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與互聯網互動。它確定並設定了我們消費和了解的事物的界限,或者我們對特定問題的看法。然而,只有少數人知道它的歷史和重要性。只有少數人會考慮互聯網的未來想法和概念,以及它可能如何影響我們。
互聯網這個詞來源於英文“int e r + network”。因此,它是一個在多台計算機之間創建標準連接的網絡。在Internet 上,任何計算機都可以連接到任何其他計算機。它遵循去中心化系統的方法,即使它在Web 3.0 之前已經中心化了很多年。
互聯網是如何開始的
隨著越來越多的家庭、公司、大學和研究機構安裝了他們的電話系統,世界變得更加互聯,並且發展得更快。一開始,主要的電話公司必須手動將你與其他人聯繫起來才能給他們打電話。每部電話都有其固定地址,以便中央電話公司的員工可以相互連接或路由插頭。
大學和研究機構希望更快、更高效地交易所信息。當時,管理這些機構所有信息的大型機佔據了整個房間。
第一個互聯網誕生於連接這些不同的大型機。
冷戰期間,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 建立了現代互聯網的前身ARPANET。 ARPANET 連接了與國防部合作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多個大型機。
第一次數據傳輸發生在1969 年10 月29 日,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計算機和舊金山附近的斯坦福研究所的計算機之間進行。
當蒂姆·伯納斯-李爵士於1989 年左右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建立萬維網的基礎時,我們今天所知的現代互聯網的正式旅程開始了。
互聯網之旅
互聯網經歷了幾次重大變革。互聯網已經從Web 1.0 發展到Web 3.0。以下是對Web 1.0 到Web 3.0 的簡短回顧和簡要說明。
網絡1.0
Web 1.0 的特點是能夠查看非交互式但呈現給我們的策劃內容,類似於雜誌中的一組文章。不同之處在於我們能夠在屏幕上看到它。
不同的網站或頁面通過“超鏈接”連接在一起,將用戶重定向到另一個網站。 Web 1.0 是靜態的,不是交互式的。
網絡2.0
Web 2.0 的創新突然間不僅可以閱讀內容,還可以編寫內容。這是博客圈成為一件大事的時候。人們從90 年代末和2000 年代初就記住了這一點。 Web 2.0 描述了一種環境,在這種環境中,非專家現在可以簡單輕鬆地提供用戶生成的內容和媒體。
在這個時代,互聯網變得更加中心化。所有這些活動和內容都被極少數公司貨幣化。 Facebook、谷歌、Spotify 和其他幾家公司使用用戶生成的內容來擴大他們對網絡的控制。
Web 2.0 中的任何內容創建者都需要Facebook、Google、Spotify 等來與世界其他地方分享他們的內容。這些公司從用戶生成的內容中獲利,作為回報,他們向創作者支付了少量費用。
平均而言,Spotify 為每個流支付0.003 至0.005 美元。即每1000 個流3 到5 美元。
這不僅對即將到來的新藝術家和創作者不公平,而且允許大公司審查和控制內容的敘述。例如,我們都知道在多個案例中,YouTube 對其傑出的創作者給予特殊待遇,而不是他們對待小型和即將到來的創作者的方式。
Web 2.0 下的內容仍然中心化在大公司手中。
網絡3.0
Web 3.0 的不同之處在於擁有實際網絡的能力。這就是加密貨幣資產本身所代表的。它們代表底層網絡的所有權。因此,例如,當你聽到人們談論第一層代幣時,他們的意思是,“這是你提供分類帳維護服務和由Google 和其他公司在Web 1.0 或Web 2.0 上完成的計算能力的獎勵。 ”
所以現在,世界任何地方的人們,即使是最小的村莊,實際上都可以擁有以太坊(或任何其他區塊鏈)網絡。儘管如此,他們仍不能確定擁有互聯網,互聯網由谷歌和一些不同的公司擁有。
因此,Web 3.0 允許人們直接擁有他們擁有本地資產的網絡。這就是去中心化的本質,代幣持有者是控制資產(內容)的人,而不是谷歌之類的人。
Web 3.0 對創作者來說至關重要,因為現在他們可以在互聯網上擁有自己的資產,而不受大公司的惡性控制、審查和貨幣化規則的影響。
因此,如果內容創建者在以太坊網絡上將他們的作品作為NFT 鑄造,他們將立即擁有該網絡的一部分。他們現在可以直接向粉絲出售他們的內容,而無需中間人拿走大部分收入。他們正在將他們在以太坊網絡中的股份出售給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