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Vibe 風嗎?」如果你是一位潮流圈的玩家,過去2 年你可能聽過,甚至追隨過這個潮流。潮流圈資深玩家認為:「Vibe 的精髓就在於隨意感,穿著單品只取決於你個人審美中最舒適的一環,一旦陷入搜尋「氧化鞋底」的套路,就會變成刻意生硬的擺拍,失去真正自在隨性的Vibe,你刻意維持的樣子是對「Vibe」精神最大的違背」。
很顯然,隨意、舒適、自在、自然等關鍵詞是Vibe 最重要的內核。
在web3,在各種DAO 裡,我們同樣看到Vibe 的影子,通過對多個不同DAO 的觀察和自身經歷,我們逐漸發現vibe 的重要性。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試圖從通過對一些DAO 的觀察來理解Vibe,歡迎和我們一起探討。
FWB(一個DAO)創始人Trevor 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時,他說道,在FWB,大家能得到的是Vibe,token 反映出Vibe 的價值。作為web3 最具標誌性的DAO,FWB 顯然是web3 裡「Vibe 風」踐行得最徹底的DAO。那究竟什麼是Vibe?
本篇目錄
什麼是Vibe?
為什麼Vibe 如此重要?
Vibe 對DAO/web3 社區來說意味著什麼?
Vibe 的產生方式?
什麼樣的行為會削弱Vibe?
什麼是Vibe?
什麼是Vibe?似乎它就像藝術品,我們難以給出一個精確和官方的定義,但我們試圖從幾個側面去理解它。 Vibe 直譯是「共鳴、氛圍、感應」,其中我認為在中文語境裡,「共鳴」最能傳達這種狀態。 「共鳴」在物理意義上是指物體因共振而發聲的現象,在精神層面是指,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產生的情緒。而兩個層面都能反應出Vibe 的一種特質:和諧/一致,無論是發生在兩個人之間還是一個大群體;無論這種現像或狀態存續的時間是長還是短。只要一個人的情緒狀態或一種環境氛圍能被傳達給他人,並被他人感受到,那便產生了Vibe。
Vibe 是一個中性詞。因為我們不能否認在幾個壞蛋準備做壞事之前,他們之間也會產生一種Vibe,雖然那可能是邪惡的。 21 世紀初那群殺馬特非主流群體之間也產生了Vibe,那是悲傷複雜的。 Vibe 既可以是一個名詞,也可能是一個動詞。比如殺馬特在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成員被Vibe 進這個部落,並產生行為一致的活動,雖然最後他們的美因為難以被主流世界接納而消失。
Vibe 作為一種情緒氛圍,是有濃度等級的。濃度特別高時,就會變成連旁人也肉眼可見的大狂歡,具有超強的感染力,meme 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往往刺激人們以一種超出理性的方式行動;濃度比較低時,可能就表現為一些零零散散地討論。一種Vibe 存在的時間也是長短不一的,meme 通常就是來得快也去得快,或許你還記得那個越南小哥的NFT;當然也有一些vibe 是被珍惜和不斷去維持的,比如FWB 的Vibe。
但不管它是以什麼形態出現,它都是DAO,甚至是整個Web3 不可缺少的東西。
為什麼Vibe 如此重要?
資深DAO 玩家王超老師(@cwweb3)之前曾在幾個流行的DAO 社區以「Vibe」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Vibe 一詞在各社區出現的頻率排名如下:
頻次大小排序: BAYC(6000+)>FWB(4000+)>Mfer(2000+)>BanklessDAO(800+)>DeveloperDAO(600+)>MirrorDAO(11+)。這些社區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是內容或者文化驅動的DAO,相比那些DeFiDAO,Vibe 在這類社區發揮的作用更為關鍵。有趣的是,我們發現,Vibe 在社區中出現頻率的高低似乎一定程度上與社區的生產力、生命力、可持續的創造力呈正相關關係,當然,vibe 這個詞的高頻次出現並不是一個DAO 發展得好的必要條件,但Vibe 的出現卻是。
對於DAO/Web3 社區來說,人是社區發展的靈魂。馬斯洛需求層次告訴我們,在滿足了生理、安全等基本需求以後,人往往會開始尋找愛/歸屬、尋求尊重以及自我實現。人是群居動物,有一種希望被社會和特定群體接納的需要,這也是很多人都在尋找的安全感。而一個社區的Vibe,一種符合自身氣質、讓人感到熟悉的氛圍可以充當包裹人的安全介質,從而讓人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到舒適。這個介質事實上也充當了人與人之間連接的粘合劑,對一個社區來說,還有什麼比讓人產生連接更重要的事嗎?
