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穩定幣的魔戒夢:LUNA之後,不會再有下一個UST

摘要:在文章開始前,先講一個故事: 2015 年4 月,頂級投行高盛以近5000 萬美元的資本領投了一家科技初創公司,僅3 年後,它的市值便翻了60 倍,達到30 億,每年盈利約1000 萬美元。他們的業務很簡單,就是在日異月殊的區塊鏈行業,提供一個一成不變的資產。這家公司就是Circle …

在文章開始前,先講一個故事:

2015 年4 月,頂級投行高盛以近5000 萬美元的資本領投了一家科技初創公司,僅3 年後,它的市值便翻了60 倍,達到30 億,每年盈利約1000 萬美元。他們的業務很簡單,就是在日異月殊的區塊鏈行業,提供一個一成不變的資產。

這家公司就是Circle,如今市值90 億,其主打產品USDC 發行總量超500 億美元。在一個人人高喊「de-Bank」口號的行業,這家看似「過時」的銀行卻以最低的風險,吃到了行業最大的紅利。

穩定幣,這個區塊鏈行業最基層的領域,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裡湧現出近百個項目,總市值一路高歌猛進到2 千億美元。從早期最單純的避險功能,到現在所有生態的絕對底層資產,它就像中土世界裡的那枚魔戒,勾引出了所有人的慾望。它橋接所有公鏈生態,驅動無數協議和應用,是加密領域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也是當之無愧的最大賽道。

早在這個領域崛起之前,機構們就已經在這裡做好了佈局。 Circle 的背後不僅有高盛,還有百度這樣的互聯網大廠和比特大陸這樣的挖礦巨頭,Tether 的背後是Bitfinex,MakerDAO 的DAI 背後有a16z。這其實並不奇怪,做好一個穩定幣項目不僅需要龐大的啟動資金作為背書,還要有過硬的做市能力。也正是這個原因,穩定幣賽道一直都是機構的盛宴,人們似乎只能袖手旁觀,看著大資本們瓜分這片沃土,直到算法穩定幣的出現。

算法穩定幣帶來了一個新的敘事:擺脫背書的束縛,依靠算法實現錨定。這是一場為民而生的改變,通過一個去中心化的穩定機制,人人都能分到穩定幣賽道的蛋糕。但在這場算穩革命裡,無數項目都死在了征服中土的路上。

當前,UST 勢頭大起,成了人們眼中那個奪下加密魔戒的指環王,這個高舉去中心化大旗的算穩領袖讓人們對算穩的未來又燃起了希望。前幾天,NEAR 以驚人的速度完成3.5 億美元融資,隨後立即透露出自己的算穩計劃:綁定NEAR 與USN,並推出自己的Anchor。一時間所有人都認為,UST 的成功,說明算穩的路子是走得通,且值得走的。

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與Multicoin 合夥人Mable Jiang、dForce 創始人楊民道,以及真本聰索老師(0xSoros) 分別從VC、Builder 及Investor 的角度進行了探討。

我將在下文中告訴你,為什麼LUNA 很難被複製,以及為什麼去中心化算穩很可能會是死路一條。

Mission Impossible——再造LUNA

伴隨著「搞龐氏」、「踩空氣」的指責與質疑,LUNA 在接近零抵押的情況下,做出了一個加密市場市值排名第3 的大型穩定幣,你必須承認,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商業奇蹟。但儘管有它的學習價值,商業奇蹟最危險的地方,就是讓你誤以為自己也能創造奇蹟。

算穩的機制雖然極具誘惑力,但LUNA 只是數十成百個項目中的幸運兒,大多數算穩項目實際上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如今公鏈想順著LUNA 走過的老路複製出下一個奇蹟,恐怕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算穩為什麼這麼誘人?

