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熱並存,數字藏品產業回歸“內容為王”


來源:江蘇經濟報

記者:孫煒傑

圖片來源:由無界版圖AI工俱生成

一年一度的天貓“雙11”正式售賣階段已開啟數天,記者發現,除直播帶貨、定金鎖定等營銷手段外,天貓國際進口超市今年還推出了數字藏品《貓機長環球之旅》系列,購買指定單品的前500名用戶可免費領取該藏品,為“雙11”的促銷再添一把火;本週舉行的第五屆進博會上,中國銀行“數字進博”服務閃亮登場,帶來了3款限量特色數字藏品和虛擬數字人理財諮詢服務。從去年“無聊猿”頭像還僅僅在國外大受追捧,到國產數藏登上“雙11”與進博會的舞台,短短兩年時間,數字藏品在國內迅速生根發芽,且從如今藏品的發佈內容來看,歌曲小樣、作品手稿、數字藝人,可謂包羅萬象。但同時,今年以來,幻核和TMZ等大型數藏發行平台的遇冷或關閉,則為產業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熱潮與冷寂並行之下,國內數字藏品產業應該如何發展?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文化數字化帶來熱潮

“現在博物館要辦大型展覽,都少不了新發布的數字藏品配合。推出數字藏品是現在每個文博單位甚至是文旅單位的必修課。”秋日的下午,南京博物院圖書信息部主任張蒞坤向記者展示著博物院開發系統裡的數字藏品模型。自進入國內市場以來,數字藏品產業依托文博單位推動數字化進程,得到飛速發展。不僅文博單位對數字藏品參與度日益提升,如省內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總館和吳文化博物館等眾多博物館先後推出各自的數字藏品,上線即“秒光”者不在少數;且數藏發行平台同樣發展迅猛,僅今年上半年我國數字藏品發行平台的數量已突破500家。 《2022數字藏品產業研究報告》指出,至2026年末,國內數字藏品市場規模將達到24.7億元,國內數字藏品平台數量將達1858家,前景廣闊。

數字藏品爆火的背後,是文化消費市場的數字化革新與整體增長。江蘇一直走在文化數字化探索的前列。記者從省教育廳獲悉,江蘇高校優勢學科三期項目中已立項建設了22個文化數字化相關學科,涵蓋11所研究生培養高校,省級財政每年給予6860萬元經費支持,並在“十四五”省重點學科中立項建設了31所本科高校的35個文化數字化相關學科,為文化數字化儲備人才隊伍。此外,從2019年於南京成立國家文化大數據產業聯盟,到2021年江蘇有線承擔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華東區域中心(一期)通過驗收,江蘇積極參與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在文物數字化方面,江蘇文物綜合管理平台已歸集不可移動文物原始數據20007條,可移動文物原始數據1072117條,為數字藏品和文化數字化提供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文旅業積極推出數字藏品,不僅是為了拓展推廣自身影響力的新渠道,更是為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景區吸引新一代的年輕遊客。”南京夫子廟文化旅遊集團運營部部長田樹鵬對記者表示,在今年遭遇多輪疫情后,夫子廟不僅努力開發實地遊樂項目,更先後推出《孔子點贊數字青銅像》《秦淮燈彩》等數字藏品,為秦淮文化愛好者帶來了新體驗與新玩法。

合規化要求下迎來行業洗牌

隨著數字藏品產業蓬勃發展,市場漸趨規範,行業洗牌不可避免。今年以來,TT數藏和鏡域數藏等多家平台先後宣布關閉,前三季度已關閉21家,其中多家平台被曝出存在凍結用戶賬戶、無法退款等現象。截至11月7日,黑貓投訴[投诉入口]平台關於數字藏品的投訴已有1829例,不能提現、平台關閉清算等是反映的主要問題,一時間產業發展似乎進入冷靜期。

“目前來說,我國對於數字藏品還沒有嚴格的法律條文約束,相關文件還停留在政策倡導層面,但並不意味著沒有相應的監管措施。”國浩律師(南京)事務所合夥人付鑫律師告訴記者,“一方面,不同的數字作品在發售時需要遵循各自的合規路徑,而在內容方面,NFT平台中的知識產權亦需合規,避免內容侵權。”

不僅發行平台受到治理,交易行為亦面臨監管。記者走訪發現,今年以來,國內存在於閒魚、微信等平台的二級交易市場不少已被清理,以“炒”為目的的玩家紛紛選擇退出。無論從消費者還是平台角度出發,數字藏品行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合規有序的成長環境。付鑫表示,監管制約和引導將為行業帶來一輪必要的洗牌,是打造產業認可鍊和信任機制的關鍵,也是讓藝術創作者、平台、消費者互信的基礎。

“當前應通過行業自律、加強監管的方式,促進數字藏品的健康發展,前期主要在數字藏品的確權和權益保護、數字身份規範等方面下功夫,同時探索數字藏品合法交易流通的可行性。”江蘇省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南京郵電大學數字經濟研究所所長姚國章教授表示。江蘇在此方向上也邁出了探索的腳步,近年來,蘇州博物館以IP授權為工具,持續打造非傳統意義上的“文創產品”,今年更推出IP授權規範,圍繞產品授權、營銷類授權、空間授權、數字衍生品授權、出版物授權和品牌授權六類授權類型與合作單位資源共享。蘇州博物館文化創意部主任蔣菡表示,IP授權規範的推出,可進一步帶動老字號、民族品牌和蘇州本土優質品牌等推出數字文創等產品,並帶動博物館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對文化數字化的推動具有重要意義。

內容為王引領產業發展

隨著“元宇宙”概念的持續走熱,越來越多的元宇宙產品開始被應用到文旅行業和消費場景中,萬物皆可數字化的期許遇上日益嚴格的合規化監管,數字藏品產業應如何發展?專家建議,放棄交易炒作,以內容為主打造產品。

江蘇文旅業做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探索:吳文化博物館精選三彩鳳首執壺、青瓷球形香薰等8件具有江南特色的重要館藏文物,通過青年藝術家的再想像與再創作,以數字藏品盲盒的形式發布;南京博物院為鎮館之寶東漢錯銀銅牛燈開發可互動數字模型,讓人“親手操作”以感受燈具的使用和結構;江蘇文旅總入口平台“蘇心遊”推出南京夫子廟、南京牛首山文化旅遊區、蘇州太湖湖濱國家濕地一組數字藏品門票,讓用戶不僅可以獲得對應的線下景區門票,而且生成展示景區特色文化的視頻數字藏品,以數字藏品賦能景區門票權益。

付鑫表示,加強數字藏品二次創作力度,不僅可使產品區別於現存的單一頭像、鏈接等產品,以內容上的新意吸引消費者,也更能保護相關知識產權,維護產業發展。

“不只是數字藏品,虛擬演唱會、數字表演、虛擬數字人等元宇宙應用形態大大豐富了傳統的文旅業態,尤其是在線上線下融合、互動參與以及呈現方式等方面受到了年輕群體的歡迎,但內容和創意為王的規則沒有變,數字技術的深度使用會使傳統的文旅作品如虎添翼。”姚國章這樣表示。

資訊來源:由0x資訊編譯自8BTC。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Total
0
Shares
Related Posts