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關於數字貨幣的6大問題及回應

數字貨幣,至少中國的e—CNY設計是為了零售,為了百姓方便、商戶方便,不是為了替代美元,所以既然不是按那個目標設計的,現在忽然給它派這方面的功能也不見得能撐得起來。

2022年4月15日-17日,以「行穩致遠,金融助力高質量發展」為主題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 2022年是原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五道口)併入清華大學、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成立十週年,也是五道口辦學四十一周年。 4月16日上午,在論壇開幕式之際,舉辦了清華五道口校友發展論壇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成立十週年紀念大會。

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出席論壇並圍繞「關於數字貨幣的幾點問題及回應」發表主旨演講。

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來賓,各位與會代表,大家早上好。首先,衷心祝賀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成立十週年。作為頂級學府,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希望我能講一個學術專題,突出金融學院的研究特色。我也考慮了一下,聽了大家提出的想法,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下有關數字貨幣的若干問題。討論數字貨幣實際上分有兩大互相交叉的領域,一個是偏重它的金融服務方面,包括具體的金融服務政策和市場主體的可接受性;另一個比較偏重於技術措施,這兩個可能情況不太一樣,所以我可能還是偏重前面的領域。

這個領域實際上已經做了很多討論,有很多問題和概念都已經討論了不少次,所以我想是不是挑出一些過去討論不太多的,或者是大家可能有疑問的一些問題在今天跟大家討論一下。

首先,我梳理了一下過去都討論過哪些問題,有一個清單,這個單子上的共計35個問題已經討論過,今天不再重點花時間討論這些問題。

我也想說一下,我個人已經離開人民銀行四年了,因此我做的這些討論代表的是個人研究的觀點和看法,不代表機構。數字貨幣是一個動態的議題,最開始提出的問題和後來提出的問題都是有一定差別的,特別是國際上看到的一些討論,提出的問題有一些新的說法,我們想就這些問題做一些討論。

第一個問題,有人提出如何區分和評估CBDC,也就是央行數字貨幣。商業銀行賬戶裡的資金,也就是商業銀行的M1貨幣以及其它的各種貨幣之間,它們作為貨幣的可行性和穩定性怎麼樣?首先大家關心的是穩定性,我想說穩定最好不要作為二選一來考慮,要么穩定、要么不穩定,實際上穩定性可能是一個連續指標,有一些幣會非常穩定,接近於1,有一些不太穩定、或者不穩定,接近於0。還有其它不管是已經推行的還是設計之中的,可能有一定的穩定程度,所以它們可能處於其中。有人說央行的貨幣就是穩定的,央行發行的是M0,商業銀行賬戶裡的錢M1是商業性貨幣,不具有100%的穩定性。我覺得這個說法實際上可能有一定的問題,是值得質疑的,而且也容易引起一些信任上的混亂。

從這個問題說起,首先商業銀行的貨幣或者說它賬戶裡的資金具有相當高的穩定度,當然也不是100%的穩定。商業銀行有的會出問題,有的會破產,破產的時候你的資金也可能會拿不出來,但是那也是個別的現象。另外,用穩定性衡量是怎麼樣去衡量?一種衡量是說我們找一個參照系去衡量,這個參照係比如說拿央行的紙幣去做衡量,它是不是100%等價?這裡涉及到央行貨幣本身也不見得是真正意義上的100%穩定,因為央行貨幣穩定不穩定還要看購買力。你也可以採取參照系用SDR、用美元、用大宗商品組合,所以實際上也存在著不同穩定的坐標系,也不見得拿本國央行的貨幣做坐標是最為合理的。

我們為什麼說商業銀行也可以發行M0?這其中一個例子說的就是中國香港。香港過去在英國的統治之下是有匯豐、渣打兩家發鈔行,1997年又加入了中銀香港,是三家商業銀行進行發鈔,但是對三家商業銀行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三家發的港幣也是高度穩定的。三家發鈔行之間的鈔票是不是完全通用?其實也不見得100%,特別是從一開始的時候,但是總體來講都是高度穩定和通用的。為什麼商業銀行可以做到這樣穩定?第三方機構如果發行貨幣,不管是什麼類型的,什麼技術基礎的,是否穩定呢?這就要看它是否達到了高標準。我們說對商業銀行的要求是相當高的,特別是發鈔行要求會更高,有哪幾條呢?可能有很多條,我列舉其中五條。

