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市場中一個有趣的異常現像是交易時段的回報與隔夜累積的回報之間的差異。自1993 年開始以來,購買並持有SPY ETF(跟踪標準普爾500 指數)的投資者的投資收益將超過7 倍。但是,如果他們僅在市場開盤時間(美國開盤和美國收盤之間)持有在同一時期,他們不會獲得回報——SPY ETF 的所有表現都是隔夜產生的,也就是前一天的收盤價和市場開盤價之間。
加密貨幣和傳統市場之間的一個關鍵區別是數字資產的24/7 性質——與股票不同,交易不受交易所開放日期和時間的約束。但即使代幣本質上是全球性的,市場參與者仍然受制於時區差異和睡眠需求(儘管普通加密貨幣交易者可能比大多數人獲得的睡眠更少!)。當將交易日分解為傳統的市場開放時間(紐約、倫敦、香港)時,很明顯,持有加密貨幣的回報不會隨時間線性增長。
如果投資者自2020 年初以來一直持有 ETH,他們的初始投資將增加26 倍以上(至2021 年9 月12 日)。然而,如果同一位投資者只在香港市場交易時段持有ETH,他們反而會實現負回報。相反,如果他們在紐約或倫敦市場交易時段持有ETH,他們仍然會獲得很大比例的回報。
在此期間,我們在大多數最大的代幣中看到了類似的行為。除了幾個例外,亞洲交易時段的表現普遍顯著疲軟,BTC、ETH 和 LTC 的累積回報為負。相比之下,BNB 似乎表現出相反的模式,在美國市場時段的回報極低,而在香港開市時卻產生了大部分收益。有趣的是,XRP 的回報在美國和亞洲交易時段已經累積,但在倫敦時段卻要弱得多。儘管這些資產在不同交易時段所經歷的回報水平存在差異。
什麼推動了加密貨幣的回報?
傳統的資產定價理論認為資產回報是承擔風險的回報。以波動性代替風險,在此期間,這些加密貨幣中的大多數在香港市場交易時段的波動性略低(使用1 分鐘數據降低10% 至15%),表明風險溢價較小。但這不足以解釋業績的明顯差異,尤其是在亞洲時段實現收益為負的情況下。
在考慮尾部風險(1 分鐘回報的偏差)時,結果看起來更加微妙。所有加密貨幣在美國市場交易時段都顯示出顯著的負偏度(即,它們最大的波動是下行),而在亞洲市場交易時段並非如此,除了XRP 之外,其他所有貨幣的回報都呈正偏斜。因此,對紐約市場交易時段額外尾部風險的補償可能是美國交易時段額外回報的一個貢獻因素。然而,偏度並不能解釋倫敦交易時段,在這個特定樣本中,倫敦交易時段的表現大體上與美國持平(或超過),但沒有尾部風險——倫敦時段的回報實際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呈正偏斜這些資產自2020 年1 月以來。
其他常見的加密貨幣價格驅動因素,如貨幣政策、通貨膨脹、代幣供應和網絡效應,也缺乏解釋日內差異的細微差別。供應時間表、中央銀行政策和網絡採用是線性的和/或緩慢移動的現象,在亞洲和美國市場時間之間每天不會有系統地變化。
結論
一天中不同時間最大的加密貨幣的回報差異是一種異常現象,支持這些資產作為價值存儲的主要經濟論據無法完全解釋。最可能的驅動因素是日內市場微觀結構的細微差別。未來是否可以利用這種異常情況謀取利潤取決於驅動因素持續存在的程度。例如,如果來自亞洲礦商的拋售壓力推動了這種差異,那麼最近挖礦業務地理分佈的變化是否會打破這種格局?採礦激勵措施(例如EIP-1559)的變化和機構投資者不斷變化的監管將如何改變格局? Crypto 的晝夜節律對於監控未來會很有趣,因為它可能會揭示供需動態的變化。
原文標題:《 Crypto’s Circadian Rhythm 》
原文來源:Ainsley To & Messari
原文編譯:Block unic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