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身份到契約剖析Web3.0社交網絡圖譜的作用和意義

寫在前面

最近看到行業內一些資深人士在討論身份與契約相關的問題,學習後收穫挺大,誠摯感謝他們為此做出的努力和無私分享。在這裡,我想結合最近在Web3社交網絡賽道的學習和思考,進行一次梳理,一是強化所學,二是希望從身份和契約角度,結合Web3領域社交網絡圖譜協議的發展狀況,進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在Web2.0中我們是誰

互聯網經歷了Web1.0、Web2.0,當前正在從Web2.0邁向Web3.0,從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進行轉移。業界對於Web1.0、2.0及3.0普遍的表述是:Web1.0可讀,Web2.0可讀且可寫,Web3.0可讀、可寫且可擁有,如圖1-1所示:

圖1-1 互聯網Web1.0-3.0的迭代演進

這樣的迭代演進是基於底層技術架構變化而產生,而背後的驅動因素跟互聯網發展到Web2.0時產生嚴重的中心化特徵息息相關。

有人這樣描述:Web 1.0 範式是平台創造、平台所有、平台控制、平台受益;Web 2.0的範式是用戶創造、平台所有、平台控制、平台分配。憑藉著自己對技術基礎設施的控制權,社交媒體平台對用戶創造的數字內容擁有著完全的所有權、控制權,平台可以決定編輯、修改、刪除和屏蔽用戶的內容,甚至可以刪掉用戶的賬號,將用戶驅逐出其社交網絡。這些數字內容所創造的價值也由平台決定如何分配。用戶在使用互聯網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據足跡,其價值也由平台無償佔有。

正如我在《從Web2.0到Web3.0,社交網絡圖譜聚合變遷三步曲》中描述的那樣,我們通過註冊、填寫現實世界自己的相關信息,獲取到中心化平台給予的一個身份,但這個身份我們並沒有自主權。於是引發一個問題,離開了中心化平台,我們是誰?延伸一下思考,在這個現實世界中,離開了“各個中心化權威機構證明”,您還能證明您是您嗎? (當然,後面這個問題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所以是時候做出一些改變了!

從Web2到Web3,一個“身份到契約”的運動

區塊鏈實際上是一個去中心化計算協議(Protocol),可以理解為一套代碼製定的規則。特別是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的出現,使得“Code is the law”成為加密世界的共識。同時,所有Web3應用都是基於區塊鏈地址進行連接和交互,完全剝離了現實世界的身份,如國家、民族、膚色等;而地址的獲取無需許可,沒有職位、財富和地位等任何附加,在此你是自由和平等的。所有基於這些基礎技術框架構建的應用,就是一串串軟件代碼,這讓我們更加認識到即將到來的Web3.0虛擬世界、元宇宙等,他們是完全建立在契約基礎上的一個體系,與現實身份無關。這頗具衝擊力和想像力,讓現實中追求自由、公平和渴望改變、尋找機遇的人充滿期待。對此,我們是否可以說從Web2到Web3的遷移代表一種進步?正如亨利·梅因《古代法》裡的一句話:“所有進步社會的運動,到此處為止,都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

而Web3社交網絡圖譜協議應運而生,似乎為此而來!

Web3社交網絡圖譜將加速構建基於契約的加密經濟

Web3 DApp是一套契約規則

在Web2中的應用程序表示為App,而在Web3中的應用程序表示為DApp,區別在於後者是去中心化的應用程序。而更大的區別在於,App往往代表一個軟件產品(Software Product),而DApp一般被稱之為軟件協議(Software Protocol)。在基於區塊鏈的加密世界裡,無論是是數字資產、加密貨幣,或者DeFi、去中心化存儲等,其背後都是一種協議,也可稱之為一種契約。

做協議和做產品的思路不一樣:產品聚焦在功能、服務和業務邏輯層面,考慮的是產品和用戶之間的交互;而協議則是約定與其它協議或標準之間交互和協同的規則,比如通過提供代幣標準ERC20、ERC1155等實現資產標準化,方便各類協議方以“統一的代幣標準作為基礎資產協議”進行通訊和協同。一旦形成協議(達成契約),其作用在DApp內部或者DApp之間是一致且全局穿透的,因此減少了摩擦,極大提升協議之間可組合性和可擴展性,提升資產、數字資源的傳輸和利用效率,激發原生創新。