第一,很高的資本充足率。全球金融危機以後提出了一個概念叫資本的質量,你除了要有資本,資本的質量還要高。什麼叫資本的質量高?就是資本有足夠的吸收損失的能力,如果說有資本放在那兒,到時候吸收損失的時候就逃跑的話,這就不是高質量的資本。此外,還有一些輔助的安全性要求,例如槓桿率、NSFR淨穩定資金比率。此外作為高質量的銀行,特別是國際上受信任的、系統重要性銀行,或者是G20成員裡的大銀行,要有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要有更高的要求才能做這件事。

第二,商業銀行要求有準備金。這裡有存款準備金,各個央行的不同時期存款準備金要求高低可能也不太一樣,也有調節作用。另外就是清算準備金,要參加清算系統。有呆壞賬準備金,有損失的時候有撥備。央行會給這些最重要的銀行,如果是能夠有發鈔的話,給它臨時的透支額度,也就是說如果清算系統臨時出現什麼問題的時候是可以找央行借錢的,這一點很多人淡漠了,因為這種事很少發生,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機時就需要了。以後大家搞CCP,就是合格中央對手方的時候,其它金融衍生產品、證券類產品如果有交易就需要有中央對手方,就應該在央行有開戶,有必要的時候需要央行支持。這是第二點。

第三,有存款保險機制,這樣保證清盤的時候能夠償付。中國是50萬以下的存款能得到全額償付,在全球金融危機以後又增加了。塞浦路斯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大額存款必須轉為股權。此外,任何一家機構,特別是重要的銀行會發生很多國際支付,就要從國內的支付能力變成國際的支付能力,國際的支付能力其中有一條就是靠央行的外匯儲備,提供國際支付的保障和克服波動的可能性。

第四條要有強有力的監管,這些監管對資產負債表,資產方和負債方的質量都有明確的要求,對資產方都有風險權重的安排。風險權重有的銀行可能想靠內部評級自己定,巴塞爾協議還有規定,你不能做的太離譜了。此外有透明度要求,還要做壓力測試,這些監管保證了銀行的質量。

第五條,公司治理。這些銀行必須有製衡的結構,隊伍要有足夠的專業性,要有合格的內審和外審,對高管也有一定的要求。特別是不能夠像前一段時間,好多出問題的機構就是一個人說了算,這樣的公司治理是有很大問題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的M1具有非常高度的接近中央銀行貨幣的特徵,不能說這是商業貨幣,是不穩定的,不能這麼說。

第三方機構如果想創新,也想做數字貨幣或者是參與支付系統,那麼在不同程度上就要向高標準靠攏,不能耍小聰明。你說那些標準都太高了,成本太高了,我都躲避,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我作為科技公司不按你的標準來,但如果脫離了這些標準,可能你的穩定性就有問題,除了對你自己的穩定性以外,對整個系統的穩定性也有影響。另外,你也不容易得到廣大用戶的充分信任。

