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t 是一種鏈上內容表達模式的新實驗,以及程序化生成技術在藝術收藏品NFT 以外的應用實例。
撰文:曹一新,就職於HashKey Capital Research
審核:鄒傳偉,萬向區塊鏈首席經濟學家
Loot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空出世,和比特幣一樣靠社區推動著行業革新,只不過這次的宣傳周期只花了一周時間。本文著重分析Loot 項目的特點,總結給我們帶來的新思考。
Loot 是什麼?
Loot 是由Dom Hofmann 發起、靠社區推動的一個NFT 項目。每一枚Loot 代表一組具有隨機稀缺特性的冒險裝備,裝備中包含的8 個物件分別對應冒險者的武器、頭甲、胸甲;腰部、手部、腳部護具;以及項鍊、戒指。
Loot 的總量設定為8000 枚,其中編號1 至7777 的Loot 可由任何人通過調用在以太坊上部署的智能合約認領鑄造,並且發起人在Twitter 上喊話後數小時內就被搶「鑄」一空。剩餘222 枚只有合約部署者,也就是Dom 本人才有權限認領,目前他已認領了編號為7881 和7836 的Loot 並將其轉手,故當前總流通量為7779 枚。
從社區人員統計的數據看,自2021 年8 月28 日上線後,只需花Gas 費認領的Loot 在第7 天的地板價就達到了10 個ETH (折合約3.8 萬美元),隨後保持在該水平附近。截至2021 年9 月7 日,持有者地址總數2528 個,為NFT 市場貢獻了約2.1 億美元的交易額,週交易額躍居第一,超越前期熱門項目(如圖1 所示)。
圖1. NFT 產品7 日交易額Top5 (dappradar, 2021-9-7)
Loot 的不同之處
Loot 這匹黑馬能夠在短期獲得大量關注和交易量,自然有其與眾不同之處。已經有很多評論指出Loot 是從JPG 到TXT 的一次呈現形式的創新。如果深入挖掘,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鏈上內容表達模式的新實驗,以及程序化生成技術在藝術收藏品NFT 以外的應用實例。而更進一步地,Dom 還在程序化生成技術中引入了社交隨機性元素,並開闢出一條自下而上的發展新路徑。
文本表達的信息內核上鍊
在Loot 之前,大部分NFT 聲明所有權的對像是通過哈希算法鎖定的一個JPG 文件:發行方將JPG 數據映射成一串哈希指紋用於完整性校驗,將該哈希指紋、儲存JPG 文件的路徑與內容描述、發行信息、創作者簽名等信息構成元數據;元數據也不一定直接保存在區塊鏈上,而是將儲存元數據的路徑再次以哈希摘要的形式上傳至區塊鏈(如圖1 所示)。
圖2. 常規NFT 元數據獲取過程(Image Courtesy of: The broken promises of NFT Art)
這種處理方式可能引發兩個問題:
- 元數據與所有權聲明分離可能導致數據可用性和數據完整性問題;如果把原始圖像全都上鍊,又會佔用本就稀缺的公共資源,後期維護成本也很高。
- 以圖片形式呈現的元數據後期無法修改,這對藝術收藏品NFT 而言是理想情況,而對想要通過可組合性、互操作性提供更多體驗的NFT 來說是一個潛在問題,比如IP 的進化、遊戲道具的升級。目前在Axie Infinity 等遊戲中通過「孵化」生成一個新的NFT 來達到這一目的。
Loot 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將UI 層從信息內核剝離,只保留必要的文本內容。資深遊戲玩家對此可能更有體會:一款經典好玩的遊戲可以在只有簡單文本的情況仍能引發共情。所以Loot 所有權聲明的是一串不可篡改的文字,而文字,是最能代表人類共識的產物。簡單的8 行描述裝備的文字,就能引發人們無限憧憬。 Loot 社區裡已有不少人開始為它們描繪圖像、編撰故事……這種只將內容表達所需核心要素記錄在區塊鏈上的模式是一種數字世界表達方式的新實驗,可以同時減少稀有公共資源的浪費和避免元數據分離,對有更新迭代預期的NFT 的更為適用。
程序化生成應用的拓展
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這串文字的存儲和呈現方式並沒有事先以一個文件作為載體存儲於某個地方,而是一串能用來生成SVG (可縮放矢量圖形)文件(圖3-4)的源代碼(圖3-1),該代碼用BASE64 編碼後與附加說明內容打包(圖3-2),並再次以BASE64 編碼形式記錄在區塊鏈上(圖3-3)。事後任何人可從鏈上獲取原始編碼信息、解碼、並以決定性的路徑生成矢量圖。
