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種心智模型,深度解析Web3網絡效應

在Web3平台上,網絡價值提升,因為Web3生態中幾乎所有的價值都由用戶社區創造。

原文標題:《 Web3 Network Effects: Five Mental Models 》

原文作者: Sangeet Paul Choudary

原文編譯:hahaho@DAOrayaki.org, DAOrayaki

網絡效應推動了Web2 平台的興起和現今的主導地位,並在過去十年中吸引了大量建設者和投資者。一些人認為Web3 的網絡效應會更強大,也有人認為Web3 會扼殺網絡效應。

現今關於Web3 的炒作頗多,我們需要通過重新梳理關於網絡效應的心智模型去尋找答案。在Web2 世界中學到的東西(原文作者的《平台革命》一書中有所涉及)可能不適用於Web3 世界。想要了解Web3 世界中的網絡效應,就要用第一性原理重新思考網絡效應並了解從Web2 遷移到Web3 時會發生什麼變化。本篇文章屬於DAOrayaki 關於web3 網絡效應的系列文章之一。

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五種心智模型,並解讀它們的含義。

Web2 與Web3 網絡效應的四個關鍵區別

了解Web3 生態中的網絡效應之前,需要首先確定Web2 和Web3 生態之間的差異,進一步了解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網絡效應。

首先,在Web2 生態中,市場基礎設施是由平台提供商創建的。而在Web3 生態中,市場基礎設施需要由生態自身,既可以通過資源承諾(如存儲容量承諾),也可以通過基礎設施開發活動來構建。因此,創造和擴大網絡效應對Web3 生態系統提出了獨特的挑戰,不僅需要協調市場活動(像web2 平台那樣),還需要協調市場基礎設施的發展。

其次, Token 價值為網絡效應的創造和擴大提供了額外的價值槓桿。市場活動通過Token 進行管理,貢獻者會被激勵儘早向平台提供內容,以換取具有增值潛力的Token 。同樣,負責構建市場基礎設施的開發人員會被激勵參與建設核心基礎設施組件以獲得Token 。 Token 提供了一種新的激勵機制,這在Web2 生態中並不常見。

第三,數據和信譽的可移植性,再加上技術的互通性,使得網絡效應在Web3 中推廣尤為迅速。但即使Web3 生態迅速建立起網絡效應,他們也不能像Web2 那樣有效地(現在是臭名昭著地) 從用戶數據中榨取剩餘價值。

最後,Web2 生態主要由市場參與者組成,而Web3 生態不僅需要考慮市場層的參與者,還需要考慮基礎設施層、融資層和治理層的參與者。雖然Etsy 這樣的Web 2 市場對第三方賣家開放,但主要是在內部建造核心的市場基礎設施,並集中管理資金和治理。相比之下,Web3 商業協議(例如Boson Protocol) 需要做到

在基礎設施層圍繞協議,組織市場基礎設施建設

在資金層管理Token 流動性,以推動資金以及Token 價值升值(反過來激勵所有參與者)

在治理層將治理擴展到生態系統參與者,不局限於初始團隊

讓我們圍繞Web3 網絡效應的各種心智模型進行下一步討論,並加深對這些內容的理解。

模型一:價值的本質

Web2 主要依賴於兩個價值來源:獨立價值(產品價值)和網絡價值。但Web3 提供了一個額外的價值槓桿: Token 價值。

獨立價值:在一個平台上沒有其他人使用時存在的價值(僅來自於基礎產品),這種價值稱為獨立價值。這是用戶在平台上體驗到的獨立於其他用戶使用平台的價值。第一個使用該平台的用戶可以從這種獨立的價值中受益,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平台的獨立價值將保持不變。獨立價值常以通過平台技術提供價值的形式呈現。

網絡價值:由於平台上其他用戶的使用而存在於平台上的價值稱為網絡價值。這是通過其他用戶的活動和使用在平台上創造的價值。當一個平台一開始沒有用戶時,它就沒有網絡價值。第一個加入平台的用戶不會從網絡價值中受益。然而,隨著其他用戶對平台的使用增加,網絡價值在平台上增長。

在Web2 平台上,社區由平台用戶構成(生產者和消費者)。在Web3 平台上,網絡價值進一步提升,因為Web3 生態中幾乎所有的價值都由用戶社區創造。

有很多例子可以說明上述差異。 Instagram 最初是一個獨立應用程序,後來通過其背後的社交網絡產生了網絡價值。 Square 最初是將手機轉換為信用卡終端的應用程序,然後通過Square Cash 應用和Square 生態的其他組件構建了網絡。

Token 價值:在Web3 平台上,從協議相關的原生Token 中產生的價值稱為Token 價值。

如我們(原作者)之前提到的:區塊鏈協議提供了一種關於生態參與者(貢獻者)的新的組織和治理機制。與平台不同,協議不提供端到端市場基礎設施,也不內化交易監管和驗證,因此他們通過發行Token 來試圖激勵生態參與者。隨著生態系統中市場活動價值的增加,與協議相關的Token 價值也會增加。例如,Boson Protocol 利用Token 確保買賣雙方交易的可靠性,從而使交易確定性的驗證外部化。

隨著協議用例的增加,與協議相關的Token 的價值也在增長。早期用戶(用Token 激勵)可以從Token 的升值中受益。因此, Token 價值為網絡效應的推廣提供了額外的價值槓桿。

