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在國內的火苗正在迅速熄滅

跑路、騙局、倒閉,在國內人們對Web3越來越“冷淡”了。

無事不登三寶殿,最近一位許久未見的朋友近期突然發來微信,在做了一陣招呼性的問候後表明了來意,原來是來問問有沒有合適的工作可以介紹的。

在之前我與他中途也有過聯繫,知道他在國內一家老牌財經媒體旗下的區塊鏈新媒體工作,故很納悶他為什麼在吐槽中會透露自己正在勞動仲裁的途中。原來其中途被成都一家新成立的Web3公司挖去做內容運營了,但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在這裡沒做幾個月老闆就跑路了,現在只能一邊找工作一邊找勞動監察部門維權。

後面一查數據才知道,在國內成為Web3的大冤種的人還不少,據Electric Capital發布報告顯示,相比2020年12月,2021年全球研究開源加密貨幣和Web3項目的月活開發人員超過1.8萬人,增長了195%。同時,陀螺財經(未找到原始數據)展示的數據顯示,2022年9月在101.17億元的總投融資額度中,Web3領域以49.90億元額度領跑創投圈;但另一份數據則顯示,僅2022年9月在中國大陸就關停了47個Web3項目。

這些項目中有些是老闆跑路了、有些是騙局破產了、還有些是經營不下去了不得不關停,更重要的是新建Web3項目居然出現了環比下滑,至少從數量上來看已出現了拐點,不少Web3從業者也坦言對其越來越失望了,Web3在國內的火苗看上去正在迅速熄滅。

越來越魔幻的Web3

Web3在國內的火苗看上去正在迅速熄滅,一樁樁魔幻的亂像一定擺脫不了關係。

先說數量不少的Web3騙局,從早期的加密貨幣到後面的NFT(國內閹割成了數字藏品)均存在不少龐氏騙局。 《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提到:“這種騙局式的模式很噁心,它玷污了“web3”。不過另一方面,這個“賭場”也帶來了大量的關注和資本。之後,市場崩潰了。2022 年5 月上半月,比特幣下跌了約25%。就像2000 年互聯網泡沫崩潰時一樣,以太坊和其他更多的項目持續下跌。”

例如當你遇上技術問題並在Discord上尋求幫助時,出現自稱來自OpenSea的人來給你提供支持。假技術人員可能會要求你分享屏幕來檢查發生什麼事,從而讓你在無意間洩露了加密貨幣錢包的憑證。在這個時候,他們可能會截圖你的助記詞或連接它的二維碼。詐騙者也可能將你引導到看似OpenSea官方網站的網頁,要求你輸入詳細的個人信息,從而盜走你的NFT。

而在國內Web3的騙局則更接地氣甚至搞笑一些。例如之前在雲南名為“瓦貓之夏”的Web3大會,大會邀請了不少海外的Web3人事做演講,整得像模像樣的,但還未開始就被公安盯上這其實是境外勢力別有目的的會議被叫停,據說一些贊助商連夜剪logo提桶跑路。

除了這些詐騙緋聞,國內Web3還有一批因經營問題草草關門。以數字藏品為例,據公開數據,2019年至2022年7月15日,國內數字藏品平台已有998家,其中2022年僅上半年即新增數字藏品平台639家,但其中多數平台活躍度僅停留在3位數,並且不少平台已出現停售、停業了,例如騰訊新聞將暫停數字藏品的售賣服務,騰訊音樂旗下的TME 數字藏品處於近乎” 停擺” 的狀態,平台在6 月30 日後停止了發售更新,天穹數藏2022 年9 月發佈公告停止發布數字藏品。即便是國內數字藏品龍頭幻核,在未滿一周歲之際也發佈公告稱,自2022年8月16日起,幻核將停止數字藏品發行。

《紐約時報》曾提到:“一個價值數千億美元的全球產業幾乎在一夜之間崛起,而如今它正在崩潰,web3 這個行業的價值在幾週內估計已經下跌了65% 以上。”而將這句話套用在國內,也能看見,Web3在國內的火苗在自身與政策多重因素下終於與國際接軌,其火苗正在變弱。

良幣驅逐劣幣

之前在青年投資傢俱樂部投資人社群中潛水時,一位有區塊鏈行業近10年從業經驗的投資機構董事總經理就坦言,現在大家都是對a16z亦步亦趨,至於Web3是什麼,Web3.0又是什麼,項目要怎麼活全然不關心。

所以如果說一樁樁魔幻的亂像是導致Web3在國內的火苗變弱的直接原因的話,那麼其根本原因則是良幣驅逐劣幣,想著割一波韭菜、濫竽充數的項目在真正具備價值的Web3項目衝擊性逐步失去市場。

我們可以發現2021年似乎把Web3分成了一條涇渭分明的大河,2021年及其之前,我們看到傳統互聯網企業如騰訊、阿里、字節、映客、陌陌等相繼宣布步入Web3這條大河,至於做什麼呢?當然是虛擬形象與NFT。再之後我們還看到,像李寧、奈雪的茶、星巴克等更傳統的企業,也對外宣稱要進軍Web3,不過他們發布的還是NFT,但NFT本身是不能產生價值的。

而到了2022年可以看到,現在最熱門的6個Web3項目(Helium、Deeper Network、Arweave、Polkadot區塊鏈、Ocean Protocol 、Theta Labs)中每個都是奔著解決實際問題去的,而這是具備現實價值的,所以在泡沫破裂之時其依舊備受推崇。

以創作者經濟為例(創造者經濟是指平台讓創作者可以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來賺取收入,如YouTube和TikTok),在Web2時代,雖然創作者可以通過商品、訂閱、廣告或打賞獲取收入,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只有擁有大量關注者的前1%的創作者才能可持續,而且平台在創造者創造的收入中還要拿走一大部分,利益分配是不均的。而基於Web3的創作者經濟,雖然還是逃不掉馬太效應影響,但是去中心化平台內容分發機制更加靈活,加上平台獎勵機制,讓更多創作者能夠享受到創作紅利。

例如Web3創作者社交平台Raiinmaker,創作者通過向Raiinmaker的社交頻道(包括Instagram、TikTok、Twitter、Facebook)和活動提交內容,就有機會獲得COIIN代幣、NFT等獎勵,通過貢獻內容提升影響力,而目前國內的Web3創作者社交平台也在不斷湧現。

所以Web3在國內的火苗並非正在迅速熄滅,而是良幣驅逐劣幣,人們對Web3的態度也絕非是冷淡,而是回歸正常。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