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w Kang:NFT 市場究竟有多大?

NFT 的市場規模有多大?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NFT 可以代表很多截然不同的資產類型。債券和房地產的所有權可以用NFT 表示,藝術、遊戲內物品和音樂也可以。

可以從下圖看看不同類型NFT 的廣泛分類。

證券類NFT 可能構成一個巨大的市場,但所需的基礎設施和法規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相比之下,收藏型NFT 在今年迅速發展壯大成為一個以10 億美元為單位計算的市場,最近每天的交易額超過1 億美元。讓我們先從關注後者開始。

Andrew Kang:NFT 市場究竟有多大?

收藏型NFT 可分為多個類別。例如,CryptoPunks 可以被視為藝術和歷史文物,因為它們是以太坊上最早的NFT 收藏品之一——請注意,Visa 最近買進了一個CryptoPunk,稱其為歷史性的商業文物。

NFT 一開始可能只是一種藝術或Meme 玩梗,後來可能作為物品或化身集成到遊戲中:想像一下用你買的的無聊猿(Bored Ape) NFT 作為一個新角色,去玩一個新版本的街頭霸王(Street Fighter)遊戲。

衡量NFT 市場規模的一種方法是自下而上的方法——查看Topshots、CryptoPunks、Artblocks 等的當前市值,並預測它們的增長。 Nansen 估計,這些頂級NFT 系列的市值超過40 億美元。

Andrew Kang:NFT 市場究竟有多大?

但考慮到某些子板塊(meme、視頻遊戲時刻等)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僅基於當前市場增長的預測可能會大大低估NFT 的市值。例如,目前市值為400 億美元的狗狗幣可以被認為是碎片化NFT 的早期代表,但meme NFT 的一級市場銷售額幾乎沒有達到八位數;我們預計最近出現的碎片化(fractionalization)協議會加速這一趨勢。

自上而下的估值方法主要手段是參考與可收藏NFT 相似特徵的現實世界物品市場,兩者能滿足相似的人類需求。這些特徵歸結為以下需求的組合:

  1. 不是普通人的日常需要

  2. 可以用來滿足「有錢就是任性」的炫耀(請參閱Arthur Hayes 最新的文章 )

  3. 具備文化或歷史意義

一些可以作為參考、擁有完全數字化對應物的現實世界市場包括:

  • 奢侈品(時尚產品、豪車、名表、香檳)

  • 藝術品

  • 高端房地產

  • 文物

  • 其它收藏品(郵票、體育收藏品、錢幣)

奢侈品市場規模有多大?看一下幾家公司的市值列表(按市值排序):

  1. 3650 億美元– 高盛

  2. 1530 億美元–路易威登集團

  3. 1330 億美元– Uber

  4. 750 億美元– Walgreens

  5. 420 億美元– 愛馬仕

哈哈,我開了個玩笑。上面列舉的市值數字是對的,但排序被我打亂了。事實是:路易威登集團和愛馬仕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二位,高盛、Uber、Walgreens 分別位列第3、4、5 位。正確排序是這樣:

  1. 3650 億美元– 路易威登集團

  2. 1530 億美元– 愛馬仕

  3. 1330 億美元– 高盛

  4. 750 億美元– Uber

  5. 420 億美元– Walgreens

藝術品市場呢?據報導,2020 年全球藝術品市場的銷售額為500 億美元。但非數字藝術品的周轉率並不高,買家購買的藝術品通常不會在同一年轉售,所以500 億美元這一數字並不等同於所有藝術品的價值總和。

如果我們具體看一位藝術家:畢加索,他所有50,000 件作品的估計「市值」在數百億美元。如果再算上莫奈、倫勃朗、波洛克和巴斯奎特會怎樣?

有些人認為NFT 市場已經飽和。 CryptoPunk、artblock、無聊猿等太多了。但與NFT 能涉獵的市場數量相比,情況並非如此。

百達翡麗被認為是頂級奢侈手錶品牌之一,從19 世紀以來一直存在。他們每年生產60,000 多隻手表。看一下其他奢侈品牌的年產量: Richard Mille 手錶每年大約生產4,000 多只、蘭博基尼跑車年產8,000 多輛,愛馬仕包年產100,000 多只。年復一年,這些物品的稀缺性日益降低。而對於帶有封頂上限的流行NFT,情況正好相反,因為NFT 隨著時間推移自然會出現丟失。

最後同樣重要的一點是,考慮一下目前估計 每年400 億美元的遊戲皮膚市場。這個市場本身已經是數字化的,而且不久之後遊戲開發商可能會開始拋棄割據收費的模式,會開始通過NFT 實現更開放的市場。想像一下,隨著通過遊戲內資產賺取現金流這一有現實意義的方式引入,這個市場將會有多大規模的增長。

那麼NFT 市場到底有多大?比我們大多數人想像的要大得多。

感謝 Benjamin Simon、Marc Weinstein 和 Eva Wu 對本文的反饋。

撰文: Andrew Kang,區塊鏈投資機構Mechanism Capital 創始合夥人。
編譯:Perry Wang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