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中國三大金融協會發布關於防範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堅決遏制NFT金融化、證券化傾向。
NFT作為一項區塊鏈技術創新應用,在豐富數字經濟模式、促進文創產業發展等方面顯現出了潛在價值,但同時也存在炒作、洗錢、非法金融活動等風險隱患。數字藏品金融化的問題已經凸顯出來並引起了相關監管部門的關注。 4月1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聯合呼籲會員單位,共同發起關於防範NFT(非同質化通證)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堅決遏制NFT金融化證券化傾向,從嚴防範非法金融活動風險。
碳鏈價值《碳鏈共識對話》欄目邀請到了紅棗科技COO馬強、萬商天勤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張峰、北京分佈式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李亞麗、研發負責人代利軍,圍繞三大金融協會發布倡議對於國內NFT行業的意義和影響,以及未來中國NFT的發展趨勢展開了對話。
以下內容為對話實錄,為方便閱讀,略有刪改。
王立新:4月13日中國三大金融協會發布關於防範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堅決遏制NFT金融化、證券化傾向。該倡議對國內NFT發展而言意味著什麼?會帶來哪些指導性意義?
馬強:我個人認為這是從政府監管的角度給NFT做了一個正名,同時表達了NFT技術對於整個數字經濟和文創行業的價值。 BSN在1月25日發布了BSN-DDC,當時就沒有使用NFT這個名詞,而是叫DDC(Distributed Digital Certificate)——分佈式數字憑證。因為從字面意思解釋NFT裡包含一個Token,在國內大環境裡我們無法判斷它是否是一個敏感詞彙,但通過這次互金協發布倡議,可以看到對NFT有了定義,它是數字商品,是可以合規化在國內市場發展的。而且從倡議書的幾個表述上看,這次是為整個行業發展和從業人員提供了一個非常具體的操作指南。例如真實、準確、完整披露NFT產品信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實際上跟當下數字產品市場在國內的很多現狀都有相關性,包括不夠透明、以及所用的底層鏈技術差異等。再比如不通過分割所有權或者批量創設等方式削弱NFT非同質化特徵,變相開展代幣發行融資(ICO)、不以比特幣、以太幣、泰達幣等虛擬貨幣作為NFT發行交易的計價和結算工具等等,這些對於國內NFT市場的長久發展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
這個倡議給了大家一顆很好的定心丸,如何更好地幫助NFT/DDC行業發展,使得我們有章可循。
李亞麗:倡議細化來說,就是兩個方面:
第一,不許在NFT底層商品中包含證券、保險、信貸、貴金屬等金融資產,也就是說,不許變相發行交易金融產品;
第二,不許通過分割所有權或者批量創設等方式削弱NFT非同質化特徵,也就是說,不許變相開展代幣發行融資。
三大金融協會發出的這個倡議對行業發展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警示,提醒行業不要做過界的事情。同時它也為後續進一步強化NFT領域的監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一個行業想要持續、長久、健康發展,合理的監管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看到,此次倡議既揭露了當下的行業亂象,又肯定了NFT的潛在價值。
張烽:從倡議本身來說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肯定了NFT,原來會避免提到NFT這個詞,去年也叫數字藏品、數字藝術品,數字文創產品等等。但現在三大協會的倡議直接講是NFT產品,就肯定了它的經濟意義。另一個是它透露出來一些信息,一方面是對NFT發行交易當中涉及到的一些金融活動的操作,或符合金融活動特徵的募集行為、交易活動等,都應該受到金融監管的約束,或者說按照金融活動來約束。這一指導思想是完全沒問題的,金融本身就是個強監管的活動,相應的資質控制、相應的風險約束相應的行為;另一方面,它對整個行業有針對性,現在市場有部分平台發行產品有金融化的操作傾向,包括分割操作、批量化發行,甚至類似於傳銷。雖然僅佔一小部分,但是有金融化操作傾向這種風險是存在的,而且也存在著向金融體系傳導的風險。這次三大協會倡議是代表金融體系,基本上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所有的金融機構業態都囊括進去了。