從這個角度來講,當前有很多創新的嘗試是針對穩定幣,其來源就是因為我們最開始有了像比特幣這樣所謂非穩定的幣,當然也不見得真的是幣,人家也有的說是數字資產,Libra最開始的設想也沒想去和哪個參照係對照。這個幣穩定不穩定不是自稱的,不是你說穩定就穩定了,你要看後面是什麼東西支持你穩定。你說你有100%的準備金,是不是真的有?你放在誰那兒了,有沒有人給你證明,有沒有人審計過?一般來說這個幣是在負債方,你到底有沒有想用它?包括買國債也是,如果放到資產方運用的時候,資產方安全怎麼樣?流動性怎麼樣?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另外,你是想服從嚴格的監管,還是千方百計設法想繞過這些監管?你有沒有考慮過在惡劣情況下進行壓力測試?因為有一些創新的想法,因為實力薄弱,它往往拿非常順利的條件說,我這個可以用了、挺好的了,但是你一定要考慮惡劣情況下你做沒做壓力測試,出了錯以後怎麼辦?出了錯是否要有透明度?因為只有高度的透明度,出了錯以後才能有改進的機會。而實際上當前在整個IT發展的情況下,有好多FinTech和BigTech公司也是經常出錯的,出錯在技術上並不可怕,關鍵是怎麼改變技術。但是出了錯以後可能用錢覆蓋住,我用自己的錢,特別是有些公司估值很高,手裡有大把的錢,出了錯就拿錢蓋住,對外也不說。穩定幣不是自稱的,要有一系列條件考核說明你是不是穩定幣。我們不要輕易動搖對商業銀行賬戶資金的信任,發鈔是最高等,參與支付是在支付中某一個環節起作用,甚至參與支付收單行,收單也是參與支付,每個層次上的工作要求是不一樣的。你如果想做大做強要求也會更高。另外你要理解到發鈔是一種負債,從央行資產負債表來講,發行M0是央行的負債。應該說,大型科技公司和科技金融公司的發展是有前途的,在支付業有很大的前景,但要講究誠信,不要耍小聰明,提高自己的質量,向高標準看齊,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有人提出如何理解中國央行所強調的數字貨幣e-CNY(數字人民幣)是定位於M0。有人表示理解這個問題,也有人提出了一些質疑。我看人民銀行領導已經就這個問題做了闡述,講得已經很清楚了,我在這裡再做一點補充。

首先,中國央行強調,研發數字貨幣是為了替代M0,這表明了它是想把應用的重點放在零售環節,也就是希望能夠在零售環節得到應用,特別是藉助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終端給大家提供更大的方便。

另外,央行作為一個很大的機構,也像商業銀行一樣,其內部任何業務都需要靠某一個部門去管理,管理M0是一個部門、管理M1是另外一個部門。研發的費用、試點的費用從哪兒出,都是有管理的。所以M0的定位也避免了大家打亂仗,工作就好進行了,這也是一個原因。

在管理上我舉個例子,比如你到銀行換外匯,看牌子上的牌價,一個鈔,一個匯,這兩個不一樣。也就是說M0和M1在換匯時的匯率規則都不一樣,管理上在過去是有區別的。

再一個就是,當前我們認為在央行和金融體系中的M1運行還是比較正常的。雖然隨著科技的進展,任何業務都有提高的空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安全、出了錯能糾正,這些都有空間,但是似乎M1改進的空間不那麼大。不要說替代M1讓大家覺得M1以後的管理辦法完全都要改變了,好像造成一種這樣的衝擊,顯得當前系統不太好用,需要替代。

在數字貨幣發展過程中,最開始涉及數字貨幣概念時,曾經在國際上主要分了兩大類。一種是以代幣為基礎的,一種是以有賬戶為基礎的;一種有賬戶,一種沒賬戶。我覺得還可以加上以支票為基礎的,也就是以支付指令為基礎的,你給出支付指令,但是真正的支付在後面完成。所以支付指令就有點像美國和西方一些國家支票的做法。在過去支票比較發達,個人買東西簽支票就行了,這本身來講就算支付了,但實際上這只是個支付指令,後面還有一些工作需要完成,老實說這項工作還挺不簡單的,必須這些完成了才真正完成了支付。這也涉及到支票賬戶。在美國,支票賬戶是M0,所以支票賬戶在過去很多年都是不付息的,跟紙幣一樣,所以有個接近紙幣可支付的賬戶。但在中國,M0只有現金,放到銀行支付賬戶、支付寶裡的錢就都是M1,所以這也有一個對M0、M1理解的不同,因此M0、M1中間還有不少學問。

另外,在發展數字貨幣的早期,我們沒有打算特別想替代金融市場交易,如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也有人提出可以用以區塊鍊為基礎的數字貨幣來替代,這也容易引起研發重點的考慮,一個是對現行系統會不會造成某種衝擊和混亂,因此我們所說的聚焦於替代M0是可以有多方面的觀察和解讀的;另一個是M0和M1之間並不是隔絕和截然分開的,他們中間是有管道的。大家都知道賬戶裡的錢如果合規就可以提出來做現金,特別是居民,居民可以提取小額現金,但提取大額現金要符合反洗錢手續和現金管理條例。在一定條件下,M0和M1中間有個管道連通,近似等價,不會出現M0是央行貨幣就是高度穩定的、M1不是央行貨幣就不穩定的情況。

