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變篇丨後疫情時代下旅遊產業元宇宙(一)


一、 引言

旅遊產業,一般是指憑藉旅游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遊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人類何時開始的旅遊活動,目前並沒有確切的定論,但真正意義上旅遊產業,是19世紀中期才開始發展起來的。隨著工業革命的成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個人財富的增加,交通工具的改進,城市化進程的發展等一系列條件極大地推動了旅遊活動的發展,終於在19世紀中期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馬斯·庫克旅行社。旅行社的出現標誌著旅遊產業的開始,也標誌著真正意義上旅遊活動的開始。

旅遊產業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是以歐美為主導,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亞洲經濟崛起,大面積旅游資源的開發,特別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生經濟體的發展壯大,逐漸形成歐洲-美洲-亞洲“三足鼎立”的產業格局。 2019年世界旅遊總收入歐洲、美洲、亞太佔比分別30%、31%、32%,旅遊總人次亞太佔66%以上,歐洲和美洲基本接近15%,這說明亞太旅遊的客單價和總收入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 2019年全球旅遊總人次為122.8億人次,較上年增長4.6%,全球旅遊總收入為5.9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6.9%,全球旅遊業進入穩步增長階段。

中國是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開始逐漸重視旅遊產業的全面發展。 2009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這是在國務院文件中第一次將旅遊業定位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此標誌著我國旅遊業經歷了從之前的“旅遊事業”到“旅遊產業”再到如今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的轉變。而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測算,中國旅遊業在2016年就對國民經濟綜合貢獻達11%,對社會就業綜合貢獻超過10.26%,旅遊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2016年國務院首次將《“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納入國家“十三五”重點專項規劃,旅遊業成為國家建設發展重點戰略規劃之一,旅遊業發展進入快車道,從旅遊大國向旅遊強國邁進。

根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發布《2020年文化和旅遊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末,納入統計範圍的全國各類文化和旅遊單位共34.16萬個,其中各級文化和旅遊部門所屬單位66555個,從業人員69.98萬人。中國共有A級旅遊景區13332個,其中5A級旅遊景區302個,4A級旅遊景區4030個,3A級旅遊景區6931個,中國旅遊產業蓬勃發展。

但2020年突如其來的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席成交量全球,使全球經濟遭受自上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以來最嚴重的破壞。 2020年全球GDP為84.75萬億美元,受疫情影響增速為-3.2%。而就在2019年全球GDP增速為1.5%,其中美國、歐元區、日本、韓國等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陷入停滯。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9年全年GDP為14.28萬億美元,增速為6.1%,但受2020年疫情衝擊影響GDP為14.72萬億美元,增速降為2.3%。可見疫情對國內經濟的負面影響。 “新冠肺炎”對中國旅遊業同樣帶來了巨大破壞,特別是在未來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大環境下,景區如何兼顧遊覽與安全,如何化解遊客需求與疫情防控的矛盾,如何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遊客一站式定制化服務,如何讓現實景觀與虛擬技術融合,為遊客帶來全新沉浸式旅遊體驗,都是業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旅遊業求生存、求創新、求發展,離不開新型數字技術的融合應用。本文立足本需求,將用三篇文章分別探討在新冠疫情常態化管理下的旅遊業困境、思變和旅遊元宇宙的建設方案和優勢。

二、 旅遊業疫情之痛

2011-2020年國內旅遊發展情況

1. 景區之痛

截至2020年底,中國共有A級旅遊景區13332個,其中其中5A級旅遊景區302個,4A級旅遊景區4030個,3A級旅遊景區6931個。而景區作為遊客遊覽的目的地,是整個旅遊產業鏈的核心環節,也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最嚴重的產業。 2020年1月24日起,隨著全民阻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打響,我國90%以上旅遊景區紛紛關停,這就直接形成了旅遊景區遊客被“清零”和春節黃金檔期“顆粒無收”的嚴重影響。要知道2019年春節期間,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次為4.15億,實現旅遊收入5139億元,增長速度均超過7%。

大部分景區在春節關停期間,基本處於零收入狀態,相關餐館、酒店、線下娛樂的經營活動也基本停止。景區面臨的壓力主要表現在員工工資支付、貸款償還、維護投入、訂單退款、建設項目中斷等。 2020年4月,部分地區才開始逐漸復產復工,到2020年7月國內跨省、市地區旅遊,也開始恢復團隊旅遊。但隨後疫情間斷反复,防控措施仍然持續趨嚴,旅遊景區斷斷續續地接待,仍然面臨收入不足、維護成本高、人員工資和社會其他支出等入不敷出的現狀。例如:峨眉山自然景區2020年營收4.673億元,同比下跌57.82%;天目湖自然景區2020年營收3.74億元,同比下跌25.62%;長白山自然景區2020年營收1.48億元,同比下跌68.41%。另外,我國70%的旅遊景區,尤其是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的景區,主要依靠門票收入,缺少附屬產品收入和品牌增值收入等多樣化收入來源,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關停和常態化防控限制,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經營收入單一,客流量不足問題。