但是市場不只要有金融監管,也需要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算法安全等方面的監管。其實那些方面的法律問題也存在,包括知識產權、肖像權等,所以三大協會倡議其實是相關單位正式介入監管的一個開始,將會促使其他部門一起參與進來,更好的讓這個行業健康發展,對於行業、從業者、其他監管部門、發行方、用戶來說都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王立新:隨著NFT在國內的發展,存在的爭議也隨之放大。比如在一些人看來NFT是技術變革,能為傳統行業賦能;在另一些人看來NFT就是數字藏品,炒作一堆無意義圖片。到底該如何定義NFT?它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張烽:數字經濟的發展是大趨勢,這點相信大家普遍認同。國家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信息化規劃都講到了數字化轉型,那麼NFT在數字經濟的發展中屬於什麼地位?我個人認為它是商品和服務數字化的一個技術工具,或者說交易對象。數字經濟就是要把經濟活動整個過程數字化,現在身份的數字化已經有很多技術實現方式,還有貨幣的數字化,現在已經有發行數字人民幣的方案,國外也有類似的案例,那麼商品和服務的數字化通過什麼方式來實現?無形商品交易對象的數字化怎麼來實現?
NFT就是一種比較好的實現特定數字內容、特定交易對象的技術手段。在區塊鏈技術出現之前,比如說超市裡的條形碼,掃一下碼就可以交易,實際上就是用一種初級的形式來對商品進行數字化。只不過NFT,它是通過區塊鍊和智能合約的形式,把特定的交易對象、交易商品或交易服務特定化。
它雖然是個Token,但它實際上是代表一種契約,代表一種對於數字內容的、或者應用權益的特定化。權益可能跟原數據直接相關,但是如何解釋原數據?還是要通過法律來實現。
所以總結一下,NFT產品就是通過技術和法律兩方面結合來形成權益的特定化。它是數字產品,它可能跟原數據有關係,但最終確定它的性質應該是通過它的權益聲明和技術特點相結合來實現,它是一個實現商品數字化,服務數字化或權益數字化的技術工具。
從這個角度看它是數字經濟裡面的重要一環,沒有這一環很難實現完整經濟過程、交易過程的數字化。
馬強:實際上NFT當前的發展還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全世界範圍之內。 NFT在OpenSea——海外最大的交易市場,也僅僅是在去年八月左右才表現出起量的,它是一個非常新鮮的事物,它現在處於生命週期非常早期的類似襁褓的階段。
三協會的的倡議書也提到要通過NFT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這兩個詞用得恰到好處。數字產業化就是數字類的原生商品,例如原生的數字藝術品或者是圖片、音頻、視頻等,從最原始的資產或者商品角度來講,它們就是數字的,怎樣通過區塊鏈、NFT技術將其產業化?
產業數字化則是要把傳統的實體行業和區塊鏈技術相結合。從技術來講大家經常會說NFT可以是anything,萬事萬物皆可被NFT。一個物理世界的物品或商品NFT化,實際還有法律的確權上鍊的環節。從NFT技術或者實現角度來講,它實際上就是一個商品或者物品的確權方式解決方案而已。在沒有NFT這個解決方案之前,所有的物品確權靠什麼?是對機構或者某個個人的信任。而當有了這套技術之後,就可以從信任機構或者某個人,轉變為信任一個數學加密技術,信任的是區塊鍊網絡架構,這是一個信任的遷移過程。
與之相伴的,人們的認知也會有一個飛躍。有一些人認為NFT就是數字藏品,炒作一堆無意義的圖片。實際上我看到這種認知時會去對比,對比物理世界的傳統藝術品——蒙娜麗莎這幅名作或者是莫奈的一幅名作,它們動輒在傳統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價值幾千萬甚至上億美金,但是它們的意義是什麼?再比如奢侈品像愛馬仕的包,它的意義又是什麼?實際上就我個人的認知,數字藏品的價值在於共識的價值——大家認為它有價值。
就炒作而言,郵票有郵票市場,炒運動鞋有運動鞋市場,還是看大家覺得這個市場有沒有意義,一般來說它在某個行業發展的某一特定階段是有一定的意義的。但對於政府來說,一定要有監管的行為和動作,要防止少數作惡的人在裡面擾亂整個市場,讓不明就裡的消費者受到侵害。
NFT整個行業階段還是非常早期的,在未來一定是會與實體經濟相結合,為實體經濟賦能。例如門票類、證件類的應用場景,可以想像一下未來人們的駕照、大學畢業證都是能在鏈上通過NFT的方式實現出來的,這樣就基本上杜絕了一個真假問題,驗證成本和門檻也會大幅降低。在沒有NFT技術之前要靠專家或者特殊手段去驗證它是不是真的,但當有了NFT之後,就可以把驗證門檻大幅降低,這就是技術帶來的變革。
王立新:國內外NFT在發展路徑層面有何本質上的異同?