第三個問題是,有人問中央銀行,特別是中國人民銀行是否應該加快發行並更多地發行數字貨幣?特別是跨境的數字貨幣。這也確實跟當前地緣政治方面出現的問題相關,希望數字貨幣在這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我個人覺得,貨幣印多少可以自己決定,但是否能出去流通取決於應用,取決於人家是不是拿這個東西在用。有很多人不了解人民銀行紙幣生產的過程,以為拿印刷機印了就可以用了,其實不是。紙幣印完後都放在大倉庫,而這個倉庫老實說也是奇觀,像北京就有全部機器人操作的、高度自動化的立體倉庫。倉庫內存放兩類東西:一類是生產原材料,像紙張、油墨,另外一類是產成品,需要放在庫裡,不能直接出去。然後,產成品通過運輸,調配到各個分支行的現金庫。到了現金庫的現金是由商業銀行領取的,商業銀行領取或不領取是看自己的M1的供求差,M1的供求差是講存貸差,更嚴格來講是現金存入和現金領出的差別,大額現金領出導致現金流出去,否則,現金就在商業銀行或者人民銀行的庫裡放著,就出不去。

每年現金出去最多的是什麼時節呢?是在春節前。過去,很多人要帶現金回家,但是現在這種情況減少了,一過完春節,很多人將帶回家去的錢又存回銀行了,錢又大量地回籠到商業銀行。過完春節以後商業銀行現金積壓太多,就又退回到中央銀行發行庫。在此過程中,還有殘缺貨幣的處理。也就是說中央銀行必須使得發行的貨幣真正在市場上,特別是在零售市場上有運用的需求,而實際上,只有市場對貨幣有需求中央銀行才發得出去,不是說印了就能出去的。

另外,這個M0鈔票和其它支付工具之間是有替代關係的。如果其它支付工具用得好的話,這個M0就下降,比如說貸記卡和借記卡,特別是藉記卡用得多了,M0就會下降。比如說現在第三方支付的錢包其實裡面沒有真正的貨幣現金,都是賬戶式資金,用得好了大家覺得不用拿那麼多現金,現金稀缺量就會減少,所以也有替代的關係。

凡是央行發出的現金都是央行的負債。因為在國際很多討論的時候,他們說你們中國數字貨幣發展挺快,是將來了不起的武器,是你的資產。真正搞央行的人都知道貨幣發行是資產負債表的負債方,也就是說中央銀行要通過制度保障、承諾和後援支持來保障央行發出去的貨幣有購買力,到時候能用,所以是一種負債。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想把它應用在其它方面並不是那麼容易,特別是像地緣政治之類的。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國家可以賦予貨幣強制性的命令,比如什麼樣的交易必須用什麼貨幣,可能貨幣的地位就有所提升,但是也有可能只不過走一個過場,也就是說政府一定要求這一類的交易必須用這種貨幣的話,實際上交易雙方不喜歡這種貨幣,臨到交易之前,買方才兌換成這種貨幣,交易做完後,收款方擔心這種貨幣不牢靠,馬上就又兌換回去了,所以有可能只是一個過手的中介。我們邊貿中發生過這樣的現象,雖然中國和邊境國家的貿易,我們鼓勵既可以用對方的貨幣,也可以用人民幣,但是有的地方就是人民幣好用,對方的貨幣不好用;也有的交易,商戶收了貨幣以後不管是M0形式還是M1形式,都爭取當天下班前送回給銀行,銀行也爭取下班以後再加一點班把貨幣轉出去,轉到對方國家去,不保留這種貨幣頭寸。為什麼呢?一般來說是擔心匯率風險。但是也有不少是因為上級行的要求,上級行不准他們保留對方貨幣的頭寸。也就是說數字貨幣要搞就要注重它的真實應用,不是說強制性某類交易必須用這個貨幣。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講,最後要看到老百姓願意把這種貨幣放在錢包裡面,今天用也行,明天用也行,收了錢(不管是紙質的還是數字的)並不著急送還給銀行,這是一個考驗,要著重考慮。

