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O與token:在代幣化視角下重新理解DAO

榮譽與信用、才智與價值、美與靈魂拯救都可以交換成金錢

作者:吳志峰張紫騰

在過去的兩三年間,人們對DAO重燃的熱情已然轉化為切實的複興。作為一種組織結構,DAO始自“融資-投資”的經濟行為,隨後成為DeFi等眾多協議的治理載體,如今正擴展至更為豐富多樣的社會領域,如同一場運動,重構著Web3與加密經濟的組織邏輯。

對組織發展史的回顧是理解DAO的一條有效路徑:從Taylor的科學管理到扁平化層次結構,及至DAO範式的產生,這是基於組織管理的一個視角,但不是唯一的視角。

理解DAO還有另一條路徑:基於“貨幣/代幣”發展史的社會金融化邏輯。本文將從代幣演化的角度嘗試解讀tokenization與DAO之間的關聯,對DAO治理現存的問題予以回應。

Figure 1 DAO市場現狀,source: deepdao.io

從齊美爾到大衛·鮑威

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在《貨幣哲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對貨幣的認識:貨幣是一切價值的公分母,可以用來度量一切事物的價值,“榮譽與信用、才智與價值、美與靈魂拯救都可以交換成金錢”。

在齊美爾看來,“萬事萬物皆可商品化、貨幣化”的現代性邏輯,讓很多社會行為被化約為經濟行為,變得可量化、可計算。之後的百年內,自由市場經濟發展出空前繁盛的金融市場,人們關注到“經濟金融化”的趨勢與金融資本的力量,股權制公司崛起。

本質上說,金融化改變了資產的流動性,經濟資源得以在時間中跨期配置,並伴隨一系列風險與收益的消長。隨後,這種“金融化”的邏輯開始擴展至社會領域,更多事物被轉變為“資產”,進而打包、切分,即資產的證券化。人們用權益投資、升值後產生資本利得的理念來理解自己的生活,金融化重塑了社會群體間的權力與利益關係。

藝術品金融化/代幣化是較為典型的例子,但它不夠顛覆性。在David Bowie這位大膽、素以前衛著稱的大師那裡,一場1997年的金融實驗讓我們看到了“代幣化”的先聲。

David Bowie首次將“資產證券化”用於音樂版權,將自己的創作內容設計成金融產品,發行了個人的債券,在不放棄作品所有權的情況下,預支作品未來十年的收入。

Figure 2 David Bowie BondFigure 2 David Bowie Bond

如今,浸淫在區塊鏈與web3創作者經濟語境下的我們,再去看David Bowie的“個人音樂版權債券”,一定會下意識地與token聯繫起來。社會金融化的脈絡延伸至今,基於區塊鏈的token正成為這一力量的有效媒介。事實上,“貨幣化”早已走向“代幣化”,諸多承載價值的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捲入了tokenization的浪潮,生成一種新的結構。

“tokenize everything”

“Bowie Bond”更像是一種精神產品。時至今日,在區塊鏈與token體系中,我們看到這一想法越來越多地落地於真實的創作實踐:在Rally、Roll等平台上,社交代幣(social token)正扮演著類似的角色,以金融化的邏輯哺育web3的粉絲經濟。

Figure 3 Social Token, Source:MessariFigure 3 Social Token, Source:Messari

在內容領域,Mirror.xyz的代幣眾籌機制改變了內容生產與消費關係,人們通過token而共同持有一篇文章、一本網絡小說、一部電影,形成一個緊密而有機的社區;在流行文化領域,Doge、Shiba、GM是互聯網社區表情包與熱門梗的token,在加密市場開闢出Meme幣的門類,更不用說整個非同質化代幣(NFT)市場的文化符號與價值實現……如果化用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的話,我們可以說,(加密經濟的)歷史的目的就是把token收集到一起,從而所有的人都在對token的同一探求和征服中成為兄弟和夥伴。

對那些過去我們覺得捉摸不定的非物質要素:內容、文化、身份、聲譽、時間、願景等而言,token不只是衡量它們的標尺,還是它們的表達載體,甚至是它們本身。在組織領域,DAO正是如此:在區塊鏈的底層共識基礎上,我們“tokenize”了組織。

Figure 4 代幣化與金融化,Source:wikibitFigure 4 代幣化與金融化,Source:wikibit

組織的金融化與代幣化

股份制公司是上一個階段的被金融化的組織,金融資本主義表現在公司治理層面,即“股東價值最大化”的治理原則,用時興的話語來說,持有公司股票的人具有明確的共識與願景:為公司創造價值,從而提升所持股票的市場價格。

