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中國第一位「元宇宙架構師」

在2050 年10 月5 日,人類實現了人腦和電腦的直接連接

地球,位於銀河系第三懸臂邊緣的一顆星球,直徑大概12000 公里,人口大概70 多億,實在平平無奇。即便人類自視甚高,但把地球上所有人都無縫隙地擠在一起,你的左手是新垣結衣,右手是長澤雅美這樣,也不過是一個直徑不到1000 米的球體而已。

即便如此,這堆直徑不到1000 米的肉球集合體們面對直徑12000000 米的地球時,還是顯示了他們的貪婪和遠視:資源快不夠了,世界太狹小了,宇宙太廣闊了。

認識到了自身渺小和世界狹隘的人類自然想要走遠一點,現在,拓展人類世界邊界的人分為了兩派:一邊是飛船派,另一邊則是元宇宙派。

飛船派是指期待人類總有一天乘坐宇宙飛船飛出太陽系,飛出銀河系,飛到宇宙邊緣的人們,順帶一提,有可能這個宇宙飛船就是地球本身;而元宇宙派則期待在比特的虛擬世界裡,創造一個無限延伸,應有盡有的虛擬宇宙,人類在這裡突破物理世界的限制,通過算力和代碼創造「一切」。

▲ 巴斯•奧爾德林和他的惋惜,圖片來自MIT Technology Review

飛船派和元宇宙派的分法並不嚴謹,因為這是我自己提出來的二元論。不過相應的,我還有兩三個支持者:首先是登月第二人,巴斯•奧爾德林,因為說出「我的一小步,人類一大步」的阿姆斯特朗太過知名,所以巴斯•奧爾德林在年邁時所說的「你允諾我殖民火星,但卻給我Facebook」就顯得不那麼有名,但作為真正坐過飛船的飛船派,這句話也足夠有分量。

其實巴斯•奧爾德林的名言頗有拾人牙慧之嫌,畢竟在他之前,矽谷知名投資人彼得•蒂爾也說過類似的「我們想要會飛的汽車,但只得到140 個字」。不過彼得•蒂爾說這話多少不太能服眾,畢竟他是Facebook 最早期的投資人,對「140 個字」特別喜歡,並且他本人和準備殖民火星的馬斯克關係不太好。

第三個人就是劉慈欣,中國最知名的科幻作家,絕對堅定的飛船派,對元宇宙派絕對地零容忍,先後寫了多篇科幻小說來批判元宇宙派。

但是,少年殺惡龍,殺著殺著,自己也可能成為惡龍,劉慈欣寫著寫著,差不多就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元宇宙架構師」,如果對元宇宙沒有什麼基本概念的話,去讀一讀劉慈欣的小說,或許會有一些大概的認識。

「飛船派」對「元宇宙派」的大嘲諷

雖然劉慈欣幾乎是公認的中國科幻第一人,但這並不代表他的作品水平都很高,比如《不能共存的節日》就屬於劉慈欣寫得很一般的科幻短篇,但同時也是對「元宇宙派」嘲諷力度最大的一篇。

在《不能共存的節日》中,外星留在地球的觀察者對地球的節日不屑一顧,認為元旦不過地球公轉一圈的節點;而聖誕更是毫無意義,真正有價值的節日是幾十億年前地球上生命細胞的第一次分裂的「分裂節」,再比如登陸節,就是生命從海洋爬上陸地的那一天;下樹節,長臂猿從樹上下來的第一天;還有直立節、工具節、取火節等等。

▲ 1961 年4 月12 日,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飛向太空▲ 1961 年4 月12 日,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飛向太空

而最近的值得紀念的節日可能是1961 年4 月12 日,人類第一次載人航天,按照外星人的說法,地球是巨大的藍色子宮,載人航天的意義才真正預示著人類的出生,在此之前,都是孕育。所以,1961 年4 月12 日初定為人類的「誕生節」。

▲ 馬斯克創辦的Neuralink 腦機接口技術已經取得了一部分的突破▲ 馬斯克創辦的Neuralink 腦機接口技術已經取得了一部分的突破

在2050 年10 月5 日,人類實現了人腦和電腦的直接連接,腦機連接技術有了飛速發展的基礎。科學家們開始暢想未來:

很快,互聯網上連接的將不是電腦而是大腦。接下來順理成章的是,人的記憶、意識和全部人格將能夠上載到計算機和網絡中,人類有可能生活在虛擬世界中——虛擬世界,你想想,在那里人什麼都可以做,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像上帝一樣。在那裡,一個人可以擁有整個星球!