馬斯洛需求層次
僅僅產生連接是不夠的,一個薄弱的連接可能會被時間沖淡,被惡意損害等等;但這個連接是社區產生價值的前提條件。現代社會,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協作才能完成一些任務和目標,在DAO 中同樣如此。社區Vibe 最初發揮的作用就是把氣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隨著時間的流逝,人數的增加、更重要的是Vibe 濃度的增加,隨後才出現表現的衝動,做事的靈感,就像古代人聊天一樣,聊得特別盡興的時候,就開始提筆寫詩;也可能像很多有錢人,有錢以後就穿戴各種名牌來表現自己,看來,任何時候我們都逃不過人性的枷鎖。拋卻智力和能力不談,實踐也證明,越是彼此欣賞,氣味相投的人才能更好的協作。
當然,Vibe 最關鍵的,還是表現一個社區獨有的精神氣質,也是判斷一個DAO 社區能否可持續的指標之一。它就像藝術品,也有等級之分。我們可以類比一下丹納在《藝術哲學》裡對藝術品的鑑賞分析。
藝術品的目的是使一個顯著的特徵居於支配一切的地位。而顯然,事物的特徵有很多種,正是那些不容易變化的特徵,深刻的,內在的,先天的,基本的,就是屬於原素或材料的特徵要比那些浮表的,外部的,派生的,交叉在別的特徵上面的,就是配合或安排的特徵更為穩定和高級。
我們可以直觀感受不同社區所表現出來的Vibe,那些做得好的,內容或文化驅動的社區,他們抓住了人類最本質的一些精神表現,不論是對美的追求還是對醜的厭惡、抑或就是人生的迷茫、一種虛榮,看似空洞的美與醜之下是大部分人都具有的,相似的精神內核,這樣Vibe 出來的社區往往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因為它讓大家產生了共鳴。另一方面,也有體現浮表的、派生的特徵的社區,最具代表可能是那些照抄照搬的仿盤項目。當然,內核之外的表現形式是非常多的,就像讚美愛情的作品不僅有小說、詩歌,也有音樂。因此,不論是用黑的白的,頭像還是音樂,他們都能充當實現被Vibe 烘托起來的產品。
Vibe 對DAO/Web3 社區來說意味著什麼?
