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歐元<1美元跌破的不只是匯率

我們再次見證了歷史:

7月13日,歐元對美元匯率跌破了1比1,這是自2002年12月以來的首次。

這不只是歐元自身的變化——經過漫長討論和規劃才得以問世的歐元,除了有貨幣職能之外,還背負著歐洲國家的夙願:

通過貨幣一體化引領歐洲走向政治經濟一體化。

歐元支持者認為,以歐元為牽引的歐洲一體化進程將降低戰爭和危機的風險,讓歐洲國家盡可能通過和平的方式來解決摩擦和問題。

然而今天,我們在歐洲看到的景象,恰恰是戰爭和危機,其背後的推手在用完全相反的方式阻礙著歐洲的“一體化”,也讓歐元離自己的使命,越來越遠。

這個推手,正是美國。

歐元誕生以來的20多年間,在影響歐元對美元匯率的一些關鍵節點,美國從未缺席。

現在,歐元對美元匯率跌破了1比1,在這一歷史時刻,跌破的是匯率,被打破的,卻是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這是今年以來,歐元對美元匯率的趨勢圖。

可以看到過去6個多月間,歐元對美元的匯率整體呈現出下跌的態勢。自美國進入加息週期,對全球形成了虹吸效應,各國貨幣對美元普遍貶值,歐元也不例外。

但能明顯看出,歐元經歷了幾次劇烈的下跌。

第一次劇烈下跌的時間,在2月14日到3月8日間——俄烏衝突升級前後。而俄烏衝突的始作俑者和最大推手,正是美國。

俄烏衝突升級後一個多月,有270多億美元的資金,從歐洲股票基金市場流出。同時,僅僅是在俄烏衝突升級後的前三周里,就有400多億美元的資金,流入美國。

作為市場的風向標,這些資金流向,讓恐慌情緒在歐洲市場蔓延。

隨後,美國又盯准了歐洲國家的要害,使出了一招殺手鐧——挑動歐洲國家製裁俄羅斯能源。制裁引發的能源危機對歐洲經濟造成了結構性損害,再次重創歐元。

這種損害在德國身上最為明顯。

德國聯邦統計局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德國出現了30多年來首次貿易逆差,數額達10億歐元。

要知道,作為傳統工業強國,德國一直靠著汽車、機床等工業出口保持著貿易順差。出現逆差的原因,是能源危機導致的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對於德國這樣的能源進口國來說,其進口成本大大增加,導致其進口額高於出口額。

出口商品價格的漲幅趕不上能源價格的漲幅,這勢必會壓縮德國外貿企業的利潤。德國近三分之一的就業人員,都在從事出口相關工作——德國要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作為歐元區的經濟大國,德國經濟也是歐元區經濟的風向標。德國的困境,無疑給歐洲經濟蒙上了一層陰影。

能源危機,還在消耗歐洲經濟的未來。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經濟專家董一凡告訴譚主,歐盟原本要推動數字化轉型、綠色轉型,但現在,這些財政資源要向能源補貼等方面傾斜,這給未來一兩年甚至更長時間歐洲經濟的競爭力蒙上陰影。

遭受多重打擊的歐元,還要面臨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

最新的數據顯示,6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9.1%,漲幅創近41年新高。市場認為美聯儲加息100個基點的可能性大幅超過75個基點。

歐元要怎麼辦?這對歐洲央行來說,又是一道難題。

不加息,歐洲只能眼睜睜看著資產流入美國,歐元匯率進一步下跌。同時,歐元區內的通脹也不會得到緩解。

如果加息呢?

加息會讓本就疲軟的歐洲經濟承受更大的壓力。

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余翔告訴譚主,歐洲經濟的頑疾是經濟自身缺乏內生增長動力,對外高度依賴能源進口,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長期分治。這些問題在當前全球高通脹和俄烏衝突背景下進一步惡化,未來歐洲經濟面臨增長乏力、物價快速上漲的壓力。

