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1.0 以互聯網誕生之初的名字命名,作為大學研究人員在美國政府支持下開發的基礎設施協議和建立在其上的簡單應用程序的時期,已載入史冊。它被創建了。
在此期間,通過考慮長期理念創建的標準,其中信息共享,遠離商業問題,免費提供給用戶。在這個一般處理複雜技術問題的時期,重點是那些能正常工作、不觸及最終用戶的問題,而不是用戶關心的問題。
我們已經來到了Web 2.0……
從Web 1.0 到Web 2.0 的轉變自然是作為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天的事件發生的。我們可以接受這個過程的開始是90年代初,大學和軍隊使用的通信網絡向商業企業開放。 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的出現,我們稱之為商業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可以被認為是一個里程碑。
非常簡單地說,我們可以將Web 2.0 稱為互聯網的商業化。
為什麼需要Web 2.0?
正如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在互聯網的最初幾年,重點是基礎設施的適當發展,而忽略了該技術用戶的需求。因為,適合用戶需求的開發並沒有太大的科學價值。開發Web 1.0 的研究人員只有在代表他們的大學申請“研究基金”時才能獲得資金,但承諾會進行一定的技術改進。坦率地說,當時沒有人為用戶考慮太多。
在Web 1.0 末期,隨著基礎設施和標准開始確立,互聯網給個人世界帶來的潛力開始逐漸顯現。由於互聯網創造的網絡,人們可以非常快速地進行交易所並從事商業活動。可以理解的是,有一個問題,使用互聯網非常困難。必須使用互聯網來了解這些好處,但為此,你必須在家中擁有一台計算機,通過支付高額費用從互聯網服務提供商處獲得連接,通過電話連接到互聯網,同時體驗服務頻繁斷開的問題,你必須連接到一個你不知道它是什麼的地方。 1995 年,在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的一個項目中,
Web 2.0 的誕生
借助Web 2.0,評估這種已實現的商業潛力的過程開始了。首先,發展方面的領導力開始從大學轉向私營部門。
當然,私營部門僅對這個問題感興趣是不夠的。雖然大公司的研究部門更多地關注硬件部分,但用戶友好型應用程序的開發卻留給了新企業,即初創企業。由風險投資支持的初創企業從風險投資中籌集了數百萬美元,以及數以千計的願景文件,這些文件將揭示互聯網的潛力。事實上,這個過程到了2001年年中,膨脹的互聯網泡沫破滅,數十家初創企業因無法實現承諾的項目和目標而不得不關門大吉。
該圖片由alexas fotos在Pixabay上發布
然而,在所有這些失敗中,像亞馬遜和谷歌這樣的例子已經成功地釋放了Web 2.0 的商業潛力。
那麼Web 2.0 的特點是什麼?
Web 2.0 實際上是Web 1.0 的對立面。讓我們快速瀏覽一下它的主要功能:
上層應用程序:雖然Web 1.0 通常側重於基礎設施項目,但新型Web 2.0 由構建在這些基礎設施項目上的應用程序組成。這些應用程序主要針對最終用戶。主要目標是吸引盡可能多的用戶。要知道用戶喜歡和不喜歡什麼並不容易。一些功能被廣泛採用,而另一些則未被使用。這些應用程序根據用戶的反應迅速發展和改變了自己。換句話說,Web 1.0 的緩慢發展的基礎設施項目已經被發展迅速、不怕犯錯的應用程序所取代。
商業和封閉: Web 2.0 應用程序從風險投資獲得資金以資助其開發。風險投資家從事風險項目,因此收入期望很高。因此,初創公司尋求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成功的方法,以滿足這些期望。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應用了古典世界的某些參數。為了快速成長,他們用財產和版權保護他們開發的產品,並將他們的軟件作為“商業機密”保存,以免被他人復制。同樣,由於這些舉措最關鍵的成功標準是抓住客戶而不是離開他,因此他們試圖開發所有讓客戶感到滿意的產品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並將他們限制在一個完全封閉的世界中。
用戶友好性:互聯網廣泛使用的主要原因是用戶友好性。 Web 2.0 應用程序對創建用戶友好性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
中心化架構:互聯網帶來的巨大商業潛力,使得在這個領域出現的公司成長得非常認真。然而,我們不得不說,這種增長也有利於在該行業中脫穎而出的公司。因為當你以淘金熱的方式接觸到很多用戶時,由於網絡效應,更多的用戶開始找你。這樣一來,他們的成長越來越大,他們的股票增值,他們可以很容易地增持必要的資金和人力來做更多的研發。
2010年和2021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公司的對比清楚地揭示了這一領域的變化:
某些中心的權力中心化本身就帶來了某些問題,這是我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結論
互聯網以基於研究的結構的Web 1.0 奠定了基礎,並通過基於商業考慮的Web 2.0 的用戶友好型應用程序擴展到大範圍。在這種持續了近十年的快速發展之後出現的某些擔憂引發了Web 3.0 運動。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紹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