不管是鏈上的穩定幣還是鏈下的法幣,在設計、發行與流通時都離不開「鑄幣稅」(seigniorage)這個詞。在當今,它是指貨幣發行方在吸納等值財富後,通過貨幣貶值的方式積累財富的經濟現象,說白了就是印鈔票,自古以來,這都是最賺錢的生意,因為它能夠捕捉到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紅利。

在當前的加密世界主要有三種類型的穩定幣:法幣背書、加密資產背書,以及算法穩定幣。

法幣背書的穩定幣通過1:1 兌換法幣的足額抵押來實現錨定,一般在鑄造或贖回的過程中收取0.1% 左右的鑄幣稅。考慮到加密資產的波動性,像DAI 這樣由加密資產背書的穩定幣採取的則是超額抵押機制,收益來自交易手續費以及持幣者支付的利率。

而像UST 這樣的算穩之所以如此誘人,就是因為它擁有三者中最高的鑄幣稅。通過引入一個掛鉤的波動性Token,算穩把流入系統內的所有資金都變成了鑄幣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Print money out of the thin air」,這種機制極大地降低了啟動成本,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錨定速率,但同時也伴隨著與生俱來的脆弱性。

自DeFi Summer 以來,算穩項目像雨後春筍一樣到處生長,試圖通過這個機制吃到穩定幣的紅利。但從IRON 到BAC 再到FEI,這片戰場可以說是屍橫遍野,活下來的算穩寥寥無幾,而要說勝者,恐怕就只有UST 一個了。

成為下一個LUNA,公鏈需要具備什麼?

在NEAR 將推出算穩的消息流出後,我們似乎看到了這樣一種趨勢:公鏈也希望結合LUNA-UST 的模式,為吸引外部資金,並促進生態發展。但當討論到是否會有下一個LUNA 時,真本聰索老師說的一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UST 的今天,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下一個LUNA 也許還是LUNA,就算不是,也不會是其他公鏈」。

的確,LUNA 的成功是團隊運作、資本助推和時機加成的產物,這就好比說再复制一個蘋果公司,並不是那麼簡單的。那麼就拿NEAR 來說,如果想要成為LUNA,它需要具備什麼?

首先就是要有準確的定位以及合適的時機。 Terra 團隊一開始的定位始終非常準確,就是金融市場。因此我們看到,無論是之前的線下零售,還是如今Anchor 這個鏈上銀行,團隊都一直在UST 的應用市場上下功夫。而LUNA 比較幸運的是趕上了DeFi Summer 和公鏈敘事的潮流。在這之前,UST 線下零售的市場一直打不開,但把自己包裝成一個L1 公鏈後,UST 的應用場景一下就打開了。

其次就是團隊運營。 Terra 團隊LFG(LUNA Foundation Guard)打得最好的一張王牌,就是Anchor,這或許是加密領域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廣告營銷。在一個波動性極大的市場,能夠長期提供穩定、高回報的儲蓄服務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在行情不好時,它捕捉到投資者最強烈的情緒——恐懼。現在,只要是希望在加密市場尋求穩定被動收入的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Anchor。

DeFi

DeFi

UST 的市值與Anchor 的TVL 有著直接的線性關係。上圖取自Coin MarketCap,下圖取自DeFi Llama

另外,在正確的時間與正確的人合作也至關重要。比如UST 與Abracadabra 的合作,就是UST 成功解鎖加密市場的一大關鍵。在去年中下旬,Abracadabra 在以太坊上推出了Degenbox,以Loop 的形式為UST 用戶提供存款槓桿,把Anchor 20% 的APY 提高了整整幾十個點,一下就讓UST 在與USDC、DAI 等穩定幣巨頭競爭時有了更強的吸引力。現在,UST 無論是在以太坊上的Curve,還是Avalanche 上的Trader Joe 裡,都是數一數二的TVL 主力。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LFG 背後強大的資本推力。 UST 成功的背後,是強大的「鈔能力」,在去年5 月LUNA 發生死亡螺旋時,沒有LFG 的托底,UST 恐怕已經和其他算穩一樣萬劫不復了。而如果Anchor 沒有得到巨額的補貼,UST 也不會有今天這麼強的琳迪效應。

DeFi

去年5.19 實際已觸發了LUNA 的死亡螺旋,LFG 事後宣布儲備數億美元以保障LUNA 價格。圖片取自Coin MarketCap

作為一個行業的見證者,你其實可以感覺到,現在的加密市場已不再適合新算穩的生長。如今的穩定幣賽道已是一片紅海,不僅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建立琳迪效應,願意與你合作的大型項目也越來越少,在這種環境下,大小項目之間的馬太效應更格外突出。你可以問自己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在APY 相同的情況下,你是願意去為USN 這個新算穩承擔風險,還是持有久經沙場、共識更強的UST?

