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和程序員眼中的web3:密碼學、分佈式與博弈論

作者:Fishylosopher

本文將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對web3進行“豎向”介紹,並闡述Web3的三大基礎原則。

——向蘇格拉底法則致敬!

前言

現在已經有太多解釋Web3的文章了,那麼我為什麼要寫這一篇呢?因為作為一名程序員和哲學家,Web3 對我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它從根本上說是一場由技術進化促成的意識形態革命。

Web 3 最關鍵的技術基礎是區塊鏈。區塊鏈之於Web 3 就像蒸汽機之於工業革命,這一底層技術革新驅動了新機制的誕生。從根本上說,區塊鏈就是一種公開可見、僅可追加的數據結構。其獨特之處在於它融合了三個不同的領域:密碼學、分佈式系統和博弈論 [1]。

這三個領域各為Web 3 的意識形態演變貢獻了一個基礎原則。密碼學實現了去信任性,分佈式系統實現了永久性,博弈論實現了自發性。在本文中,我將使用這三種意識形態作為主線,來連接無數個Web 3 項目,並將Web 3 的技術創新與其哲學含義相關聯。

一、密碼學:去信任性

很久之前,“crypto”這個詞只是“密碼學”(_cryptography)而不是”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_的縮寫。從雙關的意義上來說,密碼學過去是、將來也會是支撐加密貨幣的關鍵技術。公鑰加密(或非對稱加密)允許用戶在不洩露數據的基礎上匿名發送數據。

無論在構建去中心化或中心化金融體系,數據加密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人們都不希望窺探者能夠查看和竊取您的資金。想像一下,如果你發現你的銀行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保護個人財務信息,並且每個人都可以查看你的每一筆財務交易,那將是一件多麼令人憤怒且可怕的事情。

當使用去中心化的金融體系(如Bitcoin)時,數據加密更為重要。因為,它沒有一個可以告上法院的中心化實體。如果您的資金在交易中被黑,它們就消失了。多倒霉啊!這就是為什麼bitcoin協議如此保護公鑰加密交易的原因。

為了使交易被視為有效交易,用戶必須提供“數字簽名”。這是一種加密哈希值,用用戶的私鑰創建,用用戶的公鑰驗證 [2]。此外,用戶轉出資金的“錢包地址”本身就是用戶公鑰的哈希值。這提供了額外的一層真實性證明,用以證明簽署交易的用戶是錢包的所有者。並且,在用戶交易前,即使是公鑰都不會被洩露給外界。[3] Bitcoin協議中這些微小的設計策略都彰顯了區塊鍊是如何在無需信任的基礎上運行的:信任過程,而不信任人。畢竟,數學是可靠的,而人卻不是。

去信任性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鑑別條件,來確定哪些項目在意識形態上是Web 2,哪些是真正的Web 3項目。讓我們用兩個穩定幣的項目來說明吧:Tether 的USDT,MakerDAO 的DAI。兩者的核心策略都是通過將加密貨幣與美元1:1 掛鉤,但他們卻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來實現。

Tether的模型非常簡單易懂。每當我給Tether 1 美元,Tether 就會給我1 USDT,承諾我可以隨時將1 USDT 換回1 美元。問題是,我需要相信Tether 不會只給我留下毫無價值的USDT ,然後帶著我的美元捲款跑路[4]。因此,Tether 在意識形態上是一個Web 2 項目,因為它依賴於我的信任。我必須要相信Tether 會保護我的原始美元安全,而不會突然跑路 [5]。

另一方面,MakerDAO 的DAI 在意識形態上是一個Web 3 項目。它可以說是最成功的去中心化項目之一。

DAI 通過MakerDAO 超額抵押借貸協議得以維持。要從MakerDAO 借1000 DAI,我需要鎖定價值1500 美元以上的ETH 作為抵押[6]。對於DAI 穩定幣,用於鑄造這些DAI 的“超額抵押貸款”成為貨幣的堅實後盾。