2. 從業者之殤

截至2020年底,中國各類文化和旅遊單位共34.16萬個,其中各級文化和旅遊部門所屬單位66555個,旅行社總數為40682家,從業人員69.98萬人。根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2020年度全國旅行社統計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度全國旅行社營業收入2389.69億元,與2019年同比下跌66.4%;營業成本2280.86億元,營業利潤-69.15億元,與2019年同比下跌315%;利潤總額為-71.77億元,與2019年同比下跌266%,雙雙虧損。

2020年度全國旅行社國內旅遊組織5772.71萬人次,與2019年同比下跌67.3%;接待7515.82萬人次,與2019年同比下跌59.3%。入境旅遊外聯41.31萬人次,與2019年同比下跌96.6%;接待66.15萬人次,與2019年同比下跌96.3%。出境旅遊組織341.38萬人次,與2019年同比下跌94.6%。

根據行業崗位調查數據顯示,有80%的被調查導遊雖然從事著導遊相關工作,但沒有業務。有15%的導遊雖然從事相關工作,但還會趁有時間做些兼職,在最大程度上增加自己的收入。同時還有35%的人表示,自己停工可能會持續到2023年。從這些數據我們也能夠看出,導遊行業目前存在著失業的風險,如果想要養家糊口,可能就要另尋出路。

通過以上數據不難看出,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於旅遊社、導遊等旅游從業者的影響不可謂不大;景區的行業生態環境、供應鏈渠道及其服務商也嚴重受挫,線上平台和線下旅行社,酒店、餐飲、購物、娛樂等服務企業,還在苦苦掙扎;對我國文化旅遊產業結構和商業模式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疫情在2020年初暴發之時,沒人能想到直到2022年的今天旅遊業的恢復依然是緩慢的,旅遊業的從業人員將面臨產業格局調整和業務模式的升級。

3. 遊客之苦

一邊是景區、旅行社、酒店、餐飲等苦於客流量少,入不敷出;一邊又是大眾遊客苦於無法隨時出行,抓住景區開放窗口,扎堆遊覽。即便是在疫情陰霾和防疫政策的雙重限制之下,2020年中秋國慶的8天長假,全國遊客仍然獻上國內出遊6.37億人次,恢復到疫前同期的81.5%;消費4665.6億元,恢復到疫前同期的71.8%的喜人成績單。一度讓人們看到旅遊業恢復的曙光。

但新冠肺炎病毒的持續變異,從貝塔、德爾塔到現在的奧密克戎,病毒的無孔不入,使遊客的旅遊需求無法全部釋放,旅遊產業恢復緩慢。 2021年春節七天假期國內出遊2.56億人次,恢復至疫前同期的75.3%;實現旅遊消費3011億元,恢復至疫前同期的58.6%。 2021年國慶假期國內出遊5.15億人次,恢復至疫前同期的70.1%;實現旅遊消費3890.61億元,恢復至疫前同期的59.9%。

從“入境旅遊限制”、“出境旅遊限制”到“無必要不出省”等防疫政策要求下,遊客的出行窗口在縮小,出行範圍在變窄。 2020年以來,有限的旅遊出行時間,造成大量遊客擁堵和滯留,遊客苦不堪言。據高德地圖發布《2020國慶出行報告》顯示,2020年10月1日至7日,全國高速擁堵里程佔比同比上漲66%;國內主要5A/4A景區中,有近300個已恢復至去年國慶的遊客量水平。 2020年9月30日,杭州市區出現的大範圍交通擁堵,是近5年來嚴重擁堵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天,因為9月30日是2020年國慶、中秋雙節重疊假期的第一天。

根據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測算數據,2021年“五一”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2.3億人次,同比增長119.7%。實現國內旅遊消費1132.3億元,同比增長138.1%。 “五一”期間,全國共約1.2萬家A級旅遊景區正常開放,約佔全國A級旅遊景區總數的90%,全國5A級旅遊景區接待遊客約4800萬人次。遊客需求的中心化釋放,在讓人們看到產業希望地同時,又嚴重的影響了遊客的遊覽體驗。景區里人山人海,高速路上大排長龍,類似“八達嶺長城景區發布遊客流量預警”,“杭州西湖斷橋變人橋”,“西安兵馬俑只見人頭不見俑”等負面新聞不斷。遊客旺盛的需求與旅遊窗口的不確定性和間斷性使遊客叫苦連天。

三、 後疫情時代的數字化旅遊思變

2022年2月,迪士尼公司CEO Bob Chapek表示,元宇宙是迪士尼首要考慮的戰略之一。未來,迪士尼既要在主題公園中創造出真實的世界,同時也要利用媒體、數字和虛擬元素,以流媒體平台為契機,將兩者進一步結合。