因此,DAO是否只是一個全員持股的公司呢?

token在DAO中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股票在公司裡的作用,這一點不可否認,但token對組織的意義遠不止於此,token是比傳統公司製股票更有力的組織媒介。

溯及DAO的早期實踐,我們可以看到token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為DAO的首次落地,The DAO的參與方式就是用ETH兌換它的權益代幣DAO token,後者代表出資者權益,用於社區表決投資標的,共享投資收益;與之類似,在MolochDAO極為簡潔的token機制設計中,Moloch的share僅有的兩個功能,對應著整個組織的加入機制與退出機制:用ETH兌換share來加入,銷毀share,取回ETH即退出。在上述的應用中,token是參與組織、管理組織的唯一手段,在經濟學意義上也是最平等公正的手段。

隨著去中心化金融的發展,DeFi協議需要一個有效的組織載體,讓協議以去中心化自治的方式由社區共治,因此催生了協議型DAO的興起。治理代幣,例如MakerDAO的$MKR,Uniswap的$UNI等,可用於提案與投票,還可用於流動性挖礦(liquidity mining)、收益耕作(yield farming)與權益質押(staking)等。

Figure 5 DAO的五層架構參考模型Figure 5 DAO的五層架構參考模型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發展現狀、分析框架與未來趨勢》一文提出DAO的五層架構參考模型。其中,token激勵模型、token發行/流通、token鎖倉/回收、token幣值管理與聲譽系統構成了不可或缺的激勵機制層。

由於區塊鏈的技術特性,token更可被信任。在傳統公司還深陷於內部股份流轉、套現的黑幕時,token因其防止腐敗、公開審計、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而無人為乾預的屬性,能夠以更低的社會成本把個體組織起來。

Figure 6 Advantage of Considering Tokenization ,Source:appinventiv.comFigure 6 Advantage of Considering Tokenization ,Source:appinventiv.com

token:顆粒度極細的行動價值捕獲

DAO如何有效地捕獲內部成員、貢獻者的行動價值? token在這一問題上表現出一大特性,就是顆粒度極細。

在傳統的公司製中,我們每個人作為“打工人”、“大機器上的螺絲釘”,行為往往會被淹沒在一個更大的框架裡:個人的貢獻算小組的,小組的貢獻算工作組的,工作組的貢獻算部門的,部門的貢獻算管理層的……公司的整體效益經過科層制的傳導,很容易造成貢獻與收益的不匹配,對於那些按月度領取固定薪酬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因此,大公司為了避免組織成員上班“摸魚”,不厭其煩地施加各種KPI,或進行績效激勵的改革,但仍然難以擺脫制度性的弊病,反而可能顯得臃腫。

Figure 7 DAO工具:coordinape & sourcecredFigure 7 DAO工具:coordinape & sourcecred

而在DAO中,通過一系列DAO工具,例如Coordinape與SourceCred,我們可以自下而上地評估貢獻價值、對貢獻進行量化,據此來發放token進行有效的、具體到某一個行為的激勵。 BanklessDAO正是如此,它用自己的代幣$Bank組織起一個具有生產力的價值閉環。固然一個DAO可以選擇直接發放ETH或USDC,但如此一來,DAO能實現的組織價值似乎被圈定在了一個有限的行動空間內,同時也無法推動DAO內部的共識與社區凝聚力。

在傳統公司製中,如果把股權分割得極細,用於日常工作的激勵,這似乎是難以想像的,但DAO卻可以實現“組織行動的代幣化/權益化”,通過貢獻得到的token,對於個體而言是一種平等氛圍中的認可,也是一種指向未來的“盼頭”,更強化了DAO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在DAO光譜中,一些DAO也會採取一些過渡性的方案,比如建立起與token掛鉤的POAP(出勤證明協議)體系,未來可用poap兌換token。

在另一個角度看,將組織行為“代幣化”也是DAO維持自身存在的一種必然。因為DAO是邊界開放、進出自由的,倘若貢獻得不到有效的激勵,或者價值在缺乏社區共識的情況下被分配了,那麼成員就可以像Moloch的“怒退”一樣,在DEX上swap換回ETH離場。

