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市場牛熊不定又遇上烏克蘭局勢嚴峻,點擊此處加入PANews群組一起抱團取暖
作者:GuoJing
來源:Web3 體驗(1):那個更早的Web 年代
1997 年,我10 歲,在記憶中,那個時候的通信都還是非常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甚至還需要寫信來了解近況。所以,我如果要聯繫喜歡的女孩兒,就得用書信的方式。如遇到突然的變化,比如畢業了或者搬家了,很大的概率是失去聯繫。當然,那個時候也可以打電話來通訊,但似乎只有熟人或者單位同事才會用電話通信,對於陌生人,大家似乎都有一點羞於通信。
在一年之後的98 年,我爸公司要採購一批電腦,因為有折扣,所以我們家也同時買了一台電腦。今天我已經忘了它是什麼配置,只記得這台電腦在家裡待了大概有10 年,雖然不用的時候會蓋上花布,但也算是我進入互聯網的一台啟蒙電腦了。當然,那個時候說「互聯網」這個詞還是有一點太過於早,現在來看稱之為Web1 會更好。在買了電腦的前兩年裡,印像中我爸會經常用它繪圖,因為我爸是地質工程師,所以需要使用Auto CAD 什麼的軟件,還常常說未來大家都會用電腦繪圖,今天來看,在當時有這樣的想法也算是新潮了。
我對計算機的初印象並不是遊戲,而是一些非常簡單的入門編程書上的內容。為了學習計算機,家裡買了一些非常簡單的編程教學書,編程語言好像還是VB 和Pascal。當時我就對創造這件事情有極大的興趣,跟著教學書寫了一個超級馬里奧的遊戲。當然這個遊戲並沒有什麼物理碰撞的邏輯,只有一個馬里奧在界面上走,而且還是橫著走,其他的跳躍呀什麼功能都沒有,甚至可以走出顯示器的界面,但是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這已經是一件非常激動人心的事情了。畢竟為了寫了一個東西在電腦屏幕上面顯示,並且可以左右去控制,就已經花了我一個多月的時間了。
所以對我來說,「互聯網」之於我的一個初體驗是跟程序有很大的關係的。不過,不能免俗的是,在這之後的時間裡我還是沉迷於遊戲了。那個時候就買一些盜版的CD(藏經閣之類的)安裝盜版的遊戲,比如說紅警和星際爭霸之類。當我上高中之後,我才後知後覺的發現大家似乎都開始去用所謂的「互聯網」這樣一個東西了。同學們可以下載MP3 到隨身播放器中,可以在上下學的路上聽自己喜歡的歌,這件事對於年輕人來說可太酷了。
雖然後知後覺,但在之前我就接觸了「互聯網」,只是沒有想到有這麼大的力量。印像中,那個時候的互聯網特別的早期,好像還需要買點卡才能接入到網絡中(很像今天的gas 費)。那個時候的操作方法是把電話線拔出,然後插到電腦的網口上,最後用一個撥號上網的客戶端去撥號才能使用。當時我買的是網易的點卡,還記得是什麼126 的一個月卡,輸入點卡上的用戶名和密碼才可以上網。每次提到這個流程,我都會先到早期的電視上還有很多網站的廣告,說到網易,就是「匯聚人的力量」吧。 (笑)
印象最深的是那個時候的網費特別的貴,我記得一個小時6塊4(武漢),所以有的時候只能先把網線插上去,迅速打開一個還是記在本子上的網頁,刷出文章之後,迅速把網線給拔了再去看文章。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還挺有意思的,就像大學生在澡堂貼卡利用重力落下來的熱水洗澡一樣。每次上網使用都非常心疼,因為同時期的熱乾麵只有1 塊2,而網費就要6 塊4,相當於一個小時是一周的早餐了,所以導致有的時候家裡電話費暴增。我的父母他們並不上網,所以他們也不知道為什麼有的時候電話費那麼貴,只是覺得疑惑。
