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離開大廠去往Web3 的BUIDL

隨著佈道者、探索者與實驗產品越來越多,Web3正從一個模糊的概念變得具體。

一方面,Web3的基礎設施與市場教育等愈發完善,加之頗具吸引力的財富效應,StepN、無聊猿等Web3產品一時吸引了大量用戶興趣與註意力;另一方面,近百億美元風投資金湧入Web3領域,Facebook、谷歌等巨頭公司也相繼,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相繼表態大力發展Web3產業。

很快,在「居然有人願意花這麼多錢買沒什麼價值的小圖片」「又多了龐氏騙局的玩法」的質疑聲中,資本和新創業者湧入NFT、元宇宙、GameFi熱潮,「All in Web3」口號也隨即喊了起來。

捲了多年的傳統互聯網人也開始蠢蠢欲動,在社交媒體即刻的「Web3研究所」話題下,也經常會看到自稱驢廠(阿里巴巴)、鵝廠(騰訊)等頭部互聯網公司的員工,在觀望、學習和試探。他們紛紛表示,最近在研究Web3,並考慮進入這個領域,因為抓住Web3就是抓住「互聯網的下一個時代」。

不過,隨著近期Luna/UST崩盤、加密資產總市值跌至兩年來新低,市場回歸冷靜,「All in Web 3」的口號聲勢漸弱。

人們自然地隨著牛熊週期來來去去。但正如這幾日,那些還堅守在圈子的人紛紛表態的那樣,現在是真正的BUIDL(加密圈黑話,指長期建設者)開始做事的時候。

「至少不要錯過」

李小蛙是NFT 訂閱付費平台Slash創始人。他是在去年NFT熱潮中了解到Web3的概念。但真正讓他決定接觸這個領域,源於一次和與客戶的談話。那天,作為網紅的客戶主動提起了願意嘗試NFT。此前李小蛙在阿里巴巴、美團等互聯網公司做了十多年產品,都是先於客戶發現需求,而這一次卻是被動了解到了客戶需求。

這件小事刺激到了李小蛙,他開始研究NFT。在他看來,相比Crypto Native(指17、18年那一大批入行的人)來說,現在入場稍微有點晚了,但「至少不要錯過」。

去年從亞馬遜核心業務部門跳槽到Chia Network的Kronus也稱,選擇現在轉型,與他對時機的判斷有關。他認為,Web3的「奇點」最多還有三到五年就會到來。就像此前的人工智能,在很早期的時候人們便相信這是下一個未來,而真正爆發後外人就很難擠進去。 Kronus想在「奇點」來臨前下注Web3,不想錯過這個機會。

Kronus在很早之前就開始接觸區塊鏈行業,也嘗試過量化交易和「挖礦」。去年4月,圈子裡掀起過一陣Chia挖礦熱潮,起初,Kronus還抱著「怎麼又來了一個騙子」的心態決定研究一下,但看過之後反而覺得這是個還不錯的項目。鑽研技術之餘,Kronus是一個視頻博主,他發布的關於Chia的視頻被Chia團隊裡唯一的中國人看到了,這之後,Kronus收到了Chia的橄欖枝。

彼時,Kronus已在亞馬遜工作了約6年,卻越發感覺工作變得無聊——代碼是十多年前就寫好的,每天的工作就是修Bug。這種穩定,可能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但他想追逐更新的東西。

Kronus認為區塊鏈的基礎設施和技術底層邏輯和十年前相比已初具規模,但又尚未成熟。他打算趁著這幾年好好積累,靜候奇點到來。

MetaNotey創始人鄭小岳則認為,越來越多像他一樣的人進入這個圈子是因為Web3的世界觀成型了,而這種氣質和Web2有了清晰的分割。

鄭小岳有十多年的傳統互聯網的經驗,先後在微軟、網易等公司工作。在創辦MetaNotey之前,鄭小岳創辦了信息聚合平台類產品在2020年底就做到了百萬的日活。但作為一個內容工具型產品,在國內的生態環境下變現的商業模式很少。

團隊也曾嘗試流量廣告變現。但在2021年,國內生態已大不相同,流量紅利也在不斷流失,這也在客觀上促使鄭小岳和團隊尋求轉型。加上長期對Web3的關注,鄭小岳發現NFT等概念為產品與用戶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可能,且比廣告變現要有趣的多。

於是,去年下半年,他開始帶著團隊「All in Web3」,打磨一款Web3的內容聚合產品。 MetaNotey 是基於Web3的內容聚合型社區產品,有點像去中心化的微博,面向Web2傳統用戶,通過全自動賬戶託管等設計,降低用戶進入Web3世界的門檻。

鄭小岳也認為當下進入Web3完全來得及。在他看來,只要願意進入Web3,永遠都不晚,即便是圈內的人,每天也都在不斷學習新東西。 Facebook誕生在互聯網經歷了新一輪泡沫之後,有價值的產品往往會在市場回歸理性後出現,而在這個時間段,正需要更多的「正規軍」和建設者進來。

Web3沒有技術門檻,只存在觀念門檻

從傳統互聯網公司轉型到Web3,會經歷什麼?