公鏈玩算穩?恐怕沒那麼容易

關於公鏈下場做算穩,dForce 創始人楊民道有這樣一個觀點:「由應用到公鏈,和由公鏈到應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這裡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通用型公鏈下場做應用的困境。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公鍊為什麼要下場做應用?毫無疑問,自然是為了拉動生態的發展。比如BNB 鏈下場扶持Pancake Swap,促進自己的DeFi 生態。但我們發現,BNB 生態的DeFi 無論在項目的個體實力,還是整體賽道的活躍程度上,都無法和以太坊DeFi 相比。

當然,這其中肯定有先來後到的因素,但更關鍵的原因,還是去中心化程度的問題。對於一個開發者來說,在以太坊上做DeFi 開發,成功的概率其實要比在BNB 鏈上大一些。最簡單的例子就是Sushi,在優化了產品模型後,Sushi 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對Uni 造成了巨大打擊。但在BNB 鏈上就不一樣了,Pancake 有Binance 的直接扶持,這就讓這就讓Pancake 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線上,實力層面也和其他競爭者拉開了距離。當開發者知道自己獲勝的機率很小時,也就不會再去嘗試新項目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公鏈寧願開設基金會給項目資助,也不去自己做項目的原因。

那為什麼作為三大公鏈之一的LUNA 做穩定幣就成功了呢?

實際上在這個命題裡,LUNA 的成功並不是做出了一個市值超大的穩定幣,而是講述了一個成功的公鏈故事。要知道,LUNA 本質上是一條用Cosmos SDK 打造的金融應用鏈,生來就是要去做金融的,做自己的穩定幣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在開始向公鏈轉型之前,LUNA 講的故事是主推線下零售市場,但在公鏈敘事崛起後,LUNA 看到了UST 更好的應用場景,並逐漸把自己包裝成了一條公鏈。在這裡,公鏈的敘事是為UST 的推廣打輔助的,目的就是為UST 找更多的應用場景。

在轉型公鏈後,UST 確實有了更多的應用場景。從Mirror 到Anchor,Terra 團隊為UST 打造了一系列應用場景,並積極與其他生態合作,把UST 推廣到其他生態。所以你會發現,儘管Terra 生態只有寥寥二十幾個應用,卻佔據了近200 億美元的TVL。說到底,LUNA 並不在意自己的生態好不好,只要UST 有足夠的應用場景就行。

DeFi

Terra 生態TVL190 億美元,卻只有27 個應用。相比之下,Avalanche 生態有近200 個應用,但TVL 僅有約90 億美元。圖片取自DeFi Llama

但像NEAR 這樣的通用型公鏈,推出算穩的目的和LUNA 是完全相反的,USN 的使用是為了促進自己公鏈生態的發展,吸引更多的人才、搭建更好的應用。

這時NEAR 就會遇到和BNB 鏈同樣的問題,就是公鏈自己下場做應用,會對生態產生負面影響。首先,要推廣USN,NEAR 就要為它搭建一個驅動引擎,比如即將要推出的NEAR 版Anchor。不誇張地說,這個應用必然成為驅動USN 的核心,因此僅在這個應用場景裡,NEAR 生態就很難再有其他應用來與其競爭了。

在有了引擎後,USN 還需要藉貸、儲蓄等一整套金融服務,所以NEAR 還要為它搭建借貸、儲蓄應用。這樣一來,NEAR 就很容易把自己DeFi 生態的發展給扼殺掉,就算USN 成功了,NEAR 推動生態發展的初衷也很容易失敗。

當然,你可以說NEAR 做出這樣的決定是為自己尋找新的敘事,這本身無可厚非,畢竟面對不斷壓近的以太坊Rollup 大軍,L1 新公鏈快速、低廉的敘事似乎已經站不住腳跟了。但照搬LUNA 的老路,通過做算穩來吸引資本、穩定市值,往俗了說,就是一個很直白的拉盤遊戲。

