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容、開發者友好、易用性什麼才是公鏈的核心競爭力?

作為加密行業中最關鍵的基礎設施,公鏈技術一直是人們重點關注的對象。之前CT 中文已經在 《公鍊板塊爆發後,還有哪些公鏈值得我們關注和參與? 》 一文中詳解了Fantom、Cardano、Terra 和Waves 四條公鏈。

不過,公鏈市場之火熱遠超我們的想像。接下來,本文將繼續為您介紹更多的、值得我們關注的公鏈項目。

Near:通過分片技術橫向無限擴容的公鏈

Near 是一個開源平台,可賦能創作者、社區和市場,希望推動建設一個更加開放、互聯和造福消費者的世界。 Near 可為我們提供一個足夠高的安全性,以幫助用戶管理貨幣、身份或非同質化通證等高價值資產。同時,Near 的性能也足夠強大,可確保貨幣等資產對於用戶而言是易用的,用戶可以輕鬆自由地使用Near 所提供的開放網絡的力量。

以上是Near 對於自身的定位。

從技術角度來講,Near 是一條使用了分片技術的PoS(權益證明)公鏈。 Near 團隊曾經構建過全球為數不多的大規模分片數據庫系統,並得到了加密行業頂級投資者們的認可。因此在區塊鏈的構建上,Near 更注重實踐,而非理論和學術。

值得注意的是,Near 是開源的,任何人都可以參與Near,並開發去中心化應用程序或作為節點運行網絡。而在早期推動Near 生態發展的Near 基金會是一個非盈利性組織,致力於構建一個圍繞Near 網絡的生態系統。

Near 團隊認為,分片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技術,Near 分片區塊鏈的搭建之路需要一步步推進,與生態用戶量級一同成長。因此Near 團隊為Near 區塊鏈的發展設計了四個階段:

第零階段( phase 0):簡版夜影協議-提升網絡吞吐量;

第一階段( phase 1):出段人(chunk-only producer)-進一步提升網絡去中心化水平;

第二階段( phase 2):夜影協議-降低驗證節點使用門檻;

第三階段( phase 3):動態再分片-無限擴容;

如今,Near 即將在今年11 月份發布簡版夜影協議,完成第零階段( phase 0),以提升網絡的吞吐量。值得一提的是,與Layer2 的縱向擴容不同,分片是橫向擴容,支持無限次擴容以捕獲更多的用戶價值。由於這個特性,Near 也被稱為未來的以太坊2.0。

同時,Near 在跨鏈技術方面也做了長足的研究,並推出以太坊-Near 跨鏈彩虹橋(Rainbow Bridge),以實現互操作性。憑藉彩虹橋,我們可以無縫在以太坊和Near 之間轉移資產。

彩虹橋的跨鍊是通過兩個無需大量運算就能追踪鏈上狀態的輕型客戶端配合完成工作的。一個作為以太坊合約建立在以太坊上,另一個作為Near 合約建立在Near 上。兩個輕型客戶端將以無需信任的方式驗證其追踪的狀態。在確認最終性後,數據將通過中繼層轉移到以太坊/Near 鏈上。 Near 希望通過去中心化的跨鏈手段,幫助更多的以太坊生態用戶將資產轉移到Near 區塊鏈上。

目前,Near 已經成功搭建了ETH-NEAR、Filecoin-NEAR 等跨鏈橋,BSC-NEAR 跨鏈橋在測試網運行良好,未來也將會很快上線。

9 月24 日,Near MetaBUIDL 黑客松已經圓滿落幕,有1677 支團隊和個人註冊參與,最終收到85 個團隊的有效提交。可以看到,Near 鏈上的項目已經全面開花,涵蓋多個賽道,共同推動Near 的發展。

對於開發者友好,也是Near 的優勢之一。 Aurora 是Near 推出的以太坊虛擬機,希望為開發人員提供一個高性能的平台,幫助他們在兼容以太坊的同時,享受Near 的高吞吐量、可擴展、安全和低交易成本等特性。 Aurora 交易費用的是ETH,由Aurora DAO 自治。

為了無縫銜接以太坊,作為彩虹橋的一部分,Aurora Bridge 是以太坊中唯一完全去信任的資產跨鏈橋。

對於Aurora, DODO聯合創始人Diane Dai 認為:

Aurora 在NEAR 協議上實現的以太坊虛擬機極大地擴展了跨鏈功能的視野,進一步拓展了多鏈空間,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更多的訪問和流動性。

Dfinity:致力於打造去中心化互聯網的公鏈

Dfinity 最初的構想是希望解決以太坊的一些缺陷,通過構建開放式的虛擬區塊鏈計算機和技術,將由以太坊開啟的DeFi 生態延伸到廣泛的商業應用場景中。因此,Internet Computer 被構建出來。

