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紐約時報》需要token化?

幾個月前,Nir Kabessa和我寫了一篇《為什麼所有SaaS都應該實現token化》的文章。這樣的標題或許看起來有些誇張,但我們想強調的是——token化模式對於訂閱行業發展的價值是舉足輕重的。它的核心概念可以解釋為:SaaS商業模式的邊際分佈成本往往很低,早期訂閱用戶本身就是投資者,每增加一名用戶,成本不會增加多少,但就像一個個小小調速飛輪,這些用戶在推動整個商業模式的慣性發展上效果很好。當量變達到質變,就可以支持創作者把業餘愛好變成本職工作,幫助他們僱傭團隊,資助產品質量投資。

《為什麼所有SaaS都應該token化》一文提出了基本原理,本文是關於這一原理在具體運用時表現出的獨特優勢模型:訂閱媒體模型。有很多關於《紐約時報》等“老”媒體平台與Substack這樣“新”媒體平台之間交鋒的言論。我相信,有前瞻性的媒體公司會考慮token化舉措,這尤其適用於新公司和新產品,讓早期用戶與公司在發展成長中共同獲益可以減少尋找產品與市場契合點(product market fit)的時間成本。

token會淘汰紙質印刷嗎?

新聞媒體作為一種共享信息媒介,從紙質傳媒轉化到電子傳媒的過程中,其行業發展經歷的各種危機都是暴露在公眾面前的。這一點在《紐約時報》上體現地淋漓盡致。 (儘管紐約時報的例子更加直觀明了,但事實上有許多媒體品牌的token化過程甚至可能比《紐約時報》更有參考價值,這在後文會提到。)

我們並不需要摸清《紐約時報》從印刷到數字廣告,再到數字訂閱整個轉變過程的每一個細節。關鍵已知現狀是:數字訂閱目前是《紐約時報》 的最大收入來源。向訂閱服務和數字化模式轉型的過程雖然艱難,但從《紐約時報》的整體股價趨勢上來看其結果是成功的。

《紐約時報》作為傳媒領域少有的成功案例,該圖準確地體現了這一點。我會一直做多《紐約時報》,即使我並不認為他們的訂閱服務會在短期內實現token化。儘管在下文中我會展示如何運用token化解決他們當前的商業模式的一些問題,我仍然認為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會在token化上一馬當先。

在我們深入探究並解析在傳媒商業模式中如何運用token解決問題之前,我們需要首先明白什麼是token化訂閱。

簡單來說,假設《紐約時報》的token化訂閱過程如下:

要想閱讀《紐約時報》,我必須在錢包裡放上價值至少100美元的$TIMES(《紐約時報》虛構token)。

每年,價值100美元的$TIMES會通過智能合約從我的錢包自動銷毀。

  • 假設在兩年的時間裡,我對紐約時報的需求是不變的,因此美元對$TIMES的換算也是不變的。假設1美元= 1 $TIMES。那麼作為消費者:

  • 假設我用200美元買了200 $TIMES,我可以在所有移動設備上通過一個簡單的瀏覽器擴展程序或應用程序(我的錢包)訪問《紐約時報》。

  • 兩年訂閱期滿之後,我的訪問權限過期(錢包中沒有 $TIMES),則需要續訂。

現在讓我們思考最後一個設定,假設《紐約時報》的需求每年翻一番,那麼其token價格也隨之變化。假設一開始是1美元 = 1 $TIMES,兩年後是4美元 = 1 $TIMES。簡單起見,我使用了token價格的一個非常簡單的需求=價格模型,這只是系統設計的一種方式。關於如何圍繞這個系統設計token經濟體系的完整觀點我會盡快單獨寫一篇文章闡述。

第一年我用200美元得到了200 $TIMES。第二年,1 $TIMES = 2美元。所以50美元(價值100美元)被銷毀,而我還有150美元。

第二年以後,1 $TIMES = 4 美元。所以25 $TIMES (價值100美元)就銷毀了,而我還有125美元。如果這個價格不變,我現在還有5年的訂閱時間(總共7年)。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這會對《紐約時報》的現金流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但這是值得的,後文我會說明其背後的原因。

很明顯貨幣激勵效應正在發揮作用,但如果《紐約時報》是一個新生上升期出版商(或新聞社),這個過程效應會更加明顯。作為忠實粉絲和早期投資者,獎勵早期用戶更會加強貨幣激勵效應。還有一種更簡單的模式——終身會員模式(許多新聞作者開通的“信眾級別”的訂閱)在這種情況下,你甚至不需要弄清楚銷毀token是怎樣的過程,你只需要以一種法定貨幣錨定一個信眾價格就行了。

有些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就用《紐約時報》普通訂閱模式?還可以持有一些股票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狹義上來講,這種模式對於尚未上市、缺乏知名度、並且沒有現有的方式讓早期用戶從未來的增長中受益的小型媒體公司更為強大。詳細來講,訂閱本身的token化在產品中創建了一個更緊密的反饋循環,從而修復了一些用戶體驗問題,並鼓勵訂閱用戶幫助業務增長。

鼓勵增長並通過token化修復用戶體驗

token化訂閱模式會給限量閱讀的媒體模式帶來什麼好處?下面是最重點的幾個優勢。

修復漏洞和“匿名問題”