李小蛙是一個喜歡不斷尋找新的挑戰的人。他在大學時自學編程,畢業後在空中網做過頁遊、在網易做過應用商店、在阿里巴巴孵化過飛豬旅行。 2013年,又加入正在高速增長的美團,孵化美團外賣和美團閃購,直到美團上市。美團上市之後,他再一次換賽道,瞄準了正在崛起的東南亞市場。

適應變化的能力,讓李小蛙的轉型迅速而果決。今年2月,他開始關注NFT,僅過了一個月,他便決定「All in Web3」,調整公司方向,將與Web3無關的業務全部下線,並完成基於NFT的訂閱系統。 4月11日,團隊已經發布了Web3創作者工具Beta版。

對李小蛙來說,轉型中遇到的阻礙多源於心態和觀念。他身邊有很多人覺得,NFT這就是割韭菜,GameFi就是龐氏等。包括很多互聯網「大佬」,都只是用過去的思維給一個新事物下判斷,「其實很多時候是個人的視野和格局限制了你,我不會帶著偏見去思考問題,每個人都存在思考的天花板。」

而在Web3的世界,李小蛙有時也會被Web3 原住民的傲慢「夾擊」,收到類似「你做的不夠Crypto」等質疑。面對這類質疑,他反而覺得Web2經驗不是什麼壞事,能夠在這個圈子特別亢奮的時候,把他往回拉一點,冷靜下來思考項目的業務週期和更持續的規劃。

與李小蛙一樣,鄭小岳的確也遇到很多對這個行業持負面評價的人。比如,他不認同很多人把StepN打上旁氏的標籤,鄭小岳在看到一些類似的分析文章後也會直接「開懟」。他覺得這類的產品一定會在Web3出現,Move-to-earn 經濟系統打破了傳統遊戲封閉的模式,和現實產生了聯通,因此必然會有更多的波動短期。而在遊戲設計上要平衡短期獲利用戶和長期系統的,這也是更多Web3應用都面臨的挑戰,但這個問題肯定是可解的,StepN這類游戲只是開了先河。

除了觀念上的阻礙,Web3企業與大廠不同的協作的風格,也是一些轉型者需要適應的地方。 Kronus的新同事個人能力很強,但因為沒有在大廠「賣過血」,缺少那種高效的協作經驗,所以團隊協作效率偏低。此外,項目管理也不那麼嚴格,項目進度稍顯隨意。

不過,相比在Web3的收穫來說,協作上的彼此適應問題,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Kronus起初來Chia,令他印象最深的是面試方式。和大廠刷不太能用得到的算法題不同,他單在Chia的面試中就學到更多。在面試中,面試官告訴他,Chia使用的是一種很少人能掌握新的技術語言,這種「新的挑戰」讓他感到興奮,再加上Chia和其他區塊鏈To C (面向客戶)產品不同,To B (面向企業)的項目經驗也會更加寶貴。而如今Kronus已經在Chia工作近半年,相比大廠,現在的工作讓他更能找到價值感和自我身份認同,不會再覺得是一顆可有可無的螺絲釘。

一些人選擇跳出大廠去Web3創業,但也有人個人誌向與公司方向契合,選擇在任職的互聯網公司內部孵化項目。劉志強是映客web3負責人,他在很早的時候就研究過比特幣和以太坊的白皮書,當時驚嘆於區塊鏈技術的革新。但2018年ICO潮出現了太多「割韭菜」的項目,行業聲譽跌入谷底,劉志強也隨之暫停了研究。直到去年,他幫朋友寫了一份NFT合約,才開始繼續關注Web3和區塊鏈。

映客在做了充分的行業調研之後,今年確定了發展元宇宙的戰略方向,並認為Web3和元宇宙是一個不可錯過的趨勢。今年5月,映客正式上線了第一個Web3廠牌Hoot Labs,並於6月12日上線了INKPASS系NFT。 INKPASS是映客元宇宙的核心權益通證,也相當於進入元宇宙的鑰匙。很快,6月15日,映客決定更名為「映宇宙」(Inkeverse Group Limited),更好地反映映客目前的業務發展及其未來發展方向。

「眼下的Web3有點像早期的Web2」

比較早期就進入傳統互聯網這批人發現,現在的Web3所處的環境和社區氛圍有點像早期的Web2。

李小蛙看到如今的Web3,會回想起多年前的「塞班論壇」,這讓他非常懷念。 「塞班論壇」是一個智能手機討論社區,裡面聚集了一批關心手機系統技術發展的極客。彼時,手機用戶量很小,而且只有個位數的TPS速度,人們大多還在使用PC端的頁面上網。但包括李小蛙在內的塞班論壇裡的很多人,就已經相信手機上網一定是未來。這種氛圍與期待,與眼下的Web3社群裡的氛圍很像。 「年輕人開始進入Web3追逐技術、鑽研、折騰,我會覺得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年輕人在催生新的互聯網。」李小蛙說道。

NextDAO聯合發起人0xSea.eth也在思考類似的問題:十年前的「移動互聯網XXX」和今天的「Web3版本XXX」,有哪些底層結構化差異?

