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澎湃新聞記者邵文
原標題:《報告預測2023十大戰略技術趨勢,稱元宇宙將不屬於任何廠家》
圖片來源:由無界版圖AI工俱生成
·Gartner發布報告稱,2023年的重要戰略技術趨勢包括:可持續性技術、元宇宙、超級應用、自適應AI、數字免疫系統、應用可觀測性、AI信任、風險和安全管理、平台工程、行業雲平台、無線價值實現。
·“到本十年末,我們可能會看到具有交易能力的完整元宇宙,其中有完整的經濟基礎設施。”
“根據Gartner的調研,可能全球絕大部分的CEO都認為,明年全球經濟可能會繼續保持通脹。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該何去何從?”10月28日,權威科技諮詢公司Gartner的創新技術研究團隊高級研究總監高挺表示,“Gartner試圖理出三大主題十個方向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從技術角度來說,這就構成了明年的十個戰略科技趨勢。”
根據稍早前發布的《Gartner 2023年十大戰略技術趨勢報告》,明年重要的戰略技術趨勢包括:“開拓”主題下的可持續性、元宇宙、超級應用、自適應AI;“優化”主題下的數字免疫系統、應用可觀測性、AI信任、風險和安全管理、平台工程;“擴展”主體下的行業雲平台、無線價值實現。
針對這些戰略技術趨勢,高挺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內的媒體進行了解讀。
元宇宙:2029年前不會出現完整元宇宙
Gartner將元宇宙定義為,由通過虛擬技術增強的物理和數字現實融合而成的集體虛擬共享空間。 “這個’虛擬共享空間’有五個不同的維度:Persistent(持久性);Immersive(沉浸式);Device-independent(和設備無關,AR/VR眼鏡只是早期進入元宇宙的一個端口);Not beowned by a singlvendor(不會被某一家廠商所壟斷); Virtual economy(虛擬經濟體,不單純是一個遊戲,更是與物理世界平行的商業數字世界)。”高挺表示。
Gartner副總裁Marty Resnick 10月19日在2022年Gartner IT研討會上提出,構建完整意義上的元宇宙包含三個方面“Transport(傳輸)、Transform(轉換)、Transact(交易)”。
Transport(傳輸)是目前大多數人熟悉的元宇宙功能,它使用戶“離開物理世界並參與虛擬世界”。 Gartner認為,具有遊戲、工作空間等傳輸功能的元宇宙正處於興起階段。元宇宙進入更高級階段的標誌即在物理世界使用虛擬資產,這個階段正在形成中。 “到本十年末,我們可能會看到具有交易能力的完整元宇宙,其中有完整的經濟基礎設施。”Resnick表示。
Gartner預計,完整的元宇宙將獨立於設備並且不屬於任何一家廠商,它將產生一個由數字貨幣和非同質化通證(NFT)推動的虛擬經濟體系。
Gartner預測,到2026年,25%的人將每天至少花一小時在虛擬世界中工作、購物、教育、社交或娛樂;到2027年,全球超過40%的大型企業機構將在基於元宇宙的項目中使用Web 3.0、AR(增強現實)雲和數字孿生的組合來增加收入。
對於當下被聚焦的Meta的元宇宙實踐,高挺認為其“更類似於用VR將人傳輸進數字世界的Transport路線,而將來的元宇宙應該’虛實結合’”。在他看來,“元宇宙”就是未來數字化程度更高的世界,“如果說互聯網的數字化程度是10,元宇宙的數字化程度可能會是100。在數字化程度為100的時代,現有的商業模式會被重新改寫。”
高挺表示,“目前只不過因為技術不夠成熟,所以暫時看不到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假以時日,整個世界會走向更成熟的數字化階段。一個觀察的重要指標即基礎設施完善程度,像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離不開3G/4G網絡,元宇宙要崛起就對網絡、算力有更高要求。在網絡和算力的發展沒有達到一定程度,頭戴設備、眼鏡還沒有足夠輕量化、舒適化的階段,完全的’元宇宙’不會到來,我們只會看到一些碎片化、垂直化的場景慢慢落地。”
目前在元宇宙早期階段,哪些商業模式有較高落地可能性?高挺認為是數字人和工業元宇宙平台。
“數字人的最終目的是替代一些基礎崗位工作,其核心目標是和真實人類建立起心理連接。從技術實現上來說,第一個目標是數字人形象逼真,這就涉及光線追踪的渲染引擎;其次要懂業務,那麼就涉及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技術;最後還要了解客戶的心思,比如通過AI對客戶做面部表情識別、語意等情感分析。目前這些技術已經在商業化的臨界點。”高挺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
