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投資必須思考未來,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未來已來,但到底未來是什麼?未來會如何?確實難以判斷預測。但是思考未來是一個必須經常提醒自己去做的事,想想下一年如何如何,5年後又如何如何,10年後呢?這個社會,經濟,技術發展,商業應用,環境,甚至自己的生活可能有什麼樣的變化。思考未來是投資人與創業者所必須時常思考的事。近幾年熱門的話題無非是Web3, DAO, 元宇宙等非常未來已來的話題。我們看看2022年7月份Gartner 發布的對於區塊鏈這個生態業態的一個細分領域的生命週期的一個預判,其中元宇宙從早期採用者到產業成熟期還要10年以上的時間,而DAO以及Web3 則是還需要5-10年的時間。從早期投資的角度而言,現在就是投資人開始佈局介入,創業者開始思考的時機。
互聯網發展至今,中心化平台,中心化機構解決了很多問題,提高了效率,也促進了整個生態發展,特別是所謂的網絡效應被中心化平台發揮的淋漓盡致。但是Web2解決了問題,也製造了新問題,用戶身份的洩漏,數據的不透明,不自主,侵犯隱私甚至危及財產安全的數據竊盜。中心化平台的不對稱優勢,行業壟斷等等,都使得用戶不再自由,無法信任中心化平台。而創新的分佈式數據庫,智能合約,隱私計算,自主數據身份,分佈式存儲等等,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讓互聯網更加的進步。所以我們邁向Web3。除了Web3之外,DAO以及元宇宙這三者將構建一個新未來的雛形,由這三者觸發的更加創新的基礎設施,解構傳統的商業模式並再重構成新的經濟組織體係以及新商業範式和模式都會使整個人類文明更加的進步。所以我們說Web3是未來的基礎設施,DAO是未來的經濟組織形式而元宇宙是未來的生活形態。
現在市場上很多的項目都聲稱是Web3項目,但大都只是觸及到了概念或涉及簡單的技術基礎設施,這些都是Web3的一個部分,但Web3 卻不僅僅如此。打個比喻就好比是盲人摸象。各說各話,都碰到了一點,但都無法一窺全貌,事實上,這個全貌也不成型,而是一直在演進創新變化。然而有三個基本要素驅動著Web3演進。第一個就是人工智能與智能合約技術,說到人工智能或許讀者會有疑問這個不是老技術了嗎,是的人工智能的發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但是一直在專用場景,比如視頻識別,但是一定的程度的人工智能是Web3 的基本基石,比如歐美常說的語意互聯網(Sematic Web), 空間互聯網(Spatial Web),這些都是基於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才能成型。其實在所有的Web3 應用場景裡,所有的數據都需要被或強或弱的智能算法處理過,越是強的人工智能越能提供體驗更好的Web3 應用。第二是分佈式計算,也可以說成是邊緣計算,這個邊緣計算的涵蓋層面是更為廣義的。因為Web3的數據來源是分佈式的,隱私的計算也必須在地完成,每個分佈式的節點擔負的計算跟存儲功能必須完善,一個Web3系統的數據才能被有效的處理,因此邊緣計算是一個重要基礎。第三是分佈式的數據網絡,這裡提到的網絡側重在數據本身的結構,必須是基於類區塊鏈協議,基於一定的共識機制,數據的來源,驗證,核實都是基於分佈式數據庫的結構由代碼自動實現。這三個是Web3的基本要素。試想3年後一輛自動駕駛的汽車,具備合適的人工智能所以可以完全的自動駕駛,這個車子本身就是一個充分的邊緣計算節點,並可以完善的處理其他節點數出過來的數據,並將處理好的數據,或自身產生的原生數字也完善的發送出去,那麼車主一個人看著改造過的可以像AR成像一樣的擋風玻璃,沉浸在自己的元宇宙裡。