不同DApp是不同功能的狹義經濟系統

狹義經濟系統是指社會在生產過程中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環節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經濟元素所組成的有機整體。這四個環節分別承擔著若干部分的工作,分別完成特定的功能。 DApp可以是一套狹義的經濟系統,這跟其底層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技術實現方式有關,也跟DApp諸如代幣經濟(Tokenomics)模式、DAO的治理方式等運作方式有關。我們以BTC的分佈式賬本實現方式舉例說明,如圖3-1所示。

圖3-1 圍繞BTC形成的狹義經濟系統

區塊鏈不僅僅是“技術”實現的一個分佈式賬本,更為重要的是創建賬本的過程,其實是打造一個“經濟系統”的過程。通過“挖礦”、“記賬”、“貨幣獎勵”等規則,從一開始就將主體行為、經濟活動、貨幣金融等諸多元素帶入創建“分佈式賬本”的過程中,將技術、貨幣、主體行為及關係、信任模式、激勵機制等有機融合在一起,構建起一套“去中心化信任”的新型信任機制(共識機制),打造了一個“競爭算力-生產BTC-去中心化記賬-獎勵分配-交換及消費”的狹義經濟系統。所以說分佈式賬本在其運作上是一套“經濟系統”,不同的區塊鏈分佈式賬本就是不同的經濟系統。比如BTC區塊鏈賬本就是一套圍繞“BTC”進行的電子現金交易系統;ETH區塊鏈賬本是一套基於不同智能合約的行業應用系統,目前主要是金融應用系統。

而這些DApp代表的經濟系統都是以協議的方式實現,具有開放、無需許可、可擴展等特性,猶如一個個“樂高”,可以順暢連接、自由組合和高效創新。這相當於不同經濟系統的連接、交互和創新,促進了基於契約的Web3加密經濟新業態形成和發展。

以“社交網絡圖譜協議+DApp”模式加速構建加密經濟生態

在《從Web2.0到Web3.0,社交網絡圖譜聚合變遷三步曲》中我曾經分析過,在加密的原生世界裡,“協議”成為核心基本要素,而人被邊緣化,結果就是各個DApp可以實現數據、資產、協議的互聯互通,而人卻是孤立的,更別說原生的人際社交網絡。而Web3社交網絡圖譜協議的出現則填補了這個缺失,並將在Web3加密經濟建設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Web3社交網絡圖譜以協議的方式實現,可與各種DApp的自由組合,實現“社交網絡+DApp”模式。一方面用戶具有自主權,可以以“地址”在各個DApp之間交互,快速擴展個人的人際網絡,進一步構建出用戶與用戶之間的、更大規模的社交網絡圖譜;另一方面,作為發起DApp的項目方,也因為跟社交網絡圖譜協議的結合,可以快速獲得用戶規模增長,渡過冷啟動期,大大提升DApp商業應用價值。所以二者相互加持,相互促進,最終形成“用戶規模+社交圖譜+DApp”的加密經濟規模效應。

基於契約交互,設計並構建您的Web3身份

以地址跟各DApp交互,無疑剝離了用戶身份,但交互過程中產生的鏈上數據為該地址所有,因此擁有該地址的用戶就獲得了數據的所有權、管理權和控制權。這些鏈上數據以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技術為背書,可信、可查、防篡改、防丟失,累積起來就形成用戶的個人特徵、社交關係和行為軌蹟等,用戶可以以此為自己畫像,這在Web2中是很難做到的。這樣一來,用戶獲得了主動權,可以通過規劃設計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並基於協議(或者說契約)的方式來改變自己,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我的Web3身份”。其原理可以圖4-1所示。

圖4-1 基於DApp交互形成用戶畫像

下面通過使用社交網絡圖譜協議形成的個人主頁進行具體說明,如圖4-2所示。

圖4-2 Web3用戶個人的去中心化主頁

這樣的去中心化用戶畫像包括:

  • 個人信息:如頭像、暱稱、地址(包括ENS),以及用戶交互或者使用過的App和DApp,如Twitter、Opensea、Rarible等,點擊進去可以看到相關的資產、收藏品、操作記錄等。

  • 資產:包括NFT、加密數字貨幣、憑證等;

  • 內容:在不同的媒體上發布的文章、聊天記錄等;比如你在Mirror上發布了文章,在這裡被實時記錄;

