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颯:第三方支付會給NFT“斷供”嗎?

這幾天連續有朋友前來詢問,與NFT平台合作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會突然“斷供”嗎?颯姐的答案是:確有可能。就這個話題,我們結合既往創新行業的經驗教訓,給大家一些參考。

支付渠道,是NFT平台的剛需

誠然,最優的支付途徑是銀行系統,鑑於銀行牌照優勢,如果銀行肯為NFT平台做支付結算,那麼,平台將大幅降低“資金池”等紅線風險。但,難度在於大型和中型銀行內控機制和合規要求高,加之社會責任等道德因素,對於涉眾、涉炒作嫌疑的行業往往避而遠之。

小型地方銀行,有一些自身財務情況堪憂;還有一些科技能力不足,在網貸發展的那十年,也有金融科技公司滲透到銀行,甚至實質上控制銀行風控和經營。目前此類情況正在被糾正,各地銀行對自身業務的合規性要求大幅提高,NFT平台能夠接到銀行支付系統的難度堪比蜀道。

第三方支付公司中的第一梯隊,已經通過內部policy,對於小程序中的數字藏品NFT平台“不予服務”,甚至下架小程序。導致NFT平台必須尋找四方公司代為處理支付渠道問題,商戶名稱往往不敢透露出數字藏品或NFT詞彙。第三方支付公司中也有創新梯隊,給數藏平台提供支付服務,縱向對比,基本上還是當年服務P2P平台的幾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努力服務。

“二清”問題是法律大雷

第三方支付公司與NFT平台合作模式中,最大的雷還是“二清問題”。所謂“二清”,即二次清結算,指的是有清結算資質的機構將資金結算給無證機構後,該平台再將資金結算給其子商戶,則該無證機構即涉及“二清”。簡言之,“二清”問題實際上就是支付結算業務領域的無證駕駛。

根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第三條的規定,非金融機構提供支付服務,應當依據本辦法規定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成為支付機構。而所謂的支付服務,根據該辦法第二條的規定,是指非金融機構在收付款人之間作為中介機構提供下列部分或全部貨幣資金轉移服務:(一)網絡支付;(二)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三)銀行卡收單;(四)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服務。其中的網絡支付,指的是依托公共網絡或專用網絡在收付款人之間轉移貨幣資金的行為,包括貨幣匯兌、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等。

顯然,若NFT平台為作為收款方的ip方以及付款方的用戶之間提供轉移貨幣資金的服務,那麼平台的該項業務活動實際上就屬於支付服務,因此,由於平臺本身屬於非金融機構,那麼依照該辦法就需要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否則就涉及“二清”問題。

而一旦涉及“二清”問題,平台無證駕駛,那麼根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應當責令平台終止支付業務,同時涉嫌犯罪的,還應依法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乍看之下,似乎只需要終止支付業務即可。但實際上,由於平台無證開展非法支付結算業務,這直接涉嫌構成《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的非法經營罪,涉嫌其中的第三項非法經營行為,即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准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同時,由於在結算過程中資金完全由平台控制,往往會涉及形成資金池,那麼就又可能涉嫌構成《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倘若在此過程中又存在一定欺詐行為,甚至可能被認為涉嫌構成《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條的集資詐騙罪,最高可以判處無期徒刑。

因此,儘管行政責任上《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只是輕描淡寫地提了一句,並沒有實質性的懲罰,但是實質上,因為缺乏資質帶來的刑事風險是非常高的,對於NFT平台而言,在支付方面,“二清”才是最應該警惕的地雷,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深淵。

斷供,具有現實可能性

從現有第三方支付公司與NFT藏品平台簽署的合同來看,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法務小姐姐通常會在“不可抗力”一條後半段加上“如遇監管相關政策變化”,甚至會把“窗口指導”寫進合同條款之內。也就是說,一旦國家、地方甚至一些部門的監管政策從容許到不鼓勵,那麼,第三方支付公司可以毫髮無傷退出合作,並在自家公眾號和媒體上直接做切割。這是自保,無可厚非,平台攔不住也無法阻攔。

那麼,監管政策會發生變化嗎?從當前情況看,劣幣驅逐良幣,有些平台的二級交易逐漸顯示出國際幣圈風貌,這是危險的信號。單純的一級銷售和自我壓制的轉贈,其實並無重大法律瑕疵。現狀就是正在“掰手腕”的關鍵時刻,倘若媒體天天報導NFT平台跑路、大學生沉迷玩數藏,在輿論不利的情況下,NFT數字藏品平台的日子會很難過,甚至在下半年會出現“去NFT化”,嚮往合規的平台會給自己起琳瑯滿目的別名,堅決與NFT劃清界限,到那時第三方支付公司也會“識時務者為俊傑”。

記得讀書時,選修過“行為金融學”,希望在NFT本土化的過程中,隨著各方的發力能形成動態平衡。倘若一刀切給NFT斷供,將逼迫一些平台轉向國際版,從而採取公鏈思路使用USDT結算,本來可以大鳴大放監管的行業將會被擠壓到地下生存,增加司法成本,最終可能會成為下一個P2P,曾經的“座上賓”,終究淪為“階下囚”。

寫在最後

不可否認,國內居民的金融產品供給相對匱乏。人們確實有投機心理,想通過炒鞋、炒中古首飾、炒NFT、炒文玩來賺錢。但人性既如此,壓抑不如疏導。我們大腦裡存有的“實用主義”經常跳出來幻化成“尺子”,似乎對當下社會帶來不了現實利益的就是無用的,暫時看不出有啥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的就沒必要嘗試。這種“唯實用主義”是錯誤的,歷史會親自來驗證。

讀者可能會覺得颯姐扯遠了,縱向來看,NFT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創新本來就扮演了“破壞者”,強調創新就要容許試錯,給予空間。第三方支付公司雖是圖財,不可否認客觀上支持了創新的實現,有功勞。颯姐善意提醒第三方支付公司,謹防幫信罪和非法經營罪的共犯風險,注意自身防護。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