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司扎堆NFT背後:借道數字藏品佈道元宇宙

一張虛擬的畫作最高能賣多少錢?答案是9630萬美元。

去年3月,一張名為“每一天:頭五千天”的數字藏品拍出了9630萬美元的天價。這在歷史上所有健在藝術家拍賣單個藝術品的價格紀錄裡,排名第三位,不可謂不高。此後,NBA球星庫裡、周杰倫等一眾國際大咖,花高價拍下“無聊猿”系列數字藏品,令數字藏品的熱度達到巔峰,把NFT的概念帶入大眾的視野中。

正如20年前,國內互聯網的佈道者馬雲,到處跟人宣講電商的偉大願景,卻被人當成騙子。 NFT到底是什麼?數字藏品和NFT又是什麼關係?知道這一點的,並不比20年前就了解互聯網的人多。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巨頭們推出的數字藏品平台,正逐步走入我們的生活中。阿里推出的鯨探數字藏品平台、騰訊推出的幻核數字藏品平台、京東推出的靈稀數字藏品平台,此外還有視覺中國、芒果超媒等內容平台推出的數字藏品平台。

僅2021年,國內的數字藏品平台就達到了38個。與此同時,大多數數字藏品的平台推出的數字藏品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NFT的浪潮正在席捲而來,為了不被浪潮卷下車,讀懂君嘗試用此文回到下面三個問題:1)NFT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現在火了? 2)國內與國際的NFT有何差異? 3)巨頭佈局的NFT真正價值是什麼?

生於2017年,火在2021年

2021年,被譽為NFT的元年。這一年,無數走在時代前沿的科技大咖、懷著掘金夢的普通人,像潮水一般湧入NFT這個賽道。

但NFT並非是個新概念,2017年以太坊就推出過一個名叫“CryptoPunks”的像素頭像項目,只要是擁有以太幣的人都可以免費領取一個頭像,用戶領完後就可以放到二級市場交易。一定程度上說,這是NFT最初的雛形。

那麼,為何時隔四年NFT才徹底引爆了市場?想搞懂這個問題,就必須先搞懂什麼是NFT。

所謂的NFT,是基於區塊鏈上的一種非同質化代幣。怎麼理解非同質化代幣?用比特幣做對比就明白了,比特幣是一模一樣的,且還可以被分割成0.1個,這就是同質化的代幣。反之,便是非同質化代幣。它有三大顯著特徵:

第一為不可替代性。傳統藝術作品的數字文件可以被隨意複製,而NFT則以區塊鏈確權的方式讓這些藝術品獲得具有獨特標識的“數字身份證”;

第二是不可分割。每一個NFT 的最小單位都是以一個整體存在,無法像比特幣等其他加密貨幣一樣以“1”以下的計量單位流通;

第三是延續收益。按照不同平台的交易協議規定,NFT商品的每一次交易都可以使其之前的歷任所有者獲得一定比例的分成。

NFT的火爆,本質上來說,是上述三個特性重構內容行業的版權關係,提高了產業效率。關於這一點,用NFT最熱門的應用數字藏品舉例說明,就好理解了。

一是不可替代性令造假可能性大大降低。由於過去在傳統藝術收藏界,長期被贗品的問題所困擾,給收藏者造成極大的損失。

這樣的事實在現實中常有發生。奈飛推出的“讓你看:關於藝術贗品的真實故事”的紀錄片就曾真實記錄,一個女騙子靠著仿製名家作品,賣給買家,最終累計給收藏者造成八千萬美元損失的故事。

但如果將作品通過區塊鏈技術,鑄造成NFY資產。那麼這份作品的所有的交易記錄、交易價格都會公開顯示,且僅僅擁有唯一一份,大大提高了造假的難度。

二是將數字藏品鑄造成NFT以後,具備金融資產屬性,實現資產確權,並且可以交易流通,保護了創作者權益的同時,也提高了變現的效率。

比如,一個形象IP被鑄造成NFT以後,在數字資產流通過程中,將分成協議寫入智能合約,原始創作者和藝術家可以在數字藝術品轉售過程中享有分成收益,這意味著創作者能夠好獲得更多應得利益,將極大激發創造力積極性。

正是這種可以多次轉贈、延續收益的特徵,令不少數字藏品一次次拍賣出天價。這也吸引了諸多想掘金的人湧入這個賽道。

綜合來看,一方面,在供給端數字藏品重構了內容行業的版權關係,充分保護了創作者權益的同時,也給創作者變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另一方面,在多方有影響力的人物的“吆喝”下,數字藏品價格持續走高,在需求端也吸引了一大批“投機”的人進場。在多重合力之下,NFT大火也就不難理解了。

國內VS國外,NFT發展的兩幅面孔

在當前來看,國外NFT的發展要比國內的起步更早。在海外的的諸多NFT平台中,已經跑出OpenSea平台這樣的龐然大物,有數據顯示,2021 年OpenSea市場份額一直保持在98%以上。

相比起2017年便成立的OpenSea,國內的NFT平台起步要玩的很多,大多數NFT平台都是2021年成立。

除了起步的時間點不同,同時體驗過海內外的平台的用戶會發現,國內的NFT平台與國外的NFT存在較大差異。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徵是,相比起海外的數字藏品能夠多次轉贈,國內的NFT平台上的數字藏品無法進行轉贈。

