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ri:詳解數據層協作解決方案Ceramic Network

Ceramic 為開發人員提供了一個生態系統,從而減少了其開發數據庫和功能所需的時間。

原標題:《Ceramic Network: The Collaborative Data Layer》

原作者:Eshita Nandini,Messari

編譯:餅乾,鏈捕手

概要

  • Ceramic 正在構建一個鏈上動態文件存儲系統,旨在讓開發人員能夠更快地構建應用並提供更豐富的用戶體驗。

  • IDX 標準正在開髮用戶身份共享數據表,讓用戶在Ceramic 生態系統中的程序中實現無縫切換。

  • 相比於錢包即身份,用戶身份由DID 表示,並且可以跨多個鏈綁定到錢包地址,同時保留他們的身份信息。

數據是互聯網應用的核心。如今,中心化平台對數據的存儲位置、存儲方式以及讀寫權限擁有絕對權力。這種現象導致用戶丟失個人數據的所有權,Web 應用程序的孤島效應,並給用戶造成糟糕的使用體驗。此外,這種模式還浪費了開發人員的時間。

建立在區塊鏈上的自主權(Self-sovereign)數據開創了一個無需許可、可組合和可交互的互聯網。 Web3 的宏偉願景是成為一個共享的、去中心化的數據層。 Ceramic 正在構建一個鏈上動態文件存儲系統,使開發人員能夠更快地構建應用並提供更豐富的用戶體驗。

Ceramic Protocol

Ceramic 由3box Labs 開發,該團隊專注於可組合網絡的身份識別和開發工具。今年早些時候,該團隊完成了由Multicoin 和Union Square Ventures 領投的3000 萬美元的A 輪融資。

Web2 的用戶體驗

互聯網用戶習慣於在每次註冊新帳戶時輸入個人數據,並且只有在平台上花費大量時間後才能獲得良好的個性化體驗。用戶在進入一個新興的社交媒體平台時必須重新運營賬號,這使得這些平台很難順利啟動。

大多數Web2 應用程序不允許用戶自主管理社交圖、偏好和其他數據信息,相反,這些數據由應用程序收集並保存在公司內部。中心化的用戶數據非常浪費資源,因為可能會在多個平台上找到關於用戶的重複信息,那麼為什麼不讓每個應用程序使用相同的數據表呢?

因為激烈的競爭關係。 Facebook 可能擁有用戶最豐富的信息,這使得人們很難選擇離開該平台或者創造一個壟斷競爭的市場。歸根結底,數據等於金錢。例如Instagram 和Facebook 有相似的體驗,因為它們使用同一個數據表。 Tiktok 可以在用戶短暫的使用時間裡快速地學習新用戶喜好,並提供個性化體驗。如果Facebook 將用戶數據開源會摧毀其數字廣告業務,該業務佔其總收入的98%。從技術堆棧結構可看出,平台像是一個胖數據層,其中包含一個瘦應用層。

優質的體驗應該從用戶進入平台的那一刻開始。 Web3 的力量在於用戶而不是中心化公司。胖協議論文中提到瘦應用層如何實現Web3 的真正願景。構建在共享數據層的應用程序有助於創建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引起對數據的重視。 Ceramic 是下一代社交應用程序的數據高速公路。

因此,新興的社交應用會選擇建立在可組合的共享用戶數據網絡上,更易於激勵用戶加入並管理其個人數據。

數據存儲引擎

Ceramic 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網絡,有助於實現Web3 的可組合性。 Ceramic 的核心功能是從存儲協議上的靜態和不可變數據中獲取可變的動態數據。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用戶數據(尤其是社交數據)是高度動態的。

數據流對象

數據流(Data Stream)是Ceramic 網絡的一個實例,當系統中的用戶簽署交易時會修改該實例。數據流是一種將數據從儲存端傳輸到請求端的方式。在Web2 中,數據流用於在數據轉向輸出和使用之前捕獲近乎實時的數據。數據模型或數據流集合用於表示平台上的特徵,例如社交圖譜或用戶資料,這些特徵被收集起來構建Ceramic 應用程序。這些模型允許可組合的共享數據與Ceramic 生態系統中的任何應用程序兼容。每個數據流中的內容是任意的,並可以引用任何其他數據流中的內容。

數據流集合使用不可變的streamID 跟踪動態文檔。在IPFS 協議中每個文檔都綁定到一個不可變的哈希(CID)。每個數據流都由錨定服務(Ceramic Anchor Service)發起、簽名並錨定到區塊鏈。 Ceramic 最終將推出原生代幣來支持數據網絡。數據流的任何更改或更新也會觸發簽名和錨定事件。後期錨定服務會逐漸退出,Ceramic 將更像一個完整的區塊鏈。

每個數據流單獨形成共識,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每個數據流的行為就像一個分類帳。節點負責所有數據流的子集。

Ceramic 網絡的其餘部分

Ceramic 基於IPFS 協議的分佈式文件存儲協議,該協議具有基於內容的命名系統,用於存儲在其網絡中的文件。 IPFS 上的每條數據都是靜態的,並使用內容標識符(CID) 進行標識。儘管IPFS 與Ceramic 分開運行,但每個Ceramic 節點都可以通過HTTP 連接到IPFS 節點。