第四個問題,大家問現在存在著多種方案、多種產品的競爭選優,我們要求有互操作性或者通用性,但是實際上可能需要一個過程,應該怎麼把握這種關係?總的來說,我們要鼓勵創新,鼓勵新產品研發。研發之後也應該創造一定條件讓它們試點。只有它們經過試點,有多種方案並且之間存在競爭,就會產生優勝劣汰。但是消失的過程中會不會造成社會問題?會不會有人受損?所以還是要非常小心。

不同於其它製造業和生產領域,貨幣領域可能更加敏感,不見得那麼簡單。因此在這個競爭過程中要注意公平,不能夠惡意打壓對手方,也不能夠破壞金融基礎設施,因為輕易地替代金融基礎設施可能造成的風險比較大。競爭帶來了優化趨同,最後好的東西就會被選出來,這時要注意的是,創新出來的好東西最開始肯定是缺少通用性或者互操作性,在一定的階段,還是要有一些主管部門、監管部門或者協會來加強通用性,搞一些通用性的標準和互操作,這樣有可能多方並行,但是會增加通用性,將來才能真正方便老百姓。

可能像我這樣70多歲年齡的人,當時我們20歲左右的時候經歷過彩色電視的多方案問題。中國現在選用的是PAL制式,美國和日本用的NTSC,前蘇聯及中東地區是SECAM制式,買電視的人要看清楚你買的製式對不對,不對的話,拿回家不能用。各種制式研發出來不相上下,也沒法強調誰淘汰掉,就會並存一段時間。並存一段時間就會有人研發新的集成電路將其統一起來。最開始兩個比較簡單的容易統一,比如說SECAM和PAL之間統一,最後三種制式都能統一起來。現在大家都不知道有三種制式了,反正一開電視,不管在哪個國家買的,收的哪個台都能看。數字貨幣也是如此,諸如市場上出現的聚合支付這種產品。也包括像信用卡,新世紀以前中國信用卡市場很亂的時候,有VISA,有工行牡丹卡、農行金穗卡……,大商場同時在櫃檯上擺著八九部POS機,功能基本一樣,但是不通用。後來國家要求人民銀行負責這個事,要求一台POS機就都能解決,於是就誕生了銀聯。也就是說數字貨幣也有可能有這個過程,不可能一開始太強調高度的一致性,不可能事先決定由誰做標準,先進的標準是製定不出來的,沒有人能夠坐到辦公室裡面事先把這些問題全想明白,只有在實踐中多方案並行,競爭選優,後來到一定階段有些機構來增強這種通用性,才能強制性地或者是半強制性地推進互通性。這也是現在國際上對數字貨幣的一個做法。

總的來講,數字貨幣有幾個不同的賽道。一種是Token-based以代幣為基礎的賽道,另一種是account-based以賬戶為基礎的賽道,像我說的支付指令為基礎的也可以是一個賽道。實際上有的錢包裡裝的是Token(代幣),有的錢包裡面裝的是現金,有的錢包是連著銀行賬戶,有的錢包裡裝的支票,也可以有混合的錢包。數字貨幣發展到現在,錢包的概念用得比較多。真正不同的產品是在不同的賽道上競爭。

還有一個賽道就是消費信貸。消費的時候先打白條,等於給消費者發了一個貨幣。以消費信貸為基礎的產品也是一個賽道,但是爭議比較多,容易出問題,也有不少已經出問題的例子。在Token-Based的賽道上,其中比較熱點的問題就是以區塊鍊或者分佈式賬本技術為基礎的賽道。

此外,從比賽競爭的標準來講,重要的一點就是安全性。比如我們的二維碼,早期的二維碼裡面藏著木馬,容易變成詐騙的東西,後來在人民銀行推動下大家對二維碼進行了升級,所以現在看著還是不錯的。但是個體的二維碼、靜態的二維碼和動態的二維碼又不一樣,也有大科技公司說二維碼終究不會壽命太長,也許再過若干年二維碼就沒了,因為安全性等級不高,所以有的公司就大力推動NFC,也就是近場通信,也有人主張推動藍牙,總之各種各樣。