這主要是底層技術有關。當前來看,國內的NFT主要依托聯盟鏈,這是一種由多個私有鏈組成的集群,由多個機構共同參與管理的半中心化的區塊鏈,而國外的則完全是構建在去中心化的公鏈上。最關鍵的是,國內這些主流NFT平台均未開放二次交易的功能,僅支持個人收藏及使用功能,且各聯盟鏈之間互不相通,交易半徑有限。

背後的原因也不難理解。本質上來說,這是為了讓NFT在監管的框架內進行有序的發展。畢竟,NFT的特性,存在著巨大的投機炒作及潛在的洗錢等風險。

底層技術的差異,也令NFT的商業模式有巨大不同。換句話說,儘管都是賣數字藏品,但兩者存在諸多不同之處。

一是價值定位不同。上文提到,NFT有著數字產品鑄造成資產的能力。但國內的數字藏品沒有這一屬性。其屬性與微信賬號類似,不具備所有權,僅擁有使用權,大部分用戶購買數字藏品,相當於在遊戲中購買一套皮膚。

基於這一差異,現在國內推出的NFT平台,紛紛變更口徑稱自己為“數字藏品”平台,著重強調藏品的屬性。而國外的數字藏品卻不同,由於可以自由交易,被鑄造成資產,兼顧著NFT的全部屬性。

二是兩者的發行方式與交易方式不同。目前國內的發行方式主要是PGC,也就是有專業的公司生產數字藏品(由於監管要求,一般來說,只有有資質的公司才具備發行數字藏品的資格),而海外的監管環境相對寬鬆,主要是PGC+UGC的模式,專業人士和普通人都可以參與進來。目前規模最大的綜合NFT交易平台OpenSea,大多數NFT作品以個人原創為主,即UGC模式為主。

此外,國內的NFT不僅是由專門的公司製造且發布,而且具備不可轉讓的特點。而海外掛在公鏈上,不僅可以首次發售,而且可以多次轉贈。

總的來說,在國內市場,NFT可以與數字藏品劃上等號,但在海外市場,數字藏品只是NFT的一個子集。

大廠加速佈局數字藏品背後,意欲何為?

關於NFT,市場不全是讚揚的聲音,也有人對NFT的價值提出了質疑。

數字藏品集代幣屬性,“潮流藝術”元素、稀缺性多種屬性於一體,其炒作屬性遠超球鞋、盲盒等品類,屢次刷新的成交高價,也令不少直呼,NFT不過是個擊鼓傳花的遊戲。

但質疑的另一面卻是,互聯網大廠開始加速佈局NFT賽道。

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鍊是最早佈局的巨頭之一。 2021年5月20日,阿里巴巴的520拍賣節中專門推出了數字收藏品專場。同年12月,螞蟻鏈完成品牌升級並且更名為鯨探。得益於先發優勢,阿里的數字藏品也取得不俗的成績。安信證券顯示,截至2021年,鯨探累計發行了294.5萬份的數字藏品。

騰訊也並未落後太久,2021年8月推出了國內幻核APP。騰訊推出的數字藏品主要基於繪畫、音樂等IP創造。相較於阿里的大規模發行,騰訊的發行量並不高。總體也表現出定價高、生態多樣化等特點。安信證券顯示,截至2021年,幻核累計發行的數字藏品僅為3萬份。

除了互聯網巨頭,視覺中國、芒果超媒等內容公司也發布了數字藏品平台,加碼NFT賽道。

面對質疑,互聯網巨頭為何還要加速佈局NFT賽道?正如上文所言,所謂數字藏品不過是NFT中一個小小的子集,NFT還有諸多的應用。

讀懂君曾在《資本湧向Web3,一個“新瓶裝舊酒”的故事? 》一文中提到,Web3.0是底層技術,NFT則相當於中間層應用,元宇宙則相當於最上層的應用。元宇宙的崛起,是建立在諸多應用之上的,NFT便是打造元宇宙至關重要的一環。

在現有的認知中,元宇宙要與現實場景打通,那麼交易系統必不可少,NFT便是連接虛擬和現實的重要途徑。打個比方,可以將游戲中的遊戲裝備鑄造成NFT,而後通過區塊鍊網絡交易出去,進而打通遊戲內外的經濟系統。

元宇宙的潛力是毋庸置疑的。儘管,當下國內的NFT並未完全開放交易功能。但國內已經有少數公司的NFT平台開始與國際接軌。

以唯一藝術為例,其開發的唯一數字,不僅接軌國內的聯盟鏈,也與海外的公鏈實現了接軌,完成跨鏈交易,吸引了大量的畫家和掘金者入駐。

不難預測,等到相關技術成熟及配套政策的完善之後,國內NFT的發行渠道、跨鏈交易、二級市場的打開並非沒有可能。屆時,巨頭們在憑藉著在元宇宙領域的佈局,可以再一次把握住新時代的機遇,成功拿到通往世界之海的第三張船票。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NFT的時代正加速已來,到底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值得我們期待。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