歐洲加息的條件不如美國成熟,較快加息將傷害歐洲經濟。

更為嚴峻的是,加息會增加歐元區國家的借貸成本,這對於一些高負債國家來說,無疑是一種災難性打擊。

意大利總理德拉吉宣布將要辭職,就是信號。數據顯示,意大利債務規模佔GDP的比重超過了150%,加息無疑會增大其債務違約的風險。

令人唏噓的是,意大利總理德拉吉在10年前,曾經擔任過歐洲央行行長,在面對當年的歐債危機時,德拉吉表示,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歐元。現在,他選擇辭職離去。而債務危機,可能又要在歐洲捲土重來。

通脹、能源危機、匯率下跌,種種因素交織,歐洲經濟前景愈發不明朗。當歐元對美元的匯率跌破平價,這種悲觀的情緒開始進一步蔓延。現在,美國媒體已經開始炒作“歐元衰退論”。

美國進入加息週期會給全球帶來什麼影響,美國自己不是不知道,這種情況下,美國還在歐洲挑起戰火,並藉機打擊歐洲經濟,這無疑是把歐元推上了一條絕路。

美國為什麼見不得歐元好?

答案很簡單,在歐元出現之前,美元一家獨大。而美國,一次次地利用美元在國際體系中的特殊地位,收割世界。

歐元,打破了這種局面。它自誕生那一刻起,就自動成為全球第二大貨幣,它給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提供了另一種可能——選擇美元之外貨幣的可能。

面對挑戰者,美國極力打壓,甚至在歐洲挑起熱戰。這樣的手段,美國不是第一次做了。

這是歐元自誕生以來對美元匯率的趨勢圖。

可以看出,剛剛誕生沒多久的歐元,其對美元的匯率,就經歷了一波斷崖式的下跌。

當時歐元區國家的GDP總量要高過美國,歐元沒有理由一路狂跌。這一切,與美國有關。

1999年3月24日,在美國的推動下,北約繞過聯合國安理會,以“避免人道主義災難”之名,對南聯盟發動空襲。

市場是最敏感的,一場衝突,足以改變資本市場的情形,也就會引發匯率的波動。

一場戰爭打下來,歐元對美元的匯率大跌,此後也一直在低谷徘徊。直到2002年7月,歐元對美元的匯率重回1比1的關口。歐元,也開始在國際市場中站穩了腳跟。

同年,石油輸出國組織首席市場分析專家還表示,歐盟的石油採購量多過美國,且收支更加平衡,建議石油輸出國組織以歐元結算石油交易。

除此之外,俄羅斯、印尼、日本、韓國等國家,也做出了提高歐元儲備比重的打算。歐元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對美元的匯率,也在不斷上升。

余翔告訴譚主,匯率的日常波動由市場機制決定,但更深層的決定因素是綜合國力、發展前景以及宏觀經濟調控能力。外界關注歐元走勢,但更關注歐盟、歐元區的戰略自主和宏觀經濟走勢。

歐元對美元匯率的走高說明,相對於美國,人們更看好歐元區國家。這自然不是美國希望看到的,這一次,華爾街的資本成為美國入場干預的工具。

2001年,希臘加入歐元區。彼時,根據歐盟的條約,加入歐元區國家必須符合兩個基本條件——國家的預算赤字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負債率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60%。

這兩個硬性條件,希臘都不符合,這時,美國高盛公司稱能幫希臘解決問題。但高盛用的方式,卻是做假賬。在這一過程中,高盛還收了3億歐元的好處費。

2009年,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希臘的債務問題再也遮掩不住,歐元區的其他國家也受到牽連,歐債危機由此爆發。

當債務危機在歐洲蔓延時,高盛還夥同華爾街,通過做空歐元獲利。

經過華爾街這麼一“狙擊”,歐元對美元的匯率斷崖式下跌。接下來的數年間,歐元對美元匯率也會階段性上漲,但再也無法重現當年的場景。這種局面,也一直持續到了今天。在俄烏衝突的衝擊下,歐元對美元的匯率甚至還跌破了平價。

回顧歐元的歷史,自歐元誕生之日起,每當歐元發展態勢向好之際,美國,總會出手打擊歐元。無論是利用金融手段還是直接挑起熱戰,美國的目的,就是要破壞歐洲的團結,削弱歐洲的一體化。

這才是歐元對美元匯率變化背後的博弈,歐洲人,應該明白。

否則,到時候就不僅是歐元的悲劇,更會是歐洲的悲劇。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