當DAI 的價格跌至1 美元以下時,人們會在交易所以折扣價購買DAI以償還本金,從而導致DAI 的供應量減少並推高價格。另一方面,如果DAI 的價格超過1 美元,人們就抵押更多的ETH 來鑄造更多的DAI。上漲的DAI 供應量和ETH 抵押量將導致DAI 的價格重回1 美元 [7]

人們不需要去信任單一的中心化實體(如Tether),只需通過去中心化的MakerDAO 智能合約,即可檢查其是否按預期運行。如果你願意,甚至可以將合約代碼複製到自己的運行環境中,進行一系列的測試以確保它能夠正常運行。這一模式會給社區提供最大程度的透明度,是Web 3 意識形態的典型示例 [8]。

更重要的是,去中心化是一種手段,而去信任是目的。去中心化本身並不構成“第一基礎原則”。因為當有規模經濟收益時,去中心化就沒有意義。讓我們用”垃圾車“這個例子來解釋一下。想像一下,我們每個人必須每週開車到垃圾場扔垃圾,而不是讓集中的垃圾車收集垃圾運往垃圾場。這會帶來不必要的巨大不便。因此,去中心化並不是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

相反,只有當無需信任、永久性和自發性的優勢超過了其所放棄的規模經濟收益時,去中心化才有意義。現在,讓我們回到“去信任性”這一方面。在“垃圾車”的例子中,所涉及的參與方其實沒有任何利益衝突。人們並不想知道你的垃圾裡有什麼,你的垃圾裡也不會有你最秘密或最珍貴的東西。因此,信任一個中心化實體(如社區垃圾車)的風險非常低,並且從中心化中獲得的規模經濟收益遠遠超過了成本。

但在銀行數據和金融交易的情況下,卻恰恰相反。把錢存在銀行或自己的保險箱裡,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大的規模經濟收益。與此同時,許多人在覬覦你的錢財。因此,去中心化金融體系能夠確保去信任性網絡具有遠遠超過其成本的優勢。這就是為什麼Bitcoin作為一個區塊鏈項目是有意義的。

二、分佈式系統:永久性

本質層面上來看,規模化在帶來巨大經濟紅利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單點故障非常脆弱,不利於數據的永久性。正如動物如何通過繁殖來增加其DNA 在不確定環境中的生存機會般,人們通過將數據複製到多個位置和節點,使這些數據更能抵禦bugs、黑客攻擊和系統故障。相比存儲在單一機器上,去中心化通過將相同數據存儲在不同機器上來實現永久性。

但是跨分佈式系統協調數據是一個難題[9]。你要如何去處理數據損壞和分佈式網絡中的不良行為?現代區塊鏈採用的核心概念是“拜占庭容錯”,這表明只要不良行為佔網絡總節點的比例不超過1/3,區塊鏈就應該繼續運行[10]。

當網絡上的某節點提議將某區塊附加到區塊鏈上時,它需要收集至少2/3 的節點驗證者的簽名才能被證為有效。這一簽名收集過程稱為“共識”。雖然區塊鏈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實現“共識”(如:Bitcoin的PoW、ETH的PoS、Solana的PoH),但它們都屬於“拜占庭容錯”。最重要的是,隨著節點數量的增加,“拜占庭容錯”區塊鏈會產生去中心化的規模效應,黑客更難控制足夠多的節點以在共識層面攻擊區塊鏈。

通過上文,我們確定瞭如何通過區塊鏈中的分佈式系統實現“永久性”。現在我們需要問:什麼信息應當被存儲在區塊鏈上以實現其永久性?

讓我們重新用垃圾車來舉例。你顯然不在乎你的垃圾是否消失(事實上你很希望它消失)。與此同時,你顯然不希望你的錢有一天突然消失。因此,金融交易(如Bitcoin分類賬)顯然是永久性很重要的領域。但這不是全部。無論是宗教、傳說、雕塑還是紀念碑,人類總是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驅動力來從我們無常的生活中打造出一種永恆[11]。個人網站、相冊和遊戲成就等數字紀念品都代表了這種在不斷變化的生活中對永恆的渴望。這些東西對人們來說甚至比金錢珍貴。