總的來說,token是一種靈活的、顆粒度極細的價值捕獲媒介,它將DAO的“工作-工資”關係細化為“貢獻-代幣”關係,從而改變了以往籠統的薪酬制度。一個完善而有機的token機制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關鍵人員離開帶來的結構性影響,因為組織行為已進入了token建立的理性化、可計算的體系;但同時它也不會抑制新進入的人才的創新,因為token的激勵觸角可以觸達某個行為本身。

回應token泡沫

在加密實踐中,我們看到很多所謂的“DAO”發行token,以“共識”之名行“集資”之實,用故事營銷來創造token的投機泡沫,從而以極低的token合約部署成本收割韭菜錢包裡的ETH。

人們或許會歸咎於“金融化”邏輯,但“金融化”本身是不斷發展,自我修正的。這就是為什麼經歷了南海泡沫後,股份制公司的組織範式並沒有就此消亡,而是成長為今日舉足輕重的組織形式。

Figure 8 南海泡沫Figure 8 南海泡沫

因此,token的投機泡沫本質上不是由於“過度的代幣化”,而恰恰反映了代幣化程度不足,代幣化的邏輯停留在浮淺的工具理性層面,而尚未入及組織理念與價值層面。

如肖風2018年在“區塊鏈與數字金融”論壇上所講:“token不是融資工具,融資僅僅是附帶的價值,Token真正的價值在於只有基於Token,你才能在區塊鏈上構建一個經濟激勵模型。”

對於token的價值,肖風補充道:“第一,構建一個激勵機制是Token最核心的價值。第二,Token在去中心化的系統上幫助社區運營建立一個治理機制。第三,Token幫助實現市場的熱啟動。第四,Token是融資工具。第五,Token具有投資價值,但我們認為其投資價值在於系統的無限可擴展性。”

Figure 9 token rights,Source:bitcoin wikiFigure 9 token rights,Source:bitcoin wiki

如果仍用理解股票、證券、金融產品、融資工具的眼光片面地理解token,我們無異於拋棄了token經濟模型背後的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乃至哲學意涵。正如前文所揭示的那樣,token對於DAO的治理有多元而豐富的用例,tokenization是對貨幣化、證券化的階段性超越,而不是同義詞替換。齊美爾的貨幣哲學在如今或許仍有啟發:我們同樣可以說,token只是“通向最終價值的橋樑”,而人無法永遠棲居橋上。

總結

在社會金融化的視角下,代幣化的邏輯深刻地形塑了組織的樣貌,通證或代幣在DAO中的作用,比在以往任何的組織形態中都更為本質——對於一個純粹的DAO而言,脫離token激勵系統是無法正常運轉的。這也是為什麼在Kondova G, Barba R.的《Governance of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中,token被認為是“一個組織被認定為DAO”的必要條件。

tokenization將成為web3 的原語,它在加密實踐中試探著自己的力量邊界,呼喚著與之匹配的基礎設施與加密原生工具,也在呼喚我們每個人的思想變革:如何擺脫舊有的慣性,在區塊鏈、web3的自由、平權精神、token的價值實現邏輯中,重新理解DAO,重新建構組織,進而對社會產生深刻的變革。

參考文獻:

[1]Jacob Phillips.Governance Mining — liquidity mining for human capital.2021. https://mirror.xyz/0x6507C1693c70Ebab813BCeBD8Bcd9152Cfffa91b/WDKGKpfLy-9nX_reyecjdGDA8CRsZ9sy3jk-JjliFnc

[2]Hassan S, De Filippi P.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J]. Internet Policy Review, 2021, 10(2): 1-10.

[3]Kondova G, Barba R. Governance of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2019, 15(8): 406-411.

[4]艾雲,向靜林.從經濟金融化到社會金融化——社會學金融化研究的興起與展望[J].國際社會科學雜誌(中文版),2021,38(01):18-31+5+8.

[5]張成思.金融化的邏輯與反思[J].經濟研究,2019,54(11):4-20.

[6]葉開.Token經濟設計模式.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分社.2018:30. 得到電子書:https://d.dedao.cn/Dt3phNNIv3sfrWQ7

[7]DAOrayaki .DAO與組織管理髮展史.2022. https://mp.weixin.qq.com/s/B8El1CkFYFoVUz87cnvinQ

[8]肖風.“Token與數字資產”演講內容.2018.CCF浦江大講堂“區塊鏈與數字金融”論壇

[9]丁文文, 王帥, 李娟娟, 袁勇, 歐陽麗煒, 王飛躍.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發展現狀、分析框架與未來趨勢. 智能科學與技術學報[J]2019, 1(2): 202-213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