圖3. Loot (#1)的SVG 源代碼上鍊及生成預覽圖過程
上述操作其實就是程序化生成(procedural generation)的一種實例。程序化生成在關於藝術品NFT 的元數據永久性問題討論中早被提及,Crypto Punks 的項目方Larva Labs 也率先開發了此類產品Autoglyphs。在萬向區塊鏈研報總第143 期《NFT 出圈後的生態展望》中我們也提到過這個方向。而幾個月過後,曾經不知名的鏈上生成類藝術品NFT 培育平台Art Blocks 已然實現週交易量排名第5 (如圖1)。
作為對比背景,先簡單介紹一下生成類藝術品NFT。
Art Blocks 是一個邀請製藝術家培育平台,為藝術家提供了程序化生成算法的創作平台。培育出的作品集對應的生成算法腳本(例如p5js)將作為一個project 儲存於以太坊智能合約。收藏家可根據作品風格挑選project,購買的NFT 將根據內置隨機種子產生一組隨機變量,該變量控制生成算法生成一幅符合該風格的作品,不限於靜態圖像、 3D 模型或可交互的體驗(鼠標互動)。
這種具有多樣藝術風格導向的生成類NFT 與Autoglyphs 的區別除了運營模式之外,還在於程序化生成技術過程的細節差異。如圖4 所示,生成類NFT 的技術流程主要包括:
- 元數據的存儲(非必需)
- 生成算法的存儲
- 生成算法的執行
- 成品的渲染
- 成品的存儲(非必需)
圖4. 鏈上生成類NFT 技術維度對比(Image Courtesy of: On-Chain Artwork NFTs)
Autoglyphs 的項目方直接將生成算法用solidity 語言內置為智能合約的一個名為draw 的方法,調用該方法可生成總量限定為512 幅、由黑色符號構成的隨機圖案。並且該圖案生成過程在鏈上執行,渲染過程僅依賴UTF-8 編碼,不依賴其它元數據。
而Art Blocks 在鏈上存儲了多個不同的生成算法腳本,每個project 相關的信息也作為元數據存在區塊鏈。但腳本的執行和渲染過程依賴瀏覽器內置相關語言編譯功能及API、在瀏覽器中完成。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支持該腳本運行的瀏覽器,這些作品的呈現效果就無法保障。
回過頭來再看Loot,可以認為它也是在程序化生成技術逐漸開始發力的契機下,將其引入遊戲、社交類NFT 的一個新案例:由智能合約預設的隨機算法生成用簡單文本描述冒險者裝備的SVG 腳本,該腳本通過外部編譯器可確定性生成矢量圖。但矢量圖不是重點,重點在於Loot 持有者在Loot 社區擁有了用8 個維度描述的去中心化角色,而這一角色的表達並不依賴於任何區塊鏈外部系統。
引入社交隨機性
事實上,既是開發者、創業家,也是藝術家的Dom 是程序化生成藝術的愛好者,用關鍵詞搜索可以發現去年2 月份他就在Instagram 分享用該技術生成的玫瑰圖(如圖5)。
圖5. Dom Hofmann 用程序化生成的玫瑰圖之一
雖然程序化生成技術在Loot 項目的應用較為簡單,但Dom 為其引入了一個新的元素——社交隨機性,這體現在他對Synthetic Loot 的設計以及他創立的早期項目Blitmap 中。
Blitmap 是一種結合創作者社區共創理念的鏈上生成類NFT。首先,包括Dom 在內的17 位創作者首先創作了100 幅32×32 的像素圖,這些圖像的SVG 源代碼保存在智能合約內,可被公開獲取生成矢量圖。接著社區成員可任選兩個原始NFT,調用智能合約內置方法將其中一張的構圖與另一張的色調重組鑄造出新的變種NFT (如圖6 所示),總量限定為1600 枚。
圖6. Blitmap:社區成員可參與變種NFT 的重組生成過程
上述過程彷彿借鑒了NFT 遊戲中的「孵化」特性,為社區成員提供基於各自藝術品味的創作權,將這部分隨機性引入這1600 張NFT 作品的生成過程。
而Synthetic Loot 則是一種更新的嘗試,是面向所有以太坊用戶的社交實驗。 Synthetic Loot 並不是指把幾個Loot NFT 合成一個新的Loot NFT,而是在Loot 生成算法的基礎上引入了基於以太坊地址的隨機性,將任意以太坊地址映射到一組描述冒險者裝備的文本,Synthetic Loot 合約內部的算法可以執行、驗證這個映射關係,與Loot 的區別如表1 所示。
表1. Loot 與Synthetic Loot 對比
那麼Synthetic Loot 的應用場景是什麼呢?