具體來說,Lipb2b 和IPLD 是Ceramic 的重要組成部分:

Libp2p:模塊化資源系統,從IPFS 中分離出來,支持點對點網絡系統,也可以在以太坊網絡使用。

IPLD:開發IPFS 的數據模型。它使開發哈希鏈接數據系統變得更加容易。

IPLD 有助於優化數據結構以便於構成數據流(即Ceramic 對象)。數據流通常由通過DAG(圖形數據結構)鏈接的提交組成。 Arweave、Filecoin 和Sia 等永久性數據存儲層利用IPFS 來確保在Ceramic 計算數據層之前實現數據穩定性。

資料來源:@masonnystrom資料來源:@masonnystrom

Ceramic的可擴展性

Ceramic 正在擴展數據的可用性。每個用戶都由Ceramic 中的一個帳戶表示,並與代表其的數據流相關聯。狀態更改僅限於該賬戶連接到其他獨立帳戶並進行信息傳遞,不能修改目標帳戶的數據。

每個節點都是驗證交易的執行環境,負責處理賬戶數據的子集,用戶數據更新時讓不會讓整個網絡更新。這意味著隨著節點數量的增加,並行處理流的能力也會增加。節點能夠離線傳輸交易,然後與網絡的其餘部分同步。

去中心化身份

用戶擁有在線身份後,可以直接在鏈上控制其個人數據。去中心化身份是指用戶獨立於任何中心化產品並顯示出個人標識符的能力。 Ceramic 採用由W3 開發的DID 標準,該標準是一個標識符,用於區分任何中心化系統的個人身份證明。

在Ceramic 系統中,每個帳戶都與去中心化標識符規範(DID) 相關聯。帳戶能夠擁有數據流並將交易簽署到數據流上。與作為身份的錢包相比,賬戶代表用戶,可以跨多個鏈負責多個錢包地址。 DID 用於登錄Ceramic 應用程序。每個事務或對數據流的更新都由用戶(帳戶)的DID 進行身份驗證。這樣以來,用戶能夠獨立於任何服務器或應用程序管理自己的數據。

在DID 之上,Ceramic 開發了IDX 標準,用以聚合多種跨鏈數據類型關聯到DID 相關的用戶數據。 IDX 是一種以用戶為中心的分散式應用程序用戶表替代品,旨在讓開發人員更容易以可讀的方式存儲和修改用戶數據。該標準是開發人員構建Ceramic 網絡的核心,並減輕了應用程序管理內部用戶註冊表的相關負擔。總之,IDX 有助於將任何個人資料、帳戶或通用數據與唯一的DID(或用戶)相關聯。

此外,Web3 應用程序上每個操作(交易)都需要用戶批准,這個過程可能會變得很麻煩。寫入Ceramic 的每條數據都需要由DID 簽名,這讓用戶體驗變得更絲滑。

來源:Ceramic Network來源:Ceramic Network

Ceramic 的創新點

Ceramic 為開發人員提供了一個生態系統,從而減少了其開發數據庫和功能所需的時間。開發人員在構建用戶數據時需要有權訪問DID 數據存儲和每個DID 相關的信息所在的位置。這種基於預先存在的動態數據表的能力使開發人員幾乎可以迅速滿足客戶的期望並了解用戶的偏好。

Ceramic 還提供了一個數據模型市場,允許開發人員組合應用程序的功能以更快地創建應用程序。上文提到,數據模型是數據流的集合,它在應用程序上構建了一個功能,例如一篇文章或個人資料。一旦部署了數據模型,開發人員就可以將其發佈到Ceramic 以供其他團隊使用。

在用戶方面,可組合的數據允許用戶隨心所欲地遷移個人信息,並進入更加個性化的網絡平台。同時,這個共享數據層意味著開發人員可以將工作重點放在應用程序的開發而不是處理數據。

分佈式開源存儲的缺點

為了實現安全、自主的數據,開源存儲可能不是最佳解決方案。儘管Ceramic 提供了數據的動態更新和維護功能,但數據並未私有化。為了保證數據安全,公共加密網絡並不是最佳方案,用戶需要小心選擇將哪些信息存儲在Ceramic 等網絡上。雖然目前我們已經習慣於將個人數據存儲在社交媒體應用中,這已經是一種不安全的數據存儲方法。

為了在Ceramic 上進行構建應用程序,用戶必須使用可靠的社區託管自己的節點。正如Moxie 所指出的那樣,大多數用戶並不熱衷於這樣做。儘管Ceramic 為用戶提供了管理在線數據的方法,但如今50 億互聯網用戶中的很大一部分不太願意使用它。

思考

在大量的DeFi 創新方案中,少有為開發人員提供輕鬆構建應用程序能力的項目。 Ceramic 通過提供IPFS 數據層來管理狀態轉換並跟踪狀態轉換的功能,將該數據與數據結構相關聯並為用戶存儲該數據,從而使開發人員構建去中心化數據變得容易。 Ceramic 作為Web3 社交領域最早的基礎設施之一,可以為開發人員和用戶提供良好的體驗。

展開全文打開碳鏈價值APP 查看更多精彩資訊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