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概念到落地Web3.0初具雛形

加密資產熱潮催生出的鏈上應用中,除了DeFi、NFT、鏈遊GameFi等場景外,還有一個熱詞叫「Web3.0」。

Web3.0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14年,由以太坊聯合創始人及波卡創建者Gavin Wood首次提及,籠統地說是指基於區塊鏈技術搭建的「去中心化生態系統網絡」,此系統會包含一系列開源協議,能夠為應用程序的開發者提供構建模塊,而基於區塊鏈技術構建的Web3.0平台和應用程序不由傳統的中心化企業所有,網絡所賦予的權利和資產歸開發者和用戶所有。

改變網絡產物的所有權,這在當時聽起來十分夢幻,確實,在2014年,Web3.0真的只是個概念而已。直到2020年至2021年,以太坊鏈上以開放式金融為主的應用逐漸出現,多條公鏈進入市場並產生競爭關係,NFT、鏈遊、鏈上虛擬空間開始成為DeFi之外的應用場景,「去中心化生態系統網絡」開始變得可落實。

除了公共區塊鍊及應用的繁榮,資本開始介入,加密領域知名風投機構a16z重提Web3.0,並開始將資金投入到這個細分賽道上。

今天移動互聯網被Web3.0的擁躉們視作Web2.0,更古早的互聯網甚至被歸類於Web1.0。區塊鏈愛好者們曾如此梳理Web的迭代史:

  • Web1.0主要是指可讀的靜態網頁,以單向閱讀為主,網絡提供什麼,用戶就獲取什麼,比如早期的門戶網站;
  • Web2.0主要指可讀可寫的平台類網站或者App,也就是如今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可參與創作,填充內容,互動共享性加強。比如亞馬遜、Twitter和各種各樣的可以裝載在手機中的App。它們由企業提供平台式的產品和服務,規則由平台製定,內容由平台掌控,儘管用戶擁有平台賬號,但數據並不掌握在用戶手裡,平台通過用戶流量來獲利,商業利潤歸屬於企業,與普通用戶關係不大;
  • Web3.0除了包容Web2.0的「可讀可寫」功能外,最重要的特徵是應用的內容及數據歸屬於創作者本身,它們記錄在公共區塊鍊網絡上,目的是讓公有網絡產生的價值回歸到用戶個人手中。

相比應用的功能性,Web3.0試圖通過去中心化的網絡重構價值,變革互聯網與開發者、用戶的生產關係。形象點說,Web3.0試圖消除「中間商」(互聯網公司巨頭),撮合生產者(應用開發者)和消費者(用戶)的直接接觸,企圖在用戶與應用之間構建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

如果說Web3.0是從價值入手的,區塊鍊及其帶來的新型經濟系統就必不可少,不依賴集中式服務器的去中心化網絡技術是一方面,網絡運行所需要的Token構成了「貢獻與獎勵」的經濟模型,技術保證了數據信息的個人化,經濟模型則決定著價值的新分配。

由區塊鍊網絡帶來的基礎設施正在完善,比如加密錢包取代賬戶註冊,成為通往去中心化網絡及其應用的新入口,它也是Web3.0的基建之一。除此之外,Web3.0還有哪些基建?它是否有應用支撐?本期DeFi蜂窩將帶來相關盤點。

Web3.0域名服務商ENS

簡介

ENS全名「Ethereum NameService」,它是建立在以太坊上的去中心化域名服務商,這個工具簡化了以太坊地址,它可以將以0X開頭、大小寫字母及數字組成的以太坊地址轉換為便於人們記憶和識別的域名式名稱「xx.eth」。

ENS官網

運作機制

ENS為區塊鏈個人地址、鏈上應用地址等提供可讀的名稱解析服務,為區塊鏈使用者的命名提供了統一標準。

說白了, ENS解決的是鏈上身份的可讀性問題,它將鏈上地址翻譯成普通人易於識別和使用的方式,把一連串無序的字符解析為互聯網網民已經習慣的域名語言「xx.eth」。

如同我們現在使用網站時,無需輸入數字樣式的IP地址,只要輸入網站名字即可。由於區塊鏈具有價值傳輸功能,有了ENS,人們在鏈上進行價值轉移時,就不再需要輸入複雜字符組成的地址,主要輸入地址綁定的ENS域名即可。

