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錯過區塊鏈,不要旁觀元宇宙
肖風| 萬向區塊鏈董事長
從最基礎的網絡技術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互聯網確實是不斷向著去中心化去演變的。也就是說,隨著網絡從WEB1發展到WEB2再到WEB3,是一個越來越去中心化的過程。
在WEB1時代,網絡是用用戶名加密碼登錄的,一個只讀的網絡上面,只有資訊和信息;WEB2時代,網絡是用App賬號登錄的,而App賬號就已經經過了一定程度的KYC,網絡上可以讀寫、互動,於是信息變成為數據,但是這些數據是屬於互聯網平台的。
到了WEB3階段,登錄網絡的方式發展成使用DID數字身份。有了自己的數字身份,那麼網絡的功能就增加了一項:擁有權。 WEB2上的數據也就有可能轉化成用戶的資產了。
元宇宙歸根到底還是一個網絡世界。元宇宙的網絡基礎是WEB3,而WEB3要如何才能讓用戶的數據成為自己的資產呢?這就需要作為分佈式賬本的區塊鏈技術了。區塊鏈就是用來登記互聯網用戶的數據資產的。在WEB3這個去中心化網絡之上,區塊鏈則是一個相配套的去中心化的經濟體系和金融體系。
如何看待“去中心化”
基於去中心化的WEB3和去中心化的經濟體系,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元宇宙。如何看待“去中心化”,決定了我們能否建設一個真正的元宇宙,甚至決定了我們能否建設一個真正的數字經濟體系。
從基礎網絡技術的發展趨勢來看,因為需要面對越來越海量的數據、越來越海量的需求、越來越重要的網絡的安全性、健壯性要求,也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消除單點故障,網絡是越來越去中心化的,這一點無可厚非。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去中心化和中心化體現的其實是公平與效率之爭。公平與效率是經濟學的永恆的課題,中心化強調的是效率,去中心化強調的是公平。追求效率,必然是中心化的;而追求公平,又得一定程度地去中心化。比如雙11,每秒可能有50萬筆交易需要確認,這時候不可能用去中心化的方式,通過1萬個人的參與去共同記錄每一筆交易。這不現實。最快的方法是由一個人/機構來統一記賬。但在經濟領域,並不是所有東西都需要這麼高的效率,如果希望更多的去體現公平,就可以往去中心化靠。區塊鏈也就應運而生,讓更多人參與,每一筆交易經過全網所有節點共同來確認。
極端的去中心化、極端的中心化強調的是極端的公平或者極端的效率。不過,任何事情都不能極端,極端的公平和極端的效率肯定也不好。而且這兩者沒有所謂的好和壞,只有特定場景、特定需求下的適用與不那麼適用,如此而已。它們之間也不是互相取代的關係,而是彼此互補。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湧現論就和去中心化是非常匹配的,湧現論面對數字技術帶來的複雜系統,強調系統的複雜性、隨機性和自組織性,而發源於古希臘的還原論,則強調世界的整體性、結構化,強調條分縷析的方法。對於元宇宙的認知來說,既有中心化的邏輯也有去中心化的邏輯,沒有說只有誰對或者只有誰錯。
從治理機制角度來看,中心化講的是自上而下的層級制和頂層設計;而去中心化講的是自下而上的分佈式和基層決策。就科技創新來說,聖塔菲研究院前院長佈萊恩·阿瑟說過,技術進化的本質也是“自創生”和“自組織”的。技術創新的路徑從來都是從邊緣到核心的。
就商業創新來說,在工業革命早期,公司的組織形式是一種U型組織,即自上而下的高度控制,部門沒有任何決策權,這就是高度的中心化。全球化和多元化成為趨勢以後,就有了區域和產品線的劃分。這時,總部不可能不讓各地區的分公司和各條產品線有獨立的決策權,那麼去中心化也就有了價值。於是就出現了M型組織。
數字世界是比特結構的世界,其特點就是複雜、混沌、失序、隨機、非均衡,本身就有去中心化的特點。在元宇宙世界裡面做事情,必須要面對去中心化的特點,這是我們無法抗拒的現實。
從技術的角度來講,“去中心化”是直接把人與人相互通聯,“中心化”是經由特定中介將人與人聯繫起來。從互聯網1.0迭代到2.0、3.0,實際上就是去中心化的遞進加深,提升每個人的互聯程度及自由度。現在的互聯網平台也曝露了它不夠去中心化的地方,比如出現了一些壟斷行為,霸占、私用各種數據;有些人戲稱:互聯網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但即使如此,有了互聯網,人與人之間的自由度、可見度總歸是比沒有的時候要高很多。不管從中心化到去中心化或反之,它是不同地區、不同歷史節點下的人類社會的一個自然演化,而現在各種的發展路徑都指向著去中心化。
區塊鏈、WEB3.0、元宇宙,本質都是講人類社會在數字時代裡的一個去中心化趨勢。只不過WEB3.0講的是新網絡,區塊鏈說的更多是新金融,而元宇宙描繪的是一個新世界。
上世紀PC互聯網時代,我們連接到數字虛擬世界,靠的是打開瀏覽器,點擊進入一個www網址,就是所謂的“上網”;一旦把電腦合上,再想上網還得重複一遍。但到了智能手機時代,我們不再是以這種形式上網,而是通過各種APP比如微信、微博“在線”。
未來,結合VR頭盔、AR眼鏡或者說MR這種混合現實的設備,我們將走進一個3D仿真環境裡,也就是元宇宙,這時候就變成了“在場”。當然,現在的應用場景大部分還很糙,等到帶寬、存儲、算力增強到一定程度,“在場”的體驗感、沉浸感會足以以假亂真。
元宇宙最後究竟會長成什麼樣子?