馬強:我們在做BSN-DDC的同時也在關注海外NFT的發展路徑,從國內外NFT市場發展現狀來講,差異化是很明顯的。當然,不能用海外市場把所有國家的市場都概括了,因為在不同國家差別還是比較大的,比如俄羅斯與美國的監管就是完全不同的。
在區塊鏈政策相對寬鬆的地方例如新加坡、瑞士等,從技術層面上講與國內的區別主要是兩方面:
第一,他們NFT的發展路徑主要是架設在公有鏈基礎設施上;
第二,一、二級市場是完備的,同時在在交易市場例如OpenSea或LooksRare等,用戶可以無需實名認證的情況下通過加密貨幣去交易,這也是與國內最大的區別。
回到國內,在當前環境下大廠們比如螞蟻鏈、智信鏈、百度超級鍊等,都是在聯盟鏈模式下進行運轉,大廠們所謂的聯盟鏈實際上更偏向是一種私有鏈的方式,因為畢竟是自有技術,同時他們的技術並不開源,這一點和區塊鏈的精神還是有不太一致的地方。而BSN-DDC網絡是基於開放聯盟鏈,是介於國內大廠這種聯盟鍊和公有鏈之間,在符合中國國情並且合規的前提下,盡可能在技術層面靠近公有鏈的運營方式。
還有最大的一個區別在於國內有網信、數字人民幣,所以從政策層面考慮公有鏈的虛擬貨幣或者加密貨幣肯定是不可以存在的,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會有鬆動的可能性。因此在這種前提下,BSN-DDC保證了底層技術盡可能靠近國際先進的技術陣營,同時在中國的市場裡去做合規的運作方式。
從市場層面上講,國內的NFT市場,大家都叫數字藏品,它跟海外最大的一個區別是透明性。現在國內不管是玩家、收藏家還是創作者,可能大家對它的理解和海外的Web3.0世界還是有差距,目前大家的信任方式主要還是基於Web2.0的認知,信的是大廠的品牌背書,譬如大家相信騰訊、百度和阿里在未來的十年都是存在的,不會某天就消失了,所以大家其實信的還是它們的品牌背書。至於數字藏品是上的是螞蟻鏈還是智信鏈,現階段的用戶並不是特別關心。
但是相信在未來隨著大家對Web3.0、元宇宙的了解越來越深,國內外信息差的縮小,以及市場的不斷發展,意識也會逐漸提高。那時用戶有沒有掌握真正意義上的商品或者是資產的所有權,有沒有掌握私鑰,能不能在鏈上的瀏覽器看到整個鏈的交易情況就很關鍵了。
現階段國內市場無論是聯盟鏈還是開放聯盟鏈,相對來講都是處於野蠻發展的階段,我個人認為很多數字藏品平台未來不一定能夠存活下去,因為它整個的交易模式就是在本地的數據庫裡運行,這意味著用戶購買的數字資產有沒有上鍊都是一個問號。
當然這是暫時的情況,未來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之后海內外兩條路徑一定是趨同的。
王立新:那麼未來國內外兩種數字藏品或NFT的兩種模式,是無限接近的還是說並列發展的?
