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人在成為「偶像」之前,要過這一關

虛擬偶像可以一直存在,他們的“人生”故事只是資本與策劃團隊編造的劇本。

編者按:本文來自財富中文網

今年十月的最後一天,“柳夜熙”在抖音上發布了賬號的第一條視頻。首秀中,她坐在一個梳妝台前,被身後一群現實世界中的人圍觀,並與其中一個男孩互動。

這條兩分鐘的短視頻被貼上了“虛擬偶像”、“元宇宙”、“美妝”標籤,也充分展現了主角寫在簡介欄中的“人設”——一個會捉妖的虛擬美妝達人。截至今日,“柳夜熙”粉絲數量已經突破了500萬。

柳夜熙並不是第一個被定義為“虛擬偶像”的角色。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以初音未來為代表的虛擬歌姬出現,他們被視作最早一代的虛擬偶像。近期,“元宇宙”概念的興起和相關技術的進步,再一次激發了人類對於構建虛擬世界的慾望,也讓虛擬偶像這一概念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度。

互聯網大廠與初創企業紛紛入局虛擬偶像團體的打造,而柳夜熙是從眾多虛擬人形像中殺出重圍的一個。

對於“虛擬偶像”,次世文化首席執行官陳燕表示,它只是“虛擬賽道當中一個非常小的細分領域而已”。虛擬人在全球市場對應的英文名詞叫做“Virtual Beings(虛擬人格)”,其中有很多細分賽道:超寫實數字人(V human)、虛擬主播(V Tuber)、數字分身(Avatar)等。

“在日本,愛醬叫’虛擬主播’,洛天依、初音未來叫’虛擬歌姬’。’Virtual Idol’是中國市場的特有詞彙,它集合了所有概念。”陳燕說。

虛擬形象與真實的人不同,本身不具備身份、技能、人際關係,所以需要背後的策劃團隊賦予這個角色以背景。與此同時,虛擬形像還需要被安排到最合適的平台、最合適的場景,以發揮其所設定的作用。

陳燕指出,他們可以陪伴人類,在很多時刻去解決一些直接的需求,在這個維度中,虛擬人被稱為功能性數字人。 “未來最有意思的虛擬狀態是,虛擬IP的智能化與場景化,它既有一層漂亮的皮,還能與人產生聯繫,幫助人解決問題。”

陳燕表示,如今市面上不乏做得漂亮且精度高的虛擬人,也有影視公司入局做虛擬人,但鮮有聲響。 “產品加場景,才是賽道現在看起來很興旺的核心原因。場景與產品兩者相輔相成。”

在虛擬人發展的初期,有很多角色都應該走在“偶像”之前。虛擬人作為一種產品推出,需要有足夠多的品類去滿足市場需求。 “人類有那麼多偉大的職業,偶像只是眾多職業中很渺小的一種而已。”陳燕說。 “’虛擬偶像’只是虛擬行業的冰山一角。”

如果用分析產品的視角去剖析流水線打造出的真人偶像,從其皮囊、成長故事,以及能夠展現給舞台的特長來評判,很多都被認為不足以成為“偶像”。

被廣泛認可的偶像需要時間、社會貢獻,甚至需要結合人生的起落結局去定義。更何況是虛擬數字產品。如果在其功能性基礎尚沒有建立好,並投入應用之前,就要樹立起“偶像”概念,大概率是站不住腳的。

陳燕表示,現階段人們對於虛擬人的態度,相比於喜歡,更多的是獵奇。賽道的需求並沒有真正得以拓展。只有當虛擬人與真人建立真正的關係,才會推進這一賽道走入下一步。 “虛擬人不解決人的問題,那它就是一張冰冷無效的皮。當下可以很熱,但如果跟每個人都沒有關係,熱度就會消失。”他說。

無論虛擬人領域未來發展如何,虛擬偶像與真人偶像之間都會存在邊界,邊界可以被技術與劇本模糊化,但不會徹底消失。

在娛樂圈偶像藝人頻頻“翻車”的情況下,虛擬偶像在道德方面確實更加可控,不會出現人設崩塌的情況。但同時,這份穩定性也削減了虛擬偶像身上人性的魅力。

對此,創世夥伴CCV合夥人聶冬辰分析,由於虛擬偶像是一個被創作出來的“人”,所以人們天然地認為它是假的,但同理,現實世界中的明星網紅,無論好的品質或是不好的瑕疵等向外界表露的信息,也可能是創造出來的。大眾目光背後,這些真人偶像真實自我展現的機會很少。

聶冬辰表示,可控性只是投資虛擬產業的考量因素之一,並非決定性因素。投資更多考慮的是虛擬偶像實現商業化背後的原因,以及眾多企業會把一部分品牌預算從真人身上傾斜到虛擬偶像上的商業前景。

即便看好虛擬人前景,但聶冬辰依然認為真人偶像是不可能被完全取代的。因為“真人在某些小概率場景之下,展現出的真正真實人性的那一面,是無論真粉和黑粉都樂意看到的。”真人就是真人,基於“真實一面”究竟是真是假的探索討論過程,也許就是真人偶像無法被完全替代的原因。

正是人類屬性的缺失,也使得虛擬偶像難以向真人偶像市場一樣出現傳奇。現階段具有傳奇色彩的虛擬偶像,大多是因為頂著“初代”的光環。而當產業成熟後,如果虛擬人形像被批量生產,他們更多地是在各自的平台,發揮著各自被安排好的作用,評價高低只有功能效果好壞之分。

聶冬辰認為,可以把虛擬偶像當成一個角色看待。 “金剛狼老了,會有小金剛狼出現;蜘蛛俠老了,也會有小蜘蛛俠出現。同樣的,當一個虛擬偶像或者IP能夠在一個週期中很好地服務了一類人的話,最終他的歸宿和真人偶像的歸宿是一樣的。”

“我們完全可以想像,也許在五十年之後,少女形象的虛擬偶像已不再是少女形態,但她依然可以用另外一種形象存在,也許是衰老的一種形象,陪伴著這一代人。”聶冬辰說。

對於這個較為終極的問題,陳燕表示,隨著大眾對於虛擬人和虛擬賽道的認知變化加快,“我們會看到很多維度,這指引了我們(現在)根本沒法想像的方向,我覺得這才是這個領域最性感的事情,而不是說我們已經看到了終局。”

現實世界中,真人偶像會有生老病死。有時正是因為每個個體不同的生命長度,和不同的境遇結局,結合他們一生的創造與貢獻,才會造就一代有傳奇色彩的偶像。這種情況之下,“自然”是不可忽視不可抗拒的因素。

虛擬偶像可以一直存在,他們的“人生”故事只是資本與策劃團隊編造的劇本。那將意味著,虛擬偶像的結局將取決於資本利益的最大化。到時候,被迎合的粉絲得到了什麼,失望的粉絲又失去了什麼? (財富中文網)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