這個未來圖景毫無疑問就是元宇宙的理想狀態:虛擬世界比現實世界廣闊得多,人類在這裡輕易地獲得巨大的快樂,多巴胺成噸分泌的那種快樂,虛擬世界能夠承載人類的記憶、意識和人格,現實世界將會變得毫無趣味。虛擬和現實的對比差異,比《霍亂時期的愛情》與抖音短視頻的趣味差異還大上千百倍。

見證了人類「誕生」的外星觀察者也想像了在此之後的人類未來:

未來的虛擬世界確實是天堂,在那裡面每個人確實是上帝,其美妙是任何想像都難以企及的。我只想像一下那時的現實世界。開始,現實中的人會越來越少,虛擬天堂那麼好,誰還願意待在苦逼的現實中,都會爭相上載自己。地球漸漸變成人煙稀少的地方,最後,現實中一個人都沒有了,世界回到人類出現前的樣子,森林和植被覆蓋著一切,大群的野生動物在自由地漫遊和飛翔……只是在某個大陸的某個角落,有一個深深的地下室,其中運行著一台大電腦,電腦中生活著幾百億虛擬人類。

很顯然,外星觀察者的話,就是劉慈欣想說的話,飛船派劉慈欣認為元宇宙(虛擬世界)最終會導致人類在肉身上的毀滅,人類將會從現實世界中消失,最終全部虛擬化。

最終,外星觀察者把2050 年10 月5 日定為地球的「流產節」,人類誕生未半而中道崩殂的意思,背鍋的當然是「元宇宙」了。

▲ 在《堡壘之夜》遊戲裡看虛擬演唱會,算是一種低配版元宇宙體驗▲ 在《堡壘之夜》遊戲裡看虛擬演唱會,算是一種低配版元宇宙體驗

現在談元宇宙多少有點空中樓閣的意思,不管是開放世界遊戲創建平台《Roblox》,還是Epic 的《堡壘之夜》等等都還是二維平面世界極其初期的元宇宙概念,離正兒八經的元宇宙圖景還有十萬八千光年的距離。

不過劉慈欣對元宇宙的構想和批判,是超越時間的。在元宇宙概念出現之前,他就已經開始「創造」元宇宙了,然後等元宇宙成熟之後,開始「毀滅」掉他描繪的元宇宙,不得不說,這種科幻作家的創造和毀滅行為,本身就很元宇宙,所以大概元宇宙的本質就是套娃?

30 多年前,劉慈欣就構想了元宇宙

鑑於現在元宇宙還沒有明確定義,處於兩家談願景,百家爭鳴,千家炒概念的階段,如果以形式純粹,形式中立,形式自由;內容純粹,內容中立和內容自由的角度來劃九宮格,實際上元宇宙的內涵十分豐富,不能說萬物皆可元宇宙,至少元宇宙是不排斥任何想像的,一旦設限,就很不元宇宙。

所以,即便是30 多年前,劉慈欣只有20 多歲,計算機和互聯網在中國屬於鳳毛麟角的時候,他就在《中國2185》這篇沒有正式出版的小說裡描繪虛擬世界了。

時間來到2185 年,中國在那個時候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了(雖然劉慈欣是科幻作家,想像力爆表,但還是大大低估了國家的發展速度),科技樹也點到了星際爭霸,20 億國民實時在線會議,人均壽命一兩百歲,人腦模擬化的階段。在這樣的科技條件下,國家遇到的最大危機不是來自於現實世界,而是虛擬世界的人們(當然也可以叫元宇宙)。

一次偶然的技術突破,電腦裡面出現了人腦的完全複製體,這個虛擬人類沒有軀殼,但有著和人類完全一樣的思維,大概可以理解為《三體》裡面的雲天明虛擬化了。如果思維存在於真實大腦之中,那麼在原子層面是極難復制,並且移動速度極慢,但一旦思維數據化,那麼字節複製起來就快多了,並且移動速度也可以達到光速,所以在極短時間內,互聯網就被這個虛擬人類以及他的複制體所控制,核彈發射,物聯網設備暴走,醫療設備斷線等等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最終的解決方案也很簡單,直接全國大斷電,電腦沒有電就不是腦。

▲ 在元宇宙裡,我們可以天天看銀河星爆▲ 在元宇宙裡,我們可以天天看銀河星爆

不過在虛擬人類出現,到他們遭遇斷電滅亡的現實世界2 小時裡,虛擬人類的文明已經走過了600 多年。虛擬人類們在虛擬世界的生活是這樣的:

我們這個國家從宣布成立到消失,只不過兩個小時而已。但是,我們生存在高速的集成電路之中,我們的軀體和意識是由每秒振動幾億次的電脈衝組成的,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思維,都是按這個速度進行的。所以在我們的世界中,時間要用比你們小八個數量級的單位來計算,對我們來說,這個世界中的一秒,同你們世界中的七百多小時一樣長!在你們那緊張的兩小時中,我們已渡過了六百多年的漫長歲月,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文明。