目前,我們主要將這些信息存儲在硬盤或云備份中,但這些從根本上說是不可靠的。如果硬盤丟了怎麼辦?如果Google 或Dropbox 被黑客入侵怎麼辦?如果他們竊取您的數據怎麼辦?這些Web 2 解決方案從根本上依賴於信任。這些公司可以隨時審查和刪除您的數據。但是支持分佈式共識的Web 3 解決方案則完全不同。這就是“permaweb”的承諾:它可以根據您的自身意願保存您最寶貴的數字資產,而無需擔心審查 [12]。

Permaweb上的最著名項目之一是Arweave,它承諾以少量前期費用提供永久的分佈式存儲。雖然Arweave 的設計深受區塊鏈的啟發,但它在技術上和區塊鏈截然不同。

本質層面來看,區塊鍊是一維鍊錶,其中一個塊僅指向下一個塊。而Arweave 使用“blockweave”結構,其中每個“塊”可以指向多個塊,形成一個二維圖,類似於你電腦上的“文件系統樹”[13]。這種設計可以提高訪問內容的效率。在共識機制上,Arweave 還採用了“隨機存儲證明”的方式,保證每個節點都可以隨機訪問存儲在blockweave 上的數據。

可以預料的是,Arweave 和其他去中心化的permaweb協議(如IPFS)與非同質化通證(NFT) [14] 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如果把Arweave 和IPFS 上的permaweb 資產比作房子,那麼NFT 就是房子的地契。任何訪問它或路過街道的人都可以看到“房子”本身。但只有房主持有房屋的地契。而當房主將房子賣給另一個房主時,她並沒有對房子本身做任何事情:她只把它交給買方。擁有“地契” NFT 使資產所有權和所有權轉讓在實際應用中更具有操作性並確保了其在數據加密上的安全性。

因此,NFT 不僅僅是“加密貨幣的裝飾品”,它們作為數字資產的地契具有實際用途。但是,地契僅僅與其所指的資產等價。因此,讓我們來關注些除了無聊猿之外的nft。

三、博弈論:自發性

Web 3 的第三個基本原則是由博弈論支撐的自發性。人們不會因為利他主義或心地善良而成為網絡節點。他們是為了錢。這種博弈論引發的自發性體現在各個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作為許多頂級區塊鏈基礎的“權益證明”共識模型,包括以太坊、Polygon 和幣安智能鏈(BSC) [15]。

如圖所示,您將一定數量的代幣(如以太坊上的32 ETH)質押到網絡上,以成為驗證者並參與共識。如果您是忠實參與者,您將獲得約10% APY的質押獎勵。然而如果您有不良行為,您質押的代幣(32 ETH)將會受到slash懲罰,並且失去所有獎勵。因此,基於博弈論,你有足夠的動機去成為更為活躍且忠誠的網絡節點。

用來論證博弈論-自發性的另一有力例證是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如Uniswap 、 Curve。它們將智能合約作為一個加密貨幣的交換站。

這些去中心化交易所(DEX)的錢從哪裡來?它們來自志願者,即流動性提供者(LP)。 LP將自身擁有的加密貨幣提供給交易所用來交易。作為回報,LP 減免部分交易費用以便有效地從池幣中賺取利息[16]。

至關重要的是,與Web 2 的Google 和Facebook 將算法強加於用戶的情況不同,沒有人會強迫你在Ethereum 上質押或成為Uniswap LP。人們完全出於自發意願去使用它,因為大家都知道你有機會藉此獲得巨額收入。從意識形態上講,Web 3 社區完全是自發的。所有社區行動從根本上是由博弈論驅動的。

這種博弈論驅動的自發性理念不僅存在於去中心化金融(DeFi) 項目中,還存在於整個Web 3 社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的形式。這些組織將一群有著相似目標的人聚集在一起(如ConstitutionDAO的購買美國憲法)[17],並允許人們使用治理代幣對提案進行民主投票,或發行代幣來跟踪成員並就如何使用社區資源做出集體決策。

不幸的是,目前真正去中心化、真正具有Web 3意識形態的DAO 很少見。許多項目只不過是有了治理代幣,就可以聲稱是DAO。但由於往往是運行該項目的公司持有大部分代幣,即使有投票,該項目實際上也是中心化的。因此,即使它們有一個去中心化的表皮,這些擁有治理代幣的“偽DAO”在底層意識形態上仍舊是Web 2。

