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的互聯網不是為了促進資金流動而建立的,而是信息。
最近,Crypto CMO概念第一人Irene Zhao 發行的自拍NFT成為了整個Crypto世界最火熱的話題。
地板價最高到達4.9ETH,價值1.5萬美元(近10萬人民幣),三天交易量超過500萬美元,並且吸引了眾多海外大佬圍觀或參與。
Galaxy Gigital創始人Mike Novogratz親自發推打Call;有著600萬推特粉絲的知名INS模特Logan Paul花了27萬美元買了20張自拍NFT。
雖然在談論這件事的時候,除了驚嘆WTF,話題往往會轉向一些奇怪的方向,比如白人男性對Asian Girls的迷戀(一般稱之為Asian fetish)……
回歸正題,哪怕你覺得這很“LOW”,但這也是WEB3時代的一種創作者經濟形式。
此前,參加線上AMA,問到一個問題,最看好WEB3什麼賽道,我回到說是創作者經濟。
這個邏輯在於,WEB2的互聯網不是為了促進資金流動而建立的,而是信息,所以其盈利模式就是基於免費產品的注意力經濟,而注意力和流量本質是沉澱在平台而不是創作者那裡,所以平台往往變得很大,創作者更多是被“壓榨”。
WEB3可以讓注意力經濟變成所有權經濟,作者可以真實擁有自己的內容並作為一種資產,直接連接用戶,並且可以讓傳統的支持創作者(打賞&訂閱)成為一種投資行為,做大做強再創輝煌,共享內容成果。
而NFT是創作者經濟中的價值載體,取消了尋租中介,讓用戶直接成為所有者,並帶來了粒度價格分層……NFT本身或許沒有“價值”,但可以封裝故事文化注意力情感,成為連接用戶和Influencer的紐帶,兼具消費和投資的屬性。
這是CMO的榮光時刻,KOL的黃金時代。
KOL的黃金時代
前段時間和圈內朋友聊天,聊到一個話題,一致認為在WEB3或者Crypto的世界裡,對KOL超級友好,是超級個體的黃金年代。
除了直接發NFT或者Social Token,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無論是英語區還是華語區,一些有影響力的KOL或者社區,能到拿到好項目的額度,甚至連很多中小型VC和交易所都拿不到。
這在傳統互聯網領域,是無法很難想像的一件事。
別說一個KOL或者社區去拿好項目的股權額度,哪怕創投第一媒體36Kr,在做基金搞投資這件事上,和頭部以及一線VC相比,幾乎沒有競爭優勢,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傳統創投已經形成一套等級森嚴的門閥體系,頭部資源基本被紅杉、IDG等壟斷。
當然,這裡面有歷史進程變化的影響。
在互聯網的早期,個人KOL依然有紅利期,比如有“中國IT第一記者”之稱的劉韌或者薛蠻子等人是憑藉個人影響力去參與了不少項目的天使投資。
其次,WEB3的投資也在逐步門閥化,雖然一直講“去中心化”,但是在拿額度這件事從不含糊,能包場包場,能抱團就抱團。
但是,即使如此,KOL依然有“生存空間”。
這裡面有商業模式的差異,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概括就是“建立平台,尋租/收稅”,而Crypto項目,其中的一個經濟邏輯在於注意力/數據的貨幣化……
社區顯得格外重要,對下沉流量的籠絡和連接始終是一個剛需。
因此, 我朋友就對那些攻擊WEB3的WEB2 KOL十分不解,WEB3其實是KOL等個體崛起的機會,為什麼一邊受“WEB2壓迫”還要幫著來攻擊WEB3?
他不理解。
創業者/VC的KOL化
在中文加密推特,你或許能感受到一種景象,那就是人人都想成為KOL,部分人還經常發自拍,想成為CMO。
最近,看到一個採訪,斯坦福大學的區塊鏈組織問知名加密風投1confirmation 的合夥人Richard Chen,“你有沒有擔心過很多推特的加密類型信息會被VC 主導,而開發者的觀點可能會被埋沒?”