馬強:我的判斷是,類似於現在的web2.0世界,大家可以看現在web2.0國內與海外也是有很大區別的,比如國內用微信海外用WhatsApp或Telegram。這個世界肯定是趨同的,但畢竟不同的國家在文化背景、社會制度和政策上還是有區別的,技術必須要去適配當地的各種環境。
李亞麗:隨著NFT火遍全球,國內市場也迅速跟進,NFT進入中國市場後,被弱化了交易投資屬性,更多是以“數字藏品”的身份出現。國內的數字藏品市場是從鯨探在2021年發布的兩款NFT皮膚“敦煌飛天”與“九色鹿”之後開始逐步成長的。基於不同的成長環境,目前國內NFT市場正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合規、合法、合適的發展道路,互聯網大廠、上市公司及中小創企業分別以不同的方式構建數字藏品交易平台,形成了差異化發展的競爭格局。
張烽:騰訊當時發NFT,討論了很久該如何稱呼,我提議要看重它的使用場景到底能夠帶來什麼價值,所以是不是叫數字產品或數字藏品更合適。這個例子反映出國內對這個業務模式的一種擔心。
曾經有人提問NFT這個“T”是否指數字貨幣?這個問題非常直接了,答案是肯定的,技術上是數字貨幣。但是在法律性質和應用場景還是有區別的,當下國內的監管環境對於數字貨幣的性質和交易還沒有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在去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上央行高管曾經說過,央行正在研究制定對於穩定幣和以太坊、比特幣等這些數字貨幣的監管模式。當整個監管的閉環形成後,後面這類問題也就不存在。
NFT的本質是確權,共創、共享、共治,共創的基礎就是權利,要承認數據權利,確權的基礎上利益共享,治理共擔。從邏輯角度來看,NFT的本質是確權,確權的目的是流通,好比房產證發了就是為了流通交易,NFT把元數據確權就是為了交易。這些監管部門也是知道的,只是監管部門在目前的監管體系下,可能會覺得數字藏品會有一些不可知和不可控制的風險,甚至可能外溢到金融體系。除此之外可能還涉及到一些宏觀政策,現在又存在中美競爭的大背景,在這些前提下不能說我們的監管體系沒有道理。
但是從長遠看,既然NFT目的是為了確權和流通,數據要流通才有價值,NFT確權後也會給創作者、用戶和整個生態體繫帶來更好的變化。目前需要合規化發展,未來數字人民幣如果能夠用智能合約來進行交易,各種模式自然而然也能夠對接起來,從長遠來看是很樂觀的。
從技術上講國內發行的NFT技術協議大體上跟海外差不多,本質上差異不大。區塊鏈的特點體現在開放、智能、可信這三點,國內的NFT市場相較海外在這三方面水平和程度都不夠,像上面提到的數據是否在鏈上,私鑰用戶是否掌控,企業消失其鏈上的NFT是否存在等。甚至國內有些鏈又是巨頭又不開源,合作成本很高,開放度、智能化水平、可信度卻都不夠。
王立新:NFT技術能為傳統行業帶來哪些肉眼可見的實際價值?在賦能傳統行業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BSN-DDC的實踐過程中有哪些感受分享?