在Loot 推出之後,有人詬病該項目的發行過程可能並不公平,理由包括:
- 認領門檻高,需要掌握合約調用技能或使用相關工具,二級市場價格被炒的太高;
- 認領過程存在女巫攻擊可能,即同一個人使用大量不同地址認領,導致Loot 集中在少數者手中;
- 根據TokenId 生成的隨機屬性可能容易被推測等。
於是擔心Loot 最終可能演變成像CryptoPunks 一樣的富人圈社交遊戲,而並不能形成一個很大社交規模。市場上立即出現很多Loot 仿盤迎合投機者的需求。
發行過程是否必須公平本身就是一個話題,但為了實現更多人參與的社交實驗,Dom 提出了Synthetic Loot 的設想,並倡議社區的開發者可以基於Synthetic Loot 或者任何基於此的其它版本(例如調低稀缺度的Synthetic Lesser Loot)構建場景,吸引以太坊用戶參與。
該方法實際上提供了一種為任意以太坊地址賦予由多維度描述的去中心化角色的冷啟動手段,也引入了隨機的社交體驗:不同的地址在不同場景下可能會被賦予不同的定義和特性,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經常交互的場景,而在這些場景中,隨機地結識其它地址背後的用戶——這不再是一場提前設計好的遊戲。
這種思路也被Dom 應用到對開發Loot 擴展包NFT 的指導中。他認為現在很多以Loot 擴展包為名義供Loot 持有者認領鑄造的NFT 項目並不是很理想,原因是這需要Loot 持有者在每次更新擴展包時都花錢鑄造NFT,可能會有大量不需要的NFT 充斥二級市場,並對以太坊資源造成浪費。所以他提議與其將擴展包視為必須通過鑄造獲取的東西,不如將其以合成形式自動分配給生態成員。
例如開發者想為Loot 成員提供一個寵物擴展包,他可以部署一個將任意Loot 或Synthetic Loot 編號(此時,這個編號不再是單純的數字,而和以太坊地址一樣與用戶關聯)映射到一組關於寵物特性的描述,並提供公開查詢驗證接口。開發者可將這個合約提交給社區治理下的註冊合約,該註冊合約負責維護一系列可選擴展包合約地址,供社區成員查看和選擇。甚至可以建立一個前端頁面,方便Loot 成員查看自己所有的關聯特性,並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是否認可某種特性。當然,在某些場景下,Loot 成員可能有交易擴展包的需求,此時他可以選擇認領鑄造擴展包NFT 並拿到二級市場交易。
這樣設計的問題在於如何激勵開發者,因為在認領鑄造擴展包NFT 模式下開發者可以賺快錢,而在合成模式下開發者收入來源未知。這就是實驗存在的意義,社區能否自組織地形成一些新的激勵模式來讓Loot 項目更可持續地發展?
自下而上的發展路徑
Loot 項目的啟動模式也是與眾不同的。發起人不預設發展路徑,希望由社區在去中心化的模式下推動,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 沒有可視化,社區按不同的理解提供了圖形化工具;
- 沒有稀缺性說明,社區自行挖掘並提供開源稀缺性評估工具;
- 發行過程定性為免費認領而非一級認購;
- 放棄版稅,自由交易,允許社區以任何想要的方式使用Loot,而不受發起人的影響;
- 沒有預設遊戲機制,社區開始寫故事、組社群,並通過自發的投票推出了治理代幣AGLD;
@tandavas 發Twitter 稱這是一次自下而上的範式轉移。確實,還沒有哪個NFT 項目像Loot 一樣具有如此大的自由度和社區自治潛力,這當然與發起人個人的社交影響力也有一定關係。
圖7. Twitter 截圖:稱Loot 實現了NFT 領域自下而上的範式轉移
思考與總結
Loot 在多個方面打破了對NFT 的刻板印象,引發我們深度思考。
區塊鍊是數字時空歷史的見證者,它見證了Beeple 用哈希值指向了一個昂貴的JPG 文件,見證了Autoglyphs 用隨機的符號作的畫,見證了Loot 用詞語造的IP,它可能還需要一套更好的基礎語言來表達見證的內容,或許是人類可讀的文字,或許只是一些機器可讀的符號。但不管用什麼語言來書寫歷史,擁有共識的信息內核足以讓人類虛構信仰,產生共情,而虛構的、奇幻的、需要探索未知的事物往往比真實更具吸引力。
程序化生成技術就是將內容抽離出機器可讀的信息,讓機器做到內容復現、甚至內容創造。程序化生成的優勢在於內容生成過程的去中心化,如果這個過程中進一步引入社交隨機性,就能夠在去中心化的場景下產生豐富的隨機交互可能性,從而有可能實現不預設場景和機制、圍繞IP 自發湧現全新社交體驗的目標,逐步發展起元宇宙。
如果往這個路徑去發展,仍有一大堆問題尚待解答。構建IP 的核心要素(或者說基矢)應該是什麼?可交易的IP 意味著什麼?如何激勵開發者為IP 體驗提供更多的內容?同時又不會讓生態只有炒作和資源浪費?能否依賴程序化生成技術將更多形式的內容素材壓縮到區塊鏈上?總而言之,這不失為一個讓人有探索欲的發展方向。
特別聲明
免責聲明:本文不代表0x财经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如需報導或加入交流群,請聯繫微信:VOICE-V。
來源:HashKeyCapitalResearch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