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力推博物館藏品數字化博物館NFT即將迎來新時代

近日,國家文物局官方網站公佈了部分人大建議的答复情況。

其中在“關於製定數字化博物館建設長期發展規劃和實施條例的建議”答復中提到:“我局對加強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建議表示贊同,並將在《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意見》中予以採納”。

暗示將出台《博物館改革發展意見》,並大力推動博物館數字化建設。

“關於製定數字化博物館建設長期發展規劃和實施條例的建議”答复

文物博函〔2020〕792號

齊玫等3名代表:

你們提出的“關於製定數字化博物館建設長期發展規劃和實施條例的建議”已交由我局辦理,現答復如下:

博物館數字化是當代博物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和發展趨勢,對於擴展博物館輻射能力、實現博物館服務均等化便捷化具有積極作用。近年來,我局指導各地博物館在藏品數字化保護、智慧博物館建設、博物館雲展覽、雲教育、雲直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局對加強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建議表示贊同,並將在《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意見》中予以採納。下一步,我局將結合《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編制,強化項目、資金及政策引領,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和製度建設:

一是繼續支持各地博物館開展館藏珍貴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提升館藏珍貴文物的數字化保護水平。

二是大力發展博物館“雲展覽”業務。依托博物館數字化和線上技術優勢,充分盤活博物館資源,構建“雲展覽”與傳統實體展覽相輔相成的新型知識生產與傳播體系,從而實現盤活存量、擴大增量、聚合海量、激髮變量的效應。

三是積極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研究出台《智慧博物館建設導則》,加強智慧博物館建設示範項目引領,帶動智慧博物館建設整體水平提升。

四是推動博物館大數據體系建設。構建博物館大數據平台,進一步加強博物館基礎數據的採集、管理和利用。

感謝你們對博物館事業的關心與支持!

國家文物局

2020年9月3日

互聯網和科學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幾乎是全方位的,這其中也包括很多看似和互聯網關聯不大的傳統行業,比如博物館。

當然,以傳統的觀點來看博物館是展示歷史的場所,而互聯網、科技則是現代的技術,二者放到一起似乎有一種穿越的感覺。

但現在,博物館不但可以與互聯網、科學技術聯繫起來,而且還能擦出耀眼的火花,現在很多一二線城市通過運用三維影像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互聯網互交技術等現代技術將博物館實體化,以多維度、逼真的效果再現於網絡平台,即使你足不出戶也能在網絡平台上瀏覽博物館並進行虛擬互交,為文化傳播掃除空間障礙,為世界文化交流清除國界障礙。

在很多年以後,相信我們在回憶起2020年的時候,大家仍不會忘記在家裡埋首於電腦、敲擊鍵盤的情景,近幾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遠程辦公、虛擬化生存等已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在席捲世界的NFT熱潮中,博物館數字藏品發售走熱。博物館頭條在今日發布第二期“全國文博數字藏品(NFT)發行月報”(2022年2月份)。引發了業內廣泛關注,將文物數字藏品這一洶湧潮流的最新動態呈現在了讀者的面前。除此之外,直播雲遊、開發小程序、跨界“破壁”等更多新場景接踵而來,博物館已不再是昔日“高冷”的形象,而是帶著勃勃生機,走進年輕人的生活。

文創的新形態數字藏品上線即“秒殺”

作為西南地區首個“吃螃蟹的博物館”,去年11月,金沙遺址博物館首次推出的“數字文創產品”在支付寶平台僅50秒就一搶而空,實現銷售額39.6萬。

數字文創還有嗎?在哪裡還可以買? 2月18日,金沙遺址博物館推出虎年限定款數字文創——“歡慶虎年”系列。該系列包含金沙石虎、銅虎和銅鳥三款數字藏品。據介紹,相比上次發售的二次創作作品,本次新推出的三款數字文創,以金沙遺址藏品IP為基礎,更側重還原文物原貌,讓購買者可以“突破”展櫃,不受時空限制“零距離”欣賞。同時設計上推陳出新,擺脫靜態的圖片形式,讓文物“動”起來,搭配青銅色的底座、靜謐的星空背景,像是一款鑲嵌著千載遺珍的擺件。

數字文創新浪潮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借助區塊鏈技術,嘗試以數字藏品為載體,推進文創新形態發展。

去年11月25日12點,成都博物館推出鎮館之寶石犀的3D版數字文創品“石犀鎮水”,該數字藏品限量發行1萬份,上線即售罄。

2022年農曆新年前夕,支付寶“集五福”活動如約而至。不同的是,今年博物館也加入了送福的陣營,24家博物館(院)在支付寶旗下的數字藏品平台鯨探發布源自“虎文物”“十二生肖文物”及“鎮館之寶”的3D數字藏品。