然而這還不是USN 將要面對的主要問題,無論下不下場,NEAR 這一步棋都是基於「LUNA 的路已經走通」的假設之上,也就是說,NEAR 某種程度上認為在把算穩和原生Token 掛鉤,並推出一個Anchor 後,自己的市值和生態就必然能得到顯著增長。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公鏈要效仿的路,LUNA 已經拋棄了

LUNA 的故事很像拿破崙領導的法國大革命,舉著民主共和的大旗打下江山後,自己又加冕做了皇帝,打著去中心化和民主化旗幟的UST,在成功把市值做大後,還是走回了傳統穩定幣的背書道路。一個項目做出重大轉變,往往都是因為意識到老路子走不通了,UST 如今開始尋找背書也同樣如此。正在或者想要效仿LUNA 的公鏈可能還沒意識到,如今LUNA 已經走上了一條全新的救贖之路。

UST 遇到了什麼問題?

此前質疑UST 的聲音,八九成是與「龐氏」這個詞有關,想找到UST 的問題,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同被看作龐氏的OHM 和那些曾經風生水起的DeFi 2.0。

OHM 等DeFi 2.0 最終之所以淪為了名副其實的龐氏,說到底就是兩方面的原因:流動性和背書。

其實OHM 也是想做一個去中心化的穩定儲蓄幣,但和錨定法幣的各類穩定幣不同,OHM 不是去錨定其他資產,而是通過建立龐大的儲蓄來實現價格的穩定。但實際上我們看到,加密市場始終沒有為OHM 的這個敘事買單。無論團隊怎麼嘗試,都沒有為OHM 找到一個能夠大規模普及的應用場景。沒有流動性,OHM 就成了持有者的一個投機遊戲,賺夠了就解鎖走人。

另一方面,OHM 建立儲蓄的方法也和算穩有很大不同。 OHM 並沒有贖回機制,當用戶通過Bond 鑄造OHM 後,是沒有辦法再用OHM 贖回自己的資產的。也就是說,協議吸納的儲蓄並沒有用來直接背書OHM,項目僅僅只是承諾通過「協議背書」,在OHM 價格下跌的時候進行回購,為持有者兜底。但我們都知道,這個所謂的「協議背書」從來都沒有發生過。

如今的UST,面臨的實際上也是相同的問題。 UST 龐大市值的背後,是令人擔憂的Anchor TVL。儘管UST 在以太坊、Avalanche 等生態都有廣泛的應用,但這些生態所提供的流動性是遠遠不夠的,大部分人持有UST,都是為了那20% 的穩定APY。

UST 170 億美元的總市值中,超過140 億都鎖在Anchor 裡,每年生產著20% 的APY。要知道,光憑藉PoS 質押和UST 借貸產生的收益是根本無法填上這個大坑的,更何況大部分借貸出的UST 最後都是回流到Anchor 裡進行Loop。

現在,Anchor 每天都要虧損400 多萬美元。在今年初,LFG 再次宣佈為Anchor 注資5 億美元,然後不到2 個月就燒去了1.4 億。律動此前在《穩定幣利率長期高達20%,Anchor 也是龐氏嗎? 》中做過一個詳細的計算,按照當前這個虧損速度,Anchor 最多只能再支撐3 個月。

DeFi

即使有LFG 的不斷注資,Anchor 儲蓄仍在持續枯竭。圖片取自Dune Analytics

說白了,UST 現在唯一的背書,就是LFG 及背後資本的「鈔」能力,為保持UST 流動性提供著無限的子彈。但如果LFG 之後不再往Anchor 裡貼錢,140 億美元的UST 將無處可去,這種情況要是真的發生了,後果甚至都沒法用「不堪設想」來形容。

面對這種可持續性的可怕困境,LFG 必須開始尋找出路,要解決的問題仍然是剛才提到的兩點:背書和流動性。

綁架BTC,與加密市場同生死

既然要為UST 找背書,什麼資產才是最合適的呢?