其次,高挺認為“工業元宇宙”就是複雜度更高的數字孿生。數字孿生解決的是工廠流水線改造時要消耗大量時間、資金成本問題,用數字化模擬和仿真方式在虛擬世界進行流水線優化後直接應用到物理世界,從而提高效率、節省成本。 “目前這個領域的痛點在於跨行業難題,比如一家技術公司希望推進工業元宇宙,但工業有很多細分領域,從哪裡開始?這裡面可能會面臨隔行如隔山的問題,就算有一定的行業基礎和算力,但在跨行業時也很難率先跑通落地。”
可持續性:讓減碳為企業創造收益
Gartner預測,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貫穿2023年的所有戰略技術趨勢。在Gartner最近的一項調查中,首席執行官們表示環境和社會變化已成為投資者的三大優先事項之一,僅次於利潤和收入。
高挺在解讀時稱,對於中國的企業來說,可持續的目標更多直接指“雙碳”。 “雙碳”不僅僅為了保護環境,也為了保證中國的能源安全自主可控,所以需要長期的建設和投資。
當下一個核心問題是,企業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應對“雙碳”。 “可能除了佔全國碳排放量40%的發電企業外,目前一些企業對’雙碳’的感受不強。但總有一天所有的企業都會被納入這個框架中,如果早做準備,也許’雙碳’可以不再是企業要負擔的成本,而是利用一些技術主動把’碳’減下來,讓這部分變成企業的一個收入來源,像馬斯克通過賣碳指標盈利十幾億美元。”高挺說。
超級應用:從中國傳出的技術趨勢
超級應用(Superapps)是一個集應用、平台和生態系統功能於一身的應用程序。它不僅有自己的一套功能,而且還為第三方提供了一個開發和發布他們自己微應用的平台。 Gartner預測,到2027年,全球50%以上的人口將成為多個超級應用的日活躍用戶。
Gartner傑出研究副總裁Frances Karamouzis表示,“雖然大多數超級應用是移動應用,但這個概念也可以應用於Microsoft Teams、Slack等桌面客戶端應用,關鍵在於超級應用必須能夠整合併取代客戶或員工使用的多個應用。”
高挺認為,“超級應用”實際是從中國傳出去的技術趨勢,它最重要的案例是支付寶和微信,其共性是有巨量的用戶數量、流量,並且有很強的小程序生態。 “這樣的模式被很多西方國家仿效,比如日本的軟銀和雅虎有一家類似於支付寶的合資公司PayPay。”
自適應AI:走向“在線訓練、在線推理”的未來
自適應AI系統(Adaptive AI)通過不斷反複訓練模型,並在運行和開發環境中使用新數據進行學習,來迅速適應在最初開發過程中無法預見或獲得的現實世界變化。這些系統根據實時反饋動態調整,從而適合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或因企業目標不斷變化而需要優化響應速度的運營情景。
“自適應AI本質上指:傳統的AI系統需要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這就提出來三點要求:第一,模型訓練好以後,是不是可以繼續應用到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中。第二,需要添加更多訓練數據去迭代模型。第三,希望模型最後在推理時產生一些個性化結果,而非一般化結果。”高挺認為,對於AI模型,這就意味著訓練和推理逐漸走向“在線訓練、在線推理”的未來。
數字免疫系統:通過“打疫苗”來提高系統健壯性
據Gartner調查,76%負責數字產品的團隊現在還需要對營收負責,因此首席信息官正在尋找新的實踐和方法,使其團隊能夠在實現高商業價值的同時,降低風險和提高客戶滿意度。數字免疫系統(Digital Immune System)為他們提供了滿足這一要求的路線圖。
數字免疫系統通過結合數據驅動的一系列手段來提高系統的彈性和穩定性。 Gartner預測,到2025年,投資建設數字免疫系統的企業機構將能夠減少多達80%的系統宕機時間,所減少的損失將直接轉化為更高的收入。
“數字免疫系統最早在上世紀90年代被提出,當時指一套完全自動化的防病毒解決方案。今天的數字免疫系統指一套用來構建穩定係統的軟件工程方法、技術和實踐。這背後有一個大的變化:傳統軟件工程領域主要依靠一套基於測試的軟件質量體係來保證軟件的健壯性,但今天光靠測試已經不夠,數字免疫系統即通過’打疫苗’的類似手段來提高系統的健壯性。它並不是某一技術,而是包含六個核心模塊的一套組合打法。六個核心模塊即:可觀測性、人工智能增強測試、混沌工程、自動修復、站點可靠性工程、應用供應鏈安全。”高挺稱。