其中21家博物館還帶著自家的“虎文物”館藏,登上五福彩蛋卡與定制福卡。集齊五福以後,多餘的福卡也可以到支付寶五福“福氣店”裡兌換數字藏品。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總館、湖南省博物館等的“虎文物”數字藏品都上線了福氣店。

2月28日,由甘肅省博物館、觀悟泊(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發行的魏晉數字壁畫磚正式上架騰訊幻核平台。此次發行的6款數字藏品分別為耕種圖、牧畜圖、烤肉煮肉圖、雙駝圖、宴居圖、采桑圖,每款限量發行2500件,開售後一秒內全部售罄。據統計,共有13萬人參與了此次搶購。

魏晉壁畫磚作為甘肅省博物館的館藏珍品,出土自“天下第一關”嘉峪關、“世界最大地下畫廊”魏晉古墓群,享有“魏晉社會連環畫”之美譽。一磚一畫,形象再現了古代河西地區人們日常生活百態,生動反映了河西文化、絲路文化。

“黑科技”加持 “雲”服務帶來全新的互動體驗

為了更貼近年輕人,博物館的創新之路也跟著年輕人的喜好走。數字藏品是其中一個典型。據貝殼財經對數十個數字藏品QQ群的信息統計,其中有64%的人是90-00後。

相關分析認為,在NFT時代,用戶通過輕觸手機屏幕,就能成為千年文化遺產的“數字供養人”,並獲得的典藏版NFT,在給用戶帶來良好視覺體驗的同時,也對文物進行更豐富的展示。從長遠來看,在區塊鏈上,博物館將以另一種形式存在,NFT在文博界必將發揮更多作用。

不僅是數字藏品,小程序也是博物館的數字化運營渠道之一。 2021年,考古盲盒破圈以後,河南博物院上線支付寶小程序,並推出《一起考古吧》互動產品;三星堆博物館最近也上線了支付寶小程序,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超過2000家博物館在支付寶開通小程序,為遊客提供數字化服務。

疫情發生以來,博物館更多從線下走到了線上,以前沿技術結合當下熱點,主動尋求與觀眾的互動交流。數字技術不僅能讓人們隨心所欲地“雲遊”博物館,還可以創造出虛擬與現實融合的網絡時代文化體驗。

去年4月,一場名為“絲路美地”的數字敦煌展活動引發關注。

跨界“破壁”形成全產業鏈IP體系

為了與時代保持同一步伐,讓文化得以在新一代受眾中延續,無論是當初的實體文創,還是現在的文化數字化,越來越多的“博物館+”走進了觀眾的視線。

去年,“再醒驚天下”的三星堆成為網紅文創IP。古老神秘的三星堆,與影像、燈展、書籍、紀錄片、文創、音樂、遊戲等形式“跨界”,形成立體傳播矩陣,反響熱烈。當“劇本殺”成為年輕人的聚會休閒首選,金沙遺址博物館圍繞主題臨展“回望長安——陝西唐代文物精華展”開發了一款《金沙之夜·回望長安》劇本遊,利用展廳場景與博物館公共空間,開展遊戲大闖關,為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文化體驗。

數字化博物館相對實體博物館而言,它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僅能讓民眾更便捷的參與且能進行自主參觀學習,還能有效地將實體數字資源進行歸類、整合與實時更新,並運用信息實體虛擬化技術製作成真實、逼真的視覺效果,讓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的公眾能接受到有趣、易懂、多元化的知識信息。

當然,數字化博物館的功能範圍不僅僅限於此,它還能為教育領域提供新型的教育模式,比如:開設網絡課程,讓大眾開闢中國文化歷史的新渠道,同時也能讓中國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另外,公眾也可以通過數字化博物館的網絡官方平台等發表意見和建議,促進博物館與博物館之間的緊密性和提供交流的介質。

“出圈”面向更廣闊的市場,產生更多價值,博物館文創還有無限可能。

在數字化的今天,博物館、美術館的虛擬數字化已經不是什麼新聞。數字博物館的發展,從最初僅僅是將收藏品數字化,到現在增加互動交流功能,其對於人類社會的意義也在發生明顯的變化。

總之,數字化博物館的建設必將成為社會文化生活和社會全面發展大潮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教育領域智能地提供文化信息,成為社會教育的新生力量。在當今全民娛樂的時代,數字化博物館的建設的便捷展示互動方式,將文化傳承與娛樂生活緊密結合,既能滿足現代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也適用於當下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