我的朋友Rapha不久前指出了一個簡單有效的用戶體驗心理模型:任何產品當你花費大量時間匿名使用時都有相當大的用戶體驗問題。 《紐約時報》等訂閱媒體和領英一起位列榜首。問題在於這些產品為了吸引用戶,需要提供一些免費的訪問權限,這樣人們就會想看更多。用戶每個月有一定份額閱讀一些免費文章,但產品只能通過用戶登錄或通過瀏覽器窗口才能追踪到閱讀賬號,這形成了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笨拙體驗——只要你想,你可以通過創建大量的賬戶或使用匿名瀏覽器免費獲得《紐約時報》的文章。

加密錢包會讓這種體驗更好。每次登陸像《紐約時報》這樣的網站時,你都不必用你的電子郵件作為唯一的ID來創建一個賬戶,而可以簡單地通過Metamask這樣的瀏覽器擴展程序登錄。與分享共用登錄賬號相比,人們共用錢包的可能性要小得多,這意味著整體上使用親戚好友賬戶登錄並拒絕訂閱的人會少得多。

更好的貨幣獎勵效應

在一個非token化訂閱的世界裡,我並沒有意願助力媒體品牌成長。因此我可能非常樂意與他人分享我的訂閱,設置新聞訂閱自動續費等等。

在token化媒体模型中,我有动力推动更多的订阅需求。也就是说,我更有可能鼓励朋友们自己订阅或主动分享我认为有可能受益的内容。如果我们谈论的是较新的媒体品牌,比如刚刚开通付费订阅服务的专栏作者,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这些品牌的潜在增长可能非常显著。在这种情况下,我购买比订阅实际所需更多的token是因为我把这些token视为一种投资。

為什麼還沒有出現更多的token化產品?

上述論點迴避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出版物還沒有這樣做?答案和往常一樣,因為這樣做很複雜。但一一解決這些複雜問題是值得的。 web3的下一波浪潮將更加關注產品本身,包括如何構建DAO來發布更優質的產品,以及這些產品如何通過token化來擊敗它們的web2對手。

我計劃對此進行實驗並把相關內容撰寫下來。事實上,我們與Forefront、Sari Azout合作推出了一些項目。有一個項目還在保密中,跟紙上談兵相比,我想通過這個項目推出一些具體的產品來推動整個進程。我會在推特上分享最新消息,但為什麼說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不簡單呢?你們需要知道的是實現以上所說的最大困難點在於:大多數人沒有加密錢包。

如果你像我一樣已經進入了一個幾乎所有人都在使用加密貨幣的互聯網區塊,就會發現很少有大型媒體公司的受眾能夠完全接受電子錢包和token。為了實現收入最大化,他們需要為普通訂閱和token化訂閱建立復雜的並行系統。這就引出了下面的問題。

技術問題

如果你正在參與web3建設,你就會知道一個公開的秘密:在對未來暢想的光鮮亮麗外衣下的技術研發還非常不成熟。關鍵產品尚未構建,對現有工具的說明也很少,許多應用程序編程接口要不不成熟,要不不存在,同時現有的很多技術都局限於NFT和token社區。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我們將啟動這些項目,我們會分享我們使用和建造的堆棧,但關鍵問題是對於媒體公司來說,沒有現成的方法來創建一個可以處理大量複雜問題的token化訂閱模式。這也就是《紐約時報》需要面對和處理的問題。

法律風險

提到“合法”這個詞,我們不得不同意許多人都對此感到不安和恐懼。試想我正準備投資我找到的第一個好的合法加密DAO,接著市場股市就提出“加密貨幣將在2022年作為一項服務徵稅。”社交token通常被稱為證券灰色空間,因為它們是免費的、去中心化的,而且在回報率上不具有可預見性。我所讀的一篇來自SeedClub的文章仍然是我所知道的在這個主題上最好的文章,他明確提出向間接訪問媒介出售token以獲得財務回報比如今運行的商業模式更加不安全。這意味著發布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與專家協商,並在此之前還要首先對其進行一定專業調查。

現金流和激勵結構

如果早期訂戶受益於媒體業務的未來增長,那麼這些錢從何而來?答案是——它來自於你未來的現金流,要么是早期採用者的擴展訂閱(如上面的例子),要么是通過二級市場上出售的訪問權限(早期採用者決定他們不再想要訂閱)。現金流沖擊可能聽起來很糟糕,但我認為這與發生在許多規模經濟企業,即大多數軟件和幾乎所有媒體中的大規模折扣沒有什麼不同。真正不同之處在於,折扣的好處是能夠激勵那些早期投資者幫助平台成長。一個用戶滋養創作者的環境是非常好的。但token經濟學確實很複雜,尤其是在常見模式出現之前設計匹配業務需求的激勵系統並不容易。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我們將在啟動上述的模型實驗時努力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將在過程中進行記錄,所以請持續關注我們,讓我們知道我們還應該探索哪些領域。

我對此充滿熱忱的原因很簡單。如果我們能將創新的速度提高1%,它對我們生活的綜合影響將是難以想像的。任何參與過產品或公司早期研發和建設工作的人都知道想讓產品符合市場需求所背負的巨大壓力和責任。讓早期投入者在未來發展獲得更多上行機會,可以更好地克服這些困難和壓力。

產品訂購服務似乎才推出不久,介於首波通過NFT實現媒體產品交易的浪潮衝擊,媒體產品訂閱服務似乎已經順勢成為web3發展的下一步。 token化訪問方式刺激了媒體公司已經在發揮作用的長期激勵機制,即低邊際分銷成本和對早期受眾的強烈依賴。因此對於我們這些專注於讓web3使更多創新建設者受益的人來說,在這一板塊上拼盡全力克服艱難是值得的。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