另外一個安全性就是密碼,我們知道很多過程都要加密,比如錢包里金額是需要加密的,支付給商戶的過程是需要加密的,商戶把信息上傳完成交易的過程也是要加密的,所以有好幾個加密環節,這些加密怎麼加?也是一種競爭。互聯網瀏覽器加密大家都知道,過去有64位、128位、256位加密,加密方法有很多。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究竟是用國產的加密方法,還是用外國的加密方法?這個考慮就是在極端情況下安全性情況會怎麼樣。這也是一個賽道。

總之,發展競爭是有很多不同的賽道,最需要警惕的就是創新者、BigTech、FinTech不要挪用客戶資金。確實有一些人一開始設計系統就想挪用人家的錢,但是屬於少數;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後來在運行過程中出了問題,出窟窿了,才不得不挪用客戶的資金。我們也看到一些倒台的機構,其實初始的願望還是不錯的,但是後來挪用了客戶資金,犯了非法集資類的罪名。

我們說在這種局面下要強調,過一段時間要有機構包括協會能承擔這種責任,使得該升級換代的就升級換代,包括加密技術必須升級換代。如果大家要用國產密碼,就必須用國產密碼,要求達到互通性就必須達到互通性,這個需要有一些外力。

第五個問題,有人說搞數字貨幣當前必須要立法先行,要有國際標準,這個願望是好的,但是還在研發、創新過程中不可能把立法都搞那麼清楚了。我們先看一看《中國人民銀行法》的規定:人民銀行負責發行人民幣、管理人民幣流通,同時要維護支付清算系統的正常運行。涉及到貨幣的東西基本上在《中國人民銀行法》前一兩頁都有了。如果人民銀行要發行一個新版人民幣,不管是硬幣還是紙幣或者什麼類型的貨幣,都要事先發公告,要禁止偽造貨幣,任何單位、個人不得印製、銷售代幣票券,一定程度上擋住了代幣產品隨隨便便就發行出來,因為任何單位都不准。

另外人民銀行負責回收管理髮行庫和發行基金,所以如果我們數字貨幣的研發,研發出來的屬於人民幣,並沒有說要先立法,不立法就不能有數字人民幣,因此我們說冬運會試點的e—CNY沒有法律障礙,不要說有法律障礙就不能搞,類似這樣的說法也是不對的。而第三方發行貨幣是不行的,要有立法支持,首先要達到高標準才行,但是如果發行的不是M0,是M1類的可能就可以,要是代幣性質的就不行。

另外從《中國人民銀行法》看出,發行貨幣就是主權事項,各個國家自己定義的東西,沒說涉及國際標準,所以雖然我們希望國際組織能起到一定作用,特別是在跨境支付標準中起到引導和建立秩序的作用,但是沒有法律上的要求說它必須先有標準了才能做。而且再設想一下,現在沒有國際組織能夠在這方面起到這種作用,國際組織主要是在跨境支付領域起到一定作用,如果不是跨境支付,涉及到別的國家在國內支付,用不著國際組織在中間操太大的心。跨境支付涉及到很多問題,特別是涉及到匯率等等問題,對於國際組織來講也都是大難題,一時半會都解決不好,這個提法大家要有一個清晰的理解。

最後說一下在當前地緣政治不穩定的情況下大家都關注SWIFT,CIP、數字貨幣在中間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我只是從概念上希望大家理清幾件事。

第一,不像媒體或者有些人士所說的,SWIFT並不是一個跨境的國際支付系統。 SWIFT具體的名字是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它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樣是一個金融交易組織,它是通訊組織。也就是說支付之前需要有很多通訊,這些通訊在走SWIFT,最後的支付和清算都是按照幣種走各國的系統,這個應該弄清楚。

另外CIPS(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在設計上是為了人民幣跨境支付所設計的,也就是人民幣跨境支付和結算、清算走的系統,當然這個系統也允許其他幣種走,少數幾種主流幣種可以走,但是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多少走的。此外這個系統裡也融入了一些通訊功能,但是通訊功能用得不多,這是現狀,也不能指著它能幹這件事或者那件事。