首先排除掉的肯定是法幣,因為一旦持有便會產生對手風險,UST 就一點去中心化程度都不剩了,所以背書資產必須在加密市場中選擇,這樣一來,BTC 就成了一個很自然的選擇。於是在今年2 月,LFG 斥資10 億美元,開始持續購入BTC,甚至直接帶動了BTC 價格的上漲。

作為加密領域琳迪效應最強的資產,BTC 幾乎被看作人們看作了固定收益,LFG 選擇在這時購入,也是把賭注下在了BTC 的未來上,雖然現在只買入了10 億多美元,但他們打賭自己購買的這4 萬多枚BTC 在之後的5 年或10 年裡,能帶來更高的背書價值。

DeFi

LFG 當前購入儲蓄,其中BTC 佔70%,USDC 佔16%,另外還有少量USDT 和LUNA。圖片取自LFG 官網

當然,光靠自己砸錢肯定是不夠的,想要讓儲蓄價值跟上UST 的市值增長,就必須建立新的背書機制,之後用戶再用LUNA 鑄造UST 時,一部分LUNA 將不再被銷毀,而是拿去購買BTC,通過這種形式讓UST 的背書能夠和市值一起增長。

而為了保證自己的BTC 儲蓄不會快速流失,LFG 還耍了一個小花招,逼著你去別的地方買BTC。當用戶想用1 枚UST 贖回1 美元等值的BTC 時,必須支付1% 的手續費,這樣一來,除非UST 出現脫錨,BTC 儲蓄將只會有增無減。

在很多人看來,LFG 買入BTC 就等於是掀開了自己的遮襠褲,畢竟作為一個算穩,購買背書就是在扇自己的耳光。但Do Kwon 為UST 編織了一個很好聽的故事:BTC 作為加密領域共識最高的資產,能讓其他生態的用戶增加對UST 的信任,進一步擴大它的流動性和應用場景。雖然新的背書機制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對LUNA 的推動力,但UST 的蛋糕能做的更大,長遠來說對LUNA 還是有好處的。

從這個角度看,LFG 確實下了一步好棋,他們為UST 找到了一條雙贏甚至是多贏的道路。在新的背書機制下,BTC 的成功就是UST 的成功,UST 的失敗就是BTC 的失敗,未來UST 市值的增長不僅能夠帶動LUNA,還可以助推BTC,這不是兩全其美么?

有了這樣一個敘事,LFG 就沒有必要止步於BTC 了,因為這個新的機制同樣可以應用在其他資產上。前不久,Terra 宣布與Avalanche 達成合作,未來AVAX 持有者可以直接用AVAX 在自己的生態裡鑄造UST,為此兩個生態的創始人還坐下來一起開了個AMA。要知道,AVAX 沒有採用通脹的經濟模型,流通總量是有硬頂的,如果UST 的市值持續增長,AVAX 的稀缺性將會變得更高。對UST 而言,則可以享受到Avalanche 越發活躍的生態紅利,找到更多的應用場景。

毫不誇張地說,UST 未來不想孤軍奮戰,它要與整個加密市場共存亡。

消滅3Crv,試圖建立核威懾

在背書上有了解決方案,LFG 還要為UST 解決流動性的問題。穩定幣賽道是一場市值爭奪戰,而這裡的核心就是流動性。

在Curve 出現之前,小型穩定幣項目的生存環境可以說非常惡劣,幾乎沒有大協議願意承擔風險為去它們提供流動性,因此很多新算穩還沒來得及啟動飛輪效應,就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脫錨現象。穩定幣賽道能夠繁榮發展,Curve 是當之無愧的英雄。大部分算穩能夠活到今天,都是因為Curve 為它們提供了保護傘,一個新的項目只要上了Curve,多多少少都能解決自己的流動性問題。

Curve 上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流動性池,叫3Crv,這個池由USDT、USDC 和DAI 三大穩定幣組成,是當前加密市場中最大的穩定幣池之一,TVL 超35 億美元。之所以說Curve 是穩定幣賽道的英雄,就是因為它允許其他穩定幣在這個3Crv 池的基礎上建立各自的分池,不管你是不是新項目,只要在這裡建立分池,就能立刻享受到市場上的最優流動性,因此當你在Curve 上查找穩定幣池時,看到的基本都是XXX-3Crv 的樣式,UST 自然也不例外。

