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泡沫期間有兩種東西能殺死一間公司,過度樂觀和不樂意太樂觀。撰文:Byrne Hobart,金融和科技作家、投資者、諮詢師編譯:Leo Young 資產價格急劇上漲,投資者變富,對市場泡沫批判會變成FOMO 的武器:容忍他人變富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假設財富是對他們的愚蠢給予的獎勵。而當泡沫破裂價…
泡沫期間有兩種東西能殺死一間公司,過度樂觀和不樂意太樂觀。
撰文:Byrne Hobart,金融和科技作家、投資者、諮詢師編譯:Leo Young
資產價格急劇上漲,投資者變富,對市場泡沫批判會變成 FOMO 的武器:容忍他人變富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假設財富是對他們的愚蠢給予的獎勵。
而當泡沫破裂價格下跌時,各種看法接踵而至;之前唱空者的看法得到驗證,眾多親歷者也有更多時間講自己的故事。安然、塞拉諾斯、長期資本管理、全國金融 這類公司的前員工這時候也有時間出來現身說法,不用工作也更有動力向記者講述過往。
即便「泡沫」通常是貶義,但有時候一定程度的泡沫會對世界帶來正面影響。泡沫就是對美好未來的非理性共同信念…這不僅會促使投資者推高資產價格,也會促使創業者建設共同想像的未來。 (社會學上「泡沫」的另一層意義就是「過濾保護層」,一種無關事實、防範批評的屏障,讓信仰者面對所有外部證據確認自己是對的。出現這種情況並非完全巧合。)
第一次智能手機泡沫沒有體現在股價上,是蘋果堅信一款全功能觸摸屏聯網設備只要幾百美元,數百萬消費者就會人手一部。蘋果設計iPhone 之初,他們的信念完全有事實依據支持。例如,他們的第一個測試版觸摸屏設備很笨重(《解密iPhone》一書中這樣 描述 iPhone 早期內部測試版,「桌子大小的設備,帶個投影儀,投向一張白紙」。雛形並不像是能放在褲兜里的東西)。但很快經過改進,就變成今天的樣子。
要實現既定有用產品組合功能可能性越低,最終的結果就越出人意外。任何作此類深度研究和/ 或開發的機構就是要讓團隊堅信,雖然艱難,但每一步都是在向成功邁進。這就能從另一個角度闡釋蘋果廣受推崇的製勝秘訣:他們不僅想要新品轟動,也不想讓不看好觸摸屏未來的人給iPhone 團隊任何實在、深刻的回饋。
這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項目需要很長時間,好處不僅是可以獲得有效回饋,也避免無效回饋。
要是我們五個人每天共處一室,能讓真正的信仰者為看似難以實現的目標努力的唯一方式,就是讓他和其他真信仰者共處。
泡沫的力量無處不在
泡沫的力量在其他領域也有所展示。在政治領域,眾多成功運動都經歷過長期默默無聞,甚至受到迫害。東歐的社會主義政府繼任者多為經歷過迫害和囚禁。在美國,新保守主義和現代貨幣理論(在更寬鬆的環境下)長期處於權力之外,等待時機,提高思想。
但這種忠誠有一定沉沒成本:一但投身其中,遭受困難越多,就越難以改變看法—— 這就意味著你會願意無所求投身其中。
這種泡沫力量甚至適用於個人關係。 2000 年買亞馬遜或pets.com 股票就是賭他們未來十年的發展,結婚就是賭未來五十年你對一個人的感情。這都是大事,完全沒有理想主義的非理性行為。
在其他泡沫中,非理性是一種協調機制。是一個人告訴另一個人認真對待計劃的方式,一小部分特別忠誠的非理性人可獲得意外成就。
管理泡沫預期意味著要做個謹慎的時間旅行者
對泡沫的套利大多集中在金融領域,之所以如此的一個理由是:金融就是持有多種資產體現未來現金流的潛力,能有詳細記錄。重心偏向交易的經濟有自身缺陷,但從歷史來看,這裡蘊藏財富;從這些買賣交易背後可以看到很多。
儘管我們無從知曉當年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 的全部運營細節,也不知道管理層當初的真實想法,但我們有誰用多少錢買了多少股,資金來源這些詳細記錄。 (例如這類 回顧性研究,表明三百年前刺破的泡沫中女性比男性獲利更高。這些研究有利於展示資產價格與現實世界的聯繫,即便是IPO 和其他籌資方式,特定公司高股價也告訴大家有重要的事情要發生;這是個信號,告訴大家要發展相關業務。 )