我覺得那個時候確實是一個非常早期的一個理想化的互聯網時代。現在去回想這個時代,我會覺得所有人都非常熱情,所有的事都欣欣向榮,在網上似乎很少能遇到騙子,更不要提噴子了。大家都還是很有信任感,互相指出問題,指出的人很或客氣或尖銳,但接受的人在網上通常還是會嚴肅看待意見。好像每個在互聯網上的人都成為了科學家一樣嚴謹。同樣,如果在網上註冊一個QQ,加任何一個陌生人聊天,你說自己是誰,其他人基本上就相信了。那個時候我從來沒有想過網絡的信任問題,可能也是當時的環境也相對簡單吧。
不過這些事情都是發生我初中時期的事情了。
學生還是要以學業為重,初三的時候,我基本上有一年都沒有摸電腦。到了高一,因為學習和生活稍微閒適下來,我就去給我們家裝了一個ADSL。那個時候ADSL 的費用還是很貴,但比用點卡還是便宜了很多,而且速度還快。當時我真是體驗到了速度chuachua快的感覺。而安裝ADSL,我記得可能需要1600 還是2000 一年。當然,這筆錢來得也不容易,我也是反复說服我爸說要連上互聯網,並且宣傳在網上有很多文章,很多視頻可以看,我爸才同意我去裝ADSL 的。不過,雖然那個時候已經有了一些視頻網站的雛形,但觀看視頻還是昂貴的。因為高昂的網費,更多人還是選擇看小說。
總之那個時候的互聯網我覺得還是非常開放,非常包容的。從今天的角度來說,那個時候的互聯網也是非常去中心化的(除了網絡基建在少數企業手裡,其他的東西個人都可以隨便創造)。有時候我甚至在想當時和今天相比,內容說不定還是那個年代更加的豐富一些,因為那個時候有很多人都自願花時間去構造更加高質量的網站,輸出有觀點有態度的內容。
不過那個時候的「互聯網」也有一些問題,就是要搭建一個自己的網站實在太難了。所以同時也催生了很多博客系統、個人網站系統的誕生。但是這些網站就像大海上漂流的落葉一樣,彼此之間也沒有什麼關聯,所以逐漸地「友情鏈接」開始流行起來。
今天可能很多人已經不知道「友情鏈接」是什麼了,那個時候如果做一個網站話,站長們通常會問一下周圍的同樣是做網站朋友「你的網站是什麼?我們做友情鏈接」。因為如果有的朋友的網站訪問量比較好,用戶可能就可以從他的友情鏈接中找到你的網站。而同時,那個階段搜索引擎也逐漸成熟起來,如百度和Google,他們有很多今天我們依舊熟知的排名算法。一開始,大家其實並不太關注這個算法的,但是隨著網站越來越多,增速越來越快,搜索引擎的重要性就越來越重要了。整個網站的運營思路就進入了一個推廣模式(所以也就有了搜索引擎的商業化基礎),所以大家就開始去摸索排名算法的口味,可能是提高自己的內容,可能是提高自己的鏈接數量,總之,這個算法成了當時各位站長的首要考慮的事情了。從那時開始,逐漸有了流量的時代萌芽。
當然,一篇短文是無法覆蓋那個時代所謂互聯網的所有內容的,但不管怎麼樣,至少我覺得那個時代是一個欣欣向榮的,一個所有內容都可以發表,每個人都可以公開的討論的一個非常好的時代。那時,我在網上還有一些筆友,我們經常互相寫文章交流,互相評論。總之,我對那個時代的「互聯網」的感受是非常好的。
也有可能確實是當時的互聯網還在早期,並且我還年輕,所以在回憶的光環下過去總會顯得特別美好。但無論如何不能忽視的是,當時除了去討好搜索引擎的算法或者和大站做友情鏈接以外,基本上也沒有特別好的方式去推廣內容,更不要提聚集和歸納內容了。所以那個時候的最大的網站和內容的出口還是一些大的媒體和公司把握,而發表意見的人還是一些懂得使用互聯網的「精英」。
但從歷史來看,每個時代,確實也都還是那些掌握更多知識的人和更願意嘗試的人才會發現更新奇的事物和發表更多的觀點,不過不管怎麼樣,車輪還是永遠往前,人類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