應用可觀測性:更精準的數據驅動決策
在任何相關方採取任何類型的行動時,都會產生包含了數字化特徵的可觀測數據,如日誌、痕跡、API調用、停留時間、下載和文件傳輸等。應用可觀測性(Applied Observability )以一種高度統籌和整合的方式將這些可觀測的特徵數據進行反饋,創造出一個決策循環,從而提高組織決策的有效性。
“可觀測性原理”即通過觀察系統外部輸出的信息來判斷系統內部的狀態,進而優化系統。這項技術的大背景是,企業裡每一個決策的發生,都會產生相應的數據結果。 “當我們收集到這些輸出的反饋數據結果以後,可以疊加一些場景信息,即通過行業知識、行業理解來解讀數據。最後,再應用AI分析方法給決策提供建議以優化決策。優化完決策之後,這個決策會被再次執行生成更多數據,於是建立起反饋循環以做出更加精準的數據驅動決策。”高挺解讀稱。
AI信任、風險和安全管理:可解釋性與公平問題
許多企業機構未做好管理AI風險的充分準備。 Gartner在美國、英國和德國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41%的企業機構曾經歷過AI隱私洩露或安全事件。但該調查也發現,積極管理AI風險、隱私和安全的企業機構在AI項目中取得了更好的成果,與未積極管理這些功能的企業機構的AI項目相比,有更多項目能夠從概念驗證階段進入到生產階段並實現更大的業務價值。
高挺稱,“本質上這個趨勢指,現在AI的應用變得越來越廣泛,而AI模型背後的可解釋性或公平性實際上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一些互聯網電商巨頭可以通過AI系統追踪每一名物流倉儲部門員工的工作效率,統計每一名員工的上班’摸魚時間’,然後自動生成《解僱指令》。那麼這個算法是不是不公平?”
平台工程:優化開發者體驗
平台工程(Platform Engineering)是一套用來構建和運營支持軟件交付和生命週期管理的自助式內部開發者平台的機制和架構。平台工程的目標是優化開發者體驗並加快產品團隊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速度。
“平台工程本質上是通過一些工具和流程,為企業的軟件開發團隊提供自助開發門戶,或者稱內部開發平台。這個平台可以涵蓋整個應用程序完整生命週期中的所有操作需求,其由一個專門的平台工程團隊創建和維護。也就是說開發人員寫完代碼以後可以把代碼放到平台上,之後由平台的自動化工具完成自動化發布工作。那麼對於軟件開發人員來說有兩個好處:第一,不需要過多介入後面的運維流程,其二,不太需要觸碰底層的基礎設施。”高挺說。
Gartner預測,到2026年,80%的軟件工程組織將建立平台團隊,其中75%將包含開發者自助服務門戶。
行業雲平台:新型雲服務模式
行業雲平台(Industry Cloud Platforms)通過組合軟件即服務(SaaS)、平台即服務(PaaS)和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提供支持行業應用場景的行業模塊化能力。企業可以將行業雲平台的打包功能作為基礎模塊,組合成獨特、差異化的數字業務項目,在提高敏捷性、推動創新和縮短產品上市時間的同時避免單一廠商鎖定。
高挺認為,行業雲平臺本質上是一種新的雲服務模式,結合了現在公有云的IaaS+PaaS層,然後以其作為技術底座,把SaaS的定制化方案拆解開來變成可重複使用的業務功能模塊。這個業務功能模塊提供給企業,讓企業去做一些自定義開發。這種模式比傳統的“IaaS+PaaS模式”增加了更多業務功能,同時比SaaS模式更加靈活,是介於傳統兩種模式之間的一種新型雲服務模式。
Gartner預測,到2027年,超過50%的企業將使用行業雲平台來加速他們的業務項目。
無線價值實現:補上供應鏈體系中的最後一環
由於沒有一項技術能夠佔據主導地位,企業將使用一系列無線解決方案來滿足辦公室Wi-Fi、移動設備服務、低功耗服務以及無線電連接等所有場景的需求。 Gartner預測,到2025年,60%的企業將同時使用五種以上的無線技術。
網絡的功能將不再僅限於純粹的連接,它們將使用內置的分析功能提供洞察,而其低功耗系統將直接從網絡中獲取能量。這意味著網絡將直接產生商業價值。
高挺以以色列Shufersal超市舉例,“Shufersal超市有很多存放蔬菜水果的塑料筐,這個塑料筐里有很多IoT監測芯片,大致一共有一百萬個IoT設備。這些IoT設備就可以監測存放蔬菜的這些籃子實時的位置和溫度,幫助超市解決供應鏈管理及冷鏈管理問題,補上供應鏈體系中的最後一環。”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8BTC。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