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 to Web3:內容分發賽道

本文僅做行業學習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之前行業裡有很多對Web3整體的定義,為了能夠把自己的框架做的細化,我嘗試著對web3產品相較於web2產品而言應有的特徵進行歸納:

  • 去中心化的網絡基礎

  • 足夠分散、盡可能少的信任需求、強大的基礎設施

  • 開放的、可組合的、公共的後端

  • 能夠自主管理的身份

  • 對所產生數據的所有權

  • 原生的數字支付

想要特別說明的是,拋出上述的特徵並不意味著web3所有的東西都需要’on-chain’,這不僅是出於對當前技術瓶頸的考量,更是“不是每個web3的所有信息都需要on-chain”,即web3時代的信息一定是on-chain和off-chain的完美結合。

通用框架

縱軸的邏輯:對於任何行業架構,應用/中間件/底層基礎的三層式分法都是屢試不爽的;而加入Meme則是考慮到其作為現實文化在crypto世界的里的一種非具象化表現,對於傳統三層式存在著可能的指導意義,以及潛在的自成一個新層的可能性。

橫軸的邏輯:內容分發/遊戲/社交/電商是目前web 2時代最主流的子賽道,考慮到這四項滿足著人們十分基礎的需求,所以web3時代大概率會繼續存在,只是換一種表現方式罷了;而加入DAO則是考慮到DAO在Web2時代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而在Web3時代成為重要內容已是板上釘釘。

PS DAO作為crypto思想的集大成者(可稱之為終極目標),自然不會很快就成熟,但其發展過程中的一舉一動,對於內容分發/遊戲/社交/電商這四項的Web3發展路徑一定會有深遠的影響,是優秀的參考指標。

內容分發賽道

‍‍選擇從內容分發賽道開始,更多的是參照Web2的發展規律,個人主頁/黃頁早於FB等社交產物,這因為內容分發的業務邏輯簡單,對支撐技術要求偏低;

當前的Web3市場實際情況也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的猜想:相較於社交產品,內容分發的應用已經部分小有成績。 ‍‍

灰色欄均始於Web2,但我認為暫時不需要“完全Web3化”

這張表能發掘的東西很多(當然需要補充的也很多),我們先聊兩點,兩點我從自身需求出發遇到的問題:

對於內容消費者,內容髮現體驗差,簡單推送+多賬戶體系會是階段性的優質解決方案。

作為一個內容消費者,我大部分時間只會考慮三個步驟:

  • 怎麼觸及內容

  • 在哪兒看內容

  • 怎麼付費

當前,mirror+ethereum+arweave較好的滿足②在哪看內容的問題。

Blockchain native payment + NFT + ENS + Revenue Distribution也很好的服務了③。

是缺口最大的:作為一名Mirror上的閱讀者,相較於Web2的主動搜索&被動推送體驗,我尋找優質內容是不太容易的,目前只能通過①在twitter等其他渠道碰到好文章,就記下作者的mirror地址(mirror甚至沒有給我follow優質創作者的功能);

通過類AskMirror的引擎搜關鍵詞(搜索引擎以一種奇怪的邏輯對內容進行了排序,效果不佳)。

那能不能加個follow功能(如果Mirror要保持純淨,那Askmirror是不是可以加一下,或者在Web3Pass/Cyberconnect.me上做內容推送),進而依照follow而生成的社交圖譜幫我推薦,如果信息池太小不足以支撐算法,至少提供下按照相關性的簡單排序;

上述想法對於那些希望不再被類似Web2大數據支配的用戶可能是不喜歡的,那可以: A 單獨開個地址來用於Mirror閱讀,交易等其他操作使用其他賬戶即可;B 給到用戶是否同意對外共享自己信息的權利,從而選擇是否開啟推送功能;

上述方案B提出了權限管理的要求,而這是在當前Ethereum/Arweave這樣的鏈上信息必公開的框架下所無法實現的,即對存儲提出了①不公開;②可驗證所有權的存儲新要求,所對應的解決方案已經不再局限於鍊式結構,鏈下存儲或是優質,只需對存儲進行簽名即可。

對於內容創作者,創作者經濟運轉並不完整,亟待所有權&使用權的分離與落地。

而對於內容創作者,無非就是關心:內容形態支持,內容分發,流量(粉絲)積累,變現手段;在當下被談及最多、與Web2區別最大的的Web3新特性當屬變現手段,但缺口也十分顯著:

預先眾籌+事後版權收入分成的模式是存在已久的鏈上內容創作者經濟模型,但至今仍未有一家平台將此方案很好的執行,究其原因①當前區塊鏈體系能夠很好的定義數據所有權,但對數據使用權的定義是缺失的;②傳統的解決方案涉及到法律以及執法機關,而鏈上這兩部分都是暫時缺失的;

鏈上有法律環境,是顯而易見的優質方案,但事實是我們還需要等很久;在那之前,預staking+ DAO的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②,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如果作惡的收益高於staking,則會失效。

更豐富的預言機以及權限管理或是解決問題①的必要條件,但市場上需要一個更加優質的方案!

AMA

Q

流量聚合層應該歸屬於應用層還是中間件層?

A:都可能會有,會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表現形態,早期大概率會是應用層的聚合先出現;

邏輯是早期單個應用流量都不多,所以能夠分發流量的聚合層(eg 自帶流量的團隊來做)的價值會很直接;中後期可能會沉澱出一些Protocol/Standard的中間件形態。

(觀點來自於來自於潘老師@nake13)

Q

如何看待錢包與Web3時代用戶入口的關係?

A:錢包其實可以拆分成Signer(秘鑰管理邏輯)/ Provider(Signer 到dApp 的中間件,比如MetaMask 對dApp 之間的一整套RPC 調用規則)/ 轉賬邏輯三層;

Web3時代的用戶入口應該在Signer層做的更好,eg 更豐富的功能(eg 身份驗證、加解密)、更好的UX。

(觀點來自於來自於知縣@frank_lay2)

Q

對去中心化主義的嚴格追求與階段性的退讓以迎合用戶,該如何抉擇?

A:Mirror沒有follow&推送功能可以理解為項目方不想沾染大數據控制用戶的web2痛點,但UX的確不佳;Opensea作為一個聚合平台,難免會出現ipo上市這種背離Web3初心的抉擇(借潘老師的觀點:Opensea現在就是個換皮Web2平台),但Opensea的優質UX的確吸引到了用戶。

所以只有UX的提升才能促使crypto逐步進入大眾的習慣,而大眾越多的接觸crypto事物則會慢慢改變提高其對去中心化主義的接納程度;我認為整個過程是長期的、曲線救國的,直到去中心化主義真正被大眾接納。所以crypto產物在短期的、少量的平台化是有助於行業發展的,也是值得行業支持的。

(有感於Moxie的My first impressions of web3)

Q

Message需要on-chain麼?

A:不需要,即便資源消耗(eg gas fee)不是問題,大家也不會想要自己微信的每條信息都on-chain;message只需在被查詢時能①保真;②驗證簽名即可。

Discord/TG給出鏈上地址關聯功能,應該就很足夠了。

Q

做Web3產品,大而全還是小而精?

A:行業早期變化萬千,小而精的試錯成本更低;即便到了中後期,參考’盡可能少的信任需求的’以及’可組合的後端’兩項原則,小而精仍是最優選項,如果你一定想做很多,那多做幾個再來組合也能滿足。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