Internet Computer 通過Dfinity 開發的協議擴展互聯網,這些協議將獨立的數據中心結合起來,使互聯網本身也能成為雲,並為託管軟件、服務和數據提供一個開放的平台。其實,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一台超級計算機,這部超級計算機是由無數台運行ICP 協議的計算機虛擬化後的產物,兼容去中心化、安全和高性能。

從架構的角度來講,Internet Computer 是一個以網絡速度運行且容量無限的區塊鏈。其分層結構,自下而上可以分為數據中心(Data Centers)、節點(Nodes)、子網(Subnets)和軟件容器(Canisters)。

數據中心是底層,負責節點的管理和運行。而節點負責處理數據和狀態執行。節點維護子網,子網容納軟件容器。軟件容器可以實現Dfinity 生態中各種去中心化應用程序的各種功能,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智能合約。

每個數據中心可以運行多個節點。多個節點共同運行子網,子網可容納多個軟件容器。

據ic.rocks數據顯示,Dfinity 節點數量已從六月的十幾個上漲至如今的291 個。

目前,Dfinity 網絡擁有21 個子網、291 個節點和8399 個軟件容器。

公鏈發展的護城河是其生態的繁榮,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公鏈方對於開發者的扶持。而Dfinity 對於開發者的便利在於工作量和成本的降低。有人舉過一個例子,Facebook應用程序的搭建需要6200萬行代碼,而基於Dfinity開發的CanCan(去中心化的抖音),只用了不到1000行代碼。

同時, 如同Solana、Near一樣,Dfinity也在積極開展著黑客鬆活動,Dfinity基金會也一直在積極開展著開發者資助計劃,有超過60個項目受到了資助。

不過,與其他公鏈不同,Dfinity 的發展重點並不在DeFi 和NFT 上,而是在社交領域。其上的DSCVR、OpenChat 以及Distrikt 等項目分別可以對應傳統互聯網的應用Reddit、WhatsApp 和LinkedIn。這些都是Dfinity 基金會重點打造的項目。

Dfinity 中國區負責人Herbert 表示:

Dfinity希望開發者從傳統區塊鏈裡走出來,做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能夠真正對標傳統互聯網行業應用,比如說社交媒體、遊戲等。遊戲方面,DFINITY 今年5 月份推出了Internet computer,很多開發者把小時候喜歡的任天堂遊戲全部都搬到Internet computer 上去;社交媒體方面,希望看到更多APP 利用Tamper-proof 保護消費者個人數據安全,另外也希望看到Social media 企業級SaaS 的應用。

與很多的公鏈願景不同,Dfinity 希望通過在去中心化世界打造社交等傳統互聯網應用,為我們打開通往Web3.0 的大門。不過,後續Dfinity 如果想要獲得加密市場更多的青睞,也需要大力發展其DeFi 生態。

值得注意的是,Dfinity 不存在跨鏈的概念。未來,Dfinity 希望通過與比特幣區塊鏈集成,為比特幣網絡提供智能合約服務。而針對以太坊,Dfinity 做了更複雜的集成——利用技術在IC上完成以太坊智能合約的簽名,反過來在IC節點中運行以太坊,進行雙向交互。

Mina:採用遞歸零知識證明的輕量化公鏈

Mina 是首個具有簡潔區塊鏈的加密貨幣協議。 Mina 使用先進的密碼學和遞歸零知識證明zk-SNARKs 來設計一個完整的區塊鏈,使其大小能夠保持約22KB(約為幾條推文的大小),且驗證當前的區塊鏈狀態速度極快。

眾所周知,傳統區塊鏈所存儲的數據是繁雜的。我們以以太坊為例,據etherscan.io 數據顯示,以太坊全節點GETH 的存儲數據規模已經達到985GB,接近1 TB。而在去年十月,GETH 的存儲數據規模只有500GB 左右。隨著以太坊的採用量增加,只用了一年時間,以太坊全節點數據便翻了一倍,未來隨著DeFi 生態的擴張,以太坊的存儲數據將會越來越多。

這時我們將會面臨兩個問題:

1. 全節點只有存儲鏈上全部的狀態數據,才能參與驗證交易和出塊;

2. 用戶只有下載整個鏈的數據才能驗證鏈的正確性;

未來,這個數據規模將會越發沉重,制約區塊鏈的發展。而Mina 希望通過zk-SNARK 零知識證明技術將區塊鏈大小維持在22KB 左右。而當前零知識證明技術主要是被用應用到隱私交易、Layer2 等賽道,Mina 使用它來進行區塊打包和網絡狀態的驗證。

簡單點講,zk-SNARK 零知識證明能讓我們在不向驗證者提供關鍵信息的同時,還能使驗證者相信你的信息是正確的。比如,我們在登陸時需要輸入密碼,零知識證明可以讓我們在不透露密碼的情況下,讓驗證者認為密碼是正確的,並同意登陸。

Mina 將區塊生產和交易驗證分開,通過降低門檻的方式,降低了成為公鏈驗證節點的硬件成本。 22KB 意味著我們只需要一部手機或者一部電腦就可以輕鬆驗證區塊鏈狀態,成為Mina 的節點。只要驗證計算結果是正確執行的,我們不需要證明整個計算過程,便能夠快速驗證區塊鏈狀態。

