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試用了uni.zkync的測試網,OH my god,發現它不需要使用ETH來支付gas費,太好用了。
我還使用了過利用了starkEx的dydx,和架在abitrum上的幾個dapp,L2已經進入實際生產環節了,離大規模使用不遠了。
Layer2的設計思想可以這樣描述:L2上的交易可以被證明是完全符合L1的交易規則,但不需要在L1真實執行。
而其中OP派(樂觀派)是在L1上抵押資產的方式來承諾其執行的交易符合L1規則,如果違背了交易規則,可能會被人發現並拿走抵押品。
ZK派則是通過數學證明的方式,證明自己執行的交易符合L1的規則,L1在拿到zk發來的證明文件,可以驗證其合法性。
在L1上用戶發交易,以太坊礦工節點會驗證和打包。在L2上用戶發交易,先由Layer2的運營節點驗證,然後(匯集多筆後,即roll)將交易上傳(即up)到L1,但L1的以太坊礦工節點並不對原始交易進行驗證,只是打包保存交易數據和證明文件,這就是所謂的calldata。
執行rollup動作的L2運營節點是需要向L1支付gas費的,這個gas必須使用ETH(除非和礦池商量)。
使用L2發送交易,用戶也是要付gas費,但付什麼幣?本質上是取決了L2的運營節點,rollup節點甚至可以不收用戶的gas費,然後在執行rollup的時候節點自己添加ETH作為gas。我想Layer2項目最終大概率是要發個幣的,至少用來充當在自己系統上執行交易的gas費,取代使用ETH當gas。
L2的運營節點,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開放性多個節點,然後這些多個節點採用某種共識機制來協調誰來執行rollup。
L2和L1的這種合作機制,特別像是To C和To B的合作模式。 L2負責接待終端用戶,向用戶提供L1能提供的所有服務,包括安全性,而L2向L1證明自己提供的服務是符合L1的規則。
請教各位,這樣發展下去,以太坊會不會慢慢變成To B鏈,而遠離C端用戶?
To B還是To C,我們先不考慮哪個好的問題。
我覺得可能會啊?
核心原因就是用戶在L2發交易成本低。 L1的原始用戶進入L2的的成本偏高,但可以直接在L2發展新用戶,L2的運營商自己一次性把資產和服務存進L2,然後賣給新用戶。新用戶可能始終就不會離開L2。你試想絕大多數用戶都不會把幣提出幣安和火幣這樣的交易所,都是直接充錢進交易所,買幣,然後直到賣幣提錢走人。
L2的生態產品可組合性相對L1來說是一個缺陷。但虛擬機兼容會讓L1上的合約幾乎無縫遷移到L2,所以你看Arbitrum的生態幾乎是瞬間繁榮起來,bsc的繁榮也證明了EVM兼容對開發者來說太友好了。 EVM兼容可以很容易讓L2具備L1的產品生態,也就解決了可組合性的缺陷。
另外一個問題,如果L2的rollup的節點就是以太坊L1的礦工節點,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