數字貨幣,至少中國的e—CNY設計是為了零售,為了百姓方便、商戶方便,不是為了替代美元,所以既然不是按那個目標設計的,現在忽然給它派這方面的功能也不見得能撐得起來。當然我們不排除e—CNY未來可能有跨境支付的前景,但是我估計也是會注重於零售,跨境零售的應用,不是輕易地當做軍事武器來使用的。

SWIFT為什麼會與貿易、投資、金融市場相關?比如說有些國家受制裁,資產都凍結了,做投資都不怎麼受大家關心了,金融市場交易也基本上被卡住了,所以最主要的還是貿易,就是SWIFT在貿易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國際貿易在支付之前需要通過通訊解決很多貿易信息問題,其中包括合同、倉儲、運輸、規格品種、質量是不是合規,商品要通關,通關的時候要有稅務,有些商品交易完了會有退貨。涉及到金融既有支付指令、保函、貿易融資、保理,一大堆事情都得事先溝通好。甚至因為SWIFT做得比較好,有些跟貿易融資稍微有點距離的也都走這個渠道在那做通訊,所以大家要明白通訊現在的狀態。

真正涉及到支付的是支付指令,有不少支付指令走的是SWIFT,SWIFT真正做跨境支付的時候就涉及到選擇幣種,SWIFT並不是美元支付的機構,它裡面是多種貨幣都可以支付,至於哪個幣種流行,那是市場目前的選擇,未來是什麼樣咱們也不太知道。涉及到多個幣種就涉及到匯率機制,匯率機制也是很重要的問題。這種情況下,大家說如果避開SWIFT這事能不能做成?理論上應該是能做成的,因為它的基礎是貿易,實在不行就以物易物,易貨貿易,但是易貨貿易中最好兩邊是等額,不等額有差額怎麼辦?還是要用貨幣。過去的時候這種差額可能是記賬貿易差額,像中國和經互會一些國家的差額是以瑞士法郎記賬的,不是真實的價值,因為那不是真實的瑞士法郎。

因此如果大量地把SWIFT作為製裁工具,應該考慮到別人一定可以找到其它的通訊渠道來繼續完成貿易。但是SWIFT已經形成了它的效率和市場規模,一是參與的金融機構數量非常多,那裡有規模效應,只要進了SWIFT,跟誰聯繫都很方便。二是SWIFT在保密方面做得很好,過去有加密機,現在也有很多加密的做法,很少聽說加密方面出問題。大家可能知道,前幾年孟加拉央行丟了一筆錢,大家懷疑SWIFT是不是安全性有問題?最後查出來那筆錢是孟加拉央行在和打印機之間連接的地方漏出來了,而不是SWIFT渠道漏出來的。當然這都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事情,不能說得那麼肯定。 SWIFT對信息做了自動化處理,很多信息不用人為乾預,因此自動化處理的水平也是比較高,因此是有優越性的。如果避開SWIFT另開一個渠道,可能第一個要有過渡期,最開始的時候這個系統可能參加的家數太少,好多通訊解決不了就會影響貿易效率。有的貿易過去一個禮拜做成,現在兩個月都沒做成,因為好多渠道都沒聯繫上。再一個,可能安全上有顧忌,處理上可能最後出錯,人工處理有時候有漏洞,有出錯的可能性,所以說SWIFT不是不可替代,但是替代SWIFT要做很多事情,替代之前和過渡期間還有好多事可能會使貿易受到影響。

今年1月份我在清華公管學院講了一次避免滑入冷戰期的貿易格局。說實在的,如果我們金融的支付系統或者是支付通訊系統,滑入某種冷戰格局,對大家來說都是會有損失的。既然很多人關心SWIFT和數字貨幣在中間能起到哪些作用?最後藉這個機會就這個問題說幾句。

以上不知道是否能夠解答一部分大家關心的問題,但是這也都是我個人的,當然也可能我周圍一些研究同事做了很多交流,不見得說得對,說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希望對大家有一定的參考作用,同時也算是給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做一點小小的投入。

謝謝大家。 (本文根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