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勝利,都是來自對信仰的堅持。相信相信的力量,這裡從未讓你我失望。歡迎關注星空價值投資,總要有人,仰望星空。
有時候看得太遠似乎不太好。
對於投資而言,強調看得更遠並沒有錯,但可能也要兼顧一下現狀。不然極容易進入到“眼高手低”的困境當中,就好像跟哲學一樣。之前聽很多新聞說有人學哲學,學到德里達,學到鮑德里亞,就陷入了虛無主義,覺得人都是走向死亡,做任何事情還有什麼意義呢?
投資也有點類似,但可能更具像一點。最近看到了Vitalik等業內大佬,寫了一篇論文叫做《尋找web3.0的靈魂》。整個論文的主旨就是針對web3.0生態系統的構想,稱之為“DeSoc”,什麼意思呢?就是圍繞DID所建立“去中心化社會”。
關於DID的意義,我在《我看DeFi:什麼才是2.0? 》提過,在跟傳統VC的分享會上也提到過。但這只是對一部分人來說比較重要。比如創業者,他們看到DID作為web3.0關鍵拼圖,可以去創業;又比如VC機構,他們可以去孵化更多做DID的項目,做賽道佈局。
但是對於個人投資,甚至包括我,其實除了關注賽道的發展,能做的也不是太多,因為太早期了,沒有好的投資標的(說到底因為資金體量和精力都有限)。其實不單單是DID,包括DAO也是一樣的,看到的東西很多,能做的事情又很少—–說白了就是看到了趨勢,又很難找到賺錢的機會。
我也一直在思考,直到今天社群的幾個朋友在關於空投、did展開了一些討論,我意識到,抵抗哲學帶來的虛無主義影響需要的是用“體會生活的存在感”來對沖,而對於投資來說,過於前瞻的思路也要去用沉浸式感知行業的方式,來找到適合我們自己的破局點。
今天就聊一聊關於DID的一些思考;
1)為什麼我說DID是web3.0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2)在發現這種未曾到來的趨勢時,我們該做些什麼。
..
DID,叫做去中心化身份,簡單地講就是去中心化的“ID”。
身份,大家都知道。你的身份證,戶口本,社保卡,駕照等等等等都是你的身份證明。當你在現實世界沒有身份,就意味著你沒辦法享受社會福利,沒有任何權力,雖然你活著,但你在人類社會中屬於“查無此人”,是The Dead one。
在互聯網時代中,你又需要有一個“網絡身份”,也就是“網絡賬號”。登陸微博,知乎,微信所需要的賬號和密碼,就是你身份的“證明”。你只能擁有這樣的一種身份,你才能在各種互聯網應用所構建的“小部落”裡“生活”。
DID最開始不是從現實身份延伸過來的,而是從“登陸賬號”所延伸過來的。所以在最初對DID的定義非常狹隘,僅僅是web2.0時代ID的“中心控制”變成了“去中心化的自主掌握”,所針對的也無非是諸如facebook的隱私洩露等等。
當然,保護隱私很重要,但因人而異。這個完全可以去從“常識”去理解,你只是一個普通人,你準備使用拼多多去砍一刀獲得實際上的“生活優惠”,你會擔心隱私洩露嗎?其實不會,一方面確實是對隱私數據的認知不夠,但更多的,還是自己的“隱私”不值錢。
那麼,DID強調讓用戶自主控制隱私數據這個敘述有想像力嗎?顯然是沒有的。所以DID一直以來都是不溫不火。但元宇宙,web3.0的敘述展開以後,或者說DeFi目前的困境,讓DID的格局一下打開了。
web3.0和元宇宙給出來的想像力是構建一個世界,是平行於現實世界的一個虛擬經濟體,而在這個新的經濟體中,會有新的想像不到的行業誕生,也會對已有行業的重新塑造。
這個想像力有多大呢? web2.0作為現實世界的衍生,但P2P社會化帶來的行業整合就改變了遊戲規則,傳統行業(比如女裝、汽油車)龍頭的市場佔有率不過是百分之幾,但web2.0的龍頭企業普遍市場佔率都超過30%,這才催生了市值萬億美元的蘋果、亞馬遜、特斯拉等等。
web3.0和元宇宙可是一個新的世界,也許現在還沒有看到遊戲規則顛覆性的改變,但肯定是“雖遲但到”。不然紅杉,USV,淡馬錫,黑石這些頂級投機機構是腦子瓦特了來Crypto世界裡“撒幣”呢?
然而在ERC20之中,同質化顯然無法滿足世界存在的基礎屬性(即“獨一無二”),NFT的想像力張開以後,web3.0和元宇宙就有了落地的可能性(即便還很遙遠)。但問題來了,人類社會關係在這個新的世界裡怎麼去確認呢?用vitalik的話來說,就是人們怎麼找到web3.0中的“靈魂”呢?