DeFi

Curve 上的穩定幣池,幾乎都使用了3Crv 池。圖片取自Curve WebApp

UST-3Crv 池是Curve 上僅次於3Crv 的穩定幣池,TVL 超13 億美元,其中UST 佔了5.7 億。老實說,這種級別的流動性和其他算穩比起來已經很不錯了,但對UST 而言,不到6 億美元的TVL 還不足以解決自己的後顧之憂,畢竟TVL 再高,也只是一個蹭飯吃的玩家。而3CRV 中的三巨頭雖說承擔了不少風險,但在為其他項目提供流動性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相當大的福利。

DeFi

以太坊主網Curve 上UST-3Crv 池與3Crv 池TVL 對比。圖片取自Dune Analytics

在聊到這個問題時,Multicoin 合夥人Mable Jiang 和我說:「就像石油對美元的支撐一樣,讓BTC 作為UST 的背書終究是有限的,剩下的那些部分就需要依靠武力來解決」。 Mable 在這裡提到了一個重要的點,就是武力。當今的美元之所以是國際儲蓄貨幣,就是因為自己有著強大的軍事和金融實力,能夠強迫國際上的大多數商品交易以美元結算。對USDT、USDC 和DAI 來說,3Crv 池就是它們在穩定幣市場的核武器,任何穩定幣想要做大做穩,都必須接入3Crv 池,也就讓這三巨頭成為了加密領域的儲蓄貨幣,把控住了市場上最大的流動性。

UST 想要解決流動性問題,何不直接成為那個給飯吃的人呢?於是前不久UST 便聯合Frax 和Redacted Cartel 一起建立了4Crv 池,意在徹底取代3Crv。關於Curve War,律動在《Curve War 升級CVX 之戰,精彩的權力之爭仍在繼續》一文有詳細的介紹,在這裡你只需要知道,雖然任務艱鉅,但這三者所持有的CVX 加起來已超過了總量的40%,想要推翻3CRV 是有可能的。

4Crv 池由UST、FXS、USDT 和USDC 組成,仔細一看你就會發現,之前的DAI 不見了,LFG 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殺死DAI。在UST 開始接受背書後,由加密資產背書的DAI 某種程度上就變成了UST 的直接競爭對手,通過擠掉DAI 所佔據的市值,UST 就更容易獲得加密市場的儲蓄地位,並為Anchor 分擔一些壓力。當然,想要吃掉一個由a16z 背書的穩定幣巨頭沒有那麼簡單,但為了能讓自己活下去,UST 就必須這麼做。

公平地說,在接受背書和建立4Crv 後,LFG 的確為UST 找到了一個全新且正確的方向,但無論是背書還是流動性,LFG 的解決方案都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這些方案能不能見效依舊是個未知數。總而言之,UST 當前的路是從未有人走過的,要想走通,恐怕也只有UST 能做到,選擇在這個時候效仿LUNA 拋棄的老路,是不太合適的。

去中心化和背書,算穩的詛咒

像DAI 這樣由加密資產背書的穩定幣講出了個一個很好的去中心化故事:法幣背書始終存在著對手風險,一紙傳票就有可能要了它的命,因此加密市場的確需要一個去中心化的穩定幣。但對於算穩來說,去中心化還不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算穩講的故事,是讓穩定幣賽道更加民主化,讓普通人更直接地吃到穩定幣的紅利。但不管是IRON、BAC 這些倒在路上的革命烈士,還是UST 這樣大而不倒的土皇帝,似乎都沒有逃開關於去中心化和背書的悖論。

純粹的去中心化算穩,注定是一部希臘悲劇

由機構投資的穩定幣巨頭們養尊處優,享受著最好行業最好的資源,吃著市場最大的紅利,而平民出身的算穩項目卻一個接一個地死去。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用這句詩來形容當前的穩定幣賽道再合適不過了。

就在這個星期,USDC 發行公司Circle 又宣布了新一輪4 億美元的融資,並與貝萊德結成了戰略夥伴,進一步推廣USDC 在傳統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在14 號,Circle 甚至還提交了在美國作為銀行運營的申請。其實不管是之前的Visa,還是現在的貝萊德,我們都會發現,對於傳統機構來說,接受USDC 這樣的數字穩定幣並不是一個困難的選擇。

首先,USDC 100% 由美元背書,不存在抵押品價值折損的風險,其次Circle 專門為USDC 設置了開源API 接口,為的就是方便企業和機構接入自己的生態。最關鍵的是,USDC 的發行是經過紐約金融服務部批准的,所謂「一紙傳票」的顧慮多少有些杞人憂天。

