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示警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加密貨幣恐成「新的次貸危機」

作為加密貨幣長期的懷疑論者,曾痛批比特幣、加密貨幣支持者為「貨幣蟑螂」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昨(28)日再於《紐約時報》專欄執筆,疾唿「加密貨幣可能成為新的次貸危機」。

在加密貨幣整體市值從去年11 月一度衝破3 兆美元後,迄今已近乎腰斬至1.7 兆美元。克魯曼於文中稱:

我在此次崩盤中看到了與2,000 年代次貸危機有令人不安的相似之處。但加密貨幣不會威脅到整體金融體系,因為他的整體市值還不足以做到這一點。

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加密貨幣的風險正不成比例地落在那些不知道自己正在進入什麼領域並且無法應對不利影響的人身上。

次貸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是2,000 年代美國銀行在房地產持續走升的背景下濫發次級貸款給不足以償還、信用不佳的貸款人所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當房市飽和,房價開始下跌時,次級貸款大量違約,華爾街的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失去大部分的價值,導致多家銀行巨額損失甚至倒閉,最後引發了2008 年的金融海嘯。

質疑加密貨幣投資人大多是經濟弱勢者

儘管克魯曼認為加密市場的規模不足以引發全球危機,但次貸危機中貸方所宰割的經濟弱勢者同樣在加密市場被掠奪。他引用了研究機構NORC 的一項調查證明他的說法:

結果顯示,44% 的加密投資者是「非白人」,55% 沒有大學學位。這與傳聞證據相吻合,即加密投資在少數群體和工人階級中變得非常流行。

此外,他還認為加密貨幣行業對投資「民主化」的讚歌(NORC 於報告中讚美「加密貨幣正在為更多元化的投資者提供投資機會」),與那些兜售高風險抵押次貸的貸方論點相似。

他表示,加密貨幣的巨大價格波動似乎與基本面無關,其風險與資產類別一樣高。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投資者「應該是那些有能力做出判斷並且在財務上足夠安全、可以承受損失」的人,但他們大多數不是。他還批評監管機構犯了和次貸危機時同樣的錯誤:

監管機構未能保護公眾免受無人了解的金融產品的侵害,許多弱勢家庭最終可能為此付出代價。

始終如一的加密貨幣批評者

值得注意的是,克魯曼是一位著名的加密貨幣空頭,他對比特幣的批評可以追溯到2013 年,當時他為《紐約時報》撰寫了一篇題為「比特幣是邪惡的」的文章。並在2018 年於推特將加密貨幣比作龐氏騙局。

還於今年五月熊市時聲稱比特幣沒有合法用途,也沒有任何內在價值和基本面可以討論,但已經放棄了即將滅亡的預測,只是把它想像成一個可以無限期生存的邪教。

《Decrypt》今日報導援引了美國里德學院哲學教授Troy Cross 針對克魯曼文章論點的異議觀點。

克魯曼最新文章的要點:只有富人(主要是白人)聰明且有能力投資加密貨幣。但是…… 克魯曼本人是一位富有的白人諾貝爾獎得主,他錯過了價值3 兆的資產類別,而世界各地的平民都在搶它。

諷刺的是這些東西永遠不會被他理解。就像過去的網路,以及從過去到現在都是的比特幣。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