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3.0 很火但它到底怎麼來的?

最近Web 3.0 很火,可是看了很多觀點後,我還是沒弄明白1.0,2.0,3.0 到底是怎麼串聯起來的,它怎麼就從1.0 發展到3.0 了?底層發生了哪些最根本的變化?有沒有遵循一定的規律?

為了搞懂這些問題,我開始自食其力——思路很簡單,看一看互聯網到底都有哪些內容,以及在不同的階段,這些內容髮生了哪些變化。

互聯網的形態

為了便於分析,我把互聯網按照“內容,軟件,硬件”區分為三層,自上而下分別是信息層、連接層和網絡層。

信息層在最上層,它是一切數字化的內容,這裡麵包括了基本的信息諮詢服務,比如博客、新聞,也包括廣義互聯的服務,比如我們最常見的電商、團購、共享單車、社交、在線醫療、直播等內容。

連接層處於中間,它的作用是將信息搭載在物理網絡上,在不同人或者物之間傳輸。這一層目前看只是一個協議層。對應的是OSI 參考模型,網絡層以上的部分,包括TCP/IP 相關的協議,以及HTTP 等一些應用層協議。

網絡層在最底層,包含了路由器、交換機、光纖、無線等網絡基礎設施,這部分是由電信運營商提供,早期的互聯網主要基於固定網絡,隨著4G,5G 網絡的部署,互聯網已經逐步向移動網絡轉移。

實際上,在討論互聯網的時候,我們往往討論得更多的是信息和連接,物理網絡層則被歸結為了通信,因為物理網絡一般是由傳統的電信網絡提供商提供的,這部分與互聯網應用本身並不直接相關。

那麼,在Web 1.0 到3.0 之間的不同階段,這三層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Web 1.0

這個階段在信息層面內容還非常少,主要是新聞資訊等內容,當然後期也出現了遊戲、社交軟件。這個階段用戶使用互聯網的最重要的工具是瀏覽器,去瀏覽一些新聞資訊,BBS 之類的。也誕生了當前一些大的門戶網站,像搜狐、新浪、雅虎,等等,這些需要服務商的專業人員提供相對專業的內容。

在連接層面,這個階段,我們看到的網絡協議基本已經產生了,如TCP/IP 用於網絡傳輸層連接的建立和數據傳輸,HTTP 定義Web 內容的傳輸方式,協議本身是支持多種信息傳遞方式的,但是在提供Web 服務的時候,“連接”更多是“單向”的信息傳遞,這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徵。所以信息是從服務商傳遞到用戶,用戶基本是在“瀏覽”信息。

在網絡層,路由器,交換機,光纖都已經具備,互聯網還是承載在固定網,很多人對通過電話線撥號上網可能還有印象,這個階段無線還很少使用,GPRS 是一種通過手機上網的方式,但是非常貴,所以很難普及。

Web 2.0

在信息層面,信息種類和內容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也就是我們當前所看到的互聯網的樣子了,吃穿住行,基本都已經實現了數字化。 1.0 時代是看看新聞,查查資料,2.0 就更具有娛樂和商務的色彩了。這個階段有兩個顯著的特徵,一個是用戶參與內容創造,一個是更注重交互。這裡的交互不僅僅是人與人,人與服務器的交互,也包括終端設備與服務器的交互,比如共享單車,依賴於物聯網設備與服務器的交互,直播,依賴於攝像頭與服務器的交互。

在連接層面,連接協議基本沒有什麼變化,但是信息傳遞變成了“雙向”,也就是大家說的“交互”,實現了用戶與服務的交互,用戶不僅僅是“瀏覽信息”,而且也提供信息。但是我覺得“雙向”傳遞信息更準確,用戶提供給服務的信息類型並不局限在創作內容,像物聯網的控制信息(共享單車),訂單信息(電商)等都是從用戶側傳遞出去的。這都是雙向傳遞的結果。信息的雙向傳遞,使得互聯網能夠提供更為複雜的服務,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是如此,比如直播這類互動流程比較長,比較複雜的服務。

在網絡層面,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就是無線網絡用於數據傳輸,4G 網絡的普及,極大的降低了用戶通過手機上網的成本,上網的速度也上了新台階,這是移動互聯網出現的根本原因,當然移動互聯網只是一種網絡形式,並不是我們要解釋的互聯網代際區分的標誌。

1.0 到2.0 變化的邏輯是什麼?

