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顛覆互聯網還是白日夢一場?

圍繞web3的這場論戰或許是近些年科技圈爆發的最大的一場:一邊是技術烏托邦派、提供各種web3服務的公司及其風險投資人。他們聲稱web3是網絡空間的下一個大事件,是真正去中心化的,並且肯定能帶來豐厚的回報。從全球來看,去年加密領域的風投交易額達到250億美元,而2020年不到50億美元。矽谷最著名的風投公司之一a16z也是矽谷最大的web3支持者。與之對立的一邊是web3的懷疑者,其中不乏一些技術烏托邦派也很尊敬的人物。他們指出,去中心化的互聯網是個白日夢——“你並不擁有’web3’。擁有它的是風投公司和它們的有限合夥人。”對於不夠謹慎警覺的投資者來說,這個夢可能非常危險。

《經濟學人·商論》2022-02-

Rewebbing the net

《重織網絡》

重織網絡 web3會重塑互聯網行業嗎?

會部分重塑。但可能不像其支持者預想的那麼徹底

就像現在幾乎人人都在做的一樣,莫西·馬林斯派克(Moxie Marlinspike)也創建了一個非同質化代幣(NFT)。這種數字憑證使用精巧的加密技術,不需要中央認證者便能證明買家擁有一件獨一無二的數字財產。除了比特幣等加密貨幣,NFT是“web3”最顯而易見的實例。 web3建立在被稱為“區塊鏈”的分佈式賬本之上,它的擁躉及風險投資者讚頌它是一種更好的、更去中心化的互聯網。馬林斯派克(他創建了加密即時通信應用Signal)等技術專家、數字藝術家、名人,甚至是報紙特刊,都向收藏者發行並出售NFT,而且通常售價不菲(本刊非實物版的封面圖片以超過40萬美元售出)。

儘管從加密的角度看,馬林斯派克的代幣和其他所有NFT一樣可靠,但它會基於打開它的人而呈現不同的樣子。如果你買下後在電腦上查看,它就會變成大便的表情符號。沒幾天,這個NFT就被數字藏品市場OpenSea下架了。這正中馬林斯派克的下懷。因為他的目的不是籌錢,而是要提請人們注意。他的代幣表明,NFT並不像宣傳的那樣非同質化。而OpenSea的反應也表明,所謂去中心化的web3也有自己的看門人。

馬林斯派克的戲法是一場論戰的最新轉折。這場論戰或許是近些年科技圈爆發的最大的一場。它的一邊是技術烏托邦派、提供各種web3服務的公司及其風險投資人。他們聲稱web3是網絡空間的下一個大事件,是真正去中心化的,並且肯定能帶來豐厚的回報。從全球來看,去年加密領域的風投交易額達到250億美元,而2020年不到50億美元(見圖表)。矽谷最著名的風投公司之一安德森-霍洛維茨(Andreessen Horowitz,簡稱a16z)也是矽谷最大的web3支持者,上月有報導稱,它正在現有的總價值30億美元的三隻基金的基礎上,再籌集一隻45億美元的web3相關基金。一位高級合夥人上月離開了a16z,自己成立了一家專注web3的公司。

與之對立的一邊是web3的懷疑者,其中有馬林斯派克這樣連一些技術烏托邦派也很尊敬的人物,也有傑克·多爾西(Jack Dorsey)這樣所創建的兩個平台(社交媒體領域的推特和支付領域的Square)都是web3的顛覆對象的人。他們指出,去中心化的互聯網是個白日夢——“你並不擁有’web3’。擁有它的是風投公司和它們的有限合夥人。”多爾西在12月警告道。而且對於不夠謹慎警覺的投資者來說,這個夢還非常危險:自去年11月以來,在加密貨幣這一web3最成熟的領域中已有約一萬億美元的價值灰飛煙滅。

這場爭論可能深奧難懂。但它利害攸關。它可能改變互聯網的發展軌跡,以及互聯網已促成的萬億美元計的商業模式。

現代計算的歷史就是一部去中心化者和再中心化者持續鬥爭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從大型主機向個人電腦的轉變賦予了個人用戶更多權力。隨後,微軟用自己專有的操作系統奪回了部分權力。更近些年,用戶可以免費下載開源軟件並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調整它們,這取代了計算機行業裡的一部分專有程序——結果卻被科技巨頭們再次掌控,用來運行它們自己的移動操作系統(比如穀歌的安卓)或云計算數據中心(包括亞馬遜、微軟和谷歌的雲)。

“web3運動”是對互聯網中心化——或許是迄今最大程度的一種中心化——所做出的反應。正如在a16z負責web3投資的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xon)所解釋的那樣,最初的去中心化網絡從1990年持續到2005年左右。這就是人們所說的web1,由平面網頁組成,通過各個標準組織共同製定的開放技術規則來治理。它的下一個迭代版本web2讓Alphabet和Meta等科技巨頭得以崛起,它們設法積累了龐大的中心化的用戶信息數據庫。用迪克森的話說,web3“結合了web1的去中心化的、社區治理的理念和web2的先進、現代的功能性”。