然而, Token 並不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解決方案。 Token 模型仍需要經過精心設計,以確保它們能有效激發網絡效應。

模型二:市場活動管理與市場基礎設施建設

Web3 網絡的另一個不同是組成部分。 Web2 網絡主要包括參與價值創造和交換的市場參與者:即生產者和消費者。雖然開發人員可以進一步擴展Web2 平台,但核心市場基礎設施由平台所有者提供。 Web3 中的生態參與者還包括那些為市場建設基礎設施以實現某種功能的個體貢獻者。

Web3 中,基礎設施資源(例如計算、存儲等)可能由生態參與者(貢獻者)提交,而不是集中設置。開發人員圍繞協議構建基礎設施,提供使生產者和消費者能參與市場的功能。

如Unbundling the unbundlers 中所述:在Web2 世界中,市場基礎設施和市場治理被平台捆綁在一起。亞馬遜、Ebay、Upwork、優步和其他此類市場將市場基礎設施(就亞馬遜而言,甚至是通過FBA 和亞馬遜物流的實體基礎設施)和市場治理捆綁在一起。

在Web3 世界中,市場基礎設施與市場治理分離。雖然市場治理的核心組件被編碼到協議層,但市場基礎設施的組件可以由圍繞協議的生態構建。

由於市場基礎設施需要在外部進行建設,因此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與市場活動的擴大同步進行管理。

在Web2 平台上,平台管理者需要管理供需之間的可對應。例如,如果早期Airbnb 上的所有房源都在丹佛,但用戶正在搜索紐約市的房源,交易則不能進行。但在Web3 上需要在市場基礎設施和對應的市場活動之間進行額外的協調和激勵。例如,如果web3 平台上的用戶尋求某特定類型的搜索界面,則平台需要通過提供獎勵來吸引開發人員參與建設該項目,從而能滿足這些需求。

總之,管理Web3 網絡效應不單需要管理市場活動,還需要管理其與市場基礎設施的協調。當Web3 生態系統達到這種平衡時,它們將處於一個正反饋循環,且該循環能進一步放大這些生態:

模型三:防禦能力與低轉移成本

另一個重要區別是web3 的網絡效應的防禦能力相對較低。

Web2 的防禦性是通過四種形式的存儲/累積價值獲得的:平台捕獲的數據、提交給平台的內容、建立在平台上的聲譽以及在平台上創造的影響力。

– 創意內容:用戶投資創建創意內容組合,這是他們在平台上互動的基礎。

– 聲譽:在平台上建立聲譽需要始終如一地提供高評價服務,並且可能還需要符合平台規定的一些最低標準。因此,一旦服務提供商在平台上建立聲譽,它就會阻止她遷移到競爭平台。

– 使用數據:用戶通過平台消費信息越多,算法在向用戶推薦相關內容方面越智能。

– 影響:隨著用戶關注者數量的增長,網絡中的存儲價值和保持積極參與的動力也會增加。

四種形式的累積價值,在web2 中與特定平台相關聯,也可以在web3 中輕鬆跨平台轉移。新的市場可以輕鬆地聚集可用的nft,並吸引大量用戶入駐,用戶也可以將他們的活動和數據低成本的轉移到新平台。

雖然web3 能使創新爆炸式增長,但各個平台保留創新、讓其持續增值的能力卻在下降。因此在web3 中構建網絡效應的任何策略都需要考慮到缺乏累積價值和較低的轉移成本的問題。 Web3 需要新的因素來賦予網絡效應的防禦性。

模型四:管理提取

具有高轉移成本的防禦性網絡效應使Web2 平台沉迷於(且受益於)過度提取(用戶數據)和控制(通過引誘和轉換、鎖定、商品化等)。隨著轉移成本的崩潰,這將導致網絡效應反向作用。

Web3 中網絡效應的創建和管理需要解決容易切換的問題,因此需要解決提取問題。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與Web2 不同,Web3 中的市場基礎設施和資源是由生態提供的。為了提供其資源和創新能力,生態參與者需要確保他們的投資獲得合適的回報,並有機構來保護這些回報免受商品化和政策變化的影響。

管理提取是管理Web3 生態網絡效應的關鍵。在開源協議的世界中,過度提取將導致分叉和生態參與者頻繁遷移活動。 Web3 還允許生態系統參與者放棄協議並圍繞分叉協議進行組織活動。

模型五:治理度管理和風險

高昂的轉移成本促使Web2 平台進行引誘和轉換、改變政策並剝奪生態參與者的權力。

由於Web3 的轉移成本更低,管理參與者將是發展網絡效應的關鍵。

管理機構將需要構建和分配治理Token,在創始團隊(和其他內部人員)之外分配平台的代理、控制和管理的治理度。

隨著協議的發展,相關的治理Token 可能會變得更有價值,從而進一步加強網絡效應,因為持有Token 的關鍵貢獻者不僅可以從回報中受益,而且還有能力塑造未來的發展路線圖並組織資源分配和相應的參與激勵。

結論

Web3 網絡效應的不同帶來了新的挑戰,也支持新的激勵機制,並改寫了傳統的防禦和提取規則,重構了平台與生態的平衡。正如上述五個心智模型所示,Web3 網絡效需要一個全新的劇本:新的引導和推廣模型、新的治理機制、新的競爭優勢來源和新的價值獲取形式。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