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哲學:從莊子到馬斯克

對元宇宙的討論正在以幾何級數增長。

到底什麼是元宇宙?如何理解元宇宙?

元宇宙最基本的屬性,是數字化的“虛擬世界”,更準確的說,是“虛擬真實”。

這裡的“虛擬”,既可以是模擬“現實”世界,也可以呈現出“現實世界”中無法實現的、天馬行空富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規則和活動;既可以與“現實世界”交織融合,也可以相對獨立甚至完全獨立於“現實”世界。

這裡的“真實”,是指沉浸式的真實體驗。

元宇宙是“虛擬的真實”,“虛擬現實”只是“虛擬真實”的一部分。

為什麼我把“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都加了引號?

因為,這背後還有一個更根本性問題:

什麼是虛擬?什麼是現實(真實)?虛擬與現實是什麼關係?

虛擬的是不是現實?而現實是不是虛擬的?

可以說,虛擬、現實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問題,是“元宇宙哲學”的根本問題,也是元宇宙的根本問題。

而在人類歷史上,有許多光彩熠熠的思想之花,都在探討虛擬與現實的關係問題,這也成為理解和構建元宇宙的思想源泉。

下面邀請大家和我一起開啟一段思想冒險之旅。

1、莊子:“莊周夢蝶”

“莊周夢蝶”,出自《莊子·齊物論》: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週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夢醒時分,莊子凌亂了:究竟是莊子在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在夢中變成了莊子?此刻究竟是一隻蝴蝶在做夢,還是自己在現實中回憶夢境?

“莊周夢蝶”非常形象的提出了哲學史、思想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如何分別夢幻與現實?又怎知所謂的“現實”不是虛擬夢幻?

同時,對這個問題,莊子也闡發了自己的觀點,即“物化”思想。

所謂“物化”,通常是指莊子所表達的“泯除事物差別、彼我同化”的精神境界。當代著名學者陳鼓應,將其解釋為“物我界限之消解,萬物融化為一”。這是莊子齊萬物、齊夢覺、等生死、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也就是說,夢幻(虛擬)就是現實,現實就是夢幻(虛擬)。

2、印度教:“摩耶”思想

摩耶,梵語Maya,音譯為“摩耶”,意譯為“幻”,幻象之意。摩耶是印度宗教哲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印度古老典籍《梨俱吠陀》、《奧義書》中。

在印度教的世界觀中,“梵”在世間顯現的一切就是“幻”,即摩耶。世界並不是真實的,而是“梵”通過其幻力創造出來的幻象。

經驗世界是無常的、虛妄的幻象,人要破除“幻”才能覺悟“梵”,只有脫離幻起幻滅、六道輪迴的無常世界,達到與梵合一(“梵我合一”、“梵我一如”)的境界,才能脫離輪迴之苦,獲得自我的解脫,乃至永生。

正如《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偈語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3、柏拉圖:“洞穴”寓言

關於“真實”和“模擬”的問題,柏拉圖曾提出一個著名的“洞穴”寓言。

「在深邃的洞穴中,有一群被禁錮的奴隸,他們無法看到身後,也無法看到對方,只能直勾勾看著前面的牆壁。在他們身後有一堵矮牆,矮牆後面有另一群人舉著火把和各種物品。火光將這些物品的影子投射到了奴隸們能夠看到的牆壁上,奴隸們便以此來辨認各個物品,並且可以互相交流為這些東西命名。在他們眼中,這些影子就是真實的事物。

直到有一天,一個奴隸掙脫枷鎖,他先是看到了火光和這些物品,隨後他又努力爬出洞穴來到了外面,然後花費了好長時間才習慣了日光,看清了外面的世界。等他返回洞穴,企圖告訴裡面的同伴“什麼才是真實世界”的時候,他卻遭到了同伴的一致嘲笑,說他在外面弄壞了眼睛,連牆壁上的事物都看不清楚,還說什麼外面的真實世界。 」

柏拉圖認為,我們感知的一切事物都只是“模擬”,如同洞穴奴隸所見的“牆壁影子”,感覺經驗的世界是“現象的、變化的和模擬的”,而理智概念的世界是“本質的、不變的和真實的”。

4、笛卡爾:“惡魔”假設

關於“我”與“存在“的問題,笛卡爾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笛卡爾的惡魔”。

「假如有一個惡魔,它可以任意修改並欺騙我的五感,如果我們所看到的、所聞到的、所聽到的、所嚐到的、所摸到的,都可以被這個惡魔修改,那麼我該如何確定現在的我,是否正在被這個惡魔欺騙呢?如果我不可避免的被惡魔所欺騙,我無法分辨現實是惡魔創造的幻像還是真實,那麼,有沒有什麼事物是可以確定為真實存在的呢?」

「由此我假設,我所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是虛假的,我相信我的騙人的記憶呈現給我的所有東西都是不真實的。我以為我沒有感覺,物體、形狀、廣延和位置都不過是我的心靈的虛構。那麼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被認為是真實的?可能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確定無疑的。」

而笛卡爾解決這一問題的邏輯是:

懷疑蘊含著懷疑者,思維蘊含著思維者,即一個思維著的事物或者精神實體。懷疑意味著思維,思維意味著存在,我思故我在。

5、普特南:“缸中之腦”

美國著名哲學家希拉里·普特南在他1981年出版的《理性,真理與歷史》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缸中之腦”假想:

「一個人(可以假設是你自己)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台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對於他來說,似乎人、物體、天空還都存在,自身的運動、身體感覺都可以輸入。這個腦還可以被輸入或截取記憶(截取掉大腦手術的記憶,然後輸入他可能經歷的各種環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輸入代碼,’感覺’到他自己正在這裡閱讀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問題是,“你如何擔保你自己不是在這種困境之中?」

普特南及許多思想家都試圖對我們是不是“缸中之腦”做出邏輯論證。但與其他思想實驗一樣,“缸中之腦”的假想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思考,虛幻與現實的關係。

6、馬斯克:“矩陣模擬”假設

宇宙和人類文明是被更高級的文明模擬創造出來的嗎?

馬斯克就曾在不同場合提到過矩陣模擬假設(Matrix-style simulation)。

矩陣模擬假說的基本邏輯是:

人類文明的歷史才不到一萬年,而我們所在的宇宙已有將近140億年的歷史,這麼漫長的時間足夠宇宙中許多文明興起,且達到非常高級的程度。更古老、更高等的文明很有可能就是我們的造物主。

「從統計學角度看,在如此漫長的時間內,很有可能存在一個文明,而且他們找到了非常可信的模擬方法。這種情況一旦存在,那麼他們建立自己的虛擬多重空間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試想一下,不到一萬年的人類文明已經在向“元宇宙”進發,那麼140億年間,可能有多少更高級的文明造出多少“元宇宙”或更高級形態的“宇宙”?

我們生活的所謂“現實”,很可能是更高級文明創造或模擬出來的。如同人類創造遊戲,人類文明很可能是許多模擬文明的一部分。

7、結論和幾點思考

(1)到底什麼是元宇宙?

元宇宙本質是“虛擬-真實”,“虛擬現實”只是“虛擬真實”的一部分。這個“現實”並非要與我們的“現實”世界一樣,而是要在體驗上:和“真”的一樣。

所以,元宇宙的基本特徵和發展成熟的標誌,是數字化、沉浸式的“真實”體驗。

元宇宙將是一個長期動態迭代的發展過程,許多屬性和特徵是不斷疊加生長出來的,目前尚處在概念和萌芽階段。當下的元宇宙概念,更多是新瓶裝舊酒。

但元宇宙毫無疑問是偉大的人類歷史發展方向之一,雖然現在很初級,好在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當然,不可避免的是,每個階段也都有每個階段的韭菜。

(2)人生只是體驗

如果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虛幻就是現實,現實都是虛幻,世間一切都是虛擬夢幻,那麼,什麼才是真實的?

唯一“真實”的只有體驗和思考(思考也可理解為一種體驗)。

不管我們在“虛擬世界”還是在“現實世界”,也不管我們是否能夠分清虛擬和現實,我們得到的都只有體驗。

我們體驗到真實,就是真實的,這就是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道理,這也是王陽明“心外無物”的道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當然,體驗與享樂主義,完全是兩碼事。

(3)多維空間的打通和切換

如果我們身處的世界是高級文明虛擬創造出來的一種“元宇宙”,而我們也要打造我們自己的“虛擬世界”元宇宙,那麼在我們打造的元宇宙中,是否又會創造出下一層元宇宙?

就像“俄羅斯套娃”。

多層“元宇宙”(多維空間、多維宇宙)之間可以打通和切換:既然分不清那裡是“現實世界”,哪裡是虛擬世界(分清又如何?),那麼,你想在哪個世界體驗,你就願意停留在哪個世界。

在電影《盜夢空間》中,就有多重夢境的設計,而且許多人願意停留在夢境的世界。電影《異次元駭客》中,虛擬世界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是被人虛擬創造的,他們天然認為自己是真實的,而且在自己的世界中又研發創造出了虛擬世界。類似的還有今年上映的《失控玩家》。

(4)數字永生

元宇宙可實現數字永生,這是人類實現永生的一種方案選擇。人類由碳基生命向矽基生命進發,但最終二者可以融合和切換。

美劇《上載新生》講述未來社會當你身體即將死亡,你可以把全部記憶和意識上載到數字虛擬空間,數字空間本身就是另一個人類社會,而你還可以隨時與現實空間的親友可視化的場景互動,從而實現數字永生。

如果全部記憶和意識可以“上載”,那麼同樣也可以“下載”。我們需要的只是克隆、3D打印或者什麼更高技術創造的碳基軀體,作為靈魂植入、意識下載的載體。

現在聽上去當然很科幻,但歷史上多少科幻都變成了現實。

只要人類不滅亡,想像力和創造力不停息,一切都有可能。

你所有的疑慮和不可能,都只是科技問題。而只要人類不滅,所有的科學技術問題,都是時間問題。

元宇宙有著無限的想像空間,而人類也走到了進化的十字路口。

你將做何選擇

作者/韓樹杰

來源/韓樹杰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