金融市場對泡沫和非理性中接受教訓的人還有其他益處:鼓勵大家記錄所思所想。投資備忘錄就是很有價值的文件,尤其是證明錯誤的時候。因為其中就是記錄為在特定價格特定投資辯解,這裡面有很多設想,未來如何帶來可觀收益。因此好的投資備忘錄是一種預測未來的科幻小說— 不是不可能,因為機器人、線上論壇、加密貨幣、核武器、太空旅行等各類技術早在發展之前,科幻小說中就有描述。
有時候,科幻小說只是顯得不合時宜。 《星際迷航》和《星球大戰》都有電腦,但他們的世界中摩爾定律用在了太空飛船上,裡面1970 年到2010 年的太空飛船發展停滯就是電腦。 《星際迷航》對未來的預測也部分正確:有形商品變得很便宜,亞馬遜價格和快遞速度快速接近複製機。但其他的就不一定對。 2000 年購買亞馬遜的樂觀者最終會獲得客觀收益。但即便買了也是純粹運氣,也沒人會想像到亞馬遜價值來自AWS 而不是實體物品。 (之前也有這類夢想者,早期ARPANET 吸引人之處就是開放使用功能更強大的電腦和程序,而不僅僅只是存取資訊,這至少指明了雲計算的方向。)
實際上,籌集資金就是一種統計學時間旅行,將未來的現金以一定成本帶到現在。但能把未來產品帶給大家的其他形式科技時間旅行就非常不為人知。所以,管理泡沫預期意味著要做個謹慎的時間旅行者,保證未來的樣子盡可能與設想一致,進行時間旅行的公司可以不會因為現金匱乏而倒閉,或把自己逼到窘境。
如何為泡沫估值?
泡沫也有可能帶來直接好處,或至少帶來正面溢出效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電信泡沫產生廉價光纖,當世界準備好迎接YouTube,光纖就發揮了作用。即使房地產泡沫也有積極作用:帶來住房庫存。由於新房產非常標準化,可用很好以「iBuying」算法數據訓練— 低科技的泡沫造成高科技結果的稀有案例。但即便如此,大家對價格總是有個疑問:怎麼識別何時市場過熱?
對泡沫估值爭論通常總結為框架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大概兩種形式:
趨勢可以持續多久的問題:視頻會議這種形式,我們會厭煩,還是逐漸替代親身接觸?即選即看視頻會搶占電視的份額,還是會完全替代電視(擴展市場)?
如果一個趨勢轉瞬即逝,那一家公司當前增長就只是暴跌前的一次起伏。電子商務股票1999 年的走勢很好看,Beanie Babies 的也是,需要進行判斷才能確定哪些趨勢會繼續。但由於復合利率的力量,一個趨勢只要比看上去持續那麼一點點,帶來的影響力會超乎尋常。
產品經濟和反饋環的問題:一間公司成功推出一件產品,是否就意味著下件產品也會成功?
《憤怒小鳥》和《糖果傳奇》儘管母公司盡最大努力,在延續首個轟動產品力圖持續做出爆品的過程歷經困難。將一件爆品變為連續爆品很難,儘管迪士尼把這種模式變成了科學。亞馬遜每加一個品類,就會有用戶買這種品類,然後會有商家提供更新品類。谷歌每做一次調整,都會有新方式將點擊率變現,但這也會強化更多搜索本能。臉書的市場是一種變現形式,也會讓買賣雙方有更多理由每天登錄;事實證明,臉書上最讓人上癮的遊戲是「Affordable Exercise Equipment Quest」,我就每天玩。
如何利用泡沫?
泡沫期間有兩種東西能殺死一間公司,過度樂觀和不樂意太樂觀。現實主義者在泡沫中破產,因為競爭者衝勁旺盛,最終複製超越他們。但完全買單泡沫說法的也會失敗,因為幼稚的公司在環境變化時難以生存。現在看亞馬遜,之所以做得好是因為他們的理論一直在演化。
避免失敗的一個方式就是業務構建在發展未來熱潮上,而不是解決當前問題。
在樂觀頂峰,某些公司會受到吸引宣布概念產品,來吸引投資者,與競爭者拉開距離。另一種就是持續開發「隱形產品」— 一旦推出就會顛覆市場的產品,但在發布前都會不公開。第一次公開秘密並不能吸引投資者,一旦驚喜有了效果,投資者即便沒有看到成功前景,也會認為他們獲勝概率更高。
發布隱形產品的方式利用了泡沫最健康的方式:對市場未來看法不同的小部分人是唯一能建設未來的人;但提前宣布產品規格是在透支信用而不是在確立信用。對產品未來有公開的願景和保密路線圖是融資和吸引人才的優勢(我曾經面試了幾間公司,我不僅想要加入這些公司,也對他們的業務好奇)。
公司對未來的願景很可能錯的,或執行會出錯。但這不僅是創業,也是科幻小說。參與到泡沫中不僅是創業,也是藝術。即便故事不一定成真,科幻小說也是很好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