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算法生成類NFT真的沒有意義嗎?從波普藝術看NFT收藏,安迪·沃霍爾如何鋪平道路?
六十年前,在瑪麗蓮·夢露去世的幾個星期後,安迪·沃霍爾第一次用絲網印刷方法製作出了《瑪麗蓮·夢露雙聯畫》。
而在當時,安迪·沃霍爾並不知道他對絲網印刷工藝的使用將直接塑造未來的數字藝術運動。這正是後來發生的事情。
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
安迪·沃霍爾,美國藝術家、印刷家、電影攝影師,是視覺藝術運動波普藝術的開創者之一。
當前的算法生成類NFT收藏品可以直接追溯到波普藝術,這類作品大量借鑒了波普藝術絲網印刷作品的哲學和方法。
在《瑪麗蓮·夢露雙聯畫》發佈時,該作品同時受到了大量批評和讚揚,原因與當前算法生成類NFT遭到批評與讚揚的許多原因相同。
其中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相似之處:
-
使用當代技術;
-
進行圖像挪用;
-
與流行文化相互作用;
-
社區的所有權/會員資格。
技術是否使藝術更有價值?
使用預先存在的圖像進行絲網印刷製作,也就是“複製粘貼”並填充上不同的顏色,沃霍爾稱之為“流水線效應”。
通過這種方式,藝術的生產方式體現了流行文化產品的流水線生產,而這構成了波普藝術運動的支柱。這種流水線比喻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沃霍爾的另一作品《金寶湯罐頭》。
沃霍爾因使用並非他親自製作的圖像,以及使用技術進行作品創作而受到批評,那時許多人認為通過技術製作的作品不如繪畫創作而來的作品。
對一些人來說,他們認為,通過絲網印刷製作作品表明其中體現的才能比繪畫這類完全原創的作品要少。
這種看法導致一種觀點產生,那就是藝術作品的影響力和相關性不如“純粹原創”的藝術作品。許多評論家還認為,絲網印刷的作品不可能具有與獨特繪畫相同的意義深度,因為這類作品是使用工業工藝製作出來的。一些人認為,工業過程不可能以任何方式具有“藝術性”。
《瑪麗蓮·夢露雙聯畫》在夢露去世幾週後發布。作品左側面板展示著多個高度彩色的圖像,其中線條逐漸清晰且變暗,整體顏色逐漸變亮,但整體來看圖像與圖像之間只有輕微變化。右側面板則是黑白色調,隨著圖像的重複,圖像的清晰度也在大幅減少,彷彿夢露在慢慢“消失”。
《瑪麗蓮·夢露雙聯畫》
在這幅雙聯畫中,生與死的隱喻再清楚不過了,左右兩側強烈鮮明的對比,暗示了巨星的隕落與在世時的光鮮。該作品反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藝術品的意義從某種程度來說與用於創作它的技術的感知技能相關聯。
牢記沃霍爾的這一課很重要,因為當前人們對算法生成類NFT收藏最普遍的批評之一就是,他們認為這類圖像不可能存在內在意義,因為它們是在計算機算法的幫助下創建的。
這種批評與最初針對沃霍爾的論點如出一轍,就是一種延伸。事實的真相是,意義是由藝術的觀察者創造的,而這些技術可能會影響作品被詮釋的方式,但這與意義的深淺或有無意義無關。
簡而言之,安迪·沃霍爾使用他可以利用的工具來創作具有影響力的藝術作品。而算法生成類NFT同樣如此。它們可能在技術上更先進,但它們仍然只是藝術家用來吸引和娛樂他人的工具。
事實上,算法生成類NFT在許多方面只是模擬絲網印刷工藝的數字化形式。創作者通過自己的一隻手(進行相關操作後)讓整個系列運轉起來,並引導它。這一事實不應被忘記或忽視。
圖片挪用還是圖片欣賞?