信息層面的變化並不是1.0 到2.0 演進的原因,而只是結果,是什麼導致了信息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才是推動2.0 發展的原因。

連接層的“雙向”傳輸,才是變化的根本原因,信息實現雙向傳輸,推動信息內容不斷豐富。

信息單向流動之後,自然就會有需求就是信息怎麼雙向流動,也就是交互。但是交互到底有什麼價值,這個在早期誰也說不清楚,最早的Web 2.0 應用應該是blog,時間證明這個產品沒有取得商業上的成功。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應用,我們現在看到的互聯網服務基本上是2.0 類型的,比如電商,共享經濟,社交。這些我們看到的都是需要信息的雙向流動才能得以實現的商業模式,但是Web 2.0 的時候大家的確是沒有想到的,都是在後期不斷探索出來的。

Web 2.0 時代早期更多的是ToC 的信息化,實際上企業的信息化也在同步的進行,只是沒有ToC 的那麼容易感知到,但是ToB 還有比較大的空間,所以大家都開始進入互聯網的下半場,產業互聯網。

所以判斷這個階段是否到了瓶頸的一個標準應該是,基於現在的信息傳遞方式,在信息這個層面還有沒有擴展的空間,如果有還可以繼續發展,沒有就說明這個階段差不多了。

2.0 時代比1.0 時代有個更大的發展空間,商業上的成功也是巨大的,但是這兩個階段的區別僅僅是“信息的雙向傳輸”,這個看起來並不高大上的東西。這也是我想表達的一個觀點,底層邏輯的微小變化,能夠引發上層應用的極大變革。就像一個大樹,如果樹根部產生了一些晃動,那樹頂上的樹葉就像是在狂風暴雨中了。

我們依舊可以根據這以邏輯來看待3.0 時代,在3.0 時代在底層邏輯上會發生什麼變化,當然這種變化可能看起來很不起眼的。

Web 3.0

按照上面的邏輯,3.0 應該是在連接層面發生一些變化,然後推動在信息層面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也就是推動數字化進入另一個高度。

2.0 時代實現了雙向傳輸,但是基本上是“兩方互動”,那麼再擴展一下,“多方互動”呢?多方互動會產生什麼化學反應。 “多方互動“會不會成為3.0 時代底層邏輯變化?

為什麼多方互動會是一個變化方向?我們現在的社交軟件,有沒有感覺到群聊越來越普遍,單聊逐步變少?在二次元網絡上是否出現越來越多的“圈子”,“社群”,“私域”。

按照這個邏輯,Web 3.0 能夠讓互聯網在連接層面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網狀網絡”。信息可以網狀傳輸,區別與2.0 時代的一對一,一對多的互動模式,Web 3.0 變成了多對多的互動。社交網絡的群聊也許就是一個雛形。這種多對多互動模式不僅在社交領域有價值,在整個數字社會中也許是一個基本形態,這種基本形態是由現實社會決定的,因為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就是多對多的。只是目前的互聯網沒有完全實現。

這個變化是否可以推動上層的信息層產生變革?

區塊鏈就是一個多方互動的網絡,在區塊鏈的早期,有人就提出了價值互聯網,“價值”在Web 2.0 時代,是沒有很好的進入信息層面的。因為原來兩方互動的信息傳遞方式,沒有辦法解決價值的權屬,沒辦法保證價值的安全性,區塊鏈這種多方互動網絡的出現,讓”價值“可以信息化,並在網絡中傳遞了。

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是數據要素流通,或者叫跨機構的數據共享,單純的兩方的數據共享顯然還稱不上數據要素流通,只有在更多方參與數據共享時,數據的價值才能發揮出來。這也是我在上次分享《如何通過區塊鏈+ 隱私計算實現數據跨機構合規安全共享》中表達的觀點。

無論是價值互聯網,還是區塊鏈+ 隱私計算構建的數據要素流通網絡,可能只算是3.0 時代信息層面增量變化的一種,元宇宙,工業互聯網也都會為3.0 時代提供豐富的信息內容,而且他們也都是需要“多方互動”,而不僅僅是兩方了。

總結

互聯網是如何一代一代發展,的確很難一概而論,但是連接形式的變化的確改變了互聯網,也許未來還是朝著這個方向演進,那麼“多方互動”就是推動Web 3.0 發展的根本動力。如何實現這種“多方互動”的網絡?區塊鏈也許是一個選項。

作者簡介

梁永甫 騰訊雲區塊鏈資深架構師

作者|梁永甫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