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有了門戶yahoo,有了搜索google。在門戶和搜索之間,個人和品牌有了訴求,懂點技術的個人開始自己做個人主頁,有點錢的品牌也請廣告公司操盤品牌形象站點。
當時有個年輕人,叫馬雲,做了個產品,叫中國黃頁,也就是給中小企業建個網站,讓外國的採購商能看到他們。後來的故事,大家就很熟了。如今,在阿里巴巴國際站,為企業建立自己的“個人主頁”,仍然是阿里國際重要的服務和收入來源。
2000年開始那幾年有個企業叫中企動力,當時比阿里巴巴更牛,也是給大量企業做網站的。
記得《贏在中國》有位創業者說阿里巴巴未來會比中企動力更牛,台下大家的表情都覺得不可能,足以說明中企動力當時的影響力。說個題外話,記得還有個創業者當時說阿里巴巴未來會比慧聰網更牛,慧聰網的老闆哈哈大笑。莫欺少年窮。回過頭來說中企動力,現在不牛了,但人家也仍然存在,企業建站是個長周期的生意:
後來,記得05年開始,流行用wordpress搭個博客玩,50塊域名費+100塊空間費就夠了,也不需要懂技術。 “個人主頁”從未離普通人如此近過。做個主頁玩不再是公司才能做的事兒了。
然後大平台也開始做這事兒,還記得那時的韓少嗎?有些文章破億的閱讀量,太誇張了。一個簡簡單單的圖文個人主頁,就能如此賦能個體,巨頭們開始看到UGC的魅力。 web2.0差不多就是在博客興起的2010年左右開始的。
從facebook,twitter,到新浪博客,微博,抖音,tiktok,可以理解成平台讓用戶可以無代碼產生自己的個人主頁。
**個體崛起,平台賺錢,就是web2幹的事兒。 **其本質就是平台利用基礎設施,為個體搭建起一個個“個人主頁”。
在web2的成熟期,出現了linktree,個體的內容和生意,逐漸變得跨平台。
web3當然知道跨平台的重要性,於是做社交的,做DID的,都在藉鑑linktree的做法,目前web3時代的個人主頁,無論lens,還是cyberconnect,或者lens,都是個人相關的鏈接集合。
看完了互聯網三十年的“個人主頁”發展史,毫無疑問,web3時代的“個人主頁”對個體,對品牌的賦能會更大。
但發展方向在哪裡呢? BigNewNew推導有以下幾條:
1.頁面widgets拼裝化:
個人主頁從一堆外鏈,變成一堆模塊“內鏈”,用戶始終不會從個人主頁跳出,在個人主頁內可以完成閱讀內容,電商購買,課程學習等全過程。 web2是平台互不相通,所有流量在平台。 web3是平台沒有自己的流量,只提供服務模塊和組件,用戶自己的個人主頁嵌入,用戶自己去找流量。
在web3應用模塊定制還未實現時,bignewnew自己的個人主頁,在頭部加個導航,也能簡單鏈接實現盡量不跳出,但還是不能實現模塊化配置。
2.表現層和數據層徹底分離:
web3的特徵就是數據和表現層分離。每個人,每家公司完全可以採用各平台功能和數據,然後自主設計自己的主頁。交互設計行業可能會爆發第二春,全新設計每一個元素成為可能,只是數據採用各個協議各個鏈上存儲的數據。而現在的web3應用革命不夠徹底,比如,我在mirror根本無法像寫html代碼一樣設計我的文章展示。 mirror的核心是去中心化內容存儲,以及創作者經濟的生態鏈條。至於內容外觀怎麼設計,mirror目前給到的機制甚至還不如公眾號自由。
前端代碼自定義,是web3產品的核心,用戶在web3世界拼接“個人主頁”,未來也會更加自由。
3.第三方工具得到大發展:
舉個例子,在淘寶,第三方工具可以做訂單打印,滿減滿送促銷,收藏有禮等一系列便於賣家管理和銷售的小功能,然後收賣家一定費用。 web2模式下,淘寶這種平台掙大頭,第三方工具掙小錢。第三方工具依賴於平台而存在。
而在web3體系下,第三方工具將是跨平台的。比如做個收藏有禮的電商工具,可以用於銷售NFT,也可以用於銷售實物商品,還可以用作在線教育吸粉,視頻網紅變現。第三方工具不再依附於平台,而是一個工具,可以賦能多個平台。
歡迎共同討論:https://www.bignn.xyz/
作者:BigNewNew
來源:b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