波普藝術反映了戰後美國存在的商品化興起。藝術家們使用與美國消費主義時代精神相關的圖像來創作作品,由此使他們的作品能夠讓人們對此產生共鳴,同時通過作品對當代文化進行評論。
沃霍爾使用金寶湯罐頭和可口可樂瓶等圖像來創作他的藝術作品,不過這些圖片他沒有版權或所有權。
這些公司最終認為沃霍爾作品的知名度對商業有利,因此他們沒有以侵犯版權為由對他提起法律訴訟。儘管如此,就構成公共領域的內容而言,沃霍爾在一個新發現的法律灰色地帶運作。
《金寶湯罐頭》
如果查看當前許多NFT項目,我們會經常看到帶有超級英雄服裝或流行文化方面的圖像,而這些圖像並非由藝術家本人直接擁有。可以說,一些圖像屬於合理使用。
這些圖像在公眾意識中代表了生活中出現的物體或想法,而不僅僅只是最初被創作出的作品。因此,就版權和合理使用來說,這些圖像中的一些圖像可能被視為存在於灰色地帶的。
話雖如此,藝術與合理使用之間複雜而微妙的相互作用遠沒有以前那麼分裂。
在當今世界,圖片挪用以及對圖片進行二次想像已不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1980年代興起的混搭文化(Remix Culture)。
嘻哈音樂經常會對已有內容進行採樣,在採樣的基礎上進行音樂創作,從某種程度來說,這等同於沃霍爾對圖像所做的事情。
幾十年來,重新利用別人的作品並轉化為新內容的想法已經變得比以前少有爭議了。但儘管如此,這仍然是處在NFT收藏辯論中反方的人所引用的普遍批評。
對於某些NFT收藏品來說,受版權保護的內容和已被公共領域採用的內容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繼續發展。
流行文化和NFT
流行文化生活在大眾的心中。它不是停滯不前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和轉變的。
NFT收藏品力求捕捉大眾想像,其中不僅反映的是當代態度,而且以簡單、連貫的方式引導著公眾。這也是使模因(meme)變得如此強大的過程。沃霍爾的作品與模因非常相關。
meme模因是指通過模仿或其他非遺傳方式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思想、行為或風格,通常是為了傳達模因所代表的特定現象、主題或意義。某種程度上與中文詞彙的梗意思類似。
沃霍爾是一位模因大師,尤其是想到瑪麗蓮·夢露通過大眾想像所留下的不朽遺產時。沃霍爾對她形象的詮釋與流行文化偶像瑪麗蓮·夢露的想法密不可分。借助當前的技術,這種文化模因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效。
不言而喻,NFT收藏品已成為這一過程的一部分並且本身俱有高度模因性。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NFT為什麼能在過去一年中大受歡迎。
我們還生活在一個對流行文化有多種不同定義的世界中,其中通常存在著“主流”文化,包括流媒體服務上的電影和節目,以及社交媒體上的對話。
文化的某些方面也被廣泛共享,但並不完全處於所謂的“流行文化”的模糊尖端。
例如,以Curate這一多鏈NFT平台上的NFT作品Style of Skull為例,該系列NFT作品向世界各地的頭骨/骷髏圖像致敬。
從標誌性的墨西哥糖頭骨到令人毛骨悚然的巴黎骷髏墓,人們對與死亡相關的圖像有著天然的迷戀。這種魅力在Curate的另一個系列作品“Memento Mori”(字面意思為:記住死亡)中得到了探索。
人們對死亡主題相關圖像的廣泛迷戀“提煉”到算法NFT中,既可以說明人們對骷髏頭元素的歷史迷戀,也是在對這些現有事物進行二次想像。
另一個流行文化對NFT收藏品帶去影響的例子是OpenSea上非常著名的CryptoPunks系列NFT。
這一系列NFT的風格讓人想起1990年代早期電腦遊戲中的24×24像素藝術。
任何在1988年至1992年期間玩過《龍與地下城》遊戲的人在看到這些NFT圖像時都可能會感到一股懷舊之情。在風格上,這些像素化的肖像捕捉到了與《龍與地下城》這類游戲中角色形象的相似感覺。
最終的效果是,復古藝術激起了人們對曾花費數時玩的不同遊戲的懷舊回憶。
所以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CryptoPunks流行度的分解很簡單,那就是NFT藝術植根於文化對象,並引發懷舊情緒。
最重要的是,10000個不同形像這一絕對范圍,意味著一定會有人將不可避免地與至少其中一個圖像形成個人聯繫。
與此類似,沃霍爾選擇了瑪麗蓮·夢露的形像作為他的雙聯畫主題。她是一個受人喜愛的偶像,而觀眾對夢露的喜愛,對於感受這幅探索她生與死二元性的雙聯畫的情感效果至關重要。
回想起來,使用夢露的照片絕對是一個天才的決定,因為瑪麗蓮·夢露至今仍被人們所迷戀。
不過,沃霍爾的波普藝術作品與許多流行的算法生成類NFT作品集之間存在一個根本區別。沃霍爾採用了現有的流行文化物品,例如金寶湯罐頭,並直接重複使用這些物品來傳達熟悉感。
算法生成類NFT則通常不像沃霍爾的作品那樣引人注目。相反,在特定圖像中可能偶爾會發現文化參考,但正是這些圖像本身正在闖入公眾的意識。
以BAYC(無聊猿遊艇俱樂部)系列為例。拋開所有爭議不談,它們的確引起了全世界廣泛關注。
BAYC有效地創造了一個流行文化偶像,儘管他們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從其他地方借用某些元素。
所有權作為歸屬
最後,我將探討算法生成NFT與沃霍爾和波普藝術相關的最後一點,那就是擁有一件作品或印刷品的含義。
當然,對於任何可以擁有的文化來說,這更像是一般規則,對於波普藝術和任何其他形式的藝術來說也都是如此。
擁有一件文化製品(無論是mp3、繪畫還是書籍)的行為,可以形成意義和身份。一個人宣布或展示其擁有的某件特定的藝術作品是對個人的興趣、觀點和世界觀的陳述。這一機制在算法生成類NFT中完全相同。
一個人可能只是為了賺錢而購買作品,但一個人也可能購買一件作品,純粹因為該作品符合他們的興趣、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或者他們喜歡保持一點懷舊之情。
現在可以說,算法生成類NFT完全符合當代藝術史的經典。雖然這些NFT可能時不時會受到批評,但它們與之前的任何其他藝術運動一樣引人注目和重要。在思考和談論算法生成類系列NFT時,在波普藝術和絲網印刷過程的鏡頭下去探討它們是非常有幫助的。
因此下次購買NFT時,請回想一下沃霍爾的案例,說不定能夠讓你找到真正“屬於”你的那個NFT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