MICKY。版權歸作者The Conversation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