因此,博弈論-自發性為我們提供了另一個基礎原則,以便在意識形態層面來區分Web 2 和Web 3 項目。前者的特點是有一個單一的、中心化的實體來決定用戶將如何與之互動,而後者允許用戶對社區的集體決策進行民主投票。

結論

Web 3 仍處於起步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儘管如此,我們已經開始看到它對未來的革命性看法,其意識形態基於去信任性、永久性和自發性。

當然,Web 3 還需要面對很多結構性問題。例如,當一個項目背後的公司和它的社區持截然相反的意見時,項目要如何進行下去?公司該壓制社區還是停止放權?此外,區塊鏈如何用於連接線下線下?還有一個更有趣的問題:經濟懲罰(如slashing)是否足以阻止不良行為?我們需要訴諸暴力手段來懲罰用戶嗎?我敢肯定,在未來,更多的Web 3 項目會給出一個更令人滿意的答案。

但是還有一個緊迫而揮之不去的問題:Web 3 應當對Web 2 持有怎樣的態度?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互聯網將如何相互關聯?意識形態層面上的Web 3 項目是自發的。它依賴於自發參與者,在博弈論的激勵下,參與去中心化社區的積極維護。如果沒有人願意投票、參與和承諾,DAO 將解散或轉變成事實上的中心化實體。畢竟,如果沒有人投票,民主就行不通。但每個人的時間、精力和努力都是有限的,並不是每個人都關心社區。所以很多時候,人們實際上可能更喜歡別人為他們做決定,因為這不需要動腦。譬如Web 2的很多算法,本質上是讓人工智能為用戶做出選擇。

因此,我設想了一個Web 2 和Web 3 共存的世界。

在我們真正關心的領域裡,可能是社區、藝術收藏或在線遊戲,人們可以積極參與Web 3 DAO 或社區,並從中獲利。但在其他領域,我們可以使用Web 2的解決方案和人工智能係統,讓它們為用戶做出決定。最重要的是,Web 3 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選擇,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人們可以在真正重要的領域裡選擇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讓一個極權主義的AI 控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請記住,在Web 3 中,我們不需要依賴任何人的信任。人們能夠確信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會被刪除,並且由自己定義優先事項。

自由之風將吹拂。

參考文獻

[1] From Prof. Dan Boneh, Stanford’s CS 251:

https://cs251.stanford.edu/

[2] See https://river.com/learn/how-bitcoin-uses-cryptography/

[3] Bitcoin Whitepaper:

https://bitcoin.org/bitcoin.pdf

[4] Introduction to Tether:

https://www.forbes.com/advisor/investing/cryptocurrency/what-is-tether-usdt/

[5] For more of the Tether controversy:

https://www.forbes.com/sites/seansteinsmith/2022/08/28/crypto-accounting-matters-and-tether-is-finally-moving-in-the-right-direction/?sh=16a1241b72e3

[6] From Coindesk:

[7] See answer to

https://ethereum.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89328/how-does-the-dai-peg-to-dollar/102052#102052

[8] Vitalik Buterin on MakerDAO’s significance:

[9] See State Machine Replic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ate_machine_replication

[10] Details of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

https://decrypt.co/resources/byzantine-fault-tolerance-what-is-it-explained

[11] An interesting exploration of this topic is British philosopher John Gray’s book: “The Immortalization Commission”

[12] Introduction to the Permaweb:

https://arweave.medium.com/welcome-to-the-permaweb-ce0e6c73ddfb#

[13] https://arweave.news/what-is-arweave-ar/

[14] https://docs.ipfs.tech/how-to/mint-nfts-with-ipfs/

[15]https://wiki.polygon.technology/docs/home/polygon-basics/what-is-proof-of-stake/

[16] Introduction to Uniswap:

https://whiteboardcrypto.com/uniswap-v3/

[17] ConstitutionDAO:

https://coinmarketcap.com/alexandria/article/constitutiondao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