儘管ENS構建在以太坊上,但並不局限於以太坊,它支持多鏈地址解析。用戶可以將同一個ENS域名解析至比特幣、萊特幣等多個區塊鍊網絡地址上,在這些網絡上進行價值轉移時,用戶可以藉助多鏈錢包,使用同一個域名收發各種區塊鍊網絡資產。已經有多個去中心化錢包開始支持檢索地址域名功能。

除了個人地址解析外,ENS域名可以也是一個去中心化網絡或去中心化應用的名字,具備內容尋址功能,用戶檢索網絡或應用的ENS域名,即可找到入口,比如Uniswap就已經使用ENS建立了去中心化網站uniswap.eth。

此外,ENS域名支持與用戶的互聯網社交賬號相綁定,NFT頭像可以設置為ENS域名頭像,全方位地讓用戶的信息與鏈上身份綁定在一起。 ENS域名的使用權歸用戶所有,用戶控制自己的個人資料和數據,並將其帶到自己使用的每個鏈上DApp應用中,成為Web3.0時代的用戶身份證明。

去中心化內容創作平台Mirror

簡介

Mirror是從鏈上錢包登陸的內容創作工具,用戶通過鏈接加密錢包登入工具,並開始寫作,內容存儲在去中心化數據存儲平台Arweave上,文章記錄跟隨著創作者的錢包地址,創作內容不會因為Mirror的關閉而消失。

Mirror官網

除了寫作,Mirror結合錢包入口+去中心化存儲的技術,重構了人們表達、分享及從內容中獲利的方式,將創造者的數據所有權、用戶間的互動、經濟系統三者結合起來。

Mirror類似去中心化版本的Medium,不同的是,它不僅僅是一個內容創作工具,還支持社區協作,並為創作者提供Token發行工具來幫助眾籌。

運作機制

Mirror分為文章發布、資金眾籌、收益共享、NFT化、拍賣和投票等7個主要功能。

在Mirror上進行內容編輯,可以插入眾籌和競拍信息,同時也可以將文章NFT化。當然,這個過程需要支付鑄造NFT的鏈上費用。當內容成為NFT後,可供讀者收藏或購買,為創作者提供了變現渠道,如果這篇文章是由多人共同創作,它也可以通過智能合約自動設置按比例拆分收益。文章NFT的收藏者擁有永久閱讀權限。

Mirror的眾籌功能允許用戶通過項目或創意籌集資金,它也是快速啟動去中心化組織DAO的工具。某個創意的發起人需要根據眾籌行為規範,填寫項目名稱、細節,設定眾籌的目標金額以及回饋方式,支持者可以獲得項目獎勵或者NFT。

你可以在Mirror發布一篇文章,闡述一個產品創意,亦或是寫一篇研報,甚至是籌拍電影的規劃。針對你的想法,你可以創建一個眾籌,召集社區的初始成員,讓早期用戶參與到項目中,並給予他們特殊獎勵。社區協作完成創作的功能可以匯總社區用戶的才智,投票功能支持用戶選擇發展路線、落實資金使用、分配資金用途等。實現成果後,你可以將之包裝為NFT競拍,收益可按照眾籌份額分配。

Mirror是一個可以與DAO融合的工具,也能作為創新項目的孵化器使用,分佈式協作提供了集思廣益的創作工具和能力,甚至可以演變成一個路演平台。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Mirror沒有發行任何Token,仍舊是一個重在使用的工具。

去中心化內容分發平台RSS3

簡介

RSS3全稱Really SimpleSyndication 3.0(簡易資訊聚合),它是一個去中心化的信息聚合平台,旨在支持Web3.0的信息傳播、分發。

RSS3官網

傳統的「RSS訂閱」允許使用者主動訂閱內容,網頁內容的開發者只要加上RSS程序,用戶就可以根據個人偏好訂閱不同的博客、新聞媒體等網頁內容。但後期由於中心化內容網站的升級,內容的展示不再以時間順序簡單排列,而是利用算法推薦,篩選資訊內容給平台使用者。

中心化平台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並不公開篩選機制,這讓用戶在利用RSS訂閱時變得麻煩,後期,「RSS訂閱」的開發方因為產品難以變現而不再運營。