相比之下,這也正是去中心化算穩最致命的問題,即無論在行業內外都很難得到大項目、大機構的應用支持。在相對保守的傳統金融領域,沒有人願意接受一個完全沒有背書的「空氣資產」,而在利益為先加密市場,也同樣不會有人在沒有經濟激勵的情況下去承擔沒有必要的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你想要吸引用戶,就必須給出更高的經濟激勵,而如果背後沒有夠強的資金實力,很容易就會崩盤。就拿Anchor 來說,要不是因為那20% 的APY,恐怕也沒有多少人願意使用UST,為了這個「營銷廣告」,LFG 燒掉的錢恐怕已足夠養活好幾個小型DeFi 項目了。

其次,你還要依靠資本和團隊為你找到更好的合作,獲得更廣的應用場景。想想看,如果是一個普通的算穩項目找到Avalanche,然後說:「你把AVAX 給我,我給你一個空氣幣」,Avalanche 真的就願意接受嗎?

「在穩定幣這個事兒上,我認為團隊KYC 還是很有必要的。」這是楊民道在穩定幣團隊上的看法,我十分認同。無論是不是算穩,細數目前所有的大型穩定幣,每一個都有強勁的團隊在背後運作。團隊的實名認證是對產品安全的一個承諾,當自己的算穩出現問題時,不能丟下丟下用戶和項目不管。

去中心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當前這個與穩定、安全緊密連接的賽道裡,我們的確需要一點中心化,至少現在是這樣。沒有優秀的團隊在前方衝鋒、沒有強勁的資本在背後燒錢,想要依靠自己拼出一條血路的算穩,恐怕只會成為又一部希臘悲劇。

算穩到底有沒有前途?

購入BTC 之後的UST 成了穩定幣賽道裡的奇怪產物——一個使用背書機制的算穩。如今的UST,和美元有了不少相似之處。

1971 年以前,使用金本位的美元更像是DAI 或者USDC,每張鈔票都是由黃金背書的聯儲券,那時候「錢」這個概念就是指的黃金。但這個體係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容易沒錢花,當黃金儲蓄下降時,美聯儲的印鈔能力就更加受限,或者更容易違約。越戰後的美元就遇到了這種情況,所以尼克松立馬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從這以後美元就進入了Petro-dollar 時代,「錢」的概念也就改變了。

美元脫鉤後,美聯儲就成了一台真正的印鈔機,美國也不用再愁沒錢花的問題了。但為了防止通脹的問題,美元就必須找到足夠大的流動性和應用市場,因此如今美元的背書,就變成了強大的軍事和金融實力,也就是Mable Jiang 提到的「武力」。

所以算穩不用背書的說法其實是不現實的,就像楊民道說的那樣:「從超額到足額、從零抵押到有部分抵押的路都是可以的,條條路通羅馬,但重點在於找到自己的流動性背書」。沒有流動性作背書,任何算穩都是跑不通的。

在「綁架」BTC 和Curve 後,UST 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核武器,但要知道這種操作不是誰都能完成的。那對於普通的算穩來說,難道就真的沒有別的出路了嗎?

其實算穩不算穩,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像UST 這樣結合算穩與傳統穩定幣的優勢,也並不見得是件壞事。算穩高效的錨定速率,以及它的雙幣機制對於當前的加密市場而言的確有它的可取之處,能夠讓協議的Token 具備更好的價值捕獲能力,重點就在於為其找到明確的市場定位。

就比如律動在《THORchain 的無清算借貸,可能是改變DeFi 的王牌》中提到的THOR.USD,它的定位就非常明確,與RUNE 掛鉤、由THORchain 上的LP Token 作抵押,專門為提供無清算貸款而設計。又比如MIM 這樣用生息資產做抵押的穩定幣,就是專為提高資金利用率而生。但如果NEAR 單純為了改變自己的Token 經濟模型,或者「拉動生態發展」而推出一個定位不明確的算穩,恐怕是不可取的。

歸根結底,不管是不是算穩,我們都必須認清楚,自己手中的穩定幣,究竟是誰在為你背書?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