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互聯互通後的新格局

移動支付網消息:在沉寂許久之後,支付互聯互通再起波瀾,雲閃付打通了微信支付與支付寶。新進展背後,給行業帶來了新的思考。

支付互聯互通的新情況

根據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官宣信息,在線下掃碼上,雙方都在強調掃碼互認。

支付寶公告:目前淘寶85%商舖已經支持消費者通過雲閃付付款。此外,目前在北京、天津、廣州、深圳、成都、重慶、西安等全國多個城市已實現收款碼掃碼互認,計劃明年3月份覆蓋全國所有城市。

微信公告:微信支付已與銀聯雲閃付App正式實現線下條碼的互認互掃,用戶可於全國省會城市通過雲閃付App掃描微信收款碼完成支付;線上場景方面,雲閃付App全面支持Q幣、QQ音樂和騰訊視頻的充值服務。

但具體的支持上,移動支付網實測發現還有一點體驗差異,掃碼互認並不等於支付互認。

身處深圳的小編,以雲閃付App分別掃描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的收款碼,在全部測試的樣本中,所有用戶均能通過雲閃付App掃描微信收款碼成功付款,而支付寶方面,則只有部分用戶的收款碼能夠支持。

考慮到支付寶聲明的“計劃明年3月份覆蓋全國所有城市”,支持進度有待後續推進。

另一方面,小編測試使用微信支付與支付寶掃描雲閃付App的收款碼,多個測試樣本顯示,需要相應的下載App才能進行支付。值得一提的是,測試樣本的手機中均已下載雲閃付App,而掃碼後依舊是引導下載的界面。

掃描雲閃付App收款碼後界面,左支付寶,右微信

從測試來看,雲閃付App掃描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的收款碼,基本是實現了支付互通。而微信、支付寶掃描銀聯繫二維碼,則是識別後跳轉到App下載頁面,而並非支付頁面。不過在此之前,微信與支付寶掃描銀聯繫二維碼是識別不了的。在線上支付場景上,支持情況則較好。

更直白的說,支付互認和掃碼互認,這裡存在一定的體驗差異。

支付互聯互通的新挑戰

從上述測試結果來看,雲閃付及銀行App可以較為順利的掃描微信支付、支付寶的收款碼並完成支付,這無疑是重大利好;而反向,微信、支付寶難以掃描銀聯繫二維碼支付,體驗稍遜,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巨頭的虹吸效應。

在確定了對雲閃付App及銀行系App的重大利好之後,其實也對它們帶來了新的挑戰。以雲閃付App為例,截至目前,其用戶數量超過3億,可在46個國家和地區超3000萬家商戶掃碼支付。無論是用戶還是場景,都已經擁有成為超級App的實力,而今微信支付與支付寶開放場景,更是助推了雲閃付App快速成長。但其仍然需要在用戶活躍、用戶體驗、日常運營等方面進一步提升,以“吃下”互聯互通紅利。

短期來看,雙巨頭的強勢地位仍在,長久則看以雲閃付App為代表的銀行系應用,是否能夠在場景支持逐漸減少差距的情況下奪回一定市場。

另一方面,在筆者看來,本次互聯互通的推進,還在探索網絡支付四方模式該如何落地。

網絡支付四方模式在今年4月份人民銀行召開的2021年支付結算工作電視會議提及,要求健全網絡支付四方模式。在9月的中國支付清算論壇上,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再次提及,建立網絡支付四方模式是各方在發展中逐步形成的共識。

再從一個細節上來看,雲閃付App掃描微信支付、支付寶的收款碼,在這個四方模式裡,發卡、收單、清算是誰在做?是否也存在手續費問題。就比如微信支付、支付寶作為收單方,銀聯清算,雲閃付App綁定的銀行卡機構作為發卡方。雲閃付或者銀行們是否需要給微信與支付寶支付一定的費用?

在互聯互通模式上,此前曾有信息表明存在兩種模式,一種是製定統一標準,銀行係與支付機構系的二維碼按照統一標準,可以實現徹底的互聯互通。任何支付機構、銀行都可以掃描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的二維碼,反之亦然。另一種,則更趨向於商務談判,部分機構之間實現互認。從本次互聯互通的情況來看,可能屬於後者。是否能夠形成普適的互聯互通模式,也存在監管與市場的博弈。

巨頭身後的支付小玩家

時代的一粒塵,落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巨頭之間的一舉一動,對於支付小玩家來說,同樣如此。

對於聚合支付玩家而言,如果不是微信支付與支付寶之間實現了互通,聚合支付仍然有價值,但云閃付App對兩家互認互掃之後,特別在反壟斷形式下,互聯互通的持續推進,對於聚合支付玩家就是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旦政策徹底執行,聚合支付的噱頭將完全喪失。未來,聚合支付玩家需盡量少以“聚合”為營銷方向,提供更多數字化服務成為好的出路。

另外,需要重視對銀行群體的服務支持。近兩年,銀行逐漸對線下移動支付喪失信心,本質上還是場景壁壘存在,拓展線下收單的投入成本極高。而今,微信支付與支付寶逐漸對銀行開放場景,可能會帶來新一輪的銀行移動支付熱潮。加上當下監管鼓勵銀行進行金融數字化升級,擁有支付場景開放的利好加持下,銀行對自身客戶端的重視程度會更高。聯合銀行干支付,不僅當下,在未來也會是一個熱點。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