Richard給了非常簡單直接的回答。
是的,這是當然的。開發者忙於建設,他們沒有時間發推。我認為最簡單的方法是取消關注那些過於努力成為思想領袖的人。應該積極主動地聯繫開發人員構建有趣的東西。從與開發人員的交談中可以學到很多前沿知識,而不是追逐思想領袖在Twitter 上所說的任何下一個熱門趨勢。此外,在這些思想領袖的幕後,還有很多不道德的心理戰(將你的項目提價賣給你的追隨者)。
然後,Richard將矛頭對準了a16z:
當你親自與他們交談過後,會了解他們說的很平淡,因為他們的思想領導力只是在放大和重複別人已經說過的話,很難找到獨立提出原創想法的人,來自a16z 的Chris 和Ali 是我首先能夠想到的人。
無論是Crypto還是WEB3 VC,a16z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一方面因為其一直試圖去主導WEB3的敘事,另一方面的確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收穫了很多擁簇,我們此前給他的定義就是,披著風投外衣的媒體公司,每個合夥人都是寫小作文的大師,能給創業者洗腦,給媒體洗腦,給其他VC洗腦。
我也認可Richard的觀點,因為當人人都試圖成為KOL,其實會增加噪音,信息的大爆炸帶來的是信息的失真;太關注宏觀敘事有時會錯失微觀創新與發展;以及每一種觀點的表達背後可能帶有某種利益的綁定,比如一堆VC集體為某個項目生態站台等。
但是,讓我回答“創業者和VC要不要去做KOL”這個問題,我仍然會選擇要做。
兩個例子,特朗普和馬斯克。
前者,一張嘴,一條條推特,對抗全美主流媒體,在全球看衰聲中奪得大位,一度成為全球最有權勢的懂王。
後者,一張嘴,一條條推特,一張張MEME表情,幫助特斯拉節約數十億美元公關營銷費用。
兩人的一條推特都可以在金融市場掀起風浪,看看什麼是頂流,這就是頂流。
對於VC而言,成為KOL不僅可以讓你被創業者所注意到,當然最好是得到認可,甚至是崇拜(所以,要不斷給創業者洗腦),並且影響力和流量本身就是一種Value Add。
說得更直接一點,都需要奶(宣傳)項目,看誰的水平更高,水平高是佈道,水平低就是毒奶。
在WEB3,無論是創業者還是VC,成為超級個體的KOL帶來的槓桿作用會變得更明顯和強大。
推特上有一個意見領袖,MapleLeafCap,是我認為在WEB3領域認知最前沿的幾個華人之一,此前在華爾街投行工作,同時不斷在推特上輸出關於WEB3的認知和觀點,一方面獲得輿論認可,另一方面也獲得了頂尖資本的認可,於是自己做了一隻WEB3 FUND——Folius Ventures。
對於創業者而言,成為KOL,也是在為自己產品代言和PR,對於人的關注和信任,往往可以轉化為對產品的信任。
什麼才是讓創業者快速成為KOL的方法?
變強。
“男人好色,女人(男人也一樣)慕強”,是刻在人類基因裡的記憶,人們更關注和認可成功的人講了什麼。因此,Build和Influence,應該是一件相輔相成,正向螺旋的事情,一邊輸出,一邊變強。
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FTX創始人SBF、BitMEX創始人Arthur Hayes、幣安創始人CZ……他們既是功成名就的建設者,同時也是活躍在推特、各大媒體平台,筆耕不輟的KOL。
這也是一種去中心化,話語權的去中心化,那麼會剝奪掉誰的力量?
中心化的媒體,我個人認為,媒體的話語權會被KOL逐步稀釋,可能大多淪為提供內容分發的工具。
所以,媒體本身也需要進化,無論是內容的生產分發,還是商業模式。
這是一次無法回頭的話語權轉移,再也不是WSJNY TIMESCNN……靠一篇報導就捧起或者扳倒一個人的世界了,當“Fake NEWS”成為一種MEME,公信力瓦解,注意力被打散,所有人都會為搶奪注意力而戰。
不用懷疑,這個世界會出現更多的懂王和馬斯克。
朋友們,捲起來!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