馬強:對傳統行業要看如何定義,比如博物館或是傳統藝術品,現階段數字藏品裡面有相當一部分的數量,實際上是把文化或者是藝術品行業的商品NFT化後放到了數字藏品交易市場裡面來。
文化領域、博物館領域或藝術品領域,通過區塊鏈賦能,也就是NFT化,然後有了更多的流通渠道,讓這些藝術品或者文化能夠用一種新的展現形式觸達更多的年輕消費者。
還有一種就是,舊世界的或者是傳統行業數字資產NFT化了。
無論是哪種,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方面來說,NFT實際上都為傳統行業進行了很大的一個增值和賦能。
未來只要讓技術的應用和使用門檻,不管是技術門檻還是資金成本門檻都大幅降低,相信對傳統領域還會有非常大的提高。例如在傳統的票據或是文件執照等領域,驗真門檻和成本就大幅降低了。
當然大前提是區塊鏈技術能夠普及下去,並且能夠以很低的成本應用下來,比如說NFT/DDC鑄造流通的成本相對要非常低。
代利軍:其實未來我們的各種證件例如房產證、結婚證等,以及固定資產都是可以上鍊的,這是一個趨勢。
就賦能傳統行業而言,傳統行業其實更關心的是業務本身,關注企業的發展訴求,用戶的消費訴求。而我們認為,重點在於區塊鏈企業和傳統行業的雙向賦能,單純是區塊鍊或者NFT向前發展,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我們未來會更多地通過智能合約去定制化,將傳統行業與區塊鏈結合起來,讓傳統行業可以更高效的發展自身的業務,也可以讓用戶更放心,這也是區塊鏈在國內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向。
當然這些就要基於公開的鏈,而不是像大廠那些相當於局域網的自己玩的一個鏈,或者是內部的不公開的一些鏈。
王立新:傳統企業怎麼看NFT為他們帶來的價值?
張烽:現在一些大的機構包括傳統行業,參與的其實是產業數字化,就是傳統IP來變成數字化,變成NFT來發行。
最近我們也是發了一個2022中國館藏文物NFT產品發行的合規報告,通過這個報告可以看出,我們關注的其實是產業怎麼做這件事情,以及當中存在哪些法律問題。
例如知識產權與NFT發行之間的關係,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第一,首先發行NFT對於一些創作者來說,他可以很好地確權,聲明他對作品的權利。其次,一旦發行以後,在後續的交易中可以給創作者帶來持續的價值,這一點在傳統的藝術品交易裡很難做到,至少成本會很高。而區塊鏈上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尤其未來如果數字人民幣用智能合約的話,那就非常方便,躺著掙錢。
第二,提供了一種新的協作模式,並且是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更加開放的協作模式。例如對於用戶來說,他們獲得了參與創作過程中並因此獲利的機會。假設原作者寫了本書,另一個人覺得這本書寫得很好,又寫了很多批註,寫了很多感想,結果其他讀者很喜歡這些批註和感想。這種情況下,第二個人並不需要與原作者達成一致就可以將這些批註和感想做為新的作品發布,並開始流通,而原作者也能從中獲得更多收益。這在傳統的發行體系下是很難做到的,而通過NFT卻很容易實現,並且成本很低。
第三,是加強市場資源的配置,在整個開放體系當中會增加傳統作品以及創作者的價值,現在的一些合作門檻在在未來交易體系內都將不復存在。
總結一下,NFT會給創作者帶來價值,給用戶帶來參與機會,給市場資源配置帶來更高的效率。這三點適用於任何領域,包括遊戲、藝術品、域名等都可以。元宇宙是一個開放、智能、可信的體系,它會使原有的傳統體系越來越開放,越來越智能,越來越可信,交易成本越來越低,交易效率越來越高。
王立新:NFT在賦能實體的過程中,是不是也會誕生一批新生代的創作者?並且在NFT技術帶動下產生一個新的經濟體?
張烽:我個人認為肯定會,最沒有傳統利益負擔的是原生類的,因為現在傳統類的IP在參與NFT時有很多顧慮,怕會影響傳統IP的使用價值,影響它的使用權限.未來會有很多創作者、用戶、運營模式產生,那麼這個時候形成市場共識,大家就知道怎麼樣操作才有價值。
王立新:我注意到,一方面是三大金融協會發文倡議堅決遏制NFT的金融化風險,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官方或國資背景的企業在進入NFT領域,怎麼看待這些動向?
