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數字技術不斷發展迭代,出現了劃時代的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獨有的去中心化、公開透明、不可篡改等特點,使得它極為適合應用在版權保護等出版領域。
對於圖書出版業來說,數字藏品會對文創類、精品類等具備藝術價值或收藏價值的圖書種類的出版與發行產生重大影響。這些圖書的生產與製造可以不再局限於實體圖書的印刷與發行,而是在區塊鏈發行對應圖書的數字藏品,為圖書的銷售開拓新的形式與渠道。
隨著數字藏品的火熱發展,各行各業已經瞄準了這塊大蛋糕,紛紛入局。如今出版行業也開始入局,並在其中“玩”出了各種花樣。
出版界涉足NFT,最早源於美國的幾大老牌出版機構:
-
2021年3月,《時代》周刊將自己1956年的雜誌封面《太空探索》(Space Exploration)以NFT的方式出售,總售價超過24.9萬美元。
-
2021年3月,《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傳媒集團旗下的Quartz與OpenSea合作,以1800美元的價格出售了該刊第一篇NFT新聞。
-
2021年3月,《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拍賣了一篇關於NFT的專欄文章——羅斯(Kevin Roose)的《在區塊鏈上購買本專欄文章! 》(Buy This Column on the Blockchain!),售價為56萬美元。
到2022年,中國出版業開始進軍NFT市場:
3月,北京長江新世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打造的出版業首個NFT——“貳拾年·光陰的故事”開售。此間數字藏品,從長江新世紀20年出版物的2000多幅圖書封面中,精選出近700幅具有時代代表性的封面,合成一張海報,單價19.9元,限量8888份,上線僅20秒就宣告售罄。這是國內出版業推出的首個數字藏品,不僅開啟了出版業的數字化時代,也打響了出版業踏入NFT領域的第一槍。
4月,上海,文學雜誌《收穫》攜手六大出版社,推出了首款文學類數字藏品盲盒“無界”。發行方邀請了梁曉聲、劉亮程、李敬澤、畢飛宇、郝景芳、蔣方舟等八位作家作為數字產品主體,根據每位作家的個人及作品特色,發行了簽名海報和音頻兩種形式的數字藏品,共1995份。
與單純推出數字藏品不同,該項目將實體書與數字藏品結合,購買一個“數字藏書”將獲得一本實體書以及一個唯一且不可篡改的附有原作者親筆簽名的數字藏書票。
通過區塊鏈相關技術對實體書和數字藏書票進行錨定,最終兩者都有獨一無二的編碼,互相錨定,相互對應,此舉大大提高了圖書收藏的珍稀度和唯一性。
據悉,阿來的《瞻對》、馬識途的《馬識途西南聯大甲骨文筆記》以及劉心武的《劉心武爺爺講紅樓夢》等經典著作都加入了此次“數字藏書”項目中。
4月,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面向全球首發《國美之路大典·總卷》數字書籤,共10000份,每份29.9元。買家後期將獲得閱讀高清電子書的權益。
5月,浙江攝影出版社陸續發行“方國平《非常色》攝影系列數字藏品”,限量1250份,單價19.9元。買家可以觀賞高清攝影作品。
5月,中圖雲創和童趣出版有限公司聯合出品了全國首款科技典籍《天工開物》系列3D數字藏品《乃粒·耕耕》《乃粒·秧秧》,該系列數字藏品孵化於數字技術的深度集成以及實體圖書內容的多層創作,是“出版業首個脫胎於實體圖書的3D數字藏品”。
中圖雲創自2019年開展“5G新閱讀”以來,旨在通過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的方式,將5G、虛擬現實、超高清等數字技術應用於傳統出版物,形成以實體圖書內容IP為基礎的新型數字內容,為讀者帶來互聯網3.0時代下的全景沉浸式閱讀體驗。
更個人化的閱讀體驗
NFT正創新性地賦予圖書一些新特性。
購買出版業NFT產品的買家,所獲得的權益,與購買紙質書和電子書,都不同。如果做得足夠好,很有可能兼容紙質書與電子書的優點:
購買的紙質書被擺放在私人書櫃裡,是個人持久擁有的實物;但是如果部頭比較大,閱讀不一定方便。
傳統電子圖書,基本解決了隨時閱讀的需要,同時相比實體精裝大部頭,價格也有優勢;但是只有在亞馬遜、蘋果、騰訊等平台,讀者才能“擁有”和閱讀它。如果這些平台停止服務,我們購買的這本電子圖書也將消失。
從這個角度講,基於區塊鏈功能的NFT出版物,除了和電子書一樣便攜,它能真正成為買家的個人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