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動態仲裁」能否解決DAO投票冷漠問題

原文作者:el4d.eth

動態仲裁是一種即將到來的治理變革,它減少了衝突和安全之間的權衡空間,具體方法是反對票越多,提案就越難通過。

介紹

Nouns DAO正在進行治理方式變更。因為Nouns DAO擔心有人會通過一個耗盡金庫(目前約26K ETH)的提案。現在最後一道防線是Nouns Foundation有權否決任何提案。 Nounder 和Nouner(DAO成員)就關閉否決權的目標上是保持一致。

Dialectic寫了兩篇關於這種攻擊和潛在緩解方法的文章,從這些想法中,動態仲裁成為最安全的可進行的第一個嘗試。動態仲裁不是為了解決最大的攻擊(例如51%攻擊),而是針對選民冷漠。

本篇將分享即將到來的動態仲裁升級是如何工作的、DAO需要決定的參數,以及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動態仲裁

仲裁是提案必須通過的最低For票數,目前設置為總票數的10%,例如,截至2022年8月22日,有417個Noun,這意味著今天創建的提案需要至少41個For票數才能通過。

動態仲裁根據其爭議性來確定硬性規定投票人數;簡單地說:更多反對投票→更高的硬性投票人數。

這將確保DAO治理具有適當程度的敏捷性,在這種情況下,無爭議的提案將需要較少的硬性投票人數,而有高度爭議的提案將需要較多的人數。

就可擴展性而言,與固定的硬性投票人數相比,該提案總體上是一個合理的改進,因為它減少了衝突和安全性之間的權衡空間。然而,它對不誠實的多數投票仍然無效。

(引自Dialectic 的第二篇文章)

最簡單的形式是:每投一個反對票,硬性投票人數就增加一個(我們稍後會把事情複雜化)。使用上述數字,一項沒有反對票的提案需要41票才能通過;如果獲得1票反對,則需要42票,如果獲得10票反對,則需要51票才能通過。

啟動動態仲裁需要設置一些重要的參數。我們將從簡單定義開始,稍後將在本文中深入研究。

  • 最小仲裁投票基點:類似於設置為10% 的v1 的“quorum votes 基點”,這個參數決定了提案通過所需的仲裁投票,即使反對票為0。

  • 最大仲裁投票基點:決定仲裁基點的上限值,例如當設置為2000時,硬性投票人數點數不能超過總數的20%。

  • 係數:決定每個反對投票增加多少的硬性投票人數(直到達到最大值)。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一些改進,以幫助在鏈上配置提案之前培養直覺。

例子

假設我們已經提交了一個Nouns DAO提案,並且希望它能夠通過;我們可能會考慮這樣一個問題:“要否決我的提案需要多少反對票?”

在v1(當前的DAO邏輯)中,它看起來像這樣:

只要低於硬性投票人數,我們的提案就會被否決;一旦達到硬性投票人數(目前設置為10%),那麼贊成票必須超過反對票,提案才能成功。在這部分的所有圖表中:線以上表示失敗,線以下表示成功。

V1 vs v2 基線

現在我們將回顧v1和v2,每次修改一個參數,以便更好地理解它們的影響。我們將從一個基線配置開始:

係數= 1;最低仲裁基點= 1000;最大仲裁人數基點= 2000

淺談「動態仲裁」能否解決DAO投票冷漠問題

這張圖有助於可視化三個不同的部分:

  • 在達到最低仲裁基點之前: v1和v2的行為是相同的,也就是說,由於硬性投票人數的原因,提案在沒有任何反對投票的情況下會被否決(我們稍後將使這個問題複雜化)。

  • 在最小仲裁基點和最大仲裁基點之間:這是動態仲裁,使提案更容易以較少的反對票被否決(他們提高硬性投票人數)。

  • 在達到最大仲裁基點後:硬性投票人數上限,我們默認採用最直觀的行為,其中讚成票必須超過反對票才能使提案成功。

我們將嘗試通過動態仲裁參數對該圖形狀的影響來進一步解釋它們。

最低仲裁基點

兩個具有不同最小基點的圖表:

淺談「動態仲裁」能否解決DAO投票冷漠問題

最小仲裁基點= 500;最大仲裁基點= 2,000;係數= 1

淺談「動態仲裁」能否解決DAO投票冷漠問題

最小仲裁基點= 1,500;最大仲裁基點= 2,000;係數= 1

增加最小仲裁基點的值會增加圖中間的空間,儘管提案在v1中成功,但在v2中會被否決,這使得在最大仲裁基點(v1和v2都由簡單的多票制決定)之前否決提案會變得容易得多。減少最小仲裁基點會產生這種很酷的新圖形形狀,在v1 仲裁(10%)以下,實際上很難在v2中否決提案。

可能DAO可以接受10% (1,000 基點)的初始值,因為它保留了當前的最小硬性投票人數。

最大仲裁基點

兩個具有不同最大基點值的圖表:

淺談「動態仲裁」能否解決DAO投票冷漠問題

最大仲裁基點= 2,000;最小仲裁基點= 1,000;係數= 1

淺談「動態仲裁」能否解決DAO投票冷漠問題

最大仲裁基點= 3,000;最小仲裁基點= 1,000;係數= 1

增加最大仲裁基點會延遲圖中v2回歸到簡單多數的點,從而延長更容易否決提案的中間區域。在設置此參數時,可能會有“我們什麼時候希望從動態仲裁恢復到簡單的多票制?”的問題。

這兩個軸的總和是總參與率,最近在14%到38%之間波動。例如,在較高的設置圖中,我們只在30%以上的反對票時恢復簡單的多票制,這意味著在我們達到60%以上的參與率之前,反對票影響力更大。

假設我們的目標是36%的參與率,那麼將最大仲裁基點s設置為18% (1800 基點)可能是有意義的。最大仲裁基點=參與率/ 2。

係數

兩張係數值不同的圖表:

淺談「動態仲裁」能否解決DAO投票冷漠問題

係數= 0.5; 最大仲裁基點= 2,000;最小仲裁基點= 1,000

淺談「動態仲裁」能否解決DAO投票冷漠問題

係數= 2; 最大仲裁基點= 2,000;最小仲裁基點= 1,000

不同的係數改變了那個著名的中間部分的形狀,鈍角三角形在0.5處,平行四邊形在1處,鈍角梯形在2處。注意,它將v2線向下推,使每個反對投票都變得更強,因此需要更少的票來否決提案。

也許將係數設置在1附近是最簡單容易的開始,因為它最容易直觀地預測,為每個反對票都會增加一個硬性投票人數(達到最大限制)。

回顧和潛在的指導性問題

回顧三部分思考:

  • 在達到最低仲裁基點之前:在沒有反對意見的情況下通過提案所需的最低票數。

  • 在最小仲裁基點和最大仲裁基點之間:動態仲裁的作用,使提案更容易以較少的反對票被否決。

  • 最大仲裁後基點:簡單的多票制。

也許從估計一個最現實的參與率開始;最大仲裁基點可能應該低於該比率的一半,並需要有一點餘量,否則如果值較高,就會有少數持有者拖延DAO決策的風險。同樣,考慮由簡單的多票制決定結果而不是增加硬性投票人數的參與率。

接下來,或許可以考慮一下,與現在的v1相比,一個沒有反對票的提案應該更容易還是更難通過。考慮最小仲裁基點來反映DAO 是更傾向於“是”還是更傾向於“否”也可能是有用的,因為提案已經超過了提案閾值。

係數參數的最直觀地理解是每個反對票應該增加多少硬性投票人數。值1似乎很直觀,因為它最容易在沒有電子表格的情況下進行預測,但它值得進一步考慮。需要強調的是,係數可以設置為奇數值,如1.3或0.75。

其他DAO在做什麼?

我們知道其他的治理系統採用了動態輸入:

  • Celo的硬性投票人數(“參與率”)是使用先前提案的最終參與率的指數移動平均數來設置的。

  • Maker DAO使用持續的批准投票,其中活躍的提案競爭相同的投票池。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