馬強:BSN項目的基礎最初是由國家信息中心頂層設計,中國移動、中國銀聯、紅棗科技共同發起的,我們作為技術研發和支撐方,聯合各家強力的伙伴共同打造了區塊鏈服務網絡這個基礎設施,是為國內整個區塊鏈行業未來長久發展做的底層工作。
倡議書是說遏制NFT金融化,這是保證整個行業長久有序發展的一個大前提,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如果一直沒有監管,可能會有很多人進入行業掙快錢,這對整個行業的長久發展是不利的。但三協會倡議書發布之後,避免了這種情況,大家也看到了一個清晰的方向和指引,這對整個行業長久的良性發展有極大裨益。
很多官方和國資背景在進入這個領域,證明在政府看來,也認為NFT技術在賦能實體產業和實踐未來虛實結合的發展方向上有很大潛力,所以鼓勵在NFT領域去深入發展技術應用,這絕對是積極的信號。
李亞麗:在合規的前提下,NFT和區塊鍊等相關技術,是企業必經的一條道路,一條開放、開源、共享的業務發展路線。想要做創新及業務的升級,不能只從產品的創新入口,目前互聯網正準備從Web2.0過渡到Web3.0,其中的機會也非常巨大.國內的頭部企業涉獵NFT領域,做出相應的產品和佈局調整,也是因為他們都看好未來元宇宙的商業模式。這也正是我們分佈式科技從企業定位、產品定位、戰略定位錨定區塊鏈,以DAO的開放協作模式來運作公司和產品的原因所在。
張烽:當前國企或官方背景機構參與進來有兩個路徑,第一是館藏文物,像文化創意類的宣傳部門就很關注,目的是能夠通過NFT激發資源的價值,也是在文化走出國門大背景下的實踐。第二是數據價值,數據是關鍵的生產要素,國家也十分重視,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把數據價值激發出來?數據如何確權?數據交易市場如何形成?數據流通交易的基礎設施如何形成?大家都在探索。
現在還是平台模式,互聯網上任何事都是通過平台,那麼要解決數據確權問題難度很大,因為數據都由平台掌握。而NFT為數據流通交易提供了很好的技術載體,廣東部分地區已經提出數字資產化憑證的說法,數據權益通過NFT的形式來進行交易,國有部門也在探索。
現在NFT二級市場沒有開放,監管部門也希望通過國有平台比如文創平台、數據交易所來開展二級市場,通過它們來實現數據的確權,實現文化創意的流通。他們進入市場有助於實現數字資產化和資產數字化,進而探索應用模式,非常有意義。
王立新:最後,能否預測一下未來5-10年,在世界範圍內,從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層面,NFT行業將呈現一個什麼發展局面,中國在其中處於什麼位置?
張烽:傳統互聯網會有逐步被替代的過程,通過區塊鏈慢慢開始去中心化。在此過程中,技術發展、應用模式和監管環境都會持續演進,監管制定還是需要從市場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模式,偉人曾說過群眾是最有創造力的,很多政策是總結群眾的有效做法形成的,也說明市場應該反向給出建議甚至是監管草案來輔助監管部門,這將會促使市場朝有利於它自身內在屬性的方向發展。
在未來5-10年里傳統互聯網的數字產品會逐漸去中心化,以此來解決諸如平台壟斷、數據權益,大數據殺熟、數據鴻溝等等問題,最終通過區塊鍊和元宇宙的發展與一些具體的運營模式落地實現目標,屆時市場、應用模式、技術發展路徑、監管環境都隨之改變。
另外,二級市場也會開放,比如一些國有企業平台,數據交易所、文創平台都在探索二級市場,當然僅是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政府機構。
另外在未來隨著市場成熟,產品結合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來實現,像BSN這樣的基礎設施可能會考慮提前引入。如果央行數字貨幣的監管體系承認了一些共識程度高的數字貨幣,比如以太坊、比特幣,那麼在符合法律規定的前提下,通過智能合約進行一些有限的交易,也是可能的。
數字內容本質是流通,比如上海的相關數據條例是在有利於數據要素流通的前提下形成的,同時也在建設相關的基礎設施完善相關政府職能,NFT也應符合這個趨勢。
當然NFT流通是要把它看做商品,只要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它就是商品。數據在需要的人手裡產生價值進而流通就是商品化。
代利軍:未來幾年互聯網領域有可能會面臨一波大的洗牌。在Web2.0向Web3.0過渡的過程中,很多中心化的業務型公司會被淘汰掉,而基於開放、共享、透明的業務合作體係來構建產品生態的企業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而傳統企業如果能抓住Web2.0向Web3.0發展的趨勢,向大規模定制化、IP化、個性化、透明化轉型,願意分享和公開自己的數據和業務,也將會獲得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會。
中國在全球產業發展上,目前還處於製造中心的地位,未來也將圍繞這個定位來發展,並持續鞏固現有的優勢,提升產品價值並不斷賦能。區塊鍊及NFT可能會成為國家實現產業轉型的一個重要工具,相信國家高層及管理團隊也看到了區塊鍊及智能合約的價值,與國家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目標也非常契合,未來中國在區塊鏈領域也會像在AI領域一樣,去引領全球的智能製造產業升級及轉型,同時金融化也將逐步發展起來。
王立新:從國家戰略和整體行業的角度,行業未來5-10年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它是一個什麼樣的演進的邏輯和趨勢?