2021年11月18日,張家界元宇宙中心在武陵源區大數據中心正式掛牌,張家界成為全國首個設立元宇宙研究中心的景區,揭開元宇宙與旅遊融合發展的大幕。國內首家元宇宙主題樂園深圳冒險小王子元宇宙主題樂園將落地深圳光明小鎮,總投資75億人民幣,計劃2022年底對外開放。 2021年11月海昌海洋公園攜手Soul App打造的“海底奇幻萬聖季——打開年輕社交元宇宙”主題活動圓滿落幕,活動通過分享萬聖社恐星球測試贏取公園門票、使用AR貼紙合影搞怪獲取“萬聖靈魂派對”入園資格、樂園盲盒纜車驚喜互動等線上線下聯動的創意玩法,為年輕一代帶來了沉浸式、場景化的社交新體驗,活動上線後48小時就有超14萬年輕用戶積極參與互動。北京的環球度假區、張家灣、大運河景區等都將引入元宇宙應用場景,希望藉助全球最大環球影城產業資源,聯合周邊文旅地產,共同打造體驗式、沉浸式商業,形成頂級商圈。

另外,還有上海奉賢區新城元宇宙城市會客廳;全球首個唐朝歷史文化背景的元宇宙項目“大唐·開元”;奧雅綻放數字藝術中心元宇宙體驗空間等多個元宇宙文旅項目啟動,一時間元宇宙成為旅遊業追捧的明星。儘管很多項目還只是利用VR、AR等3D渲染設備實現景區項目的宣傳和推廣,還處在元宇宙的早期階段,但我們有必要去展望和分析旅遊業與元宇宙將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旅游從本質來講,既要體現“旅”的外出含義,即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又要實現“遊”的遊覽、觀光、娛樂含義。人們對旅遊的需求,實質上也是希望看到、觸到、感受到與自己生活空間完全不一樣的異域體驗。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和持續,使人們便捷體驗異域風情變得非常困難,而在後疫情時代中國旅遊業將何去何從顯得撲朔迷離。不過有一點是得到政府、企業以及遊客廣泛的認同,那就是旅遊模式將逐步向全域旅遊、智慧旅遊模式轉變。利用新型技術實現的非接觸旅遊將與其他相關產業不斷融合發展,衍生出新產品、新業態和新供給。 “元宇宙+旅遊”就是通過三維建模、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技術實現非接觸旅遊的一種技術路徑。它不僅改變了人們對旅行的全新認識,而且更好地滿足了用戶的消費需求。

以新冠肺炎為代表的呼吸道傳染病,主要依靠人與人、人與物的近距離接觸傳播,這與旅遊的核心理念產生很大衝突。旅遊的體驗過程不可避免會出現人與人的接觸,人與景觀、物品的接觸,這似乎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部分景區也意識到這點,及時推出“雲旅遊”、“雲演出”等利用App、公眾號、小程序等工具,實現遠程的非接觸式旅遊服務提供。但旅遊的核心理念是地理空間的轉移和沈浸式遊覽、娛樂感受,僅利用互聯網Web、App等數字技術和手機、電腦、電視等數字設備是無法達到人們旅遊的真正目的與感受。

非接觸旅遊,不僅要體現無接觸或保持物理上的安全距離,還必須保障旅遊的核心理念,否則非接觸旅遊就只是景點的廣告和宣傳。非接觸旅遊必須要具有:實時性、空間感、沉浸感、定制化、3D渲染、動態交互等特性,否則無法滿足旅遊的基本要求。

1. 實時性

不同於景區預先錄製的景點宣傳視頻和特效CG,非接觸旅遊更關注的是所見一切是否是剛剛真實發生的,是否與遊客處在一個時間維度上。一聲鳥叫、一片落葉、一絲霞光都被遊客實時觀察和感受。實時性代表每位遊客看到的、感受的、體驗的都是獨一無二的風景和人文,每位遊客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角度都有自己的不同旅遊體驗。

非接觸旅遊實時性的數字化實現並不容易,這要依賴遍布景區360度的圖像採集、天氣感知、聲音採集等海量傳感器才能實現,並且還要處理海量數據的傳遞、存儲和加工,需要將5G、雲計算、物聯網、AI等技術綜合利用。

2. 空間感

旅遊的基本需求之一就是擺脫地域空間的束縛,希望去不同的地方體驗異域風情。如果只是讓遊客在家看電視、看手機欣賞旅遊風光,是達不到非接觸旅遊的核心功能。人類的空間感知能力是通過各種官能(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触覺等)來感覺周圍的空間變化。其中,因為進入人類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纖維有2/3來自眼睛,所以空間感知覺大部分又是由視覺來支配。