因此,門檻足夠低,節點的數量便會足夠多。 Mina 區塊鏈在發展過程中將變得足夠分佈式,足夠去中心化。同時,得益於零知識證明技術,Mina 上的交易具有隱私性。

另外,Snapps 是Mian 推出的由零知識證明驅動的應用。 Snapps 能通過私有的網關訪問任何網站,並在線上使用經過驗證的真實世界的數據。因此,在不損害隱私的情況下,開發者們能利用真實世界的信息進行分析、決策,更好地為我們提供便捷的區塊鏈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Mina 網絡TPS 不高。團隊對其的解釋為:

當前Mina 網絡的TPS 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處於生態早期,交易轉賬需求小,另一方面是為了確保網絡的穩定性,所以並沒有快速的擴展節點數量。 TPS並非問題,可根據後期需求進行調整。

相信在未來,Mina 將會為我們持續降低從Web2.0 跨入至Web3.0 的門檻,在不犧牲易用性、去中心化的前提下,為我們提供更多的Web3.0 服務。

Avalanche:共識協議的創新者

Avalanche 是一個開源區塊鏈平台,用於啟動高度去中心化的應用、新的金融原生態和新的可互操作系統。

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裡,Avalanche 的原生代幣價格和TVL飛速攀升,引發了加密市場新一輪的關注。其旨在解決舊有區塊鏈平台的限制,包括交易速度慢、擴展性低以及去中心化程度不夠等問題。

Avalanche 對於性能的提升,基於以下兩個方面:

1. 結合中本聰共識和經典共識優勢推出的第三代共識機制——Avalanche獨有的雪系列協議以低延遲、高吞吐量和理論安全閾值80%而著稱。據官方數據顯示,如今Avalanche TPS已經超過4500,並能夠在兩秒內完成交易。和Fantom 相同, Avalanche也是通過採用DAG(有向無環圖)優化了權益證明協議;

2. Avalanche 獨特的三鏈架構——X(Exchange交易)、P(Platform平台)、C(Contract合約)鏈;

三條鏈的功能各有不同。

X 鍊主要負責創建和交易數字資產,用戶可以從交易所進行資產的充提。我們的跨鏈行為也是通過X 鏈完成的。 Avalanche Bridge 的推出也是以X 鍊為基礎。 Avalanche Bridge 跨鏈橋於今年7 月29 日推出,採用英特爾SGX Enclave 技術構建。

C 鍊主要負責智能合約的開發、部署和交互。因為可以兼容多個虛擬機,包括EVM(以太坊虛擬機),開發者可以輕鬆地在C 鏈部署智能合約,其他鏈上的開發者也可以輕鬆將自己的應用程序克隆到Avalanche。這也是Avalanche 為什麼被稱為開發者友好公鏈的原因。

P 鍊是Avalanche 的核心,負責節點質押和網絡驗證,是C 鍊和X 鏈的基礎。我們也可以通過P 鏈來創建子網。子網可以被定制,我們可以通過代碼來製定子網的使用規則,我們甚至可以在子網中使用其他代幣作為Gas 費載體。因此,極高的可定制性也讓Avalanche 受到了廣大企業級用戶的歡迎。

三鏈的互通由Cross Chain 完成。 Cross Chain 可以輕鬆地幫助用戶在X、P、C 三鏈中自由操作。

得益於良好的基本面,Avalanche 生態也在今年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據DeFi Llama 數據顯示,Avalanche 鏈上TVL(總鎖定價值)已經超過37 億美元,位列第六。

據Avalanche官網統計,目前Avalanche 生態擁有52 DeFi 個項目。以較少的項目數量,捕獲了大量的生態價值,我們也可以看到Avalanche 在市場上的受歡迎程度。其中,借貸協議Benqi TVL(總鎖定價值)最高,市場佔比接近50%。

結語

其實我們在觀察過這麼多的公鏈後,也可以總結出一些規律:

1. 公鏈採用的技術方向無非有三種:性能、擴展性和易用性;

2. 以太坊是當之無愧的公鏈頂流,所有的後來者都希望通過高性能、可擴容性來捕獲以太坊的溢出價值。

3. 跨鍊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有方便快捷的跨鏈橋才能夠讓公鏈生態更好地捕獲來自外界的價值;

4. 開發者是公鏈發展的基礎,公鏈生態想要發展,需要開發者們的簇擁和支持。因此公鏈方也在積極舉辦黑客松等活動,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加入生態;

因此,我們在看待公鍊板塊的其他後來者時,不妨也看看這些方面,或許對於公鏈的技術和發展會有新的理解。至於什麼樣的技術特點才能夠幫助公鏈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現在我們也不得而知。但值得肯定的是,未來將會出現更多有想法有意思的公鍊和技術,在解決舊有問題的同時,與我們共赴未來。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