馬強:縱觀區塊鏈發展歷程,區塊鏈技術發展路徑剛剛10多年,NFT是其中一個協議,也就2-3年時間,在所謂的鏈圈裡爆火也是不到1年的時間,所以嚴謹的角度講預測未來5-10年是比較困難的,按現在的發展路徑來看未來5-10年理論上應該是實現或者是向著實現元宇宙邁進的情況,但是元宇宙是全世界大統一的一個元,裡麵包含無數個宇宙,這方面很難去預測。
現在也有很多聲音討論Web3.0和中國、中國人有沒有關係?
中國市場和中國的開發者、社群與Web3.0肯定是有關係的,而且整個中國市場是非常龐大的市場,不可能被忽視。雖然現在Web3.0是純公有鏈的模式,針對它運營模式的相應監管體係也尚未健全,但在中國法治治理條件下依然出現了很多創新。例如BSN網絡上合規化的創新,從技術層面上我們也相對保真的還原了公有鏈的技術優勢,讓國內的開發者和用戶能體驗到極度接近Web3.0的應用。
我們也發布了DDC Vault這樣類似於MetaMask錢包的技術,因為對於整個生態和終端用戶來講,當你要體驗Web3.0的應用,一定是自己掌握私鑰,用人機友好的錢包功能去使用。我們也開啟了對於整個市場的一個逐步教育的過程。
未來5年技術體系變化太快了,國內和國外在未來這段時間可能仍會保持兩套體係並行運轉,國內會無限接近海外公有鏈的技術架構,但是在具體的治理模式上會有所區別。
當然如果監管體系落地,或是數字人民幣——DCEP在區塊鏈層面部署落地,可以使用中國人民幣的錢包機制的時候,那麼運作模式會非常接近公鏈的運轉模式。只是在金融層面要控制好用戶,比如通過數字人民幣的二級市場波動套利等。短期之內是看不到國內會開放這塊,但從用戶規模、應用場景落地、鏈上交易collection等方面,未來5-10年的國內很有可能會超越海外市場。
從鏈上交易這點延展開一點講,NFT現在主要是藝術品交易、原生交易、NFTGame,通過OpenSea上交易數據量的規模分析,遊戲裡NFT的交易量遠大於二級市場的藝術品。反觀國內游戲產業在監管、鏈遊的技術架構瓶頸、商業模式等方面仍處於探索階段。
另一方面NFT與線下實體經濟的結合,比如品牌營銷方面,它可以是新的品牌廣告主,在營銷層面讓自己的品牌IP觸達更多用戶的一種有效手段,無論是與年輕用戶的互動還是品牌露出,甚至更深一層的價值流轉,都可能誕生更多的新玩法。
所以未來NFT在國內可能會有更多維度的發展,從市場本身來講,肯定要比海外龐大。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