  • 行為:在Uniswap、Opensea、Pancake等不同的DApp裡的交易、轉賬、簽名等形成用戶的鏈上行為軌跡,可查詢、可追溯;

  • 徽章:參加一些鏈上或者鏈下活動,舉辦方授予的證書,是一種用戶行為記錄,更表示諸如榮譽、成就之類的象徵;

  • 憑證:以交易、轉賬、簽名、捐贈、提案、投票等鏈上數據形成用戶在Web3世界的行為憑證;

  • 社交關係:從“你關注的人”和“關注你的人”兩個方面來表示個人的人際網絡,從而形成社交網絡圖譜。

這樣的畫像,映射到現實中,將形成“去中心化身份”,無需多言,無需權威證明,用戶鏈上數據完成“可信自證”–這就是“我”。並且,隨著Web3發展趨勢、應用普及以及用戶交互頻次增長,“我”也不斷成長,鏈上數據、資產、行為軌跡、憑證等將反哺現實世界的身份,可作為個人在資產實力、技能能力、經歷閱歷、圈子圈層等各方面的證明,將來可以運用到日常的個人徵信、求職、金融貸款、VIP會員等方面,甚至能夠改變現實中的社會地位。

不同切入點和發展路徑但殊途同歸

目前已有一些為人所知的社交網絡圖譜協議,如5Degrees、Cyberconnect、RSS3、Lens等,但都處於早期階段。各個協議因為項目方的背景及定位差異,切入點不同,發展路徑各異,但在構建社交網絡圖譜,賦能DApp,壯大Web3加密生態上應是殊途同歸。

以5Degrees舉例。根據個人理解,我繪製了一張“5Degrees的價值圈層圖”,通過直觀的方式,期望表達出5Degrees的定位、協議標準、開發者生態、應用集成、生態網絡、規模效應等因素的相互關係,以此梳理5Degrees的發展路徑和價值實現。如圖5-1所示。

圖5-1 5Degrees的價值圈層圖

作為TP錢包孵化的Web3.0社交網絡基礎協議,5Degrees的定位有點類似一種社交網絡的“元協議”–Profile+Follow,聚焦在社交協議的基礎模塊構建上。我們分析這樣的定位跟TP錢包有著密切的關係。作為加密世界入口的TokenPocket,是數字錢包的龍頭,在流量、產品功能、生態合作等各個方面都有豐厚的資源優勢和經驗沉澱,這是可以直接用以孵化5Degrees的發展。那麼,TokenPocket擁有的,5Degrees不必從頭再來,所以越簡單越好。

這樣簡單的基礎協議,具備了足夠的下沉能力;同時因為採用了ERC1155標準且完全開源,不僅可以無需許可植入兼容ERC1155的協議或業務;並且因為完全開源,降低了開發門檻,可以激發更多的開發者進入,一起圍繞5Degrees進行技術及應用創新;再加上基於TokenPocket創建的BTC、ETH、EOS、TRX、BSC、HECO、OKT、IOST、Polkadot、Kusama等多鏈生態,為5Degrees快速集成各類應用帶來了可行性。以上各種因素融合在一起,相互促進,形成一個以“Profile+Follow”為中心,不斷往外擴張的同心圓價值圈層,共同致力於Web3生態繁榮發展。

寫在最後

按照亨利·梅因的觀點:迄今為止,一切“進步社會”的運動都是從身份到契約;但“進步社會”其實在人類歷史中是很少很短的,大部分社會都不能稱之為“進步社會”。

聯繫到互聯網的發展,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事物總是在矛盾運動中變化發展。從Web1到Web2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規模、便利和效率大幅度提升帶來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好處,這個階段可以稱之為進步;而當Web2中心化平台發展到寡頭壟斷時,不公平競爭、價值剝削、阻礙創新等也帶給人們諸多困擾;現在隨著區塊鍊及Web3應用的縱深發展,去中心化社交網絡圖譜協議成為聯繫身份和契約的紐帶,推動人們從現實到虛擬的遷移,成為聯繫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紐帶,這是否代表一種進步的方向呢?對此,我們會持續關注,不斷探索,力求去偽存真、務本明理。

正如撲面而來的元宇宙,混雜著遠景、投機、價值等各種氣息,我們祈願Web3最終迎來的是“面向大海,春暖花開”。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