我們可以從理念和執行兩個方面來看待Vibe 對社區的意義,可以簡單類比web2 的戰略和戰術,只不過web3 的發生一般都是至下而上。
理念層面,其實我們在重要性部分已經說過,Vibe 作為社區的精神氣質,它既給社區成員帶去了安全感,也和社區文化的沉澱相輔相成。但是它絕不在企業文化的概念框架裡。企業文化是自上而下的,它為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存在,而不是為了激發員工的創意、滿足員工的自我實現,Vibe 攜帶了一個企業文化無法滿足的特性,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而不是強行把人塞到一個特定的框框裡。
在執行層面,Vibe 又有什麼作用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幾點。
機制設計的著力點。事實上,我認為整個web3 的Vibe 已經有了,那就是在web3 的人感受到的那種的自由、公平、開放等的氣氛。而人,是web3 Vibe 的發生器,這無疑向我們指明了一個重要的行動準則,大到整個系統的經濟機制設計,小到onboarding 流程,投票流程的設計,那都是為了滿足大多數社區成員的需求和福利,否則社區成員很快就會感受到自己只是個工具人,也會因為在社區感到格格不入而很快退出。
事件發生的催化劑。雖然meme 通常會讓人覺得僅僅是為了炒作,充滿了泡沫,但不得不說它的力量是強大的,往往以席捲之勢讓人被迫參與。泡沫,往往也是新事物的必經之路,Gartner 的技術成熟度曲線很好地展示了這個過程。回想那些社區決定做什麼的情景,我們就會感受到那個Vibe,很多靈感是通過情緒的發酵而來,大家興奮不已,當Vibe 的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很多人就會跳出來躍躍欲試,然後才會有真正的執行。
Gartner 技術成熟度曲線
摩擦的順滑劑。儘管好的社區能夠表現出高度統一和高濃度的Vibe,但是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也有不同的專業和能力,在社區協作,不可避免就會產生摩擦。這個時候是沒有領導來進行協調的,這除了考驗個人解決問題的主觀能動性以外,Vibe 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就像在web3 隨意門,我們對一個事情會產生不同的觀點和想法,但即便就一件事情吵得再兇,我們相信也會在更高的層面達成一致,那緣於價值觀的統一,很多時候這個統一會在「啊,對對,就是這樣」的興奮中被加強。
最後,牛市是感受Vibe 最好的時機,但熊市是檢驗一種Vibe 是否高級最好的時機。
Vibe 的產生方式是什麼?
在隨意門的第一期播客裡面,我們曾談到了啟動DAO 的2 種模式,我覺得用來說明Vibe 的形成也很恰當。
-
第一種是,先有中心化的組織,然後在基於此形成DAO,方式可以多樣,比如品牌共享但組織獨立(Bankless&BanklessDAO,二者獨立,BanklessDAO 只是藉由Bankless 的品牌啟動DAO),又或者中心化組織本身成為DAO 的一部分(Gitcoin team 成為GitcoinDAO 的一部分),這種方式下,原始Vibe 的產生和奠定取決於創始人團隊,可能就只是發生在少數幾個人之間的心領神會。
-
第二種是,先有一個特定的目標或創意靈感誕生(這個時候是沒有Vibe 的),然後以DAO 的形式達成一些在現有組織框架下無法做到的目標,比如憲法DAO,參與的門檻特別低,又因為目標和理念特別明確,因此能夠快速聚集大批人群,從而產生覆蓋面廣的Vibe。
什麼樣的行為會削弱Vibe?
形成Vibe 不太容易,但是要想摧毀vibe 卻是輕而易舉,不透明的信息決策、不公平的利益分配都可能讓一個DAO 隨時土崩瓦解。我們僅僅提供部分角度,給社區建設者一些參考。
-
技術官僚主義
技術官僚主義,也稱「專家統治」,用一個場景來理解這個概念:幾乎所有的DAO 都存在技術官僚主義(Technocracy),即使一些目前看上去很成功的DAO,其中也有那麼一小撮人對提案、決策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技術官僚主義是社交/文化層面的中心化的體現,這樣的中心化並不利於Vibe 的形成或對DAO 發展的推動。 Vibe 需要一群人產生共鳴,假如一個社區只代表了一個或者一小部分人的主觀意志,而並沒有傳達並感染到其他社區成員,自然也就Vibe 不起來,典型例子就是Just DAO it 模式。 Just DAO it 的模式可以短期快速搭建起一個DAO 的樣子,有社區、Token 及其經濟模型等,但通常是面子出色,裡子薄弱。
