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嚐鮮“數字永生”?意識上傳道阻且長

“身體機能調試完畢;神經系統迴路加載中;開始復刻大腦數據;宿主意識正在上傳;系統功能綁定完成;”

經歷了眾多小說、遊戲、影視作品的洗禮,相信你對這類表述並不陌生。文學作品所虛構的色彩如此詭譎,當我們還沉浸其中的時候,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已經甘做“小白鼠”。

馬斯克近日表示,他已經將自己的大腦上傳到雲端,並與自己的虛擬版本交談過。據悉,這是馬斯克在推特上回答狗狗幣聯合創始人比利·馬庫斯的問題時提到的。他表示:“已經這麼做了。”

“大腦上傳至雲端”意味著什麼?馬斯克是在“打嘴炮”還是真有突破性進展?

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弄清楚兩個名詞——腦機接口和意識上傳,兩個重疊卻不同的概念。

數字永生並非指日可待,意識上傳道阻且長

腦機接口是指在人或動物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建立直接的通信橋樑。借助這個橋樑,用戶能夠實現與外部設備的雙向交互,將意念直接轉化為外部設備的動作指令,或接受外部設備向大腦輸入的電、磁、聲、光刺激,以調控大腦中樞神經活動。

意識上傳則是把人類腦部的所有東西(包括意識、精神、思想、記憶)上傳至計算設備(如電腦、量子計算機、人工神經網絡)上。

兩者的側重點不同,腦機接口旨在重啟肉身或找到替代肉身的承載物,意識上傳則無所謂肉身是否存續。

可以這麼理解,腦機接口的應用場景在於,當肉身成為意識的桎梏,我們藉助外部硬件重新獲得行動力。但在現實世界,任何生命都有盡頭,意識終將隨肉身消亡,在此之前,通過上傳意識並存儲下來,進而在數字世界重生,最終實現“數字永生”。

腦機接口更偏向於解決現實的病痛,應用面廣泛,比如癱瘓、失語患者,以及心理和神經疾病患者的康復治療。伴隨技術的逐漸成熟,其應用將能夠在健康人群生活中得到普及,涵蓋遊戲娛樂、學習教育、智能家居等領域,潛在方向極為豐富。

(圖源:中國工程院院刊深部腦刺激設備電極通常用於治療帕金森病)

其次,兩者的實現難度不同。

進入21世紀後,腦機接口領域在機器學習算法和腦電信號處理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取得了可觀的進展,大批多元化範式湧現,如:視覺BCI、語言BCI、情感識別等。

隨著底層技術的不斷完善,腦機接口已經進入臨床階段,而意識上傳所需的“存儲容器”仍在研發階段。

這個“容器”可不能只是個大號U盤,而得是一個虛擬人腦,不僅能存儲記憶,還需要像人類大腦那樣“思考”,做到低功耗、輕鬆學習的同時,也能具備自主性和認知能力。

目前,性能最接近大腦的存儲芯片由三星高級技術研究院開發,三星的研究團隊稱,該芯片在書寫、數字分類方面的準確率達到了98%,人臉檢測方面的準確率達到了93%,但該研究的核心人員Seung chul Jung博士坦言,“MRAM芯片目前執行的計算與大腦執行的計算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馬斯克所謂的將“大腦上傳至雲端”,用到的容器是什麼?上傳的內容是什麼?我們現在對其一無所知,其“意識上傳”的真實性無疑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腦機接口——從科研走向臨床

從底層技術上來看,意識上傳、數字永生太過遙遠,從現實意義上來看,腦機接口才直戳痛點。是故腦機接口為當下的研究重點,並已經從科研走向臨床。

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設備公司為Neuralink,從Neuralink目前的進展來看,該公司並沒有取得領先優勢。

Neuralink在最新一代硬幣大小的無線腦機接口設備上安裝了1024個針型靈活的電極,能穿透大腦皮層,記錄並操控神經活動。在2020年的展示中,該設備已經能使猴子遊玩簡單的彈球遊戲。但該公司還需進行人體試驗,類似芯片植入人腦的實驗仍在等待FDA的批准。

另一邊,一家澳大利亞初創公司Synchron已經完成超車,於7月6日在美國完成首例人體植入手術,此前,Synchron曾將腦機接口設備植入了4名澳大利亞患者的體內。

從結果上來看,成功率高達100%。截至目前,4位患者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並且最初安裝設備的目標也都成功實現了——他們能發短信、在網上購物等等。

國內的腦機接口研究也在不斷取得進展。 6月25日,我國自主研發的國內首款介入式腦機接口在北京成功完成動物試驗。

此次試驗的介入式腦機接口由南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段峰團隊牽頭,與上海心瑋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發。

(南開大學供圖我國首次在羊腦內實現介入式腦機接口)

國內企業也已憑藉創新的技術和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異軍突起,其中包括在侵入式領域具有獨特蠶絲蛋白材料和MEMS工藝技術的腦虎科技;專注於雙靶點DBS技術,並自主研發國內首枚神經調控芯片的景昱醫療。此外,非侵入領域的BrainCo、博睿康、臻泰智能、腦陸科技等公司在細分領域具備獨特優勢。

甚至有多家遊戲公司早早投身腦機接口研究,包括米哈遊、世紀華通等。前者成立了瑞金米哈遊聯合實驗室,後者與浙江大學共建浙江大學傳奇創新研究中心,其腦疾病調控機制的相關成果已在《自然(Nature)》雜誌上刊登。

結語

對於數字永生,還存在其是否可實現的爭議:思維過程如同一個黑箱,從輸入到輸出,會受到各種信息的影響。當生物層面的人去世後,數字神經網絡真的可以接管人類意識、延續人本質?

世界上首個“賽博人”——英國科學家彼得·斯科特-摩根(Peter Scott-Morgan)通過多次手術將自己改造為“半人半機械”,並在眼動追踪、語音合成、虛擬化身等技術幫助下進化成“彼得2.0”。他的愛人也曾向他表達過類似的擔憂:使用了AI的你表達的是否還是你自己?

這類問題構成的旋渦暫時無法掙脫,底層技術尚未鋪就,可以說,意識上傳、數字永生仍是一個飄渺的夢。此刻,不妨將目光放在更容易實現的腦機接口上。畢竟人體植入腦機接口設備已被實現了,不是嗎?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