Web3的基本邏輯其實很單純很直觀,就是用戶自主,也就等同於去中心化。所以很多人說Web3是去中心化,其實核心在於用戶自主,然而如何從技術層面真正的實現用戶自主,就需要很多創新的基礎設施,一旦基礎設施完備,原生的Web3應用才能蓬勃發展。所以Web3要解決的是如何做到完全的用戶自主,並且在這個基礎上,衍生新的商業模式,甚至新的商業業態。除了邏輯與基本要素,我們也有一個類比Web3的傳統方法。那就是操作系統,Web3的底層來自於分佈式賬本技術,分佈式數據庫技術,這個就好比是操作系統裡的文檔系統(Filing)以及I/O(輸出入系統),也是區塊鏈裡的Layer 1, 處理數據的結構。分佈式存儲就是操作系統裡面的文檔系統(Filing),分佈式計算機就更直接是操作系統裡的CPU負責計算,分佈式的數據傳輸(分佈式通信)也就好比I/O。 CPU, Filing System (文檔系統), I/O(輸出入)都是操作系統的基本要素,類比到Web3的底層亦是如此,然而在未來我們是否有機會看到一個大一統的協議來構建Web3呢?筆者認為是不必要的,Web3本來就該是各個功能模塊協議化,分層可組合,就像樂高一樣,只要你有足夠的組件,你就能夠完成一個成品/產品。
除了以上所說的底層基礎設施,Web3有另外兩個在過去難以觸碰的關鍵,一個是去中心化數字身份,另一個是隱私計算。這兩個中間件是息息相關的。數字身份並不是新的話題,Web3 領域裡面,DID(去中心化身份)是一個必要的基本,就好比一個人沒有身份證一樣,哪兒也去不了,什麼也不是,沒有任何個人機構可以識別你,認可你。所以ID是一個最關鍵的基礎,沒有ID,就沒有任何資產。在原生Web3的網絡中,ID一般是由錢包地址來決定,但顯然錢包地址不是唯一的ID,去中心化的身份本來就允許多重的ID, 可以拆解並重組,但是每個ID的reputation(影響力)跟credit(信任度)必須由這個ID所參與交互的數據來驗證認可核實,最終歸屬到這個ID。所以即便是多重ID,ID的排列組合與融合也可以創造出不同的應用場景與商業模式。除了Web3 原生的ID之外,傳統Web2的ID也必須進行升級迭代,加上一層隱私保護與隱私計算的保護。隱私計算早在1985年就由S Goldwasser 提出了零知識證明技術,1987年Oden Goldreich等人在基於清華大學姚期智教授的兩方安全計算基礎上發展了多方安全計算,在加上同態加密貨幣以及聯邦學習等算法,進一步講將隱私計算應用在數據保護的場景,除了Web3原生場景的隱私保護之外,在Web 領域的醫療,金融,政務,供應鍊等等也開始了商業落地案例。
那麼Web3的基本技術架構清晰了以後,未來的趨勢就是建構在這些底層技術上的應用,而且所有應用上的數據都是分佈式數據網絡所提供處理的數據,進而形成今天我們所知道的NFT,DeFi, 元宇宙,創作者經濟,去中心化媒體,去中心化社交,去中心化信用評比等等DApps (去中心化應用)。在Web3的生態體系裡面,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就是新的組織形態,現在看起來,DAO就是一個很Web3的架構來發展新的組織形態,DAO的核心邏輯是把所謂的Share Holder概念轉變成Stake Holder, 也可以說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而其功能以及屬性可以透過智能合約的規定以及部署來隨著這個組織要完成的目標來變化,其中的智能合約就好像堆樂高積木一樣,由DAO 的成員根據規則一個一個加起來。當然每個成員的權責利根據貢獻,信用評比,參與,等等不同維度來建立自己的靈魂綁定。
最後, Web3塑造未來,核心邏輯是去中心化,在實際場景體現出來就是用戶自主,但是把思路再開點腦洞,或許Web3是在追求我們所不知道的不知道的領域。傳統上你知道你所知道的就是所謂的知識,你知道你不知道的,那可以用Web2的百度,谷歌去查詢。你不知道你知道的,也沒關係,Web2裡的亞馬遜,臉書可以依靠人工智能幫你知道。再來就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可能Web3的機會就在這裡。期待與大家一起共創未來。
作者:王岳華
來源:德鼎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