而現實中消除技術官僚主義的案例,恰好是「先建設中心/形成內核,再去中心」的模式,比如Gitcoin 與TEC DAO,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花至少一年時間為成為DAO 作準備。留有充足的時間,幫助社區成員充分了解社區或者產品,甚至碰撞出組織的願景/使命/價值觀,建立起「文化韌性」、信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共鳴。
只有志趣相投的人,再加上時間的壁壘加持,才能形成社區的靈魂——Vibe。 Vibe 是一種有機的、讓社區可以持續發展的生命力,類似於社區找到了他們謝林點的狀態。更多關於技術官僚主義,可以參考,DAO 探索者Shawn 所寫的《DAO 的黑暗面: 技術官僚主義》
-
資本衝擊
所謂資本衝擊,就是在社區尚未形成很強的Vibe,生產力尚未能體現的時候,過度的逐利行為以及引入外部資本,從而對治理甚至經濟模型造成負面影響。
DevDAO,今年3 月初,DeveloperDAO 準備在社區開會討論早期貢獻者獎勵分配,由於涉及到利益分配,很多人就表現得十分熱情,利益相關所以關注,這無可厚非,但是對比明顯的是,社區平時幾乎沒動靜? !對利益的爭奪和哄搶使得很多人去砸票,裡子上,這容易滋生勾結、操縱等暗黑行為,而且在需要理性討論的時候,多數人也已失去了耐心和信心;面子上,這傷害的就是社區形象,外人看來平時所推崇的理念和信仰不過是為了掩飾圈錢的目的。
Juicebox 靠people 一戰成名的juicebox 被一群炒幣玩家衝懵逼了。因為people 而建立起來的Vibe 似乎一夜之間變成了財富的氣息,理想主義的Vibe 徹底沒了,到今天都沒緩過來,小眾社區承受不了。
Mirror,「Mirror 中文頻道,第一波進入的時候氛圍很好,但是後來來了聊幣價的大V 拉票,Vibe 馬上就不對了。直到後來Mirror 明確炒幣、白名單的文章直接拒掉,情況才有所好轉。」這是親歷者坦言。
對於一般的defi 協議,用戶刷數據、項目方需要數據,資本方追名逐利,大家各取所需,但是對於DAO 這樣玩就會被玩壞。
-
惡意入侵/破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註意過,在discord 上,進入一個社區之前會有一個重要步驟,那就是確認不做一些違背社區公正或擾亂良序的事情,其中我看一些refi 社區還提到一點,如果你不認可或者對crypto 會幫助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不持樂觀態度,建議你不要進社區。起初我對這種規定嗤之以鼻,還不允許讓人質疑了?後來我才發現,語言的力量太過強大,對於一個剛剛起步,還沒有歷經劫難的社區來說,即使只是一個質疑的聲音都可能造成滅頂之災,更何況這可能是因為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在挑事。
2018 年我們所在的DAOONE 社區之所以後來解體,某種程度上也遭到了入侵和破壞。不斷地有人進來質疑一些貢獻者的動機/能力,正好又碰上一些信息披露不夠及時的問題,這動搖了社區成員之間最根本的信任,一種質疑、失望和傷心的情緒開始蔓延,一些頗有前景的項目也被擱置,直至最後社區完全停擺。
社區與社區之間的行事風格可以是很不一樣的,BanklessDAO 的人可能一直都在兢兢業業地工作,FWB 的大部分人都在自由散漫地閒聊後默默搞事,Gitcoin 的人可能邊喊口號邊搞事,但沒有一個DAO 可以在質疑自己的情況下前進。
-
缺少正向循環
正如我們在播客裡提到的,儘管在外人看來FWB 的人天天不務正業,但是背後他們在不斷地通過IRL 活動加強彼此的聯繫,會想著開咖啡店,會組團做NFT 投資等等。自我實現是需要實實在在的價值活動作為支撐的,可以是社區活動策劃,內容輸出,項目管理,創意設計、投資等等,Vibe 在這些活動的落地過程中不斷被釋放,社區的生命力不斷地被加強,個人價值不斷地被發現,物質和精神以一種螺旋上升的姿態合二為一。
與此相反的就是,顧此失彼,有些社區光關心財富密碼,有些社區光口號信仰,人是一種極其複雜的動物,他喜新厭舊,他貪婪成性,物質精神都想要,他還厭惡風險,追求安穩,所以能給個莫比烏斯環嗎?可以一直玩的那種!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在web3 找到自己喜歡的Vibe,過上一種隨意、舒適、自在的web3 生活。
原文標題:《 Vibe,Web3 的不可或缺 》
原文作者:AlphaPing(@byobu4)、吳六木(@WuLiu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