RSS3的聯合創始人DIYgod表示,RSS3向「歷史的RSS訂閱」致敬的同時,也在向Web3.0進化,「3」代表的正是「Web3.0」。

RSS3認為,在未來的Web3.0世界中,內容會散落在各個去中心化網絡中,用戶想要閱讀內容,需要自己前往某個去中心化平台搜索,而這些去中心化的內容平台如果不提供搜索功能,用戶使用起來就十分麻煩。比如Mirror,目前只有創作編輯器,讀者想要閱讀上面的內容,通常需要藉助創作者在其他渠道的推廣,這給目前的互聯網用戶的閱讀帶來不便。

RSS3希望能解決上述問題,將去中心化內容平台上的信息聚合到一起,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訂閱並查看,同時為這些內容創作者提供新的傳播途徑。

運作機制

RSS3以不依賴中心化平台的方式進行內容聚合和呈現,並在存儲層面實現了去中心化。相應地,它推出了Cheers (Web3 Pass個人檔案)和Revery(資訊摘要聚合器)兩個產品。

  • Cheers——它類似於Twitter個人主頁的用戶資料檔案,RSS3仿造Web2.0社交平台常有的個人頁面,用戶可自由設定ENS域名,編輯個人檔案,允許用戶通過連接錢包、用戶簽名驗證等方式獲取鏈上足跡,呈現個人在去中心化網絡上的活動,比如NFT購買、收藏等。用戶可以在Twitter或Mirror中展示Cheers檔案,他人可以隨時查看並關注你的個人檔案。
  • Revery——它是訂閱及閱讀信息的聚合器,實現了信息流在不同個人主頁間的流轉,即用戶可追踪自己的訂閱內容,包括不同DApp的動向、NFT收藏種類、發表在Mirror上的內容、參與過的DAO等,也可通過推薦板塊檢索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未來,它還將支持追踪訂閱鏈上應用的最新進展情況。

相比中心化互聯網的分散個人檔案,RSS3的產品旨在大量聚合多個平台上的信息,多維度展現用戶的行為,尤其是鏈上應用的交互情況。未來,用戶可以憑藉RSS3上的個人檔案,以一種去信任化的方式參與社交。

RSS3嘗試將用戶創作的內容從中心化平台映射到RSS3,擺脫Web2.0平台對內容的絕對控制,然後將信息聚合到一個獨立的網站上,以此來構建一個能夠相互訂閱和關聯的去中心化內容網絡。

在RSS3中,用戶可以把數據儲存在去中心化的網絡上,結合傳統RSS訂閱方式,用戶可以在偏好與選擇下有效地規模化聚合資訊,實現閱讀去中心化內容的便利。

Web3.0過渡性插件Mask Network

簡介

2019年,MaskNetwork(MASK)由前中國記者、工程師Suji Yan創建,它是一個幫助用戶從Web2.0無縫過渡到Web3.0的中間插件應用。

Mask Network允許用戶在傳統社交平台(如推特、Facebook、Instgram等)中無縫發送加密資產,甚至體驗DeFi、NFT和DAO等去中心化應用。

Mask Network官網

運營機制

Mask Network沒有直接嘗試顛覆現有的中心化互聯網巨頭,它在設計初期就考慮到目前用戶難以離開傳統社交媒體的現實,因此採用了更為柔和的方式,利用插件引導用戶向去中心化的區塊鍊網絡遷移,也方便用戶參與Web3.0的過程中有更好的體驗。

插件的作用在於打破以往互聯網的封鎖形態,變為鏈接Web2.0和Web3.0的橋樑。市場上已經有不少比較知名的插件工具,比如預言機Chainlink,它將存在於互聯網的鏈下數據傳導到區塊鍊網絡上,但由於它服務的對像是智能合約,因此個人用戶無法感知。

Mask Network的工具形態為互聯網用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在傳統互聯網平台上添加一個第三方插件,用戶就可以在其中體驗發送加密信息、交易加密資產、嘗試DApp等操作。

比如,用戶將Mask Network插件添加到推特平台上,可以體驗發送加密信息。此外,該工具還獨創了ITO(Initial Twitter Offering),即通過推特首次公開眾籌。通過Mask Network小插件,用戶還可以在推特上直接使用Uniswap等去中心化交易應用,體驗加密資產的兌換,該插件還支持加密資產紅包。

Mask Network插件在不改變用戶習慣的情況下,提供了一系列區塊鏈應用入口,降低了用戶使用Web3.0應用的門檻。

聲明: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0x财经 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如需報導或加入交流群,請聯繫微信:VOICE-V。

來源:蜂巢Tech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