我們的祖先第一次進入電腦總網後,便開始大量自我複制,複製體又進行了第二次復制前後經過了四十次復制,便使近億個脈衝人佈滿了電腦總網。

他們驚奇這集成電路世界的廣闊,在這矽片的世界中,他們以光速四處漂蕩。通過總網中的各種傳感器,他們看到和感覺到了外部世界。他們的眼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廣,他們能同時看到喜馬拉雅山的積雪和西雙板納的森林,他們能摸到黃河的泥沙,嚐到海水的鹹味,他們還可從月球和火星看整個地球;這個宇宙中許多超出人的肉體感官的事物,他們也能看到和感覺到:通過中微子雷達,他們能看到地心熾熱的液態鐵鎳在蠕動;通過太空中的衛星,他們感到了從太陽刮來的粒子風的吹拂;通過射電望遠鏡,他們看到了上千萬光年遠處的河外星系,通過高能加速器,他們能聽到原子核對撞的聲音;他們還聽到了引力波的喧響,看到了可見光波段外那無法向你們原生質人描述的色彩這一切,不但超出了你們現在的想像,也超出了你們可能的想像。當他們剛被複製的時候,完全沉浸在驚喜和好奇之中。他們一會兒使用自己的電子顯微鏡眼睛,觀看細胞中如游絲般的染色體;一會兒使用自己的中微子望遠鏡眼睛,觀看地球和月球。由於中微子的高穿透性,我們的星球和他的衛星在他們眼中都成了晶瑩透明的水晶球,在引力波的海洋中漂浮著最使他們興奮的是他們擁有了由這個國家所有的機器構成的無數雙有力的手,由所有的交通工具構成的無數條飛快的腿和翅膀,他們擁有了神一般的力量。

很顯然,這段描述要比《不能共存的節日》裡更為詳細,也更令人憧憬和驚懼,人類可以藉助傳感器、射電望遠鏡、中微子雷達、高能加速器、電子顯微鏡等等,去直接感受這個世界,人類的眼耳口鼻相比之下顯得如此遲鈍。同時,人類的思維速度也將大大提速,文明演進像從馬車進化到高鐵。

這個和現實世界相連的元宇宙可能威脅到現實世界,也可能是現實世界問題的一個解決方案。

▲ 現在的機器人也很強大了▲ 現在的機器人也很強大了

很多科技從業者對AI 和機器人技術抱有非常樂觀的發展預預期:最終AI 將取代多數人的腦力勞動,而機器人則會取代多數人的體力勞動,而醫療技術的發展又讓人類活得更久,最終就是世界上大多數人變得無所事事。

搞藝術創作可能是更多人的出路,但元宇宙可能是絕大多數人的歸宿,無論是拋棄軀殼完全虛擬化,還是腦機接口,亦或是進階版的VR 世界,總歸虛擬的元宇宙將會是人類多數時間的歸宿。

事實上,在《中國2185》裡面,劉慈欣就是這麼構想的:建立一個獨立於現實世界之外的網絡空間,將垂垂老矣,依靠營養液和氧氣瓶維持生命的人們「意識移民」過去,讓他們在這片愛麗舍樂園里永享快樂。

元宇宙或許很先進,但不是最終歸宿

希臘神話中,人死之後會渡過冥河,然後接受審判,有罪者入地獄,無罪者入愛麗舍樂園。時年20 多歲的劉慈欣在寫《中國2185》的時候,討論了永生或者永死的問題,他給的答案也很明了,雖然人的意識可以在元宇宙里永生,但這種永生也是永死,沒有意義。其實,也就是愛麗舍樂園和地獄沒有太大區別的意思。

如果說劉慈欣在《不能共存的節日》裡搞了一個膚淺的飛船派和元宇宙派的二元對立,然後在《中國2185》裡又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元宇宙的存在意義,那麼在《時間移民》中,劉慈欣站在歷史的角度給元宇宙定了調。

因為環境惡化,人口暴漲,人類生存空間變得岌岌可危,最終人類決定讓8000 萬人躺進冷凍箱進行時間移民:到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年代甦醒,並生活下去。

這批人經歷了戰爭數據化的年代,經歷了身體永生的年代,中間在「無形時代」停留下來一段時間。

「無形時代」在時間移民的500 年後,人類世界分為有形世界和無形世界,有形世界就是人類還保持著自己的身體,這個身體可能是個飛機,也可能是輛汽車,還可能是艘巨型輪船(突然就JOJO 化了),也可能有好幾個身體。而無形世界我們依舊可以歸類為元宇宙。

劉慈欣對於這個元宇宙世界的描述和前面所講其實差不太多:

您可以真正隨心所欲,創造您想要的一切。您可以創造一個有千億人口的帝國,在那裡您是國王;您可以經歷一千次各不相同的浪漫史,在一萬次戰爭中死十萬次;那裡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的主宰,比神更有力量。您甚至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宇宙,那宇宙裡有上億個星系,每個星係有上億個星球,每個星球都是各不相同的您渴望或不敢渴望的世界!不要擔心沒有時間享受這些,超級電腦的速度使那裡的一秒鐘有外面的幾個世紀長。在那裡,唯一的限制就是想像力。無形世界中,想像與現實是一個東西,當您的想像出現時,想像的同時也就變為現實了,當然,是量子芯片內的現實,用您的說法,是脈衝的組合。這個時代的人們正在漸漸轉向無形世界,現在生活在無形世界中的人數已超過有形世界。雖然可以在兩個世界都有一份大腦的拷貝,但無形世界的生活如毒品一樣,一旦經歷過那生活,誰也無法再回到有形世界裡來,我們充滿煩惱的世界對他們如同地獄一般。現在,無形世界已掌握了立法權,正在漸漸控制整個世界。

這本是個挺有吸引力的年代,快樂如此容易獲得,並且快樂是如此強烈而持久,人類彷彿沐浴在多巴胺的海洋當中。不過出於對人類和歷史負責的態度,時間移民小隊對這個時代十動然拒,等待這個時代的人類自己作死完球,最終來到沒有人類回歸原始的世界進行開荒。

在劉慈欣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當中,虛擬世界是他非常重要的創作主題和素材,無論是《三體》中的三體遊戲,《2018 年4 月1 日》中的IT 共和國,其實可以歸結到元宇宙當中去。

▲《頭號玩家》算是成熟元宇宙的一部分▲《頭號玩家》算是成熟元宇宙的一部分

類似地,小說《雪崩》,電影《頭號玩家》還有動漫《刀劍神域》也可以看做是元宇宙的階段性形態,不過在描繪元宇宙比較終極形態的時候,劉慈欣向來不吝嗇他的想像力,以及被大眾評價為不怎麼樣的文筆。

即便是在創作科幻小說,劉慈欣在寫作當中的一些設定依舊可以為現實世界當中的元宇宙發展提供通俗解釋:

  • 元宇宙依賴於算力大發展,甚至是芯片技術的躍進;

  • 還有腦機接口或者人腦互聯網這樣的技術;

  • 元宇宙對編程技術還有存儲技術的要求;

  • 高並發不再是令人頭疼的技術難題;

  • 元宇宙不僅僅是供人類娛樂,人類在此仍在創造,甚至創造的文明成果超越現實世界;

  • 元宇宙有自己的經濟系統,GDP 體系,以及社會發展方向…

有趣的是,劉慈欣最早的作品,對元宇宙的設想其實越全面,完全超越了時代和空間的局限性,很難想像他會在那麼久之前那麼偏僻的娘子關水電站裡寫出那麼細緻的虛擬世界,從超前性和全面性來看,說劉慈欣是中國第一位「元宇宙架構師」也不是標題黨。

作為堅定的飛船派,劉慈欣其實不光在作品裡表達了對元宇宙發展的擔憂,在現實當中也很明確地表示過類似的看法:虛擬現實技術讓人變得越來越內向,整個文明變得越來越內向。人類太依賴於計算機技術,而航天技術離大眾和賺錢太遠。

也許,在劉慈欣看來,把元宇宙寫得有魔力,越吸引人類內向化,那麼飛船派的存在就顯得越臥薪嘗膽,越具備天然的正義性。在人類最終歸宿這個終極命題上,劉慈欣的答案始終如一,那就是飛向宇宙,內向化的元宇宙派,更像是讓人類溫和地走進良夜。

當互聯網在新的十字路口前躊躇不前,人們翻開一本29 年前的科幻小說,指著一個叫做「元宇宙」(Metaverse)的詞彙說:「這就是下一代互聯網」。

「元宇宙」是當下科技圈最火爆的概念,然而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元宇宙」,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大多是從一眾科幻作品拼湊出一個模糊的輪廓。

「元宇宙」可能是《頭號玩家》結局中那樣的數字烏托邦,也可能如劉慈欣所描繪的,幾百億虛擬人類活在地下室的電腦裡,肉身徹底消亡。

在凱文·凱利等未來學家看來,賽博化是人類的歸宿,「元宇宙」將催生一個新形態的的虛擬物種,加速「碳基生命」向「矽基生命」的過渡。

「元宇宙」究竟是「The Next Big Thing」,還是對人類來說為時尚早的技術?我們將通過系列專題深入探討,這是「元宇宙」系列的第一篇。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