答案就是DID,或者是說以DID為核心而構建的去中心化社會。
這時候的DID所對標的就不該是web2.0的賬號去中心化,而是“現實身份”的去中心化。也就是我說的圍繞DID所建立的信用體系,聲譽體系。換而言之,就是DID要做的事是打造大家在鏈上獨一無二的“身份證”,而不是那些大部分沒有價值可以重複申請的各種APP賬號。
詳細的框架,Vitalik的論文寫的都非常清楚了,但裡面所涉及到一些東西,比如哲學、技術方面的問題(如果需要的話文末加微信領取)就不多贅述了。作為投資人,關注的應該是能提供哪些賺錢的機會。我看到的大概有三個。
第一是對DeFi的影響。
現在DeFi因為沒有信用體系,所以各種DeFi協議只能“認錢不認人”,為了保證項目不出問題,就必須要超額抵押。
金融的本質就是水往低處,由資金充裕的地方流向資金少的地方。超額抵押這事就是反著來的,所以大家會看到DeFi裡的各類藍籌在AMM熱潮過去後都表現得很乏力。關鍵的問題就是在超額抵押限制用戶量和TVL資金。
但現在能在鏈上做信用體系麼?做了以後信用能有多少價值?作惡了誰來仲裁?開除加密籍?在利益的面前誰在乎呢?但現實世界裡能藉銀行錢不還麼?當然不能,如果借銀行錢不還,你可能會被限制高消費,可能會被強制執行拍賣資產抵債,甚至還有更嚴重的後果。
但這一切的執行憑證就是你的身份,在現實世界你的身份多重要,在加密世界就該有多重要。並且只有圍繞DID建立了類似現實一樣的信用體系,仲裁體係以後,DeFi才能做到信用貸款,無抵押貸款或者是不足貸款。
DID的發展,直接影響了DeFi的最終爆發。
從這角度來看,DeFi的所有藍籌項目,尤其是以太坊上的藍籌,未來還有極大的增長空間。現在買都是低估值。 AAVE\SNX\UNI都行,但前提是你已經囤了足夠的BTC和ETH,且你的錢是長期可用於投資的。
因為項目都可能會失敗,並且DID到底多久能爆發呢?明年固然好,但要是3年後,5年後呢?
第二個是對空投的影響。
從Optisism開始,大家可以發現領空投的難度是越來越高了。究其原因就是去隔離羊毛黨,所以項目方只能不斷地跟羊毛黨鬥智斗勇,來設置更多的空投限制。
在DID建立之前,項目方都只能這麼做,不然無法保證用戶是否真實。這裡插一句,未來空投一定會很難的,大家做空投一定是要少而精,深度的去做項目交互才不至於讓自己的GAS費打水漂。
但DID建立之後,空投難度反而會降低一些,因為對照著DID空投基本都是真實用戶,甚至在DAO的完善下未來還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組合性。比如前文提到的生態對DID的福利和權利,空投可能只是其中一方面了,土地購買資格、NFT等等等等。
第三個是DID項目。
其實現在不少DID的項目,比如DOT上的KEY、LIT,又或者是以太坊上的BrightID,甚至包括metamask在某種意義上都屬於DID的範疇。但如果梳理一下,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很多項目是不能投的。
因為DID當成身份憑證的話,那麼大部分協議,項目能做的只能是成為技術的提供商,而不是“價值”的提供商。為DID提供價值的應該是生態系統,比如以太坊社區,或者其他公鏈的社區自上而下的為每一位社區成員提供獨一無二的“身份”。
這個身份是你在這個社區“存活”的證明,且在此身份上,你可以做多個銀行賬號(比如錢包),也可以註冊多個應用的賬號(比如游戲、社交)。
而身份之所以重要,就是你能通過這樣一個身份,享受到這個生態帶給你的福利、權利,義務,就像你持有某個國家的身份證,你可以享受教育的福利,可以醫療福利。
但單個的項目怎麼去實現這種身份的價值賦能呢?做不到,或者說是很難。因為現在的項目別說是自成生態了,用戶量都懸得很。
所以DID最終不大可能是單個的項目去完成,甚至很難由一條專門做DID的公鏈來完成,因為落地路徑太長了。遠不如各類LAYER1來做DID合適——-最多只是由公鏈向項目方來需求技術支持。
那麼各類公鏈的DID,也會因為各個公鏈實力的不同,所能給用戶帶來的權利、福利不同,又會造成DID的價值差異化。比如美國國籍、烏克蘭國籍、俄羅斯國籍對大家的吸引力都可能會不一樣。
這種設想的前提就是Crypto未來是多鏈時代,我覺得多鏈時代是必然的,所有的公鏈會在這個去中心化的世界,競爭,發展,最後找到各自的位置坐下。
那麼我的判斷,DID可能會在以下幾個地方爆發,按照關注重要度可以分為:
1)公鏈。以太坊>DOT>Cosmos>layerZore。
2)協議。 Game>Social>錢包>驗證器。
當然,事無絕對,也許有項目能跑出來了也說不定。像BrightID,LIT這些在DID賽道還像模像樣的項目,都可以做一下交互去等空投(沒發幣),或者等間接空投(需要ID)。哦對了,A16Z投了一個DID項目,叫做Spruce,還算有點希望,也可以去做一下交互。
總結起來就是,DID是web3.0和元宇宙不可或缺的一環。但這種東西更偏向於底層構架,這就意味著它的價值一定會被上層的應用所捕獲,因此跟DAO一樣,投資的方式都是間接的。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DAO,DID,NFT,DeFi,layer2等概念,賽道的完善,關於web3.0和元宇宙的故事會越來越確定。
但你想在裡面賺錢,最好還是當你確定的時候,大家還在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