作為一個資深的產品經理,0xSea.eth是從社交工具的迭代中敏銳地捕捉到了Web3產品的發展趨勢。此前他曾在曾在互聯網上市公司負責過多款產品,在社區、社交產品上積累了不少啟動和運營經驗。

去年5月,0xSea.eth在學習和購買NFT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上一代圍繞Token的項目都以Telegram為陣地,而這一波圍繞NFT的項目基本上都轉移到了Discord裡,而這也反映了共識支撐的NFT需要更為複雜和靈活的社群運營方式。

重新梳理傳統互聯網,他發現從PC到移動互聯網,最大的要素是智能手機的普及。狹義的Web2在2005年就誕生了,但抖音、快手、B站等同樣基於「用戶生產內容」的應用則在2017年才帶來了十億級新增設備聯網。現在,沒人在提Web2這個舊概念,但它的確還在發揚光大。從Web2 到Web3 的核心要素不是用戶數量的增多,而是圍繞「資產交易」的升級。

0xSea.eth總結:「回顧Web2.0的歷程可以發現,要普及’用戶生產內容’的表達意識和能力,這個過程非常曲折。但隨著智能硬件設備的普及,這一天終會到來。Web3的底層邏輯’用戶擁有資產’也是一樣。」

劉志強也意識到,Web3的社區氛圍是更加友好和包容的,相比web2的高合作成本,處於早期的Web3競爭並不激烈。此外,和Web2相比,普通用戶在更早期的階段就獲得了權益,能夠決定項目發展和走勢,藉此參與Web3的建設。

現實遇冷,Web3還剩多少信仰?

「All in Web3」聲勢隨市場週期冷靜下來之後,我們再談談信仰,以及互聯網行業是否真的在經歷從大廠到Web3的「大遷徙」。

獵頭然然的確感覺到了Web3的趨勢正在到來,特別是業務成熟的公司,今年2月已經在大量招兵買馬。但對於多數互聯網大廠人來說,普遍還是對Web3持觀望態度,出於對合規的擔憂,也礙於自身對Web3的認知局限。相對而言,有留學背景的大廠員工,對Web3公司接納程度更高。此外,頭部Web3公司對招聘的要求也比較高,並非對「大廠員工」暢通無阻,真正符合條件的也只有一小撮人。但最近幾天,加密市場的遇冷導致不少區塊鏈公司關了HC( 招聘名額)。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大廠員工尋求轉型和新機會的趨勢在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存在,很難說清「All in Web3」是否完全出於Web3的吸引力。

銳仕方達的獵頭顧問葉先生表示,近期從大廠離職或準備的跳槽的人,對新機會的期待並不局限於Web3公司,只是很少有人願意再回互聯網公司。此外,由於經濟不景氣與新冠疫情,很多求職者對穩定性越來越看重,一些人擔心Web3公司不夠穩定。何況,整體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Web3公司也無法開出更高的薪酬。單靠概念來吸引人,確實還是太單薄了。

不過,對於本文接觸的那些已經離開大廠,正式殺入Web3的人來說,的確都在扛著Web3的旗幟,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行走。

如果沒有對於Web3的信仰,李小蛙不會破釜沉舟地在今年砍掉與Web3無關的業務線。他決定創業後的一天早晨,他在朋友圈說:「a16z說這個行業還處在互聯網的1993年,算了算時間覺得自己還折騰得起。」,「接著奏樂接著舞」。

而鄭小岳也覺得,過去一年,他做過最正確的決定,就是帶領團隊擁抱Web3。 「Web3體系的美妙之處在於數據、所有權經濟價值等都是分佈式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去參與和啟動,對這個行業理解的越深,越覺得熱愛,越相信這是一個可以有大機會的地方。」

Web3和區塊鏈在NFT、元宇宙、GameFi的熱潮之後還能依靠什麼破圈,來吸引下一波十億用戶?很少有人可以做出判斷。多少項目會在時代浪潮中折戟沉沙,也沒人能夠說得清。

但事情總需要人來做,也需有坐冷板凳的心理準備。或許,很多人還不能認可Web3,但最起碼我們要承認,很多Web3建設者已經走在路上。

作者| 念青,鏈捕手

編輯 | Demian,鏈捕手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