這因為區塊鏈才成為可能。區塊鏈把大型科技公司賴以稱霸的中心化數據庫變成了一種公共利益,所有人無需許可即可使用。區塊鍊是一種特殊的分類賬,它不是由單個的實體集中維護(像銀行控制其所有客戶的賬戶那樣),而是由其用戶共同維護。區塊鏈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它最早的應用——加密貨幣,擴展到NFT和其他類型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現在,它們正日漸成為非金融類服務的底層技術。

a16z的投資組合讓人一睹這個狂野新世界。它已投資了60多家創業公司,且至少有12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許多公司正在開發web3的基礎設施。 Alchemy為其他公司提供構建區塊鏈應用的工具,就像雲計算使開發人員能夠輕鬆創建基於web的服務一樣。 Nym的“mixnet”是個去中心化的網絡,它把消息混合在一起,讓其他人無法追踪誰向誰發送了什麼消息。

a16z還投資了一些服務終端用戶的公司。比如,Dapper Labs創建了NBA Top Shot網站等NFT應用,體育迷們可以在這個網站上買賣數字藏品,比如對籃球比賽中精彩瞬間的呈現。 Syndicate協助各種投資俱樂部自我組織起來,成為由“智能合約”(即被編碼在軟件中並嵌入區塊鏈的規則)管理的“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 Sound.xyz讓音樂家們可以通過鑄造NFT來賺錢。

迪克森解釋說,這些公司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很難鎖定客戶。不同於谷歌和Meta,它們並不控制著自己用戶的數據。 OpenSea(a16z也持有其股份)和Alchemy只是通往區塊鏈的管道。如果它們的客戶不滿意,就可以轉向競爭對手的服務。 Alchemy的老闆尼基爾·維斯瓦納坦(Nikil Viswanathan)說,就算自己想留住客戶,也無能為力。 “作為一家企業,我倒是想擁有卡脖子的專有工具。但是沒有呀。我們費勁找過了。”

人們的想法是,這會讓web3公司加倍努力滿足客戶需求,並不斷創新。它們能否在做到這一點的同時還賺到大錢又是另一回事了。目前還不清楚對真正去中心化的項目的需求有多大。這就是早期web3產品(當時叫“點對點”即P2P,或“去中心化網絡”)存在的問題。社交網絡Diaspora和Mastodon等服務就從未真正流行過。它們的後繼者可能面臨同樣的問題。像OpenSea這樣的服務“如果去掉所有的web3特性”,就會快得多、便宜得多,也好用得多,馬林斯派克表示。

一個更根本性的問題是,即使web3像web2那樣流暢地運行,也還是有可能帶來中心化。馬林斯派克認為,鎖定效應往往近乎自動地出現。互聯網的發展史已經表明,相比於單個公司開發的技術,共同開發的技術協議演進得更慢。 “如果某個事物真的做到了去中心化,它就會變得非常難以改變,而且往往會停滯不前。”他寫道。這就創造了機會:“過去一準成功的秘訣是,把一個1990年代停滯不前的協議拿來,將它中心化,并快速迭代。”

中心化和鎖定效應帶來了不可思議的利潤。事實上,作為Meta的早期投資者,a16z已經靠Meta賺到了數十億美元;a16z的創始人之一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至今仍是Meta的董事。 web3的風險投資人可能正在指望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而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經發生了。儘管web3是個相對較新的現象,但它正顯示出中心化的跡象。由於技術的複雜性,大多數人無法直接與區塊鏈互動——或者覺得它太過單調乏味。他們倒是更依賴中間商,如面向消費者的OpenSea和麵向開發人員的Alchemy。

風投公司Union Square Ventures幾年前開始投資web3,該公司的艾伯特·溫格(Albert Wenger)指出了其他潛在的“再中心化的觸發點”。讓許多區塊鏈得以不斷更新數據的運算能力的所有權往往非常集中,讓這些被稱為“礦工”的算力公司獲得了過多的影響力。這甚至能讓它們掌控一整個區塊鏈。而在其他系統中,代幣的所有權非常不均衡:在最近推出的web3項目中,三到四成的代幣都在推出這些項目的人手中。

這些動態,加上最近加密貨幣的暴跌可能給投資者的加密熱情降降溫,表明web3不會把web2趕下台。相反,未來可能是兩者的某種混合,其中web3將佔據一些小眾市場。無論人們是否繼續在NFT上大肆投資,這種代幣在元宇宙中都很有用處——它們可以被用來追踪數字物品的所有權,並把它們從一個虛擬世界轉移到另一個虛擬世界。 web3也可能在另一個熱門概念“創作者經濟”中發揮作用。風投公司Atelier的金麗芸指出,NFT讓在線內容創作者更容易賺錢。至少從這有限的方面來說,即使是web2的主宰者也看到不祥之兆:1月20日,Meta和推特都把NFT整合進了自己的平台。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