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元宇宙業務何時能盈利這一問題,北京商報記者也採訪了Meta公司,但截至發稿仍未收到回复。
大部分收入來自數字廣告的Facebook,在去年10月將公司名稱改為Meta,凸顯其對元宇宙(Metaverse)業務的重視。就在3個多月後,由於蘋果公司隱私政策更改等原因,Meta公司廣告業務大幅受限,業績慘遭滑鐵盧。於是Meta又一次強調了元宇宙的概念,企圖用這一新興業務重拾廣告商的信任。
再炒“元宇宙”
當地時間7日,在紐約舉行的互動廣告年度領導會上,社交平台Facebook的母公司Meta表示,元宇宙將為企業提供更多賺錢的途徑。他在演講中展示了一段全息擊劍和打籃球的視頻。元宇宙是一個未來概念,用戶連接進入虛擬網絡世界,並可在其中工作、社交和遊戲。
至於元宇宙的商業前景,Meta公司的元宇宙業務主管沙阿(Vishal Shah)表示,數字商品和沈浸式購物給品牌帶來了機遇。 “沒有了當今對商業的各類限制,比如房地產、供應鍊和地理範圍等方面的限制,元宇宙將為企業創造更多賺錢的機會。”
為推銷元宇宙這一概念,沙阿還表示Meta公司已經與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達成合作,在這週日舉行的“超級碗”比賽結束後,會在App中進行數字商品實驗,為VR用戶提供球隊球衣。
廣告業務滑鐵盧
就在Meta大肆向廣告商推銷元宇宙業務的前幾天,這家以廣告作為主要盈利手段的科技公司剛剛經歷了利潤不足預期和用戶增長緩慢的雙重打擊。
當地時間2日,Meta公佈了更名後的首次財報。據報告顯示,Facebook的全球日活躍用戶首次環比下降,從19.30億降至19.29億。每月活躍用戶為29.1億,與上一季度相比也沒有增長。
Meta官網截圖:2021年全年及第四季度財報
對於Meta更名後的失利,市場的反饋更是毫不留情。就在財報公佈的第二天,Meta股價暴跌26%,創下美國公司市值單日最大跌幅。
暴跌的股價使Meta市值蒸發超過2000億美元,也是該公司自2012年在華爾街首次亮相以來的最大單日虧損。與此同時,Meta CEO扎克伯格的淨資產也蒸發了約290億美元。這一巨大跌幅甚至波及整個科技板塊,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也隨之走低。
對於此次業績表現不佳的原因,Meta稱這源於蘋果公司隱私政策的改變。蘋果系統讓用戶可以阻止應用程序對他們的活動跟踪,這對廣告商造成了很大困難,廣告商在開發新產品和了解市場時需要依賴這些數據。
作為僅次於谷歌的全球第二大數字廣告平台,這一政策改變將影響品牌在Meta平台上的廣告投放,進而影響公司收益。
Meta在蘋果政策發生調整後就預警這將給公司的廣告政策帶來“重大不確定性”。 Meta首席財務官戴夫·韋納更是在電話會議上直言,蘋果隱私政策變化在2022年,將給公司帶來“達到100億美元左右”的影響。
“畫餅”還是突破
在廣告業務失速的背景下,元宇宙成為Meta的新掘金點,並不意外。通過營銷元宇宙沒有“商業限制”的優點,Meta看起來對元宇宙的未來充滿自信。
在面向廣告商的會議上,沙阿說:“你們現在通過我們的應用所做的一切,都將使你們在’元宇宙’的未來受益。”
對於元宇宙在社交平台上的發展,資深科技自媒體人王春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雖然目前各家都持謹慎態度,但是這是目前的大方向。王春龍認為Meta此次元宇宙與社交媒體的結合還是有很大機會可以吸引廣告主,並且帶來更多回報的。
但在社交媒體上如何更好地給廣告主帶來效果,也考驗著公司的運營能力。 “在蘋果更改隱私限制後,Snap的表現比Facebook更好一些。Snap財報超預期,就是成功利用了社交媒體和AR的結合。”王春龍說。
元宇宙的未來或許“錢”景廣闊,但目前這條賽道上的先行者暫未探索出成功的盈利模式,就比如被稱為元宇宙鼻祖的Roblox。早在去年7月,Roblox就曾上線一款以元宇宙為概念的遊戲《羅布樂思》。
就在“元宇宙”一詞紅遍大街小巷之時,《羅布樂思》甚至沒有走入人們的視野就悄悄隕落。曾有媒體統計,《羅布樂思》上線之初就在蘋果商店慘排79位,隨後更是逐步下滑,直至今日,蘋果商店當中早已沒有這款遊戲的下載方式了。
Roblox的元宇宙掘金之路並非一路順暢,觀至Meta,元宇宙業務也未見成效。就在去年,Meta重金投資的元宇宙業務仍處於虧損之中。報告顯示,2021年,該公司虛擬現實業務Reality Labs全年淨虧102億美元,比前一年66億美元的虧損更加嚴重。扎克伯格也表示,公司在這一領域的投資將使公司2021年全年的營業利潤減少100億美元。
沙阿在廣告會議上推銷業務時就曾表示,元宇宙的完全實現可能還需要十年的時間。並且,這次廣告會議中,Meta也並未分享關於品牌將如何在元宇宙中賺錢的細節。
王春龍更是直言,“Meta目前的元宇宙部門仍在投入階段,這個階段要利潤是不現實的”。他表示,“我們應該將該公司對元宇宙的賭注,放長遠到五年左右時間來看”。
關於元宇宙業務何時能盈利這一問題,北京商報記者也採訪了Meta公司,但截至發稿仍未收到回复。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