非接觸旅遊需要通過數字化孿生模型,模擬各種景點和不同場景下的真實空間感受,並通過在客戶端的遊客多維感官設備將景點的視覺、聲音、天氣等空間感受,身臨其境地傳遞到遊客的大腦,讓遊客有身處異地的錯覺。目前,5D影院已經可以利用座椅特效和環境特效,模擬了電閃雷鳴、風霜雨雪、爆炸衝擊等多種特技效果,將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動感完美地融為一體。但在非接觸旅遊的應用中,還需要解決高昂的成本和設備小型化的問題。

3. 沉浸感

目前,旅遊行業過去所實行的“門票經濟”也在逐步地被“體驗經濟”所取代,傳統走馬觀花的旅遊消費方式已經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出現了以80後、90後、00後為主的新興文化消費群體和依托互聯網技術實現文化旅遊的沉浸式的體驗消費方式。沉浸式的體驗旅遊消費出現並逐漸成為主流,人們不再局限於純自然景觀的消費,相反更加渴望具有充分融入當地人文的體驗性、娛樂性和知識性的多層次旅遊體驗。另外,沉浸式的體驗旅遊自身所具有的高度模擬性、個性化、參與性等特點為遊客帶來不一樣的旅遊感受,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了身臨其境的體驗。

沉浸感除了來自空間感以外,還需要與當地景點人文活動建立互動,通過現代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可實現對異地風土人情的沉浸體驗。

4. 定制化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旅遊品質要求的提升,個性化、高品質服務的定制旅遊已經成為旅遊發展的新趨勢。市場也正在從“生產者導向的推式傳統旅遊供應鏈”向“消費者導向的拉式供應鏈”轉變。定制化旅遊消費是通過尋找旅遊達人、旅遊博主來製定專屬旅行計劃的消費方式,這樣既解決了“跟團遊”的束縛,又能夠解決自由行中旅遊線路設計專業性差和參與性低的問題。

近幾年來,線上線下旅遊平台為了滿足人們的個性化消費需求,紛紛推出了私人定制旅遊業務。隨著人們對高品質旅遊消費需求的擴大,定制化旅遊消費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逐漸變成大眾旅遊消費。

5. 3D渲染

人類的視覺神經擁有240萬根神經纖維,占到中樞神經纖維的2/3,能感受80%的外部信息。達特茅斯學院神經學家帕特里克·卡瓦納(Patrick Cavanagh)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我們看到的並不是現實,我們看到的,只是大腦為我們編造的故事”。人類產生的視覺錯覺是大腦有意識地自我認為。

以目前人類所掌握的技術,還無法完全1:1複製一座山、一座城市,但人類可以通過視覺錯覺現象構建一個看上去真實的環境體驗。 3D渲染則利用這一特性,通過對多層圖像控制與加工讓人們誤以為自己看到的是真實的視覺畫面。製作一部3D電影,每一幀需要花費20-30分鐘的時間,一個動作大概需要90幀,一部電影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但目前在非接觸旅遊的動態、實時3D視覺系統中採用傳統3D渲染還有很大難度,還需要更自動化的渲染引擎和海量的算力。

6. 動態交互

觀看景區宣傳片、視頻、照片等單向的遊覽方式並不是旅遊的真實目的,這也是眾多“雲遊”、“雲演出”App得不到遊客認可的原因。非接觸旅遊除了要解決前面所講的實時性、空間感、沉浸感、定制化、3D渲染等問題,還需要解決動態交互問題。動態交互對於接觸式旅遊是一件非常自然、隨意和沒有難度的事情,旅游過程中與周邊陌生人員的一次握手、一個眼神、一次對話都會讓現場的氣氛和體驗狀態發生變化,而體驗的狀態變化則是旅遊的樂趣之一,沒有狀態變化的旅遊體驗就如一張白紙般的淺嚐輒止。

而對於數字化環境下的非接觸旅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光需要更加敏感、便捷的遊客動作捕捉技術,還需要在與其交互的遊客那裡產生動作反饋。目前要實現該技術並非不可能,但造價高昂、設備巨大,未來只有徹底解決遊客間、遊客與當地人之間的動態交互問題,非接觸旅遊才能真正體現旅遊的核心理念。

四、 小結

為了便於移動終端閱讀,本文將內容拆分為3篇文章先後發表,本篇主要介紹了中國旅遊業在受到新冠疫情的衝擊和影響後,無論景區、從業者還是遊客都陷入長期的發展困境,而數字化的非接觸旅遊則是一種後疫情時代下的發展思變。數字化非接觸旅遊需要建立實時性、空間感、沉浸感、定制化、3D渲染和動態交互等環境,而元宇宙則是其最佳技術路徑。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將詳細講解元宇宙下的數字化非接觸旅遊發展的技術路徑。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8BTC。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