當下,許多商家紛紛推出酷炫的元宇宙概念,在這些方案中,彷彿戴上VR眼鏡進入的虛擬世界就是元宇宙。元宇宙的底層邏輯是能夠確權的數字資產,AR、VR構建的世界可以成為數字人的載體,但不能說它們就是元宇宙。
只有當數據變為資產時,元宇宙才成立。元宇宙如何發展,建立在區塊鏈的數據確權是元宇宙的底座。元宇宙不會走流量模式,區塊鏈可以用“每個用戶都是真愛”來形容,商業轉化率極高,一家月活只有某些APP幾十分之一的區塊鏈企業,其估值可與後者接近。
元宇宙,如果用最直觀的角度去理解,其實是一個3D的虛擬空間。那麼怎麼樣的空間,你會願意把自己白天一大半的時間都投入到裡面?
如果在元宇宙的世界裡,我們所體驗的世界能做到90%逼真,而時間快慢可以調控的話——換句話說,我可以在裡面用兩小時展現出五個小時的效能,不僅打破空間邊界,還能突破時間限制——那我會非常願意。
寶馬在英偉達的Omniverse虛擬計算平台上設計了新的汽車。其中的每一個零部件,都先在虛擬世界數字化,然後用一套算法,3D建模、3D仿真、3D測試,在元宇宙裡模擬好了,再拿到線下生產。往後的迭代,也都在元宇宙裡做。這個過程涉及極其複雜的模型,因為它真的對任何一個零部件的細節,以及零部件之間的關係,做到百分百的還原。
這件事的巨大意義在哪裡呢?這代表著,製造業也開始用數字化的方法生產了,也就是工業元宇宙。以前的製造業,都是瀑布式開發,手工開模,然後讓別人在真正的物理空間裡測試,完了以後實際上還是不精確,一台車從概念到批量生產需要數年以上,現在可能兩個月。
耐克也花了2.5億,專門收購了一家公司生產數字運動鞋。奢侈品品牌也開始進入到了元宇宙,而且在這方面,奢侈品品牌往往是最積極的。我問過他們的想法,答案很簡單,因為奢侈品品牌本質就是引領潮流。所以只要嗅到一些趨勢,就必須迅速跟進,不然就丟了奢侈品的根。
元宇宙一定會有新的玩法、新的模式出來。
我們能怎麼參與元宇宙?我總結了4個方面:(1)工具開發;(2)平台建設;(3)應用提供;(4)內容創作。
元宇宙最後究竟會長成什麼樣,其實有一個分歧:有人說,它是一個更遼闊、更虛擬的下一代互聯網,而它本質依然中心化——但我們作為區塊鏈從業員,相信它必然會是在區塊鏈技術下,成長為一個去中心化的數字世界。
試想,區塊鏈發展到今天,每年有高達十幾二十萬億美元的交易發生,它到底是誰創辦的,甚至TA今天是生是死都沒有人知道,沒有董事會、沒有員工、沒有專屬服務器,但它平平穩穩、安安全全地運行了10年時間,沒有出過一筆錯賬。沒有